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指环及无线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6777发布日期:2022-07-30 05:33阅读:43来源:国知局
智能指环及无线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指环及无线充电盒。


背景技术:

2.智能指环作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眼镜的一种重要的交互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可穿戴设备领域。目前的智能指环,多采用有线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需在智能指环上设置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或充电触点,从而导致智能指环的充电过程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及无线充电盒,使智能指环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盒进行无线充电,提高其充电便利性。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包括:
5.指环本体,所述指环本体围设形成一空间,所述空间用于穿戴所述智能指环,所述指环本体包括第一侧表面;
6.第一接收线圈,所述第一接收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用于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电能;
7.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为所述电池充电。
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盒,用于为智能指环充电,所述智能指环为上述的智能指环,所述无线充电盒包括:
9.充电底座,用于承载所述指环本体;
10.第一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充电底座内,用于通过无线方式发射电能。
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通过在指环本体上设置第一接收线圈,第一接收线圈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电能,因此使智能指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为电池充电,因此可以提高智能指环的充电便利性。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内部线圈并联示意图。
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内部线圈串联示意图。
1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指环,所述智能指环可佩戴在用户手指上,可以与手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眼镜或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等配对使用。智能指环上设置有触摸板、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单元)、各类传感器、振动马达以及显示指示等部件。当智能指环与手机、ar眼镜或vr眼镜配对后,可以控制手机菜单、ar眼镜界面或vr眼镜界面的切换,实现打开、退出等操作。智能指环也可以将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手机中进行分析,实现来电提醒等各种交互操作。智能指环作为ar/vr眼镜的一种交互方式,可佩戴在手指上,携带方便,且可以做复杂操作。
23.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应用场景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可以应用于与ar/vr眼镜交互,例如应用于ar眼镜11。其中当用户手指佩戴智能指环10,眼部佩戴ar眼镜11,使智能指环10和ar眼镜11配对,用户可根据需要做出各种手势动作,如拿取东西或放置物品等,智能指环10上的惯性测量传感器可跟踪用户的手指乃至整个手臂的运动,以实现对ar眼镜的控制。
24.参考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结构示意图。智能指环10包括指环本体100,第一侧表面101,第一接收线圈103,和电池106。
25.指环本体100可以是任意适合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环状结构,用户可将其穿戴在手指上。指环本体10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例如其形状可以是椭圆形、圆形、多边形、或者其他的不规则形状等。可选地,如图2所示,指环本体100可为圆环结构。指环本体100可为金属、塑胶等材质。指环本体100具有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无线充电装置的各种电子元器件以及各类传感器等。
26.指环本体100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池106,电池106可采用小容量锂聚合物电池,减小电池体积从而节约指环本体100内部空间。电池106可通过粘接例如胶水粘接、胶带固定、螺接例如螺丝连接、卡扣结构等方式固定在指环本体100内部电路板的背面或侧面。通过在指环本体100内部设置电池106,以使智能指环10可以独立工作,方便用户长时间佩戴使用。
27.指环本体100围设形成一空间,方便用户穿戴在手指上。第一侧表面101为环状面,第一接收线圈103沿环绕设在第一侧表面101,第一接收线圈103用于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电能。电池106与第一接收线圈103电连接,以使第一接收线圈103向电池106提供电能,以使维持智能指环10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通过在指环本体上设置第一接收线圈,第一接收线圈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电能,因此使智能指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为电池充电,因此可以提高智能指环的充电便利性。
29.参考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智能指环10还包括第二侧表面102和第二接收线圈104。指环本体100围设形成一空间,该空间从第一侧表面101贯穿至第二侧表面102,使得智能指环10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用户可将其穿戴在手指上。其中,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相对,第一侧表面101和第二侧表面102均为环状面。第二接收线圈104沿环绕设在第二侧表面102,第二接收线圈104用于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电能。电池106用于与第一接收线圈103以及第二线圈104电连接,以使第一接收线圈103以及第二接收线圈104为电池106充电。
30.可以理解的,同时设置第一接收线圈103以及第二线圈104,可以通过第一接收线圈103以及第二线圈104同时为电池106充电,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31.参考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内部线圈并联示意图。智能指环10还包括无线充电电路105,第一接收线圈103以及第二接收线圈104通过无线充电电路105与电池106电连接,以使向电池106输送电能。
32.第一接收线圈103与第二接收线圈104可并联连接,第一接收线圈103和第二接收线圈104分别电连接在无线充电电路105的不同位置,以使第一接收线圈103和第二接收线圈104可以独立为电池106充电。只要有一个接收线圈与充电座中的发射线圈对齐,形成无线充电回路,接收线圈就可以接收能量,开始给电池106充电。如果两个线圈同时分别与两个发射线圈对齐,同时形成两个无线充电回路,以使两个接收线圈可以同时给电池106充电,充电速度将提高一倍,缩短充电时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充电体验。
33.参考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内部线圈串联示意图。第一接收线圈103与第二接收线圈104可串联连接,共同电连接在无线充电电路105上,以使第一接收线圈103、第二接收线圈104同时为电池106充电。当其中一个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对齐,形成无线充电回路,接收线圈就可以接收能量,开始给电池106充电,维持智能指环10处于稳定工作。
34.采用以上接收线圈的布局方式和充电方案,只要将智能指环的任意一侧表面平放在一个开放的充电底座上,不用考虑智能指环的摆放角度或者考虑智能指环的正反面,就可以开始充电。充电底座做成平面型的平板结构,当水平放置智能指环时,且不用考虑智能指环的固定方式,防止其滚动。
3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盒,所述无线充电盒为上述智能指环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盒携带方便且不占空间,方便用户使用为智能指环充电。
36.参考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盒12可为开放的平面结构。无线充电盒12包括充电底座121和第一发射线圈124。充电底座121用于承载所述指环本体100,第一发射线圈124设置在充电底座121内部,用于通过无线方式发射电能。当指环本体100置于无线充电盒12上时,智能指环的第一侧表面101或第二侧表面102与充电底座12的承载面抵接时,智能指环的第一接收线圈103与第一发射线圈124对准,以使第一接收线圈103接收所述第一发射线圈124发射的电能。
37.本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盒12,可以通过与智能指环10配合,使得智能指环10进行
无线充电。
38.参考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盒12包括承载部122,第一线圈123部和第二线圈部124。承载部122,第一线圈123部和第二线圈部124共同围设形成一个凹槽型容置空间用来容置指环本体100。其中,第一发射线圈125设置于第一线圈部123,第二发射线圈126设置于第二线圈部124。当指环本体100容置于无线充电盒12的容置空间内时,智能指环的第一接收线圈103与第一发射线圈125对准,以使第一接收线圈103接收第一发射线圈125发射的电能;同时,智能指环的第二接收线圈104与第二发射线圈126对准,以使第二接收线圈104接收第二发射线圈126发射的电能。当第一接收线圈103和第二接收线圈104并联连接时,可以将充电电流提高一倍,加快充电速度,提高充电用户体验。
39.通过在智能指环的两个侧表面沿环分别绕制无线接收线圈,无论采用上述平面型充电底座或者盒状充电底座,都不用考虑指环的放置角度或者考虑智能指环的正反面,就可以开始充电,且不用考虑智能指环的固定方式,即可防止其滚动。两个接收线圈可以并联充电,也可以串联充电,应用灵活。在使用无线充电盒进行充电时,采用双线圈并联方式,可以将充电电流提高一倍,提高用户充电体验。
40.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智能指环及无线充电盒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