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5898发布日期:2020-08-18 20:06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机械绕线装置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电机有着内定子和外定子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内定子是嵌线并与支承物体固定应用,而外转子旋转,如吊扇。内定子可选择在定子支架内侧或外侧绕线,一般选用内侧绕线较为实用,但是内侧绕线较外侧绕线更加繁琐、耗时,对于在整个装置上布设铜线的排线装置也较为复杂,同时需要兼顾第一次铜线引线的方便性,以及固定铜线、剪断铜线和饶设铜线等等,已有内定子内侧绕线装置的绕线效率不高、耗时较长、操控性弱、初次引线麻烦。

而现有线咀在初次引线时,需要配合剪线装置和绕线结构,插线、引线相对麻烦,耗时较长,同时需要在引线后进行穿插检查,整个流程下来降低了绕线机的生产效率。

因此,亟需一种能解决以上一种或多种问题的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种或多种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其包括:线咀支架,所述线咀支架设置有通孔,所述线咀支架端部设置有安装槽;线棒,所述线棒滑动安装在所述通孔内;转动连接件,所述转动连接件的尾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线棒的端部,所述转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贯穿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底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连接件顶端与所述转动连接件头端转动连接;线咀,所述线咀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线咀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外端部侧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连接件底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卡接凸起上。

进一步地,所述线棒设置有穿线通孔,所述线棒头端侧壁上设置有槽,所述槽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连接件设置有第一配合凹槽,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件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线咀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线咀卡接或螺纹连接在所述安装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线咀支架、所述线棒、所述转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所述线咀以及其他部件通过巧妙的结构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初次引线时方便引线,在引线后可转动一定角度来配合后续的使用,转动角度可以根据需要固定设置,并在引线后固定角度来使用避免使用了线咀的转动导致绕线装置无法正常工作,提高绕线装置的初次引线效率以及免除使用一般线咀时需要在引线后进行调试的步骤,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

501…线咀转动装置

502…线咀支架

503…通孔

504…安装槽

505…第一转动连接孔

506…卡接凸起

510…线棒

511…穿线通孔

512…第二转动连接孔

513…槽

520…转动连接件

521…第一转动连接棒

522…第二转动连接棒

523…第一配合凹槽

530…连接件

531…第三转动连接棒

532…第三转动连接孔

533…安装通孔

540…线咀

541…出线孔

542…凹槽

543…第二配合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限制。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无刷电机内定子绕线机线咀转动装置,其包括:线咀转动装置301,所述线咀转动装置301包括:线咀支架502,所述线咀支架502设置有通孔503,所述线咀支架502端部设置有安装槽504,所述安装槽504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连接孔505用于连接;线棒510,所述线棒510头端设置有第二转动连接孔512,所述线棒510滑动安装在所述通孔503内;转动连接件520,所述转动连接件520的尾端通过第一转动连接棒521和第二转动连接孔512,转动连接在所述线棒510的端部,所述转动连接件520安装在所述安装槽504内;连接件530,所述连接件530设置有安装通孔533,所述安装通孔530贯穿所述连接件530,所述连接件530底端通过设置第三转动连接棒531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504内,所述连接件530顶端设置有第三转动连接孔532,所述连接件530通过所述第三转动连接孔532、第二转动连接棒522与所述转动连接件520头端转动连接;线咀540,所述线咀540设置有出线孔541,所述线咀540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533内;所述线咀转动装置501安装在所述吊架109上。作用是:方便绕线穿线和引线,以往的绕线和引线相对麻烦,需要反复确定是否对准线孔,而本装置通过所述连接件530的转动,能够实现90度的穿线并且无需反复确定是否对准,操作简单、便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线咀540所处的状态是引线状态,方便此时从所述线棒510或所述连接件530中进行垂直引线,但处于这种垂直的状态时是无法使用本装置对定子进行绕线配合的,而推动所述线棒510,将会变成如图3图所示的工作状态,此时线咀540作了90度或其他角度的转动,转动后用作对定子的绕线使用,通过推动所述线棒510进行状态转换,控制方便、结构简洁、可以实现配合自锁,在能够方便引线的同时方便后续的使用。

具体地,如图2所示,还有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安装槽504的外端部侧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506,所述连接件530底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卡接凸起506上;所述线棒510设置有穿线通孔511,所述线棒510头端侧壁上设置有槽513,所述槽513对称设置;所述转动连接件520设置有第一配合凹槽523,所述第一配合凹槽52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件530的宽度;所述安装通孔533的一端设置有圆角或倒角;所述线咀540头端顶面上设置有凹槽542,所述线咀540尾端设置有第二配合凹槽543,所述线咀540卡接或螺纹连接在所述安装通孔533内。作用是:方便线咀转动装置301的安装和使用,一般各个部件之间使用卡接的方式连接或是一次成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线咀支架502、所述线棒510、所述转动连接件520、所述连接件530、所述线咀540以及其他部件通过巧妙的结构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初次引线时方便引线,在引线后可转动一定角度来配合后续的使用,转动角度可以根据需要固定设置,并在引线后固定角度来使用避免使用了线咀的转动导致绕线装置无法正常工作,提高绕线装置的初次引线效率以及免除使用一般线咀时需要在引线后进行调试的步骤,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价值。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