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插连接装置及连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4936发布日期:2022-01-15 03:5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对插连接装置及连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对插连接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插连接装置及连接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连接器越来越多应用到电子产品中。连接器往往是一个公连接器和一个母连接器对插连接后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充电。
3.目前,市场上现有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后充电过程中因为电缆太重拉动其一连接器造成充电过程自动断开,从而造成连接器及锂电池烧坏的风险。为解决连接器及锂电池烧坏的风险,通过在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上设计一个对插连接装置,对插连接装置的一部分安装于公连接器上,另一部分安装于母连接器上,对插连接装置用来保证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可靠、稳定的结合在一起。
4.但是,现有的对插连接装置多数采用按压式结构,两个连接器之间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来供手指按压按键,才能实现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分离,这种按压式的对插连接装置使用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插连接装置及连接设备,旨在解决如何更加省力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插连接装置,包括有
7.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具有插接腔,所述壳体结构开设有连通所述插接腔的插接口以及连通所述插接腔且与所述插接口相对设置的解锁口;
8.锁扣结构,包括插接件、弹性件和滑块,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滑块均安装于所述插接腔内,且所述滑块滑动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插接腔的内壁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滑块;所述锁扣结构具有锁扣状态和脱扣状态,所述插接件的一端于所述插接口插入所述插接腔内,并驱动所述滑块滑动,且促使所述滑块压缩弹性件,所述插接件插接到位后,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滑块与所述插接件卡扣连接,以使所述锁扣结构处于所述锁扣状态;
9.解锁结构,包括解锁件,所述解锁件的一端经所述解锁口而位于所述插接腔,且所述解锁件在外力的作用下抵接所述滑块,并驱动所述滑块与所述插接件脱离,以使所述锁扣结构于所述锁扣状态切换至所述脱扣状态。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件的一端为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于所述插接口插入所述插接腔中;所述第一插接部上凹设有卡槽,所述滑块对应所述卡槽的位置设有卡接部,所述锁扣结构处于所述锁扣状态时,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接部卡扣连接。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锁件位于所述插接腔的一端具有解锁部;所述卡接部具有一斜面,所述解锁部拉动时抵于所述斜面上促使所述滑块滑动。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锁件位于所述插接腔的一端侧面凹设有避让槽,所述避
让槽位于所述解锁部的侧旁,所述卡接部伸入所述避让槽中。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插接腔的内壁上凹设有安装腔,所述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所述滑块还具有一定位柱,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滑块的对应外壁上并套设于所述定位柱外。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锁件位于所述插接腔的一端顶面凹设有滑槽,对应的,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底面凸设有滑条;所述第一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腔时,所述滑条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连接。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结构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形成所述插接腔;所述下壳的顶面凸设有卡块,对应的,所述上壳上贯穿有扣槽,所述扣槽与所述卡块卡扣预固定;且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还通过螺丝锁固在一起。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锁件为手柄,所述手柄包括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拉手部、安装部以及第二插接部;所述拉手部外露壳体结构外;所述安装部的上下表面贯穿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的后端内壁上凸设有定位柱;所述下壳的顶面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伸入所述安装孔的前端;且所述凸块与所述安装孔的后端内壁之间抵有弹簧,且所述弹簧的对应端套于所述定位柱外;所述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插接腔内。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的上下表面贯穿有限位孔,对应的,所述下壳的顶面凸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于所述限位孔中前后限位活动。
18.一种连接设备,用于连接两导线,其中一导线连接所述的插接件;另一导线连接所述的壳体结构。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用拉动式的对插连接装置替代了传统按压式对插连接装置;需锁扣时,将插接件的一端于插接口插入插接腔并与滑块卡扣连接即可;需解锁时,只需拉动解锁件,解锁件在外力的驱动下抵接滑块,并驱动滑块与插接件脱离,从而轻易将锁扣状态切换至脱扣状态,使用方便且省力。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解锁状态下的立体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锁扣状态下的立体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局部分解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完全分解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0、壳体结构
ꢀꢀꢀꢀꢀꢀꢀꢀꢀꢀ
11、上壳
27.111、扣槽
ꢀꢀꢀꢀꢀꢀꢀꢀꢀꢀꢀꢀꢀ
12、下壳
28.121、卡块
ꢀꢀꢀꢀꢀꢀꢀꢀꢀꢀꢀꢀꢀ
122、凸块
29.123、限位柱
ꢀꢀꢀꢀꢀꢀꢀꢀꢀꢀꢀ
101、插接腔
30.102、插接口
ꢀꢀꢀꢀꢀꢀꢀꢀꢀꢀꢀ
103解锁口
31.104、安装腔
ꢀꢀꢀꢀꢀꢀꢀꢀꢀꢀꢀ
20、滑块
32.21、卡接部
ꢀꢀꢀꢀꢀꢀꢀꢀꢀꢀꢀꢀ
211、斜面
33.22、定位柱
ꢀꢀꢀꢀꢀꢀꢀꢀꢀꢀꢀꢀ
30、解锁件(手柄)
34.31、第二插接部
ꢀꢀꢀꢀꢀꢀꢀꢀ
311、解锁部
35.301、避让槽
ꢀꢀꢀꢀꢀꢀꢀꢀꢀꢀꢀ
302、滑槽
36.32、安装部
ꢀꢀꢀꢀꢀꢀꢀꢀꢀꢀꢀꢀ
321、安装孔
37.322、定位柱
ꢀꢀꢀꢀꢀꢀꢀꢀꢀꢀꢀ
323、限位孔
38.33、拉手部
ꢀꢀꢀꢀꢀꢀꢀꢀꢀꢀꢀꢀ
40、插接件
39.41、第一插接部
ꢀꢀꢀꢀꢀꢀꢀꢀ
411、卡槽
40.412、滑条
ꢀꢀꢀꢀꢀꢀꢀꢀꢀꢀꢀꢀꢀ
50、弹簧
41.60、螺丝
ꢀꢀꢀꢀꢀꢀꢀꢀꢀꢀꢀꢀꢀꢀ
70、弹簧
42.80、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5.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插连接装置,包括有
48.壳体结构10,所述壳体结构10具有插接腔101,所述壳体结构10开设有连通所述插接腔101的插接口102以及连通所述插接腔101且与所述插接口102相对设置的解锁口103。
49.锁扣结构,包括插接件40、弹性件50和滑块20,所述弹性件50和所述滑块20均安装于所述插接腔101内,且所述滑块20滑动设置。所述弹性件50的一端抵于插接腔101的内壁上;所述弹性件50的另一端抵接所述滑块20,从而促使滑块20弹性活动。所述锁扣结构具有锁扣状态和脱扣状态,所述插接件40的一端于所述插接口102插入所述插接腔101内,并驱动所述滑块20滑动,且促使所述滑块20压缩弹性件50,所述插接件40插接到位后,所述弹性件50驱动所述滑块20与所述插接件40卡扣连接,以使所述锁扣结构处于所述锁扣状态,从而实现自锁。
50.解锁结构,包括解锁件30,所述解锁件30的一端经所述解锁口103而位于所述插接
腔101,且所述解锁件30在外力的作用下抵接所述滑块20,并驱动所述滑块20与所述插接件40脱离,以使所述锁扣结构于所述锁扣状态切换至所述脱扣状态,从而完成解锁。锁扣状态下,解锁件30位于插接腔101内的一端与所述插接件40的一端是上下正对的,两者不产生干涉。
51.所述插接件40的一端为第一插接部41,所述第一插接部41于所述插接口102插入所述插接腔101中;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凹设有卡槽411,所述滑块20对应所述卡槽411的位置设有卡接部21,所述锁扣结构处于所述锁扣状态时,所述卡槽411与所述卡接部21卡扣连接,当然,卡接部21和卡槽411的位置可对调,且通过卡接部21和卡槽411的配合固定,实现稳固的连接。
52.所述解锁件30位于所述插接腔101的一端具有解锁部311;所述卡接部21具有一斜面211,所述解锁部311拉动时抵于所述斜面211上促使所述滑块20滑动。当解锁部311抵于斜面211的某个点时,卡接部21会退出插接腔101。
53.所述解锁件30位于所述插接腔101的一端侧面凹设有避让槽301,所述避让槽301位于所述解锁部311的侧旁,所述卡接部21伸入所述避让槽301中。在锁扣状态切换到脱扣状态时,卡接部21会滑出避让槽301并抵于解锁部311上。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50为弹簧50,当然弹性件50也可以为其他弹性物,不以局限。所述插接腔101的内壁上凹设有安装腔104,所述弹簧50的一端抵于所述安装腔104的内壁上;所述滑块20还具有一定位柱22,所述弹簧50的另一端抵于所述滑块20的对应外壁上并套设于所述定位柱22外,定位柱22避免弹簧50挤压时跑偏。且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腔104为两个,其分别位于插接腔101的相对两侧面,对应的,滑块20和弹簧50为两个,同样的,卡接部21、卡槽411和解锁部311均为两个。
55.所述解锁件30位于所述插接腔101的一端顶面凹设有滑槽302,对应的,所述第一插接部41的底面凸设有滑条412;所述第一插接部41插入所述插接腔101时,所述滑条412与所述滑槽302滑动配合连接。当然,所述滑条412与所述滑槽302的位置可对调。通过滑条412与所述滑槽302的设置,使第一插接部41插入于所述插接口102插入所述插接腔101时起到导引作用,插入更加的顺畅。同时,拉动解锁件30时,也起到导引作用,避免解锁件30拉动时偏位。
56.所述壳体结构10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所述上壳11和所述下壳12之间形成所述插接腔101。所述下壳12的顶面凸设有卡块121,对应的,所述上壳11上贯穿有扣槽111,所述扣槽111与所述卡块121卡扣预固定。且所述上壳11和所述下壳12之间还通过螺丝60锁固在一起。所述上壳11和下壳12首先通过卡扣的方式预固定在一起,组装起来更加的方便,然后在通过螺丝60将两者锁固在一起,从而两者连接更加的稳固。
57.所述解锁件30为手柄30,所述手柄30包括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拉手部33、安装部32以及第二插接部31。所述拉手部33伸出壳体结构10外;所述安装部32的上下表面贯穿有安装孔321,且所述安装孔321的后端内壁上凸设有定位柱322;所述下壳12的顶面凸设有凸块122,所述凸块122伸入安装孔321的前端。且所述凸块122与所述安装孔321的后端内壁之间抵有弹簧70,且所述弹簧70的对应端套于所述定位柱322外,避免压缩弹簧70时跑偏。当外力不再作用于手柄30时,手柄30在弹簧70的作用下实现位置复原。所述第二插接部31位于插接腔101中,所述滑槽302和所述解锁部311均位于第二插接部31上。
58.所述安装部32的上下表面贯穿有限位孔323,对应的,所述下壳12的顶面凸设有限位柱123;所述限位柱123于所述限位孔323中前后限位活动。通过限位柱123和所述限位孔323的限位配合,巧妙的限定了手柄30拉动的距离,使用起来更加的灵活方便。同时,所述限位柱123和所述限位孔323起到了定位作用,且同时避免手柄30过度拉动,而造成弹簧70过度压缩降低使用寿命。
59.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种连接设备,用于连接两导线,其中一导线连接所述的插接件40;另一导线连接所述的壳体结构10。具体的,壳体结构10和插接件40上均设有螺丝80,所述螺丝80将壳体结构10和插接件40分别锁固在两导线上。两导线为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当壳体结构10锁在公连接器时,对应的,插接件40锁在母连接器上,则反之。
6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61.本处以插接件40安装在公连接器上,壳体结构10安装在母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
62.当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对插时,即锁扣时,第一插接部41随公连接器活动于插接口102插入所述插接腔101中,在第一插接部41插入插接腔101过程中,第一插接部41的前端与卡接部21先接触,卡接部21在第一插接部41的推力下滑动,且弹性件50在滑块20的作用下压缩;当卡槽411到达与卡接部21相正对的位置后,卡接部21在弹性件50的作用下弹出与卡槽411卡扣在一起,实现插接件40与滑块20自锁。从而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63.当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分开时,即脱扣时,拉动所述解锁件30,所述解锁部311抵于所述卡接部21上促使卡接部21滑动,使所述卡接部21与所述卡槽411分离,从而实现插接件40与滑块20脱扣。将插接件40从插接腔101拉出即可,从而实现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的分离,松开解锁件30,解锁件30在弹力作用下实现位置复原,同时,滑块20也在弹力作用下实现位置复原。
6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