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4937发布日期:2022-01-15 03:53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


背景技术:

2.电机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其由机壳、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组成,电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高速旋转,因此电机的震动,容易造成电机松动,不利于安装电机的设备上的其他组成部分的正常工作,影响使用效果,而且电机在工作中也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在有一些场合使用是需要减少噪音的,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方案:一种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包括机壳,在所述机壳内部安装电机机芯,所述机壳包括底座、外壳体及端盖,所述外壳体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端盖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上端部;
5.在所述外壳体内侧的上下两端各设一组缓振组件,一组缓振组件由四个缓振器组成,四个缓振器沿所述外壳体内周缘均匀分布,所述缓振器包括上连接座、缓振主体、缓振弹簧及下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缓振主体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接座连接,所述缓振弹簧套设在所述缓振主体上,所述缓振主体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座连接,所述下连接座固定在所述电机机芯的外侧面,所述电机机芯通过缓振器与所述外壳体连接。
6.优选的,所述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中,所述电机机芯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通过缓振组件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转子组件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的中心位置,所述转子组件的中部设置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一端向外延伸并与所述端盖中部设置的转动轴联动。
7.优选的,所述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中,所述底座上设置多个贯穿自身并延伸至所述外壳体底端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螺栓,通过螺栓拧入螺纹孔将外壳体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端盖上设置多个贯穿自身并延伸至所述外壳体上端的螺孔,所述螺孔内设有螺钉,通过螺钉拧入螺孔将端盖固定在外壳体上。
8.优选的,所述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中,所述缓振主体由三层结构组成,从上至下依次为刚性层、缓振层及弹性层,所述刚性层的上部与所述上连接座连接,所述弹性层的下部与所述下连接座连接。
9.优选的,所述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中,所述缓振层由缓振管及多个均匀设置在缓振管内的缓振珠组成。
10.优选的,所述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中,所述缓振层的长度大于所述弹性层的长度,所述弹性层的长度大于所述刚性层的长度。
11.优选的,所述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中,所述外壳体内设置隔音层,所述隔音层沿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铺设,在所述隔音层的内表面铺设绝缘层。
12.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有效缓冲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减低噪音,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发明的图1实施例的机箱的截面示意图;
15.图3为本发明的图1实施例的缓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发明的图1实施例的缓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发明的图1实施例的缓振层的截面示意图;
18.图中,1、底座;2、外壳体;3、端盖;4、定子组件;5、缓振器;51、上连接座;52、缓振弹簧;53、缓振主体;531、刚性层;532、缓振层;533、弹性层;534、缓振管;535、缓振珠;54、下连接座;6、隔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安装”、“固定”、“上端”、“下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1.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2.如图1
‑‑
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该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包括机壳,在所述机壳内部安装电机机芯,所述机壳包括底座1、外壳体2及端盖3,所述外壳体2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端盖3固定在所述外壳体2的上端部;优选的,所述底座1上设置多个贯穿自身并延伸至所述外壳体2底端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螺栓,通过螺栓拧入螺纹孔将外壳体2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端盖3上设置多个贯穿自身并延伸至所述外壳体2上端的螺孔,所述螺孔内设有螺钉,通过螺钉拧入螺孔将端盖3固定在外壳体2上。优选地,在底座1的四角各设上一个螺纹孔,通过四个螺栓将外壳体2固定在底座1上;在端盖3的四角各设上一个螺孔,通过四个螺钉将端盖3固定在外壳体2上。优选的,所述电机机芯包括定子组件4和转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4通过缓振组件与所述外壳体2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转子组件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4的中心位置,所述转子组件的中部设置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一端向外延伸并与所述端盖3中部设置的转动轴联动。本方案结构简单,有效缓冲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减低噪音,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23.在所述外壳体2内侧的上下两端各设一组缓振组件,一组缓振组件由四个缓振器5组成,四个缓振器5沿所述外壳体2内周缘均匀分布,所述缓振器5包括上连接座51、缓振主体53、缓振弹簧52及下连接座54,所述上连接座51固定在所述外壳体2的内侧壁上,所述缓振主体53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接座51连接,所述缓振弹簧52套设在所述缓振主体53上,所述缓振主体53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座54连接,所述下连接座54固定在所述电机机芯的外侧面,所述电机机芯通过缓振器5与所述外壳体2连接。优选的,在所述外壳体2内侧与所述电机机芯外表面之间设置缓振腔,所述缓振组件位于所述缓振腔内,电机机芯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由缓振组件接受,不会直接作用于外壳体2,有效降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24.所述缓振主体53由三层结构组成,从上至下依次为刚性层531、缓振层532及弹性层533,所述刚性层531的上部与所述上连接座51连接,所述弹性层533的下部与所述下连接座54连接。优选的,所述缓振层532由缓振管534及多个均匀设置在缓振管534内的缓振珠535组成。优选地,所述缓振管534由中空结构的橡胶管构成,缓振珠535为橡胶珠。优选的,所述缓振层532的长度大于所述弹性层533的长度,所述弹性层533的长度大于所述刚性层531的长度。优选的,所述弹性层533为橡胶柱。优选的,所述缓振层由缓振管及至少一组缓振珠组组成,一组缓振珠组由一个主缓振珠和八个副缓振珠组成,九个缓振珠沿缓振管内周缘均匀分布,一组缓振珠组位于同一水平面,主缓振珠设置在缓振管的中心位置,八个副缓振珠围绕主缓振珠均匀分布。例如,所述缓振层由缓振管及两组缓振珠组组成,两组缓振珠组上下间隔分布,所述缓振主体的长度为11mm, 缓振层的长度为5 mm, 弹性层的长度为3.5 mm, 刚性层的长度为2.5 mm,自由状态下缓振主体的长度为11mm,套在缓振主体上的缓振弹簧在自由状态下的长度为12mm,将缓振主体的下部固定在下连接座上,然后将缓振弹簧套在缓振主体上,再将缓振主体的上部固定在上连接座上。本实施例中提出的缓振器即使面对电动机螺钉松脱、轴形变不平衡、传动齿轮毁坏等原因引起电机振动过大,也能有效缓冲。电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先由缓振主体的弹性层接受,经过缓振层减震缓冲,再由刚性层将余震吸收,不会传入外部安装环境,有效降振减噪,符合需要减噪环境使用,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25.所述外壳体2内设置隔音层6,所述隔音层6沿所述外壳体2的内表面铺设,在所述隔音层6的内表面铺设绝缘层。优选的,所述隔音层6为吸音棉层,通过隔音层6再次对电机的转动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处理。
26.本方案提供的适配于电机的缓振机箱在组装时,先沿外壳体2的内表面铺设隔音层6,再在所述隔音层6的内表面铺设绝缘层;然后组装缓振器5,将加工好的缓振主体53的下部固定在下连接座54上,将缓振主体53翻转过来,将缓振弹簧52套在缓振主体53上,再将缓振主体53的上部固定在上连接座51上;然后将缓振器5的上连接座51固定到外壳体2内的对应位置;然后组装电机机芯,将转子组件装进定子组件4内,再将定子组件4放入外壳体2内,然后依次将缓振器5的下连接座54扣接到定子组件4的外表面的对应位置;然后通过底座1的四角的四个螺栓将外壳体2固定在底座1上;然后将端盖3通过四个螺钉固定在外壳体2上,转子组件中心的输出轴向外延伸并与所述端盖3中部设置的转动轴联动。本方案结构简单,有效缓冲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减低噪音,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2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
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