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88788发布日期:2021-06-08 18:36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的控制装置通常采用整流桥、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功率因数校正)驱动组件、压缩机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单模块、风机ipm单模块等分立功率器件组合方案构设而成,由于上述功率器件的分立设置,未考虑到基板上各控制组件与功率器件之间的走线设计,一方面可能导致各功率器件(功率模块和电源转换模块)不能全部覆盖在散热组件下,影响控制装置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散热组件的面积过大,不利于基板上其他器件的布局,从而导致电装工序繁多,人工成本高,生产组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
7.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电路基板的第一边缘设置,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
8.电源转换模块和至少一个功率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功率模块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9.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功率模块进行散热;
10.控制芯片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控制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11.其中,所述功率模块、所述控制芯片以及所述控制组件均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连接,所述功率模块还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电源转换模块、功率模块和散热组件设置在靠近电路基板第一边缘的第一区域,便于对功率模块和电源转换模块进行散热,并且将控制芯片和控制组件设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第二区域,通过对控制装置内的元器件进行第一区域和第二分区的设置,在实现对空调器的控制功能的同时,一方面能够更合理地对控制装置中的器件进行布局,优化了控制装置的走线设计,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和组装的效率,另一方面散热组件能够覆盖所有功率器件,提升了控制装置的散热性能。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包括图腾柱电路、交流输入端以及直流输出端,所述功率模块包括电机驱动电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直流输出端连接。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交流输入端包括交流输入火线端和交流输入零线端,所述直流输出端包括直流输出正端和直流输出负端,所述图腾柱电路包括高频半桥上管、高频半桥下管、工频半桥上管以及工频半桥下管,所述高频半桥上管的漏极和所述工频半桥上管的漏极均与所述直流输出正端连接,所述高频半桥下管的源极和所述工频半桥下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直流输出负端连接,所述高频半桥上管的源极和所述高频半桥下管的漏极均与所述交流输入火线端连接,所述工频半桥上管的源极和所述工频半桥下管的漏极均与所述交流输入零线端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机接口,所述电机接口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源输入接口和功率因数校正电感,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感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源输入接口,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交流输入端;
17.电解电容,所述电机驱动电路通过所述电解电容与所述直流输出端连接;
18.滤波电容,所述电机接口通过所述滤波电容与所述直流输出端连接;
19.采样电阻,所述采样电阻串联于所述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接口之间。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防突入电流回路、emi滤波回路和防雷击回路,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依次通过所述防雷击回路、所述emi滤波回路和所述防突入电流回路连接至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感。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辅助回路、通信回路、开关电源回路和电流检测回路,所述辅助回路、所述通信回路、所述开关电源回路以及所述电流检测回路均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回路还与所述电解电容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回路还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连接。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辅助回路包括四通阀回路、电子膨胀阀回路、电加热回路与传感器回路中的至少一种。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边缘设置的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所述功率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区内,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区内,其中,所述高频半桥上管和所述高频半桥下管沿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所述工频半桥上管设置在所述高频半桥上管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所述工频半桥下管设置在所述高频半桥下管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边缘设置的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所述功率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区内,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区内,其中,所述工频半桥上管和所述工频半桥下管沿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所述高频半桥上管设置在所述工频半桥上管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所述高频半桥下管设置在所述工频半桥下管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防突入电流回路、emi滤波回路和防雷击回路,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子区和第四子区,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电机接口、所述采样电阻、所述电解电容、所述滤波电容、所述辅助回路、所述通信回路、所述开关电源回路以及所述电流检测回路均设置在所述三子区内,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感、所述防突入电流回路、所述电源输入接口、所述防雷击回路以及所述emi滤波回路均设置在所述第四子
区内。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子区靠近所述功率模块设置,所述第四子区靠近所述电源转换模块设置。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所述功率模块、所述散热组件、所述控制芯片以及所述控制组件均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板面上。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以及所述散热组件均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侧板面上。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
30.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风轮或冷媒管;
31.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限定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靠近所述散热装置设置。
3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至少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控制装置靠近风轮或冷媒管设置,通过风轮或冷媒管对控制装置进行散热,有利于提升控制装置的散热效率,以保证控制装置的正常运行。
3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器件布设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电路连接原理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换模块的功率管布设及电路连接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换模块的功率管布设及电路连接示意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一侧板面的器件布设示意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另一侧板面的器件布设示意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42.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3.10电路基板,100第一边缘,101第一子区,102第二子区,103第三子区,104第四子区,110第一区域,111功率模块,112电源转换模块,113散热组件,120第二区域,121控制芯片,122电机接口,123采样电阻,124电解电容,125滤波电容,126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7防突入电流回路,128开关电源回路,129电流检测回路,130传感器回路,131电子膨胀阀回路,132四通阀回路,133电加热回路,134通信回路,135电源输入接口,136防雷击回路,137emi滤波回路,300空调器,301散热装置,q1高频半桥上管,q2高频半桥下管,q3工频半桥上管,
q4工频半桥下管,d漏极,s源极,g栅极,ac

l交流输入火线端,ac

n交流输入零线端,v+直流输出正端,v

直流输出负端,m1第一电机,m2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47.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49.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
50.电路基板10,电路基板10包括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第一区域110靠近电路基板10的第一边缘100设置,第二区域120位于第一区域110远离第一边缘100的一侧;
51.电源转换模块112和至少一个功率模块111,电源转换模块112和功率模块111均设置于第一区域110内;
52.散热组件113,散热组件113用于对电源转换模块112和功率模块111进行散热;
53.控制芯片121和控制组件,控制芯片121和控制组件均设置于第二区域120内;
54.其中,功率模块111、控制芯片121以及控制组件均与电源转换模块112连接,功率模块111还与控制芯片121连接。
55.在该实施例中,将电源转换模块112、功率模块111和散热组件113设置在靠近电路基板10第一边缘100的第一区域110,便于对功率模块111和电源转换模块112进行散热,并且将控制芯片121和控制组件设置在电路基板10上的第二区域120,通过对控制装置内的元器件进行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分区120的设置,在实现对空调器的控制功能的同时,一方面能够更合理地对控制装置中的器件进行布局,优化了控制装置的走线设计,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和组装的效率,另一方面散热组件113能够覆盖所有功率器件,提升了控制装置的散热性能。
56.上述控制芯片121包括mcu(micro

programmed control unit,微程序控制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机)、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单片机和嵌入式设备中的至少一种逻辑计算器件。
57.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组件113覆盖功率模块111远离电路基板10的一侧表面以及电源转换模块112远离电路基板10的一侧表面,从而可以对功率模块111和电源转换模块112进行散热。散热组件113可采用铝散热器。
58.可选地,散热组件113包括第一散热组和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覆盖于功率模块111远离电路基板10的一侧表面,第二散热组件覆盖于电源转换模块112远离电路基板10的一侧表面,同样也可实现对功率模块和电源转换模块112的散热。
59.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源转换模块112包括图腾柱电路、交流输入端以及直流输出端,功率模块111包括电机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60.在该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11包括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第一功率模块包括第一电机驱动电路,第一电机驱动电路用于驱动风机,第二功率模块包括第二电机驱动电路,第二电机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压缩机。该实施例采用图腾柱电路替代传统的整流桥和pfc电路,有利于降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布局与走线的复杂度,提高控制装置的emc性能,减小控制装置占用空间。
61.如图2所示,待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m1以及第二电机m2,第一电机m1和第二电机m2分别为风机和压缩机。
62.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交流输入端包括交流输入火线端和交流输入零线端,直流输出端包括直流输出正端和直流输出负端,图腾柱电路包括高频半桥上管q1、高频半桥下管q2、工频半桥上管q3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高频半桥上管q1的漏极和工频半桥上管q3的漏极均与直流输出正端连接,高频半桥下管q2的源极和工频半桥下管q4的源极均与直流输出负端连接,高频半桥上管q1的源极和高频半桥下管q2的漏极均与交流输入火线端连接,工频半桥上管q3的源极和工频半桥下管q4的漏极均与交流输入零线端连接。
63.在该实施例中,交流输入端用于输入交流电,图腾柱电路采用2个半桥的4个功率管组成,与外部电感(即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相连的半桥为高频半桥,另一半桥为工频半桥。在交流电正半周时,电流通过外部电感从交流输入火线端流入,依次流经高频半桥下管q2和工频半桥下管q4从交流输入零线端流出,从而实现了交流电正半周外部电感的充电;在交流电正半周时,电流通过外部电感从交流输入火线端流入,依次流经高频半桥上管q1、外部电容(即电解电容124)和工频半桥下管q4从交流输入零线端流出,从而实现了交流电正半周外部电容的充电;在交流电负半周时,电流从交流输入零线端流入,依次流经工频半桥上管q3和高频半桥上管q1从交流输入火线端流出至外部电感,从而实现了交流电负半周外部电感的充电;在交流电负半周时,电流从交流输入零线端流入,依次流经工频半桥上管q3、外部电容和高频半桥下管q2从交流输入火线端流出至外部电感,从而实现了交流电负半周外部电容的充电。
64.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机接口122,电机接口122与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65.在该实施例中,电机接口122包括第一电机接口和第二电机接口,第一电机接口靠近第一功率模块设置,用于与待驱动电机m1连接,第二电机接口靠近第二功率模块设置,用于与待驱动电机m2连接。
66.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组件还包括:
67.电源输入接口135和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的一端连接至电源输入接口135,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的另一端连接至交流输入端;
68.电解电容124,电机驱动电路通过电解电容124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69.滤波电容125,电机接口122通过滤波电容125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70.采样电阻123,采样电阻123串联于直流输出端与电机接口122之间。
71.在该实施例中,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连接在电源输入接口135的火线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交流输入火线端之间,电解电容124用于输出直流母线电压,直流母线电压用于对第一电机驱动电路和第二电机驱动电路供电,采样电阻123用于采集电机接口122的电流。
72.可选地,电解电容124采用至少两个高频低内阻电解电容并联,在同样的电容需求下,相比采用一个电解电容而言,可以缩小电解电容占用空间,同时也可以减小电解电容的内阻,提高稳定性。
73.可选地,采样电阻123可以包括多个,多个采样电阻至少包括采集第一电机接口电流的第一采样电阻与采集第二电机接口电流的第二采样电阻。
74.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组件还包括防突入电流回路127、emi滤波回路137和防雷击回路136,电源输入接口135依次通过防雷击回路136、emi滤波回路137和防突入电流回路127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
75.具体地,emi滤波回路137包括一个共模电感和至少两类安规电容(如2个x电容和4个y电容)。
76.在该实施例中,防突入电流回路127用于防止控制装置在电源输入接口135接入电源瞬间产生突入电流;emi滤波回路137用于降低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防雷击回路136用于防止雷击产生的高压经电源输入接口135输入控制装置。上述防突入电流回路127、emi滤波回路137以及防雷击回路136的设置提高了控制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使得控制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77.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组件还包括辅助回路、通信回路134、开关电源回路128和电流检测回路129,辅助回路、通信回路134、开关电源回路128以及电流检测回路129均与控制芯片121电连接,开关电源回路128还与电解电容124连接,电流检测回路129还与电源转换模块112连接。
78.在该实施例中,开关电源回路128用于将直流母线电压转换为目标直流电压,目标直流电压用于对控制芯片121、通信回路134以及辅助回路供电,电流检测回路129用于检测电源转换模块112交流输入端输入的电流或直流输出端输出的电流。
79.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辅助回路包括四通阀回路132、电子膨胀阀回路131、电加热回路133与传感器回路130中的至少一种。
80.在该实施例中,交流电源经由电源输入接口135、防雷击回路136、emi滤波回路137、防突入电流回路127后,通过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接入到电源转换模块112的交流输入端,然后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直流输出端输出至外部的电解电容124,进行充电后得到平滑的直流母线电压,并将直流母线电压输入至并联的第一电机驱动电路和第二电机驱动电路中,进而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电路和第二电机驱动电路输出驱动信号到待驱动电机中,
以驱动风机和压缩机运行。
81.另外,还需要将直流母线电压转换成目标直流电压,以实现对控制芯片121、通信回路134、四通阀回路132、电加热回路133、传感器回路130、电子膨胀阀回路131等供电。
82.控制芯片121具体用于控制或驱动第一功率模块、第二功率模块、通信回路134、四通阀回路132、电加热回路133、传感器回路130、电子膨胀阀回路131等工作。
83.如图1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0包括沿第一边缘100设置的第一子区101和第二子区102,功率模块111设置在第一子区101内,电源转换模块112设置在第二子区102内,其中,高频半桥上管q1和高频半桥下管q2沿第一边缘100设置,工频半桥上管q3设置在高频半桥上管q1远离第一边缘100的一侧,工频半桥下管q4设置在高频半桥下管q2远离第一边缘100的一侧。
84.在该实施例中,高频半桥上管q1、高频半桥下管q2、工频半桥上管q3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依次设置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以及右下部,图3示出了这4个功率管的布设和电路连接示意图。由于交流输入火线端需要同时与高频半桥上管q1的源极以及高频半桥下管q2的漏极相连接、交流输入零线端需要同时与工频半桥上管q3的源极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的漏极相连接,而直流输出正端需要同时与高频半桥上管q1的漏极以及工频半桥上管q3的漏极相连接、直流输出负端需要同时与高频半桥下管q2的源极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的源极相连接,因此采用该实施例的布设方式,可以保证电源转换模块112内部走线无交叉,避免形成环路,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控制装置的走线设计,提高emc性能。
85.如图1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0包括沿第一边缘100设置的第一子区101和第二子区102,功率模块111设置在第一子区101内,电源转换模块112设置在第二子区102内,其中,工频半桥上管q3和工频半桥下管q4沿第一边缘100设置,高频半桥上管q1设置在工频半桥上管q3远离第一边缘100的一侧,高频半桥下管q2设置在工频半桥下管q4远离第一边缘100的一侧。
86.在该实施例中,高频半桥上管q1、高频半桥下管q2、工频半桥上管q3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依次设置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右上部、右下部、左上部以及左下部,图4示出了这4个功率管的布设与电路连接示意图。由于交流输入火线端需要同时与高频半桥上管q1的源极以及高频半桥下管q2的漏极相连接、交流输入零线端需要同时与工频半桥上管q3的源极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的漏极相连接,而直流输出正端需要同时与高频半桥上管q1的漏极以及工频半桥上管q3的漏极相连接、直流输出负端需要同时与高频半桥下管q2的源极以及工频半桥下管q4的源极相连接,因此采用该实施例的布设方式,可以保证电源转换模块112内部走线无交叉,避免形成环路,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控制装置的走线设计,提高emc性能。另外,该实施例中,高频半桥上管q1和高频半桥下管q2靠近第二区域120设置,便于与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之间的走线设计,进一步提高了emc性能。
87.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组件还包括防突入电流回路127、emi滤波回路137和防雷击回路136,第二区域120包括第三子区103和第四子区104,控制芯片121、电机接口122、采样电阻123、电解电容124、滤波电容125、辅助回路、通信回路134、开关电源回路128以及电流检测回路129均设置在第三子区103内,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防突入电流回路127、电源输入接口135、防雷击回路136以及emi滤波回路137均设置在第四子区104内。
88.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子区103靠近功率模块111设置,第四子区104靠近电源转换模块112设置。
89.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芯片121、电机接口122、采样电阻123、电解电容124、滤波电容125、辅助回路、通信回路134、开关电源回路128以及电流检测回路129,均位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直流输出侧,且需要与功率模块111直接或间接相连,故设置于靠近功率模块111的第三子区103;而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防突入电流回路127、电源输入接口135、防雷击回路136以及emi滤波回路137,均位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交流输入侧,需要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交流输入端连接,故设置于靠近电源转换模块112的第四子区104。
90.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源转换模块112、功率模块111、散热组件113、控制芯片121以及控制组件均设置在电路基板10的一侧板面上。
91.可以认识到,通过对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进一步划分并设置各个元器件,能够降低控制装置中器件布局的复杂度,进一步优化控制装置的走线设计。应该理解的是,图1所示实施例仅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将第一子区101与第二子区102位置互换、第三子区103与第四子区104位置互换,只需要保证相关联的元器件靠近设置,均可达到本实施例的效果。
92.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部分器件高度较高,如果分别设置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两侧,易与设置在电源转换模块112上的散热组件113产生干涉,为了提升器件布设的合理性,将电源转换模块112靠近电路基板10的边缘设置,其他控制组件均设置于电源转换模块112的同侧,从而实现器件走线布局的优化,避免器件与散热组件113的干涉。
93.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具体设置方式为:电源转换模块112、功率模块111以及散热组件113均设置在电路基板10的一侧板面上,控制芯片121和控制组件设置在电路基板10的另一侧板面上。
94.具体地,电路基板10包括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第一区域110靠近电路基板10的第一边缘100设置,第二区域120位于第一区域110远离第一边缘100的一侧。图5示出了电路基板10的一侧板面,电源转换模块112、功率模块111以及散热组件113均设置靠近第一边缘100的第一区域110内,且电源转换模块112、功率模块111以及散热模块均设置在电路基板10的该侧板面上;图6示出了电路基板10的另一侧板面,控制芯片121和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区域120内,且控制芯片121和控制组件均设置在电路基板10的该侧板面上;功率模块111、控制芯片121、控制组件以及均与电源转换模块112通过电路基板10电连接,功率模块111还与控制芯片121连接。
95.应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0采用双面板材,两侧板面均可安装元器件,且两侧板面上的器件可以通过电路基板10电连接,上述第一区域110和第二区域120是对电路基板10的划分,各个区域均包括各自范围内相对的两侧板面。
96.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部分器件高度较高,如果排布于电路基板10的同一侧板面,易与散热件产生干涉,为了提升器件布设的合理性,将控制组件与集成功率模块111分置于电路基板10的两侧板面,以实现器件走线布局的优化。
97.另外,电源转换模块112、功率模块111以及散热组件113设置于一侧板面上,其它器件设置于另一侧板面上,在另一侧板面上,将控制芯片121、电机接口122、采样电阻123、电解电容124、滤波电容125、辅助回路、通信回路134、开关电源回路128以及电流检测回路
129等交流输入侧的元器件设置于靠近第一子区101的第三子区103,将功率因数校正电感126、防突入电流回路127、电源输入接口135、防雷击回路136以及emi滤波回路137等直流输出侧的元器件设置于靠近第二子区102的第四子区104,该布设方式能够实现布设的优化,以提升控制装置的emc性能。
98.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300,包括散热装置301,散热装置301包括风轮或冷媒管;如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的控制装置靠近散热装置301设置。
99.在该实施例中,将控制装置靠近风轮或冷媒管设置,实现了该控制装置的风冷散热或冷媒散热。应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13靠近电路基板10的边缘设置,有利于风轮或冷媒管对散热组件113进行散热,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率,以保证控制装置的正常运行。
100.如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13远离电路基板10的一面靠近散热装置301设置。
10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散热组件113靠近散热装置301设置,进一步提升了控制装置的散热效率。
102.通过对控制装置的限定,采用上述实施例中限定的控制装置的空调器,至少还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03.(1)有利于控制装置中元器件的布局,实现了对散热组件和功率器件布局的优化;
104.(2)有利于控制装置的layout布线设计,提高控制装置的emc性能,降低控制装置设计的复杂度;
105.(3)有利于减小空调制的控制装置的散热组件面积、减小控制装置占用空间。
106.(4)有利于提高控制装置的生产效率。
107.以上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