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及罩极式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30826发布日期:2021-01-05 18:0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及罩极式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罩极式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及罩极式马达。



背景技术:

交流风机采用罩极式马达,现有罩极式马达的绕线架,其上部与下部相互对称。在满足特定转速的情况下,由于绕线架的绕线空间不足,导致罩极式马达的阻抗难以达到要求,进而致使交流风机的功率偏大、漆包线的温度偏高。故绕线空间不足会导致交流风机存在较大的能耗损失,影响交流风机的使用寿命。为使罩极式马达的阻抗达到要求,在现有的绕线架上,如果强行通过增加罩极式马达的绕线圈数,就会造成罩极式马达的线包过大,在罩极式马达轴心方向上,线包将与扇叶的hub内壁产生干涉,进而出现异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现有的罩极式马达结构的基础上提升绕线架空间,使罩极式马达阻抗达到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包括绕线部,所述绕线部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沿着垂直于第一端面上的线的缠绕方向,所述第一端面的宽度小于第二端面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到第一端面的高度均为a;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第三凸起与第四凸起到第二端面的高度均为b,其中,a>b。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容纳矽钢片的镂空槽,所述镂空槽贯穿所述绕线部的中间部位,且镂空槽的开口方向与第一端面上的线的缠绕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还包括轮廓呈管筒状的固定连接部,所述绕线部至少有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固定连接部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镂空槽还贯穿所述固定连接部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连接部的端面与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均远离所述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部的轴心到第一凸起以及第三凸起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在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所在的平面上,延伸形成两个用于包裹线包的翼部;所述翼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端面上的线的缠绕方向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均垂直于第一端面。

一种罩极式马达,包括内转子和上述的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所述固定连接部套在所述内转子外,所述内转子的锥形端部位于所述第四凸起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同一绕线部上,过垂直于第一端面的线包剖面面积与过垂直于第二端面的线包剖面面积自始至终是相等的。第一端面的宽度以及其他尺寸参数与现有的绕线架保持一致时,若第二端面对应的宽度变宽,则对应的线包高度就变低,进而两线包剖面的高之和变小。所以,在原有的绕线部尺寸的基础上,可以在保证线包不超出绕线架的条件下增加绕线圈数,应用时能达到降低风机能耗、延长风机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的部分结构等轴测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的部分结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的部分结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的部分结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罩极式马达的过轴心的剖视图;

其中,1-绕线部,11-第一凸起,12-第二凸起,13-第三凸起,14-第四凸起,15-第一端面,16-第二端面,2-镂空槽,3-固定连接部,4-翼部,5-内转子,6-矽钢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论述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可行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包括绕线部,所述绕线部1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面15和第二端面16,沿着垂直于第一端面15上的线的缠绕方向,所述第一端面15的宽度小于第二端面16的宽度。

在同一绕线部1上,过垂直于第一端面15的线包剖面面积与过垂直于第二端面16的线包剖面面积自始至终是相等的。第一端面15的宽度以及其他尺寸参数与现有的绕线架保持一致时,若第二端面16对应的宽度变宽,则对应的线包高度就变低,进而两线包剖面的高之和变小。所以,在原有的绕线部尺寸的基础上,可以在保证线包不超出绕线架的条件下增加绕线圈数,应用时能达到降低风机能耗、延长风机寿命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面15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的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第一凸起11与第二凸起12到第一端面15的高度均为a;所述第二端面16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的第三凸起13和第四凸起14,第三凸起13与第四凸起14到第二端面16的高度均为b,其中,a>b。即所述第一凸起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凸起13的高度。绕线圈数增加后,根据第一端面15上和第二端面16上的线包高度调节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第三凸起13和第四凸起14的高度,但a与b的和小于等于现有绕线架对应位置两凸起高度之和。在保证线包不超出绕线架的条件下,第一端面15上的绕线空间可增加15%,第二端面16上的绕线空间可增加8%。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容纳矽钢片6的镂空槽2,所述镂空槽2贯穿所述绕线部1的中间部位,且镂空槽2的开口方向与第一端面15上的线的缠绕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还包括轮廓呈管筒状的固定连接部3,所述绕线部1至少有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固定连接部3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镂空槽2还贯穿所述固定连接部3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连接部3的端面与第一端面15、第二端面16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11和第三凸起13均远离所述固定连接部3,固定连接部3的轴心到第一凸起11以及第三凸起13的距离相等。即固定连接部3的轴心到第四凸起14的距离比该轴心到第二凸起12的距离小。

进一步的,在第一凸起11和第三凸起13所在的平面上,延伸形成两个用于包裹线包的翼部4;所述翼部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端面15上的线的缠绕方向一致。两所述翼部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起11、第三凸起13以及镂空槽2的两侧。优选地,第一凸起11、第三凸起13与两翼部4相连。翼部4具有弹性,可在外力作用下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第三凸起13和第四凸起14均垂直于第一端面15。为增加第二凸起12和第四凸起14的牢固性,在第二凸起12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加强块,在第四凸起14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加强块。第一加强块和第二加强块分别位于固定连接部3的端部上。两块第一加强块和第二凸起12结合后呈半弧形凸起状,两块第二加强块和第四凸起14结合后也呈半弧形凸起状。

实施例2

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的应用,应用于罩极式马达,请参阅图5,所述罩极式马达包括内转子5和上述的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所述固定连接部3套在所述内转子5外,所述内转子5的锥形端部位于所述第四凸起14旁。所述绕线部1有两个。在现有罩极式马达的结构基础上,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和第三凸起13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绕线架上第四凸起14往内转子5的锥形端部靠近的方式增加第二端面16的宽度,即可提升绕线空间,增加绕线圈数。由于内转子5的端部呈锥形,第四凸起14位置的变化并不影响内转子5的转动。根据增加绕线圈数后形成的线包高度调节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第三凸起13和第四凸起14的实际高度,即使第一凸起11的高度大于第三凸起13的高度,能够在不改变绕线架总高度的条件下增加绕线圈数。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能够提升绕线空间,增加绕线圈数,但不需要改变罩极式马达的其他部件的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提升绕线空间的绕线架,在同一绕线部上,过垂直于第一端面的线包剖面面积与过垂直于第二端面的线包剖面面积自始至终是相等的。第一端面的宽度以及其他尺寸参数与现有的绕线架保持一致时,若第二端面对应的宽度变宽,则对应的线包高度就变低,进而两线包剖面的高之和变小。根据绕线圈数增加后第一端面上和第二端面上的线包高度调节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的高度。在原有的绕线部尺寸的基础上,可以在保证线包不超出绕线架的条件下增加绕线圈数,第一端面上的绕线空间可增加15%,第二端面上的绕线空间可增加8%。应用时,由于只在靠近内转子的锥形端部改变第四凸起的位置,故能够在不需要改变罩极式马达的其他部件的结构条件下,增加绕线圈数,达到降低风机能耗、延长风机寿命的目的。

此处第一、第二……只代表其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位置有什么不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