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屋顶压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82881发布日期:2021-10-16 12:2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平屋顶压载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屋顶压载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是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转化为电能。平屋顶压载系统用于安装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
3.随着各类用电需求量的日趋攀升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要求越来越高,平屋顶压载系统的应用在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机场、医院、学校、商业中心、工厂等都能看到它的应用。目前的平屋顶压载系统包括前脚及后脚。光伏组件的低端与前脚连接,光伏组件的高端与后脚连接。平屋顶压载系统的前脚及后脚底部设置有孔,通过紧固件将前后脚固定在平屋顶压载系统的底座上方的槽口上,平屋顶压载系统的挡风板固定在后脚上。由于平屋顶压载系统的支架结构需要使用的紧固件较多,安装不方便。
4.因此,如何方便安装,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屋顶压载系统,以方便安装。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平屋顶压载系统,包括:
8.底座;
9.用于设置在光伏组件的低端的前脚,所述前脚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底座连接;
10.用于设置在光伏组件的高端的后脚,所述后脚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底座连接。
11.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部及第二底座部;
12.所述前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部卡扣连接,所述前脚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座部卡扣连接。
13.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第一底座部上设置有呈半包围结构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包围的所述第一底座部部分形成第一弹片;
14.所述前脚的一端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底座部下方,所述前脚的一端具有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弹片的弹性变形伸出所述第一槽口并与所述第一底座部的上端面定位配合的卡勾,所述前脚的一端还具有在所述卡勾与所述第一底座部的上端面定位配合后位于所述第一槽口内的第一定位凸起;
15.所述第二底座部上设置有呈半包围结构的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槽口包围的所述第二底座部部分形成第二弹片;
16.所述前脚的另一端能够伸入所述第二底座部下方,所述前脚的另一端具有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弹片的弹性变形伸出所述第二槽口并与所述第二底座部的上端面定位配合的卡勾,所述前脚的另一端还具有在所述卡勾与所述第二底座部的上端面定位配合后位于所述第二槽口内的第二定位凸起。
17.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第一槽口为u形槽口,其包括用于与所述卡勾定位配合的中间槽段及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槽段两端的侧槽段;
18.和/或,所述第二槽口为u形槽口,其包括用于与所述卡勾定位配合的中间槽段及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槽段两端的侧槽段。
19.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第一弹片朝向所述第一槽口的边缘设置有用于翘起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开口;
20.和/或,所述第二弹片朝向所述第二槽口的边缘设置有用于翘起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开口。
21.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第一弹片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接地螺栓的第一接地螺栓安装孔;
22.和/或,所述第二弹片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接地螺栓的第二接地螺栓安装孔。
23.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后脚包括第一后脚卡勾及第二后脚卡勾;
24.所述底座上具有供所述第一后脚卡勾伸入的第三槽口及供所述第二后脚卡勾伸入的第四槽口;
25.所述第三槽口为呈半包围结构的槽口,所述第三槽口包围的所述底座的部分形成第三弹片;所述第一后脚卡勾伸入所述第三槽口后,所述后脚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弹片的弹性变形使所述第二后脚卡勾伸入所述第四槽口;
26.所述第一后脚卡勾上具有在所述第二后脚卡勾与所述第四槽口定位配合后位于所述第三槽口内的第三定位凸起。
27.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底座上具有多个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三槽口及所述第四槽口。
28.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第三弹片上设置有用于翘起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三开口。
29.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底座的侧边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且用于容纳线缆的凹槽结构。
30.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后脚背向所述前脚的侧面固定设置有挡风板。
31.可选地,上述平屋顶压载系统中,所述挡风板的上边缘和/或其下边缘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后脚的方向倾斜的斜板部。
32.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屋顶压载系统,前脚通过卡扣结构与底座连接;后脚通过卡扣结构与底座连接。通过上述设置,避免设置紧固件将前脚及后脚连接于底座上,仅需前脚及后脚与底座卡扣配合即可完成连接,无需携带及安装紧固件(如螺栓等),方便了安装。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屋顶压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脚与底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脚与第一底座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底座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底座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脚与底座的第一安装状态示意图;
4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脚与底座的第二安装状态示意图;
4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脚与底座的第三安装状态示意图;
4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底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底座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底座的第一安装状态示意图;
4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底座的第二安装状态示意图;
47.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底座的第三安装状态示意图;
4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底座的第四安装状态示意图;
4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脚与挡风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屋顶压载系统,以方便安装。
5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屋顶压载系统,包括底座、用于设置在光伏组件7的低端的前脚4及用于设置在光伏组件7的高端的后脚6。其中,前脚4通过卡扣结构与底座连接;后脚6通过卡扣结构与底座连接。
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屋顶压载系统,前脚4通过卡扣结构与底座连接;后脚6通过卡扣结构与底座连接。通过上述设置,避免设置紧固件将前脚4及后脚6连接于底座上,仅需前脚4及后脚6与底座卡扣配合即可完成连接,无需携带及安装紧固件(如螺栓等),方便了安装。
54.如图2所示,底座包括第一底座部3及第二底座部5;前脚4的一端与第一底座部3卡扣连接,前脚4的另一端与第二底座部5卡扣连接。通过前脚4卡扣连接第一底座部3及第二底座部5,确保底座完成组装的基础上,也完成了前脚4与底座的安装。
55.出于提高连接稳定性的考虑,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底座部3上设置有呈半包围结构的第一槽口32,第一槽口32包围的第一底座部3部分形成第一弹片31;前脚4的一端能够伸入第一底座部3下方,前脚4的一端具有能够通过第一弹片31的弹性变形伸出第一槽口32并与第一底座部3的上端面定位配合的卡勾,前脚4的一端还具有在卡勾与第一底座部3的上端面定位配合后位于第一槽口32内的第一定位凸起41。
56.如图5所示,第二底座部5上设置有呈半包围结构的第二槽口52,第二槽口52包围
的第二底座部5部分形成第二弹片51;前脚4的另一端能够伸入第二底座部5下方,前脚4的另一端具有能够通过第二弹片51的弹性变形伸出第二槽口52并与第二底座部5的上端面定位配合的卡勾,前脚4的另一端还具有在卡勾与第二底座部5的上端面定位配合后位于第二槽口52内的第二定位凸起。
57.如图2

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前脚4先与第二底座部5卡扣连接,前脚4再与第一底座部3卡扣连接为例,具体卡扣连接操作如下:
58.如图6所示,将前脚4与第二底座部5卡扣连接,其中,前脚4的另一端能够伸入第二底座部5下方,前脚4的另一端的卡勾向上顶起第二弹片51,使得第二弹片51弹性变形,卡勾伸出第二槽口52后勾住第二槽口52背向第二弹片51的侧边,完成卡勾与第二底座部5的上端面定位配合,前脚4的另一端的第二定位凸起位于第二槽口52内,完成定位操作,避免卡勾与第二底座部5的上端面滑脱,完成前脚4与第二底座部5的卡扣连接。优选地,第二定位凸起的宽度与第二槽口52的宽度相等,允许加工误差。并且,第二弹片51的残余弹性恢复力会使得第二弹片51始终压着前脚4的另一端,确保安装稳定性,使得第二底座部5与前脚4固定牢靠不晃动。
59.并且,在前脚4与第二底座部5卡扣连接后,将第一底座部3呈倾斜角度安装于前脚4的一端,实现前脚4的一端伸入第一底座部3下方。
60.如图7所示,使得第一底座部3与第二底座部5的延伸方向对齐,使得前脚4的一端的卡勾向上顶起第一弹片31,使得第一弹片31弹性变形,卡勾伸出第一槽口32。
61.如图8所示,向第二底座部5移动第一底座部3,使得卡勾伸出第一槽口 32后勾住第一槽口32背向第一弹片31的侧边,完成卡勾与第一底座部3的上端面定位配合,前脚4的一端的第一定位凸起41位于第一槽口32内,完成定位操作,避免卡勾与第一底座部3的上端面滑脱,完成前脚4与第一底座部3的卡扣连接。优选地,第一定位凸起41的宽度与第一槽口32的宽度相等,允许加工误差。并且,第一弹片31的残余弹性恢复力会使得第一弹片 31始终压着前脚4的一端,确保安装稳定性,使得第一底座部3与前脚4固定牢靠不晃动。
62.优选地,前脚4的一端与第一底座部3卡扣连接且前脚4的另一端与第二底座部5卡扣连接后,第一底座部3与第二底座部5端部接触。
63.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加工及确保第一弹片31的弹性变形量,第一槽口32为u形槽口,其包括用于与卡勾定位配合的中间槽段及两个分别设置于中间槽段两端的侧槽段。也可以将第一槽口32设置为v形槽口或圆弧槽口等。
64.同样地,如图5所示,第二槽口52为u形槽口,其包括用于与卡勾定位配合的中间槽段及两个分别设置于中间槽段两端的侧槽段。也可以将第二槽口52设置为v形槽口或圆弧槽口等。
65.为了便于拆卸,第一弹片31朝向第一槽口32的边缘设置有用于翘起第一弹片31的第一开口33。其中,可以通过一字螺丝刀等工具的端部伸入第一开口33并翘起第一弹片31,使得前脚4与第一底座部3可轻松拆卸。
66.同样为了便于拆装,第二弹片51朝向第二槽口52的边缘设置有用于翘起第二弹片51的第二开口53。其中,可以通过一字螺丝刀等工具的端部伸入第二开口53并翘起第二弹片51,使得前脚4与第二底座部5可轻松拆卸。
67.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3及第二开口53均为设置于弹片(第一弹片31 及第二弹片
51)边缘的开口结构,也可以将第一开口33及第二开口53设置为位于弹片上的封闭孔结构。
68.出于安全性考虑,第一弹片3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接地螺栓的第一接地螺栓安装孔34。
69.并且,第二弹片5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接地螺栓的第二接地螺栓安装孔54。也可以在平屋顶压载系统的其他位置设置连接接地螺栓的接地螺栓安装孔,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70.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后脚6包括第一后脚卡勾63及第二后脚卡勾61;底座上具有供第一后脚卡勾63伸入的第三槽口55及供第二后脚卡勾 61伸入的第四槽口57;第三槽口55为呈半包围结构的槽口,第三槽口55包围的底座的部分形成第三弹片56;第一后脚卡勾63伸入第三槽口55后,后脚6能够通过第三弹片56的弹性变形使第二后脚卡勾61伸入第四槽口57;第一后脚卡勾63上具有在第二后脚卡勾61与第四槽口57定位配合后位于第三槽口55内的第三定位凸起62。
71.如图9

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脚6的第一后脚卡勾63先与第三槽口55配合连接,前脚4的第二后脚卡勾61再与第四槽口57配合连接,具体连接操作如下:
72.如图12所示,将后脚6倾斜设置,使得后脚6的第一后脚卡勾63伸入第三槽口55内;
73.如图13所示,将后脚6设置第二后脚卡勾61的一端向下移动。
74.如图14所示,第一后脚卡勾63上的第三定位凸起62向上顶起第三弹片 56,使得第三弹片56弹性变形;并且,使得前脚4的第二后脚卡勾61伸入第四槽口57。将后脚6沿第一后脚卡勾63到第二后脚卡勾61的方向移动后脚6。
75.如图15所示,通过后脚6与底座的相对移动,使得第二后脚卡勾61与第四槽口57定位配合,且第三定位凸起62位于第三槽口55内,完成定位操作,避免第二后脚卡勾61与第四槽口57的滑脱,也避免第三定位凸起62与第三槽口55的滑脱。完成了后脚6与底座的卡扣连接。优选地,第三定位凸起62的宽度与第三槽口55的宽度相等,允许加工误差。并且,第三弹片56 的残余弹性恢复力会使得第三弹片56始终压着第一后脚卡勾63,确保安装稳定性,使得后脚6与底座固定牢靠不晃动。
76.在安装前脚4及后脚6时,由于受到光伏组件7的尺寸及安装需求限制,需要测量前脚4及后脚6设置在底座上的位置,安装繁琐。为了进一步便于安装,底座上具有多个沿底座的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三槽口55及第四槽口57。进一步地,第三槽口55可以作为第四槽口57应用。
77.本实施例中,优选将后脚安装于第二底座部5上。可以理解的是,底座包括一个第一底座部3及多个第二底座部5组合而成。其中,第一排光伏组件7的前脚4背向后脚6的一端与第一底座部3连接,前脚4朝向后脚6的一端与第二底座部5连接。后续每排光伏组件7的前脚用于连接每排的第二底座部5。
78.可以将多个光伏组件7呈矩阵排列。每排光伏组件7的延伸方向为由光伏组件7的低端到其高端的排列方向。其中,可以将相邻两排光伏组件7相互靠近的一侧通过底座上设置的前脚4及后脚6支撑。每排光伏组件7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即,底座上设置多组支脚,每组支脚都包括一个前脚4及一个后脚6。其中,底座由多个底座部依次连接而成。相邻两个底座部均通过前脚4连接,第一排光伏组件7的前脚4背向该组支脚中的后脚6的一侧连接的底座部为第一底座部3,其余的底座部均为第二底座部5。
79.如图1所示,以每排两个光伏组件7为例,底座由三段底座部依次连接而成,这三个
底座部依次为第一底座部3、第一个第二底座部5、第二个第二底座部5。支撑第一个光伏组件7的前脚4连接第一底座部3及第一个第二底座部5,支撑第一个光伏组件7的后脚6设置于第一个第二底座部5上。支撑第二个光伏组件7的前脚4连接第一个第二底座部5及第二个第二底座部5,支撑第二个光伏组件7的后脚6设置于第二个第二底座部5上。
80.优选地,第三弹片56上设置有用于翘起第三弹片56的第三开口58。其中,可以通过一字螺丝刀等工具的端部伸入第三开口58并翘起第三弹片56,使得后脚6与底座部可轻松拆卸。
81.本实施例中,第三开口58为位于弹片上的封闭孔结构。也可以将第三开口58设置为位于弹片边缘的开口结构。
82.为了方便布线,需要设置线槽。由于线缆管理配置独立的线槽会使得成本较高,因此,如图2所示,底座的侧边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且用于容纳线缆的凹槽结构59。其中,凹槽结构59可以通过钣金弯折而成。凹槽结构 59优选与底座为一体式结构。通过上述设置,避免因线缆管理而配置独立的线槽,有效降低了成本。
83.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挡风板8。优选将后脚6背向前脚4的侧面固定设置有挡风板8。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底座、前脚4、后脚6与挡风板8连接为整体,有效提高了平屋顶压载系统的整体强度,提高抗风性能。进一步地,挡风板8的上边缘和/或其下边缘设置有向远离后脚6的方向倾斜的斜板部。
84.也可以仅将挡风板8倾斜布置。
8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8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