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式电缆快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71393发布日期:2022-01-19 18:2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式电缆快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压缩式电缆快接器。


背景技术:

2.在电力电缆敷设施工中,不同现场所需的旁路电缆长度有所不同,通常利用电缆连接器连接分段的旁路电缆来快速延长或者缩短旁路电缆长度。考虑到现场安装的便利性,目前的电缆连接器均为插拔式连接器。然而,插拔式连接器在反复插拔过程中会产生机械磨损,容易导致电缆连接器发松动的缺陷,如果继续带电使用,将会造成电缆线路的严重安全事故,因此现有的电缆连接器存在连接稳定性差,易导致通导性能降低,致使电缆无法正常使用。
3.因此,开发一种即可快速完成电缆之间的对接,又能确保使用中连接的稳定性的电缆连接器是本领域的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铜线连接器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即可快速完成电缆之间的对接,又能确保使用中连接的稳定性的压缩式电缆快接器。
5.一种压缩式电缆快接器,包括连接管,在连接管内设置有弹性压紧装置,在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了用于挤压和固定弹性压紧装置的压缩帽,且压缩帽与连接管共同形成一个绝缘连接腔;所述连接管内设置有连接导体,该连接导体与弹性压紧装置共同形成电缆夹持件。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管内还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连接管分隔为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所述连接导体一端位于第一连接腔内、另一端位于第二连接腔内。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弹性压紧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弹性压紧装置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腔内并与位于第一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共同形成第一夹持件、另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腔内并与位于第二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共同形成第二夹持件。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弹性压紧装置包括设置在连接管外的挤压块,对称设置在压块上并伸入连接管内的两根滑臂,设置在连接管内并与两根所述滑臂固定连接的压板,以及套在伸入连接管内的滑臂上的压缩弹簧;所述滑臂可在连接管的侧壁上做垂直运动;所述挤压块的上端面为斜面,所述压缩帽与挤压块滑动连接。
9.为了使压板在连接中能更好的与电缆的铜线面进行贴合,并能更好的对电缆的铜线进行夹持固定,在所述压板的底面为弧面,且压板的底面上设置有螺纹咬齿,该压板的底面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弧形斜口。同时在,所述连接导体与压板的底面相对面上也为弧面并设置有螺纹咬齿,该连接导体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弧形斜口相配合的第二弧形斜台,第二弧形斜台与第一弧形斜口共同形成喇叭装夹口。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为了使压帽能更好的对挤压块进行挤压在所述压缩帽内设置有环形卡腔,在该环形卡腔内设置有内环面与挤压块的上端面为斜面相匹配的环形挤压板,所述挤压块与环形挤压板滑动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为了便于在谁用中对压缩帽进行拧动,在所述压缩帽的帽口端设置有便于压缩帽拧动的夹持台,所述连接管与压缩帽通过螺纹连接,且连接管的中部也设置有夹持台。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压紧装置与压缩帽以及连接导体相配合,可实现电缆的快速对接,其中,弹性压紧装置与连接导体共同形成电缆夹持件,使用时,电缆的铜线快速插入弹性压紧装置与连接导体共同形成电缆夹持件中,弹性压紧装置将电缆的铜线牢牢的压在连接导体上,并通过压缩帽内的挤压块对弹性压紧装置进行再次施压和固定,有效的确保电缆连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不会出现如何磨损,从而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的解决现有的电缆连接器存在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压板和连接导体相对的面上分别设置的螺纹咬齿,可有效提高对电缆的铜线夹持的稳定性,同时确保了电缆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的压帽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挤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挤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22.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连接管,2—压缩帽,201—夹持台,202—环形卡腔,3—挤压块,4—环形挤压板,5—压板,501—螺纹咬齿,502—第一弧形斜台,6—压缩弹簧,7—滑臂,8—连接导体,801—第二弧形斜台,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4.实施例
25.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式电缆快接器,包括连接管1,该连接管1在本实施例中优先采用具有绝缘性能的塑胶管来实现,以确保连接器的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能。在连接管1的插拔上预置有多个安装孔,并在连接管1内设置了弹性压紧装置,为了对弹性压紧装置进行压缩和固定,在连接管1的两端分别设置了用于挤压和固定弹性压紧装置的压缩帽2,且压缩帽2与连接管1共同形成一个绝缘连接腔,压缩帽2与连接管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且连接管1两端的压缩帽2的连接紧固方向相反,以便于连接管1两端的压缩帽2锁紧。本实施例中的压缩帽2优先采用具有绝缘性能的橡胶帽来实现。
26.为了便于拧动压缩帽的开口端设置了夹持台201,同时,在连接管1与压缩帽2螺纹连接,且连接管1的中部也设置有夹持台201。连接管1内设置了连接导体8,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导体8优先采用导电性能强的铜块来实现,该连接导体8嵌在连接管1的内壁上。使用中,连接导体8与弹性压紧装置共同形成电缆夹持件,弹性压紧装置可将对接的电缆的铜线牢牢的压在连接导体8上,且连接导体8作为对接的电缆的铜线的连接体。
27.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连接管1内还设置了隔板9,隔板9具体固定在连接管1的管内中部,并与连接管1固为一体。隔板9将连接管1分隔为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连接导体8一端位于第一连接腔内,另一端位于第二连接腔内。具体的,隔板9的下端与连接导体8贴合,且对连接导体8均匀的分隔,使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8长度一致,确保了电缆连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8.同时,弹性压紧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压紧装置对称安装在连接管1内,且两个所述弹性压紧装置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腔内并与位于第一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8共同形成第一夹持件,另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腔内并与位于第二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8共同形成第二夹持件。使用时,需对接的电缆的其中一根通过第一连接腔内的弹性压紧装置固定在第一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8上,另一根电缆通过第二连接腔内的弹性压紧装置固定在第二连接腔内的连接导体8上,以实现电缆的快速对接。
29.如图2所示,弹性压紧装置包括挤压块3,滑臂7,压板5,以及压缩弹簧6。具体的,挤压块3设置在连接管1外,如图7所示,挤压块3的上端面为斜面,且挤压块3靠近连接管1的管口端为低端,远离连接管1的管口端为高端。压缩帽2与挤压块3滑动连接,为了使压缩帽2能更好的对挤压块3进行挤压和固定,如图3和4所示,在压缩帽2内设置了环形卡腔202,在该环形卡腔202内设置了内环面与挤压块3的上端面为斜面相匹配的环形挤压板4,即环形挤压板4的内环面的高低端与挤压块3的高低端相反。使用时,挤压块3与环形挤压板4滑动连接。滑臂7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滑臂7对称设置在压块3上并伸入连接管1内,即滑臂7安装在连接管1的侧壁上预置的安装孔内,滑臂7可在连接管1的侧壁上做垂直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连接器的绝缘性能,滑臂7采用具有较强硬度、不易老化变形的橡胶棍来实现。
30.同时,压板5设置在连接管1内并与两根所述滑臂7固定连接,安装时,两根所述滑臂7插入压板5顶部,并通过粘胶进行固定。为了使压板在连接中能更好的与电缆的铜线面进行贴合,并能更好的对电缆的铜线进行夹持固定,如图5所示,将压板5的底面为弧面,且压板5的底面上设置了螺纹咬齿501,该压板5的底面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弧形斜口502。同时,如图6所示,在连接导体8与压板5的底面相对面上也为弧面并设置有螺纹咬齿501,该连接导体8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弧形斜口502相配合的第二弧形斜台801,第二弧形斜台801与第一弧形斜口502共同形成喇叭装夹口,使用时便于电缆的铜线插入。压缩弹簧6套在伸入连接管1内的滑臂7上,压缩弹簧6采用可对压板5施加足够压力将电缆铜线很好预置在连接导体8上的强力弹簧来实现。
31.使用时,将两个压缩帽2分别套在需要连接的两根电缆上后,分别将两根电缆的露出的铜线用力插入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内,使两根电缆的铜线头分别与隔板9接触。此时,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的压板5在压缩弹簧6的作用下,便将电缆的铜线牢牢压在连接导体8上,使两根电缆的铜线导通。此时,将两根电缆上的压缩帽2分别套在连接管1上,并拧动压缩帽2,使环形挤压板4的低端向挤压块3的高端移动,并对挤压块3施加一个向下的
压力,使压板5向下再次移动,此时,压板5的螺纹咬齿501便会很好的咬在电缆的铜线上,同时,连接导体8在电缆的铜线受压力的情况下,也会咬在电缆的铜线上,从而实现对电缆的有效的固定。
32.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压紧装置与压缩帽2以及连接导体8相配合,实现了电缆的快速对接,其中,弹性压紧装置与连接导体8共同形成电缆夹持件,使用时,电缆的铜线快速插入弹性压紧装置与连接导体共同形成电缆夹持件中,弹性压紧装置将电缆的铜线牢牢的压在连接导体8上,并通过压缩帽2内的挤压块3对弹性压紧装置进行再次施压和固定,有效的确保电缆连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不会出现如何磨损,从而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的解决现有的电缆连接器存在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压板3和连接导体8相对的面上分别设置的螺纹咬齿501,可更好的提高对电缆的铜线夹持的稳定性,同时更好的确保了电缆连接的稳定性。
33.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