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8388发布日期:2021-11-06 05:1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


背景技术:

2.配电箱是数据上的海量参数,一般是构成低压林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配电箱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
3.目前为了施工安全,大多在配电箱的外侧搭建防护架来进行一定的防护,现有的防护架个部件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来进行固定,这种焊接的方式不便于进行转运和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护架采用焊接的方式带来的不便于转运和利用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包括上安装板组件、下安装板组件、立柱组件、防护柱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上安装板组件包括四块上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组件包括四块下安装板;所述立柱组件包括四根立柱,四根所述立柱呈矩形分布,四根立柱两两之间形成一个安装面;四块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分别安装在四个安装面上,所述上安装板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立柱的上侧,所述下安装板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立柱的下侧;所述上安装板的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地设有若干组第一上安装槽或第一上安装柱,所述下安装板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地设有若干组第一下安装槽或第一下安装柱,所述第一上安装槽或第一上安装柱和第一下安装槽或第一下安装柱能够一一对应;所述防护柱的两端能够插入至第一上安装槽和第一下安装槽内或者第一上安装柱和第一下安装柱能够插入至防护柱内部。
6.进一步,还包括两根连接柱;在其中一个安装面上设置用于方便出入的门框组件,安装在该安装面上的防护柱中间预留有安装门框组件的通道,上安装板在通道的两侧设有第二上安装柱或第二上安装槽,下安装板在通道的两侧设有第二下安装柱或第二下安装槽,两根所述连接柱能够插入至第二上安装槽和第二下安装槽内或者第二上安装柱和第二下安装柱能够插入至所述连接柱内;所述门框组件的一侧铰接在一根连接柱上,所述门框组件的另一侧与另一根连接柱可拆卸连接。
7.进一步,所述门框组件包括若干根竖杆和两根横杆,两根横杆分别固定在若干根竖杆的两侧。
8.进一步,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所述立柱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能够与第
一连接孔正对,所述第四连接孔能够与第二连接孔正对;所述连接组件能够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或者第二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将立柱与上安装板或立柱与下安装板固定。
9.进一步,所述门框组件与另一根连接柱上设有用于关闭门框组件的门栓组件。
10.进一步,所述连接组件采用若干螺栓。
11.进一步,所述下安装板的底面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面与所述立柱的底面平齐。
12.进一步,所述立柱的顶面高于上安装板。
13.进一步,四根所述立柱形成的矩形的长为2m,宽为1.5m;所述立柱的长度为2.4m。
14.安装方法在于:先将四块下安装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四根立柱上,然后将防护柱与下安装板上的第一下安装槽或第一下安装柱插接;将连接柱与通道两侧的第二下安装槽或第二下安装柱插接;再将上安装板上的第一上安装槽或第一上安装柱与防护柱插接,上安装板上的第二安装槽或第二安装柱与连接柱插接;最后使用连接组件将上安装板固定在立柱上。
15.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的方案使用插接的方式来安装防护柱,取代现有技术中焊接的方式,本技术方案不仅可以反复使用,而且由于可以拆卸,因此运输起来也比较方便,占用的运输空间比较少。

门框组件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出防护架。

支撑柱对上安装板组件、下安装板组件和防护柱组件进行支撑,与立柱配合,增加防护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的主视图;
17.图2为图1的侧视图;
18.图3为图1的后视图;
19.图4为图1中下安装板的主视图;
20.图5为图4的俯视图;
21.图6为图2中下安装板的主视图;
22.图7为图6的俯视图;
23.图8为图1中支柱的主视图;
24.图9为图8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6.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立柱1、下安装板2、上安装板3、连接板4、第一上安装槽5、第一下安装槽6、支撑柱7、连接组件8、第三连接孔9、第四连接孔10、第二连接孔11、第一连接孔12、连接柱13、第二上安装柱14、第二下安装柱15、门框组件16、横杆17、竖杆18、铰链19、防护柱20。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

9所示:可拆卸的配电箱防护架,如图1

3包括上安装板3组件、下安装板2组件、立柱1组件、防护柱20组件、连接组件8和两根连接柱13;上安装板组件包括四块上安装板3,下安装板组件包括四块下安装板2;立柱组件包括四根立柱1,四根立柱1呈矩形分布,四根立柱1两两之间形成一个安装面;四块上安装板3和下安装板2分别安装在四个安装面上,上安装板3通过连接组件8安装在立柱1的上侧,下安装板2通过连接组件8安装在立柱1的下侧;上安装板3的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地设有若干组第一上安装槽5或第一上安装柱,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上安装槽5,下安装板2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地设有若干组第一下安装槽6或第一下安装柱,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下安装槽6,第一上安装槽5或第一上安装柱和第一下安装槽6或第一下安装柱能够一一对应;防护柱20的两端能够插入至第一上安装槽5和第一下安装槽6内或者第一上安装柱和第一下安装柱能够插入至防护柱20(中空结构)内部。
29.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安装面上设置用于方便出入的门框组件16,安装在该安装面上的防护柱20中间预留有安装门框组件16的通道,上安装板3在通道的两侧设有第二上安装柱14或第二上安装槽,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上安装柱14,下安装板2在通道的两侧设有第二下安装柱15或第二下安装槽,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下安装柱15,两根连接柱13能够插入至第二上安装槽和第二下安装槽内或者第二上安装柱14和第二下安装柱15能够插入至连接柱13(中空结构)内;门框组件16的一侧铰接在一根连接柱13上,具体地采用圆柱合页脱卸铰链19铰接,门框组件16的另一侧与另一根连接柱13可拆卸连接,具体地,门框组件16与另一根连接柱13上设有用于关闭门框组件16的门栓组件,门栓组件为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不在赘述。门框组件16包括若干根竖杆18和两根横杆17,两根横杆17分别固定在若干根竖杆18的两侧。
30.上安装板3和下安装板2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板4,连接板4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2或第二连接孔11,立柱1设有第三连接孔9和第四连接孔10;第三连接孔9能够与第一连接孔12正对,第四连接孔10能够与第二连接孔11正对;连接组件8能够穿过第一连接孔12和第三连接孔9或者第二连接孔11和第四连接孔10将立柱1与上安装板3或立柱1与下安装板2固定,连接组件8采用若干螺栓。下安装板2的底面安装有支撑柱7,支撑柱7的底面与立柱1的底面平齐。
31.以下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各部件的尺寸,但并不限于这些尺寸:四根立柱1形成的矩形的长为2m,宽为1.5m,在长度为2m一侧的两组连接板4之间的距离为为192cm,在长度为1.5m一侧的两组连接板4之间的距离为142cm;立柱1的长度为2.4m;支撑柱7采用40mm*40mm的方钢,壁厚为3mm,高度为10cm。第一安装槽采用30mm*30mm的方钢,壁厚为2.5mm,高度为5cm;连接板4的高度为19cm;防护柱20采用20mm*20mm的方钢,壁厚为2mm,高度为191cm;连接柱13采用40mm*40mm的方钢,壁厚3mm,高度为191.5cm。
32.安装过程如下:
33.先将四块下安装板2通过螺栓固定在四根立柱1上,然后将防护柱20与下安装板2上的第一下安装槽6或第一下安装柱插接;将连接柱13与通道两侧的第二下安装槽或第二下安装柱15插接;再将上安装板3上的第一上安装槽5或第一上安装柱与防护柱20插接,上安装板3上的第二安装槽或第二安装柱与连接柱13插接;最后使用连接组件8将上安装板3
固定在立柱1上。
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