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结构的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3176发布日期:2020-12-08 13:5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结构的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旋转式结构的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载中性点主要用于移动式变电站,移动式变电站是包括移动车和移动车上布设的高低压配电装置、变压器及二次设备等;其具有组合灵活,便于运输、安装快捷、施工周期短等特点,具有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占地少、选址灵活、运行使用方便及投资小、见效快等优点;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主要由变电车模块、高压开关车模块、配电车模块以及车载平台构成;移动式变电站的变电车模块部分应包括:主变压器、中性点成套装置。

目前车载中性点一般采用固定式结构,占据体积大,又因为是使用在车载等可移动的设备上,从而所能提供的面积较小,所以在很多设备上,局限性比较大,电力设备市场急需一种在不改变中性点设备的前提下再去增大它的适用范围,来使它电网中的的安全运行能有更好的保障;同时现有的车载中心点成套装置中,电极受外力影响容易摆动造成放电间隙的距离改变,影响放电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结构的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使用可靠安全,维修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旋转式结构的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支柱,所述钢支柱上方固定有槽钢底架,所述槽钢底架上设置有中性点电流互感器和中性点避雷器,所述中性点电流互感器上设置有可调立杆,所述可调立杆上设置有放电电极,所述避雷器上方设置有高压侧电极,所述槽钢底架上设有v型绝缘棒,所述v型绝缘棒上设置有中性点隔离开关,所述槽钢底架下端还安装有操作箱和操作连杆,所述操作箱通过操作连杆与中性点避雷器连接;所述钢支柱下端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旋转基座和旋转臂,所述旋转臂安装在旋转基座上且与旋转基座转动连接,所述钢支柱安装在旋转臂上且远离所述旋转基座。

优选为:所述旋转臂底部还设置有地面支撑架。

优选为:所述放电电极与高压侧电极之间形成放电间隙,所述可调立杆通过调节机构设置在中性点电流互感器上,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可调立杆的左右移动,而放电电极固定在可调立杆上,从而达到控制放电电极的左右移动,达到调节放电间隙的目的。

优选为:所述中性点电流互感器上固定有安装板,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上端面开设有滑槽,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动气缸、传动块和传动齿轮,所述电动气缸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传动块安装在电动气缸的输出端上且受电动气缸控制左右移动,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滑槽内部且与所述传动块相接触,所述传动块与传动齿轮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与传动齿轮相匹配的啮齿,所述安装板上端设置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包括相对转动设置的上盘和下盘,所述转动盘的下盘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可调立杆固定安装在转动盘的上盘上端,所述安装板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可调立杆转动的限位组件。

优选为:所述滑槽的一侧设置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的车载式固定中性点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为可旋转式结构,组合灵活,便于运输、安装快捷,具有设计合理可靠,结构简单方便,有效的节省了设计成本,适用范围广泛;同时配合调节机构的设置,稳定、精准得调节放电间隙,保证了放电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例为:1、钢支柱,2、槽钢底架,3、中性点电流互感器,4、中性点避雷器,5、可调立杆,6、放电电极,7、高压侧电极,8、v型绝缘棒,9、中性点隔离开关,10、操作箱,11、操作连杆,12、旋转基座,13、旋转臂,14、地面支撑架,15、安装板,16、滑槽,17、电动气缸,18、传动块,19、传动齿轮,20、限位弹簧,21、转动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结构的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包括钢支柱1,所述钢支柱1上方固定有槽钢底架2,所述槽钢底架2上设置有中性点电流互感器3和中性点避雷器4,所述中性点电流互感器3上设置有可调立杆5,所述可调立杆5上设置有放电电极6,所述避雷器上方设置有高压侧电极7,所述槽钢底架2上设有v型绝缘棒8,所述v型绝缘棒8上设置有中性点隔离开关9,所述槽钢底架2下端还安装有操作箱10和操作连杆11,所述操作箱10通过操作连杆11与中性点避雷器4连接;所述钢支柱1下端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旋转基座12和旋转臂13,所述旋转臂13安装在旋转基座12上且与旋转基座12转动连接,所述钢支柱1安装在旋转臂13上且远离所述旋转基座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臂13底部还设置有地面支撑架1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板车,将旋转臂13等产品用组装的方式将各个部件相互连接,使产品能够整体旋转并固定;具体方式是产品运行时,将旋转臂13与板车固定螺栓拆除,旋转支架固定螺栓拆除,待成套设备旋转90°后,固定旋转支架,将4个螺栓固定,安装完成后,将地面支撑架14与旋转臂13固定,用4个m16×160的螺杆固定,高度可用螺杆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步骤为:将旋转臂13吊装到板车上,并用8个m20×140的螺栓固定,然后将钢支柱1吊装到旋转臂13上,并用4个m20×100的螺栓固定;再将槽钢底架2吊装到钢支柱1上,并用6个m12×45的螺栓固定;将操作箱10吊装到钢支柱1的安装板15上,并用4个m16×30的螺栓固定;用操作连杆11将操作箱10与中性点避雷器4加以连接,操作连杆11如太长,现场可直接用钢锯锯短;用手动操作的方式让中性避雷器和操作箱10均处于合闸位置时,再将固定操作连杆11的8个m12的u型螺栓及1个m12×45的螺栓全部拧紧;将装配在隔离开关高压侧的中性点放电间隙的另外一端连接固定到放电间隙高压侧的接线铜排上;将装配在隔离开关接地侧的中性点放电间隙的另外一端连接固定到接地扁钢上,再连接至钢支柱1;用低压电缆线将操作箱10和接地扁钢的二次电源线、控制线及信号线引至控制室,安装完成后,通过4个m16×100的螺栓将旋转臂13与板车固定;在产品运行时,将旋转臂13与旋转基座12和板车的固定螺栓拆除,待成套设备旋转90°后,用4个m12×70的螺栓将旋转基座12固定,安装完成后,再将地面支撑架14与旋转臂13固定,用4个m16×160的螺杆固定,高度可用螺杆调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旋转臂13的转动,调节车载中性点成套装置的安装位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可靠,结构简单方便,有效的节省了设计成本,因此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为车载中性点的使用提供了更可靠的基础;各组件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实现模块化、批量化生产,成套性强,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产品进行再装配与调整就可投入使用,产品使用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快捷,缩短了用户的安装施工期,且能更好地保证产品在投运后的性能可靠性;可旋转式的结构便于运输、安装便捷,使用范围广。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电极6与高压侧电极7之间形成放电间隙,所述可调立杆5通过调节机构设置在中性点电流互感器上,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可调立杆5的左右移动,而放电电极6固定在可调立杆5上,从而达到控制放电电极6的左右移动,达到调节放电间隙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性点电流互感器3上固定有安装板15,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安装板15上,所述安装板15上端面开设有滑槽16,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动气缸17、传动块18和传动齿轮19,所述电动气缸17固定在安装板15上,所述传动块18安装在电动气缸17的输出端上且受电动气缸17控制左右移动,所述传动齿轮19设置在滑槽16内部且与所述传动块18相接触,所述传动块18与传动齿轮19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与传动齿轮19相匹配的啮齿,所述安装板上端设置有转动盘21,所述转动盘21包括相对转动设置的上盘和下盘,所述转动盘21的下盘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可调立杆5固定安装在转动盘21的上盘上端,所述安装板15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可调立杆5转动的限位组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限位组件为限位弹簧20,所述限位弹簧20的两端分别与立杆和安装板15固定连接,保证在传动齿轮19转动时,立杆不随之转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电动气缸17带动传动块18移动,传动块18通过啮齿带动传动齿轮19转动,并在转动齿轮转动的过程中推动传动齿轮19,传动齿轮19在滑槽16内滑动,从而控制可调立杆5及放电电极6的移动,达到调节放电间隙的目的,转动加滑动的设置方式,保证了调节可调立柱的稳定、精准,控制方便,克服了因外界影响带来放电间隙变换的问题,保证放电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槽16的一侧设置有刻度,方便对立杆的移动距离进行把控,方便精准调节放电间隙的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