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5763发布日期:2022-04-23 18:47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经由线束向搭载于滑动门的各种设备供给电源的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对滑动门的供电装置,已知有使线束u字状地弯曲而追随滑动门的开闭的供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供电装置中,在滑动门侧,在全闭时线束以向车辆主体侧倾斜的状态被支承,以使得在滑动门打开时线束顺畅地弯曲。通过这样的支承,在滑动门打开时,线束中的滑动门处的支承部分追随滑动门的移动而向车辆主体侧转动而变得容易反转,从而线束顺畅地弯曲。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22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7.然而,若如上述那样线束在滑动门侧以朝向车辆主体侧倾斜的状态被支承,则在全闭时,线束被定位在靠车室附近,从而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从车室内的美观性的观点出发,不希望这样的状态。
8.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那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在滑动门打开时能够使线束顺畅地弯曲,并且在全闭时能够使线束不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
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线束,所述线束从汽车的车辆主体布设至滑动门;主体侧单元,所述主体侧单元在所述车辆主体侧支承所述线束;以及门侧单元,所述门侧单元在所述滑动门侧支承所述线束;其中,所述门侧单元包括:转子,所述转子支承所述线束的在所述滑动门侧的一部分,且所述转子具有彼此平行且沿着所述滑动门设置的一对转动轴,所述一对转动轴与所述线束的长度方向交叉;以及引导轴承,所述引导轴承固定于所述滑动门并且通过将所述一对转动轴的每一者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来支承所述转子,其中,所述引导轴承被构造为引导所述一对转动轴的每一者,以使得:在所述滑动门全闭时,所述一对转动轴被定位为使得所述转子为沿着所述滑动门的姿势,且在所述滑动门打开时,首先使第一转动轴以第二转动轴为中心移动而使所述转子向所述车辆主体侧倾斜,之后使所述转子以处于移动目的地的所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11.发明效果
12.根据上述供电装置,在滑动门全闭时,对线束中的滑动门侧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的转子成为沿着滑动门的姿势,在滑动门被打开时的初始阶段,转子向车辆主体侧倾斜。即,通过在初始阶段使转子倾斜来确保之后的线束的顺畅的弯曲,并且在全闭时线束以沿着滑动门的姿势离开车辆主体,因此不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这样,根据上述的供电装置,在滑
动门被打开时能够使线束顺畅地弯曲,并且在全闭时能够使线束不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另外,在此所说的“沿着滑动门的姿势”不限于转子与滑动门所成的角度为0
°
的姿势,也包括转子相对于滑动门以例如小于10
°
等角度稍微倾斜的姿势。
附图说明
13.图1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14.图2是图1所示的门侧单元的放大图。
15.图3是图1及图2所示的门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16.图4是表示滑动门处于图1所示的全闭位置时的门侧单元的图。
17.图5是表示滑动门打开时的初始阶段的门侧单元的图。
18.图6是表示滑动门到达图1所示的全开位置的全开时的门侧单元的图。
19.图7是表示相对于图1至图6所示的供电装置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20.图8是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中的门侧单元的放大图。
21.图9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线束容纳于全闭时的滑动门的情形的示意图。
22.图10是表示图7~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线束在全闭时在滑动门侧向车辆主体侧倾斜而被支承的情形的图。
23.图11是表示图1至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线束在全闭时被滑动门侧支承的情形的图。
24.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中的门侧单元的示意图。
25.图13是表示滑动门处于全闭位置时的门侧单元的图。
26.图14是表示滑动门打开时的初始阶段的门侧单元的图。
27.图15是表示滑动门到达全开位置的全开时的门侧单元的图。
28.符号说明
29.1,2 供电装置
30.11,21 线束
31.12 主体侧单元
32.13,23 门侧单元
33.111,211 电线
34.112,212 外装部件
35.112a,212a 端部
36.131,231 转子
37.131a,231a 第一转动轴
38.131a-1 顶棚侧轴部分
39.131a-2 底侧轴部分
40.131b,231b 第二转动轴
41.131c 相反侧端部
42.131d 外周面
43.131e 第一罩部分
44.131e-1 底壁
45.131e-2,131f-2 侧壁
46.131e-3 卡止孔
47.131e-4 槽开口
48.131f 第二罩部分
49.131f-1 顶壁
50.131f-3 卡止爪
51.132,232 引导轴承
52.132a 第一狭缝
53.132b 第二狭缝
54.132c,232c 固定板部分
55.132d,232d 轴支承板部分
56.132e 引导壁
57.232a 引导孔
58.232a-1 第一引导孔部分
59.232a-2 第二引导孔部分
60.c1、c2 汽车
61.c11 车辆主体
62.dr1、dr2 滑动门
63.p11、p21 全闭位置
64.p12、p22 全开位置
65.d11 前后方向
66.d12 长度方向
67.d13,d21 第一转动方向
68.d14、d22 第二转动方向
69.d15,d16,d17 箭头
70.d111 打开方向
71.d112 关闭方向
72.w21 孔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73.以下,对供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74.图1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75.该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1搭载于具有滑动门dr1的汽车c1,是经由线束11向搭载于滑动门dr1的各种设备供给电源的装置。图1中的左右方向相当于汽车c1的前后方向d11,图中右侧相当于前方,图中左侧相当于后方。供电装置1具备线束11、主体侧单元12以及门侧单元13。
76.线束11从汽车c1的车辆主体c11布设在滑动门dr1上。线束11具有电线111以及使该电线111穿过内侧的筒状的外装部件112。主体侧单元12是在车辆主体c11侧支承线束11的部件,门侧单元13是在滑动门dr1侧支承线束11的部件。
77.在滑动门dr1从汽车c1的前方侧的全闭位置p11向后方侧的全开位置p12向打开方向d111打开时,或者相反地,在从全开位置p12向全闭位置p11向关闭方向d112关闭时,线束11追随该动作。在该供电装置1中,在滑动门dr1处于全闭位置p11时,线束11从主体侧单元12伸出并向前方弯曲,成为沿着全闭位置p11的滑动门dr1在前后方向d11上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的全闭姿势。另一方面,在滑动门dr1处于全开位置p12时,线束11从主体侧单元12伸出并向后方弯曲,成为朝向全开位置p12的滑动门dr1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全开姿势。而且,在滑动门dr1开闭时,在滑动门dr1的移动途中,线束11在门侧单元13处一边反向转动一边弯曲成u字状而追随滑动门dr1的开闭。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中,主体侧单元12将线束11的车辆主体c11侧固定地支承。另一方面,门侧单元13将线束11的滑动门dr1侧能够转动地支承。以下,对门侧单元13进行详细说明。
78.图2是图1所示的门侧单元的放大图,图3是图1及图2所示的门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门侧单元13在滑动门dr1处于全闭位置p11时的状态,在图3中示出了门侧单元13相反地在滑动门dr1处于全开位置p12时的状态。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滑动门dr1的图示,在图3中省略了滑动门dr1以及线束11的图示。
79.门侧单元13是将线束11的滑动门dr1侧能够转动地支承的部件,具备转子131以及引导轴承132。
80.转子131是以追随滑动门dr1的开闭而转动的方式支承线束11的滑动门dr1侧的一部分的部件。在该转子131设置有发挥转动中心的作用的一对转动轴131a、131b。一对转动轴131a、131b分别成为与线束11的长度方向d12交叉并且沿着滑动门dr1的相互平行的轴。
81.一对转动轴131a、131b中的第一转动轴131a起到转子131即使线束11的滑动门dr1侧反向转动时的转动中心的作用。另外,第二转动轴131b在滑动门dr1打开时的初始阶段,起到转子131即使线束11的滑动门dr1侧朝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时的转动中心的作用。第一转动轴131a设置于转子131的与线束11的延伸侧相反的相反侧端部131c。另外,第二转动轴131b设置于在转子131中比第一转动轴131a靠线束11的延伸侧且设置于与全闭时的滑动门dr1对置的外周面131d。
8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31形成为与线束11的延伸侧相反的相反侧端部131c封闭的四角筒状,并且是在开口侧保持线束11的外装部件112的滑动门dr1侧的端部112a的结构。如图2所示,从外装部件112的端部112a伸出并向滑动门dr1侧布设的电线111穿过该四角筒状的转子131的内部。而且,第一转动轴131a兼作形成为圆筒状并使电线111穿过内侧的布设通道,并且第二转动轴131b形成为与第一转动轴131a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的棒状。
83.另外,如图3所示,转子131具有第一罩部分131e和第二罩部分131f,它们组合而构成转子131。第一罩部分131e是将线束11的一部分即外装部件112的端部112a和从该端部112a伸出的电线111容纳在内侧的槽状的部件。另外,第二罩部分131f是覆盖槽状的第一罩部分131e的槽开口131e-4的盖状的部件。
84.第一罩部分131e具有底壁131e-1和在该底壁131e-1的除了线束11的延伸侧之外的3个边立起设置的侧壁131e-2。另外,第二罩部分131f具有将第一罩部分131e的槽开口131e-4封闭的顶壁131f-1和从该顶壁131f-1的除了线束11的延伸侧以外的3个边垂下的侧壁131f-2。第二罩部分131f以其侧壁131e-2容纳于第一罩部分131e的侧壁131f-2的内侧的
方式盖在第一罩部分131e上。而且,在第二罩部分131f的侧壁131f-2设置的3个卡止爪131f-3卡止于在第一罩部分131e的侧壁131e-2设置的3个卡止孔131e-3,由此构筑四角筒状的转子131。
85.而且,第一转动轴131a具有分别从第一罩部分131e以及第二罩部分131f相互同轴地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一对轴部分131a-1、131a-2。在这一对轴部分131a-1、131a-2中,设置于第二罩部分131f的顶棚侧轴部分131a-1形成为圆筒状,成为电线111的布设通道。另外,设置于第一罩部分131e的底侧轴部分131a-2被十字状的肋131a-3堵塞。
86.另一方面,第二转动轴131b是在第一罩部分131e以及第二罩部分131f中的一者的第一罩部分131e的侧壁131e-2形成的1根轴。
87.可转动地支承具有这种结构的转子131的引导轴承132固定于滑动门dr1,并且通过分别可转动地轴支承该一对转动轴131a、131b来支承转子131。另外,引导轴承132以使在滑动门dr1全闭时转子131成为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的方式定位一对转动轴131a、131b。另外,在此所说的“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不限于转子131与滑动门dr1所成的角度为0
°
的姿势,也包括转子131相对于滑动门dr1以例如小于10
°
等角度稍微倾斜的姿势。并且,在滑动门dr1打开时,引导轴承132首先使第一转动轴131a以第二转动轴131b为中心移动而使转子131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之后,引导轴承132分别引导一对转动轴131a、131b,以使转子131以在移动目的地处的第一转动轴131a为中心转动。关于该滑动门dr1被打开时由引导轴承132对一对转动轴131a、131b的引导,使用其他图再次进行说明。
88.在引导轴承132设置有:第一狭缝132a,其可转动地支承并引导第一转动轴131a;以及第二狭缝132b,其可转动地支承并引导第二转动轴131b。
89.第一狭缝132a以被第一转动轴131a的一对端部嵌入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在转子131为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时,各第一狭缝132a引导第一转动轴131a朝向以第二转动轴131b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第一转动方向d13移动。通过该引导,各第一狭缝132a使转子131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各第一狭缝132a从引导轴承132中的后述的轴支承板部分132d的中央以短圆弧状延伸至靠近滑动门dr1的位置。
90.第二狭缝132b以被第二转动轴131b的一对端部嵌入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各第二狭缝132b使第二转动轴131b朝向以移动到了第一狭缝132a中的第一转动方向d13上的端部的移动目的地处的所述第一转动轴131a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第二转动方向d14移动。通过该引导,各第二狭缝132b使转子131向第二转动方向d14转动。各第二狭缝132b在后述的轴支承板部分132d中,从比第一狭缝132a靠线束11的延伸侧且靠近滑动门dr1的位置延伸。即,各第二狭缝132b以从上述位置暂时远离滑动门dr1并画成圆弧而接近滑动门dr1的方式呈长圆形状延伸。
91.另外,引导轴承132具备固定板部分132c和一对轴支承板部分132d,引导轴承132成为从沿着滑动门dr1的箭头d15方向的侧视观察时具有c字形状的部件。固定板部分132c是与滑动门dr1对置地延伸并固定于该滑动门dr1的部位。轴支承板部分132d是从固定板部分132c向车辆主体c11侧相互之间隔开转子131的配置空间而彼此对置且成对延伸出的部位。在各轴支承板部分132d设置有作为上述一对转动轴131a、131b各自的轴支承结构的第一狭缝132a以及第二狭缝132b。另外,在一对轴支承板部分132d中,在呈圆筒状且对成为电线111的布设通道的顶棚侧轴部分131a-1进行轴支承的图中上方的轴支承板部分132d处设
置有对从顶棚侧轴部分131a-1伸出的电线111进行引导的引导壁132e。该引导壁132e是与第一狭缝132a的第一转动方向d13上的端部连通并向图中的上方延伸的方槽状的壁部分。
92.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的门侧单元13中,对滑动门dr1被打开时由引导轴承132对一对转动轴131a、131b的引导和由该引导实现的转子131的转动进行说明。
93.图4是表示滑动门处于图1所示的全闭位置时的门侧单元的图,图5是表示滑动门被打开时的初始阶段的门侧单元的图。另外,图6是表示滑动门到达图1所示的全开位置的全开时的门侧单元的图。
94.首先,如图4所示,在滑动门dr1处于全闭位置p11时的门侧单元13中,转子131的第一转动轴131a与引导轴承132中的第一狭缝132a的靠近轴支承板部分132d中央的端部抵接。另外,第二转动轴131b在第二狭缝132b中的电线111的延伸侧与靠近滑动门dr1的端部抵接。第一转动轴131a、第二转动轴131b的这种定位通过使支承线束11的门侧单元13被关闭至全闭位置p11的滑动门dr1向汽车c1的前方牵引来进行。在这样的全闭时,通过第一转动轴131a、第二转动轴131b的上述的定位,转子131成为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其结果,线束11也成为沿着滑动门dr1呈直线状地向前方延伸的状态。
95.接着,在滑动门dr1打开时的初始阶段,如图5所示,以与第二狭缝132b的端部抵接的第二转动轴131b为中心,第一转动轴131a由第一狭缝132a引导而向第一转动方向d13转动。此时的转动持续到第一转动轴131a与第一狭缝132a中的靠近滑动门dr1的端部抵接为止。通过这样的转动,转子131向箭头d16方向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其结果,线束11的靠近滑动门dr1的部分也如图1所示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通过使线束11的靠近滑动门dr1的部分这样倾斜,从而线束11追随此后的滑动门dr1的移动而如图1所示那样向前方侧反向转动,从而向前方侧顺畅地弯曲为凸的u字状。
96.当滑动门dr1经由图5所示的初始阶段被打开时,如图6所示,转子131以与第一狭缝132a的端部抵接的第一转动轴131a为中心向箭头d17的方向反向转动。第二狭缝132b沿着转子131的转动轨道被设置为圆弧状,以不妨碍此时的转子131的动作而使该动作稳定。由此,转子131追随滑动门dr1的动作而以稳定的轨道转动。另外,第二狭缝132b相对于直到滑动门dr1到达全开位置p12为止的转子131的轨道长度,具有余量而较长地形成。因此,即使滑动门dr1到达全开位置p12,如图6所示,第二转动轴131b也不会与第二狭缝132b的端部抵接,在两者之间成为空出间隙的状态。
97.另外,在滑动门dr1从全开位置p12向全闭位置p11关闭时,线束11在中途弯曲成u字状,并且在门侧单元13中向相反方向反向转动,直至图1所示的全闭时的状态。
98.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在滑动门dr1全闭时,对线束11的滑动门dr1侧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的转子131成为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并且,在滑动门dr1被打开时的初始阶段,转子131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即,通过在初始阶段使转子131倾斜,能够确保之后的线束11的顺畅的弯曲。在此,在进一步说明由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得到的效果之前,对该供电装置1的比较例进行说明。
99.图7是表示图1至图6所示的供电装置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中的门侧单元的放大图。图7和图8中的左右方向相当于汽车c5的前后方向d51,图中右侧相当于前方,图中左侧相当于后方。
10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比较例的供电装置5也具备线束51、主体侧单元52以及
门侧单元53。线束51从汽车c5的车辆主体c51布设到滑动门dr5。线束51具有电线511和外装部件512。该线束51由主体侧单元52支承于车辆主体c51侧,由门侧单元53支承于滑动门dr5侧而构成供电装置5。
101.在此,在本比较例中,如图8所示,在门侧单元53的转子531仅设置有一个转动轴531a,转子531经由该转动轴531a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轴承532。而且,在该轴承532中,转子531以相对于全闭时的滑动门dr5向车辆主体c51侧倾斜规定的倾斜角θ5的方式被支承。由此,在滑动门dr5打开时,转子531追随滑动门dr5的移动而顺畅地反向转动,如图7所示,线束51向汽车c5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的u字状。
102.顺便提及,供电装置5的线束51在全闭时在滑动门dr1侧成为如下被容纳的状态,以尽量不会被搭乘者注意到。
103.图9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线束容纳于全闭时的滑动门的情形的示意图。在该图9中,关于供电装置5和全闭时的滑动门dr5,示出了从车厢内观察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和沿着该俯视图中的v51-v51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104.如该图9所示,在滑动门dr5的车厢侧,在全闭时大致在汽车c5的前后方向d51上设置有将大致直线状延伸的线束51容纳在内侧的容纳槽dr51。线束51从固定于滑动门dr5的门侧单元53向固定于车辆主体c51的主体侧单元52以容纳于容纳槽dr51的内侧的状态延伸,并从搭乘者的视野中被隐藏。
105.此时,如上所述,在本比较例的门侧单元53中,在全闭时线束51中的滑动门dr5侧向车辆主体c51侧倾斜地被支承,以使得在滑动门dr5打开时线束51顺畅地弯曲。
106.图10是表示图7~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线束在全闭时在滑动门侧向车辆主体侧倾斜地被支承的情形的图。
107.如该图10所示,由门侧单元53在滑动门dr5侧向车辆主体c51侧倾斜地支承的供电装置5的线束51在该滑动门dr5的容纳槽dr51的内侧成为如下姿势。即,线束51在门侧单元53的附近以向车辆主体c51侧朝向箭头d52的方向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之后朝向主体侧单元52。在这样的状态下,在全闭时,线束51位于靠近车室的位置,从而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从车厢内的美观性的观点出发,不希望是这样的状态。
108.以上,相对于参照图7~图10说明的比较例的供电装置5,在图1~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中,在滑动门dr1全闭时,在门侧单元13中,转子131以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被支承。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中,全闭时的线束11成为如下的姿势。
109.图11是表示图1至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线束在全闭时被滑动门侧支承的情形的图。
110.如该图11所示,在全闭时门侧单元13的转子131成为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由此容纳槽dr11的内侧的线束11在前后方向d12上以大致直线状的姿势延伸而到达主体侧单元12。这样的姿势的线束11在容纳槽dr11的内侧以沿着滑动门dr1的姿势远离车辆主体c11,因此不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而且,在滑动门dr1被打开时,如上所述,在其初始阶段,转子131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从而确保之后的线束11的顺畅的弯曲。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在滑动门dr1被打开时能够使线束11顺畅地弯曲,并且在全闭时能够使线束11不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
111.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轴承132设置有:使第一转动轴131a移动以使转子
131倾斜的第一狭缝132a;以及使第二转动轴131b移动以使转子131转动的第二狭缝132b。根据该结构,对于具有一对转动轴131a、131b的转子131,能够使打开滑动门dr1时的初始阶段的倾斜以及之后的转动经由第一狭缝132a以及第二狭缝132b的引导而顺畅地进行。
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131a设置于转子131的与线束11的延伸侧相反的相反侧端部131c。另外,第二转动轴131b设置在比第一转动轴131a靠线束11的延伸侧且与全闭时的滑动门dr1对置的外周面131d处。根据该结构,通过以在比第一转动轴131a靠线束11的延伸侧且靠滑动门dr1侧的第二转动轴131b为中心,由此能够使第一转动轴131a顺畅地移动,以使转子131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
1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31形成为对线束11的外装部件112的端部进行保持的筒状,并在内侧穿过电线111,第一转动轴131a形成为筒状而使电线111在内侧穿过,第二转动轴131b形成为棒状。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线束11的电线111穿过筒状的转子131的内侧和筒状的第一转动轴131a的内侧,能够使门侧单元13小型化并良好地布设线束11。
1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31具有槽状的第一罩部分131e和盖状的第二罩部分131f。另外,第一转动轴131a具有分别从第一罩部分131e以及第二罩部分131f相互同轴地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一对轴部分131a-1、131a-2。并且,第二转动轴131b是形成于第一罩部分131e的侧壁131e-2的1根轴。
115.根据该结构,转子131具有槽状的第一罩部分131e和盖状的第二罩部分131f,从而在组装门侧单元13时等时,能够在良好的操作性下实现由转子131对线束11的支承。而且,第一转动轴131a能够将从第一罩部分131e以及第二罩部分131f分别突出的一对轴部分131a-1、131a-2例如作为线束11的布设路径的一部分而形成为筒状等。而且,由于第二转动轴131b形成为1根轴,因此能够使得在滑动门dr1打开时的初始阶段使转子131倾斜时的中心轴稳定。
11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承132具备固定板部分132c和一对轴支承板部分132d,在侧视观察时具有c字形状。根据该结构,在引导轴承132中,能够紧凑地集中并兼顾向滑动门dr1的良好的固定以及对转子131的一对转动轴131a、131b各自的良好的轴支承。
117.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门侧单元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着眼于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即门侧单元来进行说明。
118.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中的门侧单元的示意图。
119.在该图12中,与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门侧单元13的图2同样地,供电装置2中的门侧单元23以滑动门处于全闭位置时的状态表示。在图12中,省略了滑动门的图示。
120.图12所示的门侧单元23是可转动地支承线束21的滑动门侧的部件,具备转子231以及引导轴承232。
121.转子231是支承线束21的滑动门侧的一部分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一对转动轴231a、231b。
122.第一转动轴231a是使线束21的滑动门侧反向转动时的转动中心,第二转动轴231b是在其初始阶段使线束21的滑动门侧朝向车辆主体侧倾斜时的转动中心。
123.转子231构成为在开口侧保持线束21的外装部件212的滑动门侧的端部212a。第一转动轴231a兼作使电线211穿过内侧的布设通道,第二转动轴231b形成为与第一转动轴
231a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的棒状。
124.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后述的引导轴承232的紧凑的结构,从而第一转动轴231a和第二转动轴231b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转动轴131a和第二转动轴131b相互接近地设置。
125.可转动地支承具有这种结构的转子231的引导轴承232固定于滑动门,并且通过分别可转动地轴支承所述一对转动轴231a、231b来支承转子231。并且,在滑动门被打开时,引导轴承232首先使第一转动轴231a以第二转动轴231b为中心移动,从而使转子231向车辆主体侧倾斜。之后,引导轴承232按照使转子231以在移动目的地处的第一转动轴231a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分别引导一对转动轴231a、231b。关于该滑动门被打开时的由引导轴承232对一对转动轴231a、231b的引导,使用其他图再次进行说明。
126.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引导轴承232设置有一个引导孔232a,该引导孔232a进行对第一转动轴231a以及第二转动轴231b的轴支承和引导。该引导孔232a是由对第一转动轴231a进行轴支承和引导的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和对第二转动轴231b进行轴支承和引导的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一体相连而成的孔。
127.第一转动轴231a的端部嵌入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而且,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是较短的粗大的圆弧状的孔,该圆弧状的孔以转子231处于沿着滑动门的姿势时的第二转动轴231b、即处于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中的图中的左端的第二转动轴231b为中心。第一转动轴231a沿着该圆弧状的孔即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以作为第一转动方向d21的箭头所示的短圆弧状移动,由此,转子231向车辆主体侧倾斜。
128.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是以在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中的一端侧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孔,所述一端侧是转子231倾斜时在移动目的地处的第一转动轴231a所处的位置。该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以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的上述的一端侧为中心,并且以通过另一端侧的方式与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交叉地形成为细长的圆弧状。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在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的该另一端侧与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一体地相连,形成为短箭头那样的形状的引导孔232a。第二转动轴235b的端部嵌入于该圆弧状的孔即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而且,第二转动轴231b沿着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向第二转动方向d22如箭头所示地以较长的圆弧状移动,从而使转子231向相同方向转动。
129.引导轴承232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备相对于滑动门的固定板部分232c和一对轴支承板部分232d,成为从沿着滑动门的箭头d23方向侧视观察时具有c字形状的部件。并且,上述的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与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一体地相连的引导孔232a以彼此对置的方式设置于一对轴支承板部分232d。转子231配置于上述一对轴支承板部分232d彼此之间,并且设置于转子231的一对转动轴231a、231b的各端部嵌入于引导孔232a。
130.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2的门侧单元23中,对滑动门被打开时由引导轴承232对一对转动轴231a、231b的引导和由该引导实现的转子231的转动进行说明。
131.图13是表示滑动门处于全闭位置时的门侧单元的图,图14是表示滑动门被打开时的初始阶段的门侧单元的图。另外,图15是表示滑动门到达全开位置的全开时的门侧单元的图。
132.首先,如图13所示,在滑动门dr2处于全闭位置p21时的门侧单元23中,转子231的
第一转动轴231a成为如下状态。即,该全闭位置p21处的第一转动轴231a位于与引导轴承232的引导孔232a的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中的与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的交叉侧的端部抵接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转动轴231b位于在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的图中的上侧与靠近滑动门dr2的端部抵接的位置。第一转动轴231a、第二转动轴231b的这种定位通过使支承线束21的门侧单元23被关闭至全闭位置p21的滑动门dr2向汽车c2的前方牵引来进行。在这样的全闭时,通过第一转动轴231a、第二转动轴231b的上述定位,转子231成为沿着滑动门dr2的姿势,其结果,线束21也成为沿着滑动门dr2呈直线状地向前方延伸的状态。
133.接着,在滑动门dr2打开时的初始阶段,如图14所示,第一转动轴231a转动。即,第一转动轴231a以与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的端部抵接的第二转动轴231b为中心,由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引导,从而向第一转动方向d21转动。此时的转动持续到第一转动轴231a与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中的靠近滑动门dr2的端部抵接为止。通过这样的转动,转子231向箭头d24方向向车辆主体侧倾斜,其结果,线束21的靠近滑动门dr2的部分也向车辆主体侧倾斜。线束21的靠近滑动门dr2的部分这样倾斜,由此线束21追随此后的滑动门dr2的移动而向前方侧反向转动,从而向前方侧顺畅地弯曲为凸的u字状。
134.当滑动门dr2经由图14所示的初始阶段被打开时,如图15所示,第二转动轴231b转动。即,第二转动轴231b在引导轴承232中,以与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的端部抵接的第一转动轴231a为中心,由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引导,从而向第二转动方向d22转动。通过这样的转动,转子231向箭头d25方向反向转动。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沿着转子231的转动轨道被设置为圆弧状,以不妨碍此时的转子231的移动并使该移动稳定。由此,转子231追随滑动门dr2的动作而以稳定的轨道转动。由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引导的第二转动轴231b的转动持续到滑动门dr2直至全开位置p22为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形成为在滑动门dr2到达全开位置p22时第二转动轴231b位于端部的长度。另外,该第二引导孔部分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形成为与在滑动门dr2到达全开位置p22时第二转动轴231b位于端部的长度相比更长,并且在全开位置p22时第二转动轴231b位于圆弧的中途那样的长度。
135.另外,在滑动门dr2从全开位置p22向全闭位置p21关闭时,线束21在中途弯曲成u字状,并且在门侧单元23中向相反方向反向转动而直至全闭时的状态。
136.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2,首先,当然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相同的效果。即,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2,也能够在滑动门dr2被打开时使线束21顺畅地弯曲,并且能够在全闭时使线束21不容易被搭乘者注意到。
137.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轴承232设置有引导孔232,该引导孔232由引导第一转动轴231a的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和引导第二转动轴231b的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一体地连接而成。根据该结构,相比较于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与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分离的情况,引导轴承232中的第一转动轴231a和第二转动轴231b的引导部分紧凑地集中。通过这样地集中引导部分,能够使引导轴承232小型化,能够抑制滑动门dr2中用于容纳包含引导轴承232在内的线束端部的所需的空间。
1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231a形成为比第二转动轴231b粗的轴。并且,如图12所示,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的在与第二转动轴231b的移动方向即第二转动方向d22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孔宽度w21比第一转动轴231a的粗细尺寸小。根据该结构,在以第
一转动轴231a为中心的第二转动轴231b移动时,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转动轴231a从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向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移动等情况。
139.此外,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仅示出了供电装置的代表性的方式,供电装置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140.例如,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供电装置的一例,例示了具备将线束11、21中的车辆主体c11侧固定地支承的主体侧单元12的供电装置1、2。然而,供电装置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主体侧单元设置具有转动轴并支承线束的转子,追随滑动门的开闭而使线束在主体侧单元侧也转动的结构等。
141.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轴承的一例,例示了设置有使第一转动轴131a移动的第一狭缝132a和使第二转动轴131b移动的第二狭缝132b的引导轴承132。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置有使用于第一转动轴231a的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和用于第二转动轴131b的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成为一体的引导孔232a的引导轴承232。然而,在引导轴承中引导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的结构不限于使用狭缝、引导孔的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槽、轨道等引导转动轴的结构等。但是,通过在引导轴承132设置第一狭缝132a和第二狭缝132b,从而能够使滑动门dr1被打开时的初始阶段中的转子131的倾斜以及之后的转动这两者顺畅地进行,这一点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内容。另外,通过设置使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和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成为一体的引导孔232a,从而能够抑制滑动门dr2中的线束端部的容纳空间,这一点参照第二实施方式中上述内容。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的各一个例子,例示了圆弧状的第一狭缝132a和圆弧状的第二狭缝132b。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引导孔部分和第二引导孔部分的各一个例子,例示了圆弧状的第一引导孔部分232a-1和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但是,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第一引导孔部分和第二引导孔部分只要是使第一转动轴以第二转动轴为中心移动、使第二转动轴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移动的结构,则其形状不限于圆弧状。例如,也可以是使宽度具有不妨碍以各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移动的程度的余量的直线状的狭缝、孔等。
142.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子的第一转动轴的一个例子,例示了在与线束11的延伸侧的相反的相反侧端部131c设置的第一转动轴131a。而且,作为转子中的第二转动轴的一个例子,例示了第二转动轴131b设置在比第一转动轴131a靠线束11的延伸侧且设置在与全闭时的滑动门dr1对置的外周面131d。但是,转子中的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轴不限于此。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轴只要是滑动门被打开时成为转子的反向转动的中心的第一转动轴以及成为在初始阶段使转子倾斜时的中心的第二转动轴,则其具体的位置关系等可以任意设定。但是,通过在转子131上以上述的位置关系设置第一转动轴131a以及第二转动轴131b,从而能够使第一转动轴131a顺畅地移动,以使转子131向车辆主体c11侧倾斜,这一点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内容。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转子231中的第一转动轴231a以及第二转动轴231b的形成位置的说明以及图示。但是,关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子231中的第一转动轴231a和第二转动轴231b,其具体的位置关系等也可以任意设定,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143.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供电装置中的线束的一例,例示了具有电线111和外装部件112的线束11。并且,作为供电装置的一例,例示了如下的供电装置1:电线
111穿过筒状的转子131的内侧和在该转子131设置的筒状的第一转动轴131a的内侧,第二转动轴131b形成为棒状。然而,供电装置不限于此,线束也可以不具备外装部件而仅由电线构成,也可以不使电线穿过转子、第一转动轴的内侧,而另外设置电线路径。但是,通过使用上述的线束11,将转子131、第一转动轴131a的内侧设为电线路径,由此能够使门侧单元13小型化并良好地布设线束11,这一点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内容。
144.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子的一例,例示了具有第一罩部分131e和第二罩部分131f的转子131。另外,作为第一转动轴的一例,例示了具有从各罩部分突出的一对轴部分131a-1、131a-2的第一转动轴131a。并且,作为第二转动轴的一例,例示了在第一罩部分131e的侧壁131e-2形成的1根轴即第二转动轴131b。但是,转子、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轴并不限定于这些。也可以将转子设为一体成形的筒状物等,也可以将第一转动轴设为1根轴,也可以将第二转动轴设为具有从2个罩部分分别突出的一对轴部分。但是,通过使用具有2个罩部分的转子131,从而能够在良好的操作性下实现由转子对线束的支承,这一点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内容。另外,通过使用具有分别从2个罩部分突出的一对轴部分131a-1、131a-2的第一转动轴131a,从而能够将第一转动轴131a用作线束11的布设路径的一部分,这一点也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说明。而且,通过将第二转动轴131b设为1根轴,能够稳定使转子131倾斜时的中心轴,这一点也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内容。
145.另外,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轴承的一个例子,例示了具备固定板部分132c、232c和一对轴支承板部分132d、232d,在侧视观察时具有c字形状的引导轴承132、232。然而,引导轴承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对2轴的转子进行轴支承/引导,其具体的形状等能够任意设定。但是,通过使用上述的c字形状的引导轴承132、232,能够紧凑地集中并兼顾向滑动门的良好的固定以及对转子的良好的轴支承,这一点如上所述。
146.另外,在设置第一引导孔部分和第二引导孔部分一体相连的引导孔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转动轴和第二引导孔部分的一个例子,例示了如下方式。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比第二转动轴231b粗的第一转动轴231a以及孔宽度w21比第一转动轴231a的粗细尺寸小的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然而,即使设置第一引导孔部分和第二引导孔部分一体相连的引导孔,第一转动轴的粗细、第二引导孔部分的孔宽度等也可以任意设定。但是,通过采用上述尺寸的第一转动轴231a、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作为转动中心的动作中第一转动轴231a向第二引导孔部分232a-2移动等情况,这一点如上所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