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56722发布日期:2022-01-26 19:2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体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室内设计和建筑施工时,需要根据实际的室内装饰和屋面结构,在墙体内铺设电线,以使连接各插座、电器等的电线能被隐藏至墙体内,使室内的设计更合理更美观。而现有的电线铺设方法,一般是在墙体内开设洞口,而后将电线穿过线管,再将线管放置于洞口内,最后通过水泥进行封口。但现有的线管一般只采用普通的塑料长管,施工是还需要现场确定长度,然后穿插电线,这对电线的安装并不方便,同时若在后续的检修时发现部分断路等情况,又要重新穿插电线,大大增加了施工的劳动程度。而且,此种普通的电线管很容易被腐蚀,尤其是厨房等地方的室内环境,墙体容易被水汽等渗透,从而造成管内电线损坏甚至断路,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配合包裹电线,使安装在墙体内的电线具有了保护套管的固定和保护作用,而且安装快速方便,有效隔绝电线与管体外侧的接触,避免墙内渗水等而对电线造成腐蚀。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包括设于墙体预留槽中的若干条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使多条所述保护套管依次拼接,所述保护套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所述第一外管内架设有第一内管,所述第二外管内通过弹性件连接有第二内管,所述弹性件使所述第二内管与所述第一内管相配合,从而形成用于嵌入电线的空间。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包括设于所述保护套管一端的第一凸起,所述保护套管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第一凹槽。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管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一端还套设有密封圈。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二外管的横截面均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外管与所述第二外管的接触面通过排列布置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相卡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管上与所述第一外管的其中一个接触面外侧设有钩状的固定部,且所述固定部向所述第一外管的方向延伸,所述墙体预留槽的内侧还设有与所述固定部相适配的固定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二外管的两个接触面上均铺设有密封垫。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管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内管的横截面配合形成圆环状,且所述第二内管的横截面所占弧度大于所述第一内管的横截面所占弧度。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一内管之
间以及所述第二外管和所述第二内管之间均填充有耐火材料。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配合包裹电线,使安装在墙体内的电线具有了保护套管的固定和保护作用,而且安装快速方便,有效隔绝电线与管体外侧的接触,避免墙内渗水等而对电线造成腐蚀。
14.2、利用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的互相配合,就能把多条保护套管一一拼接形成适当长度的长管,而在第一凸起处,利用第一凸起对密封圈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套接密封圈后再与第一凹槽相配合,可对两条保护套管之间的拼接位置增加一定的密封性和防水性,也同时可利用密封圈对单条保护套管1上的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的两端,产生一定的固定作用。
15.3、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卡接形成圆管状的保护套管,旋转90
°
,即由左右相配合的状态转变为,第一外管位于下侧,第二外管位于上侧,刚好可利用固定部插入至墙体预留槽后方的固定槽中,完成定位,使后续利用水泥填补封口时保护套管不易移动,避免扭断内部电线。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的正视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的装配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的侧视剖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1-保护套管,11-第一外管,12-第二外管,13-第一内管,14-第二内管,2-卡接部,21-第一凸起,22-第一凹槽,3-弹性件,4-密封圈,5-固定部,6-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说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22.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快速拆装的电线接管,包括设于墙体预留槽中的若干条保护套管1,保护套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卡接部2,卡接部2用于使多条保护套管1依次拼接,保护套管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第一外管11内架设有第一内管13,第二外管12内通过弹性件3连接有第二内管14,弹性件3使第二内管14与第一内管13相配合,从而形成用于嵌入电线的空间。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内管13和第二内管14的配合包裹电线,使安装在墙体内的电线具有了保护套管1的固定和保护作用,而且安装快速方便,有效隔绝电线与管体外侧的接触,避免墙内渗水等而对电线造成腐蚀。
23.本装置在使用时,根据电线所需长度,通过卡接部2,可选择多个保护套管1首尾互相拼接而成,首先把第一外管11部分紧贴墙体的预留槽放置,然后拉好电线,安置到第一内管13上,然后盖上第二外管12,利用弹性件3使其内部的第二内管14紧贴第一内管13,从而包裹电线,并使电线与整个保护套管1的外侧留有隔开的空间,避免水汽渗入时落于电线上。同时,在敷上水泥进行封口时,可让整个保护套管1旋转90
°
,让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交接的空隙位于侧面,进一步防止墙体内的水渗入保护套管1中。这样安装后,若使用过程发生短路或断路等情况,通过仪器检测出哪个位置的电线出现问题后,可只挖开对应位置的墙体预留槽,并把该段保护套管1的第二外管12拆除,即可更换或修补内部线路,并重新盖上第二外管12,无需整段墙壁重新拆装电线和进行更大的修补工程。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卡接部2包括设于保护套管1一端的第一凸起21,保护套管1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一凸起21相适配的第一凹槽22。利用第一凸起21和第一凹槽22的互相配合,就能把多条保护套管1一一拼接形成适当长度的长管,也可采用其他可拆卸的方式实现拼接。而进一步地,保护套管1位于第一凸起21的一端还套设有密封圈4。在第一凸起21处,利用第一凸起21对密封圈4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套接密封圈4后再与第一凹槽22相配合,可对两条保护套管1之间的拼接位置增加一定的密封性和防水性,也同时可利用密封圈4对单条保护套管1上的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的两端,产生一定的固定作用。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的横截面均呈半圆环状,第一外管11与第二外管12的接触面通过排列布置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相卡接。半圆环状的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组合形成圆管状的保护套管1,便于组合后以上述方式转动90
°
,且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的拼接组合也可通过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的方式进行卡接,便于拆装。进一步地,第二外管12上与第一外管11的其中一个接触面外侧设有钩状的固定部5,且固定部5向第一外管11的方向延伸,墙体预留槽的内侧还设有与固定部5相适配的固定槽6。在拼接形成整体的保护套管1后,旋转90
°
,即由左右相配合的状态转变为,第一外管11位于下侧,第二外管12位于上侧,刚好可利用固定部5插入至墙体预留槽后方的固定槽6中,完成定位,使后续利用水泥填补封口时保护套管1不易移动,避免扭断内部电线。
26.第一外管11和第二外管12的两个接触面上均铺设有密封垫,进一步使内部安装电线的空间形成防水的密封空间。第二内管14的横截面与第一内管13的横截面配合形成圆环状,且第二内管14的横截面所占弧度大于第一内管13的横截面所占弧度。安装后,由于第一内管13位于下方,这样的设置可让第二内管14受弹性件3的作用一直下压,从而盖住电线不易移位,且第二内管14与第一内管13之间的接合缝隙位于侧面的下方,即使水透过外管,也不容易让水从上往下流至内管之间。进一步地,弹性件3为压缩弹簧,第一外管11和第一内管13之间以及第二外管12和第二内管14之间均填充有耐火材料,用于防止内部电线短路而发生起火等现象时,避免其向外蔓延。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28.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
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