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8643发布日期:2022-04-07 09:44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汽车发电机是汽车的主要供电电源,其功用是在发动机正常运转时,向车内所有用电设备(起动机除外)供电。而当汽车停止行驶(即汽车熄火停车)的时候,发动机停止向车内的用电设备供电,此时需要使用车内的备用供电电源对整车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3.现有技术中,使用锂电池对整车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通常使用一个继电器对电路进行保护,即当对锂电池进行充电且充满电时,电路中的继电器断开,以保护锂电池防止过度充电。此时若需要锂电池放电,即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需要人工重启全车备用供电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以避免当电池充满电,继电器断开时,需要人工重启全车备用供电系统才能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车载备用供电系统,包括:充放电正极端口、放电继电器、充电继电器、锂电池组、充放电负极端口、电池管理系统、天线、自锁继电器、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6.所述充放电正极端口与充电设备正极端口、用电设备正极端口电性连接;以及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与充电设备负极端口、用电设备负极端口电性连接;
7.所述充放电正极端口、所述放电继电器、所述充电继电器、所述锂电池组和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串联连接;
8.所述锂电池组与所述充电继电器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充电继电器与所述放电继电器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放电继电器与所述充放电正极端口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
9.所述锂电池组、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串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
10.所述锂电池组、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所述自锁继电器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串联连接;
11.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与所述锂电池组、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所述天线、所述自锁继电器、所述充电继电器、所述放电继电器连接;其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负极供电端口连接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所述天线用于向云平台发送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信息。
12.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
中,还包括:连接器;
13.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器;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器;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自锁继电器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器。
1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自锁继电器包括第一通电端口、第二通电端口、第一使能端口和第二使能端口;
15.所述连接器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连接器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连通;
16.所述连接器的第三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通电端口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正极供电端口;所述连接器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四端;其中,所述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四引脚连通;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
17.所述连接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二通电端口;所述连接器的第六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其中所述第五引脚与所述第六引脚连通;
18.所述第一通电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极供电端口和所述第三引脚;
19.所述第一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控制端口;所述第二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控制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向所述自锁继电器输出控制所述自锁继电器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20.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继电器包括第三通电端口、第四通电端口、第三使能端口和第四使能端口;所述放电继电器包括第五通电端口、第六通电端口、第五使能端口和第六使能端口;
21.所述第三通电端口分别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正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四通电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五通电端口和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
22.所述第三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三控制端口,所述第四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四控制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向所述充电继电器输出控制所述充电继电器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23.所述第五通电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四通电端口和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六通电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充放电正极端口;
24.所述第五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五控制端口,所述第六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六控制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向所述放电继电器输出控制所述放电继电器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25.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加热膜、温感探头和加热继电器;
26.所述充放电正极端口、所述加热继电器、所述加热膜和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串联连接;
27.所述加热继电器和所述加热膜与所述充电继电器、所述放电继电器和所述锂电池组并联;所述加热继电器和所述加热膜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其中所述加热膜用于对所述锂电池组进行加热;
28.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与所述温感探头、所述加热继电器连接;其中,所述温感探头用于检测所述锂电池组的温度。
2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继电器包括第七通电端口、第八通电端口、第七使能端口和第八使能端口;
30.所述第七通电端口连接所述加热膜;所述第八通电端口分别连接所述充放电正极端口、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放电继电器;
31.所述第七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七控制端口,所述第八使能端口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八控制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向所述加热继电器输出控制所述加热继电器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32.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分流器;
33.所述锂电池组与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之间连接有所述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分流器用于检测所述锂电池组输出的电流值;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根据所述电流值确定所述锂电池组的剩余电量。
3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还包括显示屏正极供电端口、显示屏负极供电端口、第一通信端口、第二通信端口、第三通信端口和第四通信端口;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第一通信引脚、第二通信引脚、第三通信引脚、第四通信引脚、第五通信引脚、第六通信引脚、第七通信引脚和第八通信引脚;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与所述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连通;所述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与所述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连通;所述第一通信引脚与所述第五通信引脚连通;所述第二通信引脚与所述第六通信引脚连通;所述第三通信引脚与所述第七通信引脚连通;所述第四通信引脚与所述第八通信引脚连通;
35.所述显示屏正极供电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所述显示屏负极供电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所述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第二正极供电端口,所述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第二负极供电端口;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所述连接器对显示屏进行供电;
36.所述第一通信端口连接所述第一通信引脚,所述第二通信端口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引脚;所述第五通信引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第五通信端口,所述第六通信引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第六通信端口;所述第一通信端口和所述第二通信端口用于向所述显示屏发送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信息;
37.所述第三通信端口连接所述第三通信引脚,所述第四通信端口连接所述第四通信引脚;所述第七通信引脚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七通信端口,所述第八通信引脚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的第八通信端口;所述第三通信端口和所述第四通信端口用于向所述充电设备输出控制所述充电设备是否进行充电的电平信号。
38.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熔断器;
39.所述锂电池组与所述充放电负极端口之间串联连接有所述熔断器;所述熔断器用于当所述锂电池组正负极短路时熔断。
40.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锂电池组包括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第三锂电池和第四锂电池;所述第一锂电池、所述第二锂电池、所述第三锂电池和所述第四锂电池串联连接;
41.所述第一锂电池、所述第二锂电池、所述第三锂电池和所述第四锂电池的输出电压值均为3v;所述锂电池组的输出电压值为12v;
42.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锂电池的正负极、所述第二锂电池的正负极、所述第三锂电池的正负极和所述第四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锂电池、所述第二锂电池、所述第三锂电池和所述第四锂电池的输出电压值。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备用供电系统,采用充电继电器、放电继电器和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保护电路,相比于只有一个继电器,当电池充满电时,充电继电器断开,若此时需要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锂电池组提供的电流可以直接通过第一二极管、放电继电器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避免需要人工重启全车备用供电系统才能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的问题。并且此时由于第一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电流只能从锂电池组向用电设备的方向流通,在充电继电器断开的情况下,充电设备提供的电流不能通过该第一二极管以及充电继电器向锂电池组进行充电,进而防止锂电池组过度充电。进一步,在锂电池组中的剩余电量较少的情况下,放电继电器断开,充电继电器闭合,充电设备提供的电流经过第二二极管、充电继电器对锂电池组进行充电,此时由于第二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电流只能从充电设备向锂电池组的方向流通,在放电继电器断开的情况下,锂电池组不能通过放电继电器以及第二二极管向用电设备进行供电,进而防止锂电池组过度放电。通过本技术提供的车载备用供电系统,可以实现锂电池组充满电和放空电状态下的充放电状态自动切换。
4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自锁继电器及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48.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继电器及放电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0.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锂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53.附图标记:充放电正极端口1;放电继电器2;充电继电器3;锂电池组4;充放电负极端口5;电池管理系统6;天线7;自锁继电器8;第一开关9;第二开关10;第一二极管11;第二
二极管12;充电设备13;用电设备14;连接器15;加热膜16;温感探头17;加热继电器18;分流器19;显示屏20;第五通电端口201;第六通电端口202;第五使能端口203;第六使能端口204;第三通电端口301;第四通电端口302;第三使能端口303;第四使能端口304;第一锂电池401;第二锂电池402;第三锂电池403;第四锂电池404;第一正极供电端口601;第一负极供电端口602;第一控制端口603;第二控制端口604;第三控制端口605;第四控制端口606;第五控制端口607;第六控制端口608;分流器正极端口609;分流器负极端口610;显示屏正极供电端口611;显示屏负极供电端口612;第一通信端口613;第二通信端口614;第三通信端口615;第四通信端口616;第七控制端口617;第八控制端口618;第一通电端口801;第二通电端口802;第一使能端口803;第二使能端口804;第一引脚1501;第二引脚1502;第三引脚1503;第四引脚1504;第五引脚1505;第六引脚1506;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7;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8;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09;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10;第一通信引脚1511;第二通信引脚1512;第三通信引脚1513;第四通信引脚1514;第五通信引脚1515;第六通信引脚1516;第七通信引脚1517;第八通信引脚1518;第七通电端口1801;第八通电端口1802;第七使能端口1803;第八使能端口1804;第一检测端口1901;第二检测端口1902;第一传输端口1903;第二传输端口1904;第二正极供电端口2001;第二负极供电端口2002;第五通信端口2003;第六通信端口2004;第七通信端口2005;第八通信端口2006。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5.目前汽车中使用的锂电池多采用保护板形式,由于保护板上的mos管在通过大电流时,mos管容易发热,易导致爆炸,因此保护板通过的电流一般较低(一般维持在150a),无法满足车辆的实际电流大小使用需求(300a)。并且,目前汽车中供电系统一般使用一个继电器,当锂电池充满电后,继电器断开,此时若需要锂电池放电即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需要人工重启全车备用供电系统。
56.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备用供电系统中的锂电池组在电池充满电,继电器断开时,需要人工重启全车备用供电系统才能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的问题,以及采用保护板时流通的电流较小的问题。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以避免当电池充满电,继电器断开时,需要人工重启全车备用供电系统才能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的问题,以及提高锂电池组充放电时电流的大小。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
57.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用于当车辆的发电机停止供电或者当发电机不能满足车辆的用电需求时,对车辆进行供电,如图1所示,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包括:充放电正极端口1、放电继电
器2、充电继电器3、锂电池组4、充放电负极端口5、电池管理系统6、天线7、自锁继电器8、第一开关9、第二开关10、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其中,第一二极管1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相连;
58.充放电正极端口1与充电设备13正极端口、用电设备14正极端口电性连接;以及充放电负极端口5与充电设备13负极端口、用电设备14负极端口电性连接;
59.充放电正极端口1、放电继电器2、充电继电器3、锂电池组4和充放电负极端口5串联连接,构成闭合回路;
60.锂电池组4与充电继电器3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11的阳极,充电继电器3与放电继电器2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放电继电器2与充放电正极端口1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12的阳极;
61.锂电池组4、第一二极管11、第一开关9、第二开关10、电池管理系统6串联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其中,第一开关9连接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
62.锂电池组4、第一二极管11、第一开关9、自锁继电器8和电池管理系统6串联连接,构成闭合回路;
63.电池管理系统6分别与锂电池组4、充放电负极端口5、天线7、自锁继电器8、充电继电器3、放电继电器2连接;其中,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一负极供电端口602连接充放电负极端口5;天线7用于向云平台发送电池管理系统6检测的信息。
6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载备用管理系统的启动通过第一开关9和第二开关10进行控制,示例性的,当第一开关9和第二开关10闭合时,锂电池组4提供的电流经过第一二极管11、第一开关9、第二开关10输入到电池管理系统6中,此时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控制自锁继电器8闭合,这时断开第二开关10,车载备用供电系统完成启动。
6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当锂电池组4进行放电时,即对车辆中的用电设备14进行供电时,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控制放电继电器2闭合,此时由锂电池组4、第一二极管11、放电继电器2、充放电正极端口1、用电设备14、充放电负极端口5构成闭合回路,使得锂电池组4对用电设备14进行供电。
66.当锂电池组4需要进行充电时,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控制放电继电器2断开以及充电继电器3闭合,此时由锂电池组4、充电继电器3、第二二极管12、充放电正极端口1、充电设备13、充放电负极端口5构成闭合回路,使得充电设备13对锂电池组4进行充电。
6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充电继电器3用于锂电池组4充满时断开线路保护锂电池组4,放电继电器2用于锂电池组4放空电量时断开线路保护锂电池组4。第一二极管11用于在充电继电器3断开(即锂电池组4充满电)的情况下,如果有用电设备14用电时,可以使锂电池组4能够正常为用电设备14供电,避免断电情况发生。第二二极管12用于在放电继电器2断开(锂电池组4放空电量)的情况下,如果有充电设备13为锂电池组4进行充电时,可以使锂电池组4能够通过第二二极管12正常接收充电设备13提供的充电电流,避免无法充电的情况发生。锂电池组4作为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核心部件,用于存储电能并为用电设备14供电。电池管理系统6连接锂电池组4,用于检测锂电池组4的输出电压值。其中,电池管理系统6为bms管理系统,用电设备14包括汽车上的所有用电设备14,至少为一个。
6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还包括:连接器15;
69.第一开关9与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之间连接有连接器15;第二开
关10与电池管理系统6之间连接有连接器15;第一开关9和第二开关10与自锁继电器8之间连接有连接器15。
7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自锁继电器及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自锁继电器8包括第一通电端口801、第二通电端口802、第一使能端口803和第二使能端口804,连接器15的第一引脚1501连接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连接器15的第二引脚1502连接第一开关9的第一端;其中,第一引脚1501与第二引脚1502连通;
71.连接器15的第三引脚1503分别连接第一通电端口801和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一正极供电端口601;连接器15的第四引脚1504连接第二开关10的第四端;其中,第三引脚1503与第四引脚1504连通;第一开关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10的第三端;
72.连接器15的第五引脚1505连接第二通电端口802;连接器15的第六引脚1506分别连接第一开关9的第二端和第二开关10的第三端;其中第五引脚1505与第六引脚1506连通;
73.第一通电端口801分别连接第一正极供电端口601和第三引脚1503;
74.第一使能端口803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一控制端口603;第二使能端口804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二控制端口604;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向自锁继电器8输出控制自锁继电器8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7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自锁继电器8是用于在锂电池组4的电量放空或较低的情况下,自动断开,使得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停止工作,从而保证锂电池组4不会过度放电。
7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继电器及放电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充电继电器3包括第三通电端口301、第四通电端口302、第三使能端口303和第四使能端口304;放电继电器2包括第五通电端口201、第六通电端口202、第五使能端口203和第六使能端口204;
77.第三通电端口301分别连接锂电池组4的正极和第一二极管11的阳极;第四通电端口302分别连接第五通电端口201和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
78.第三使能端口303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三控制端口605,第四使能端口304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四控制端口606;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向充电继电器3输出控制充电继电器3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79.第五通电端口201分别连接第四通电端口302和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的阴极;第六通电端口202分别连接第二二极管12的阳极和充放电正极端口1;
80.第五使能端口203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五控制端口607,第六使能端口204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六控制端口608;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向放电继电器2输出控制放电继电器2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8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车载备用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还包括加热膜16、温感探头17和加热继电器18;如图4所示,加热继电器18和加热膜16与充电继电器3、放电继电器2和锂电池组4并联;加热继电器18和加热膜16与第一二极管11和第二二极管12并联;其中加热膜16用于对锂电池组4进行加热;
82.电池管理系统6分别与温感探头17、加热继电器18连接;其中,温感探头17用于检测锂电池组4的温度。
8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加热继电器18用于锂电池组4需要加热时,闭合该加热继电器18,从而通过加热膜16对锂电池组4进行加热,加热完成时断开该加热继电器18,从而完成加热。
8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加热继电器18包括第七通电端口1801、第八通电端口1802、第七使能端口1803和第八使能端口1804;
85.第七通电端口1801连接加热膜16;第八通电端口1802分别连接充放电正极端口1、第二二极管12的阳极和放电继电器2;
86.第七使能端口1803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七控制端口617,第八使能端口1804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第八控制端口618;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向加热继电器18输出控制加热继电器18断开或闭合的电平信号。
8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还包括分流器19,如图5所示,锂电池组4与充放电负极端口5之间连接有分流器19;分流器19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分流器19用于检测锂电池组4输出的电流值;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根据电流值确定锂电池组4的剩余电量。
88.具体地,分流器19用于检测锂电池组4输出的电流值,以使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根据分流器19检测到的电流值计算锂电池组4的剩余电量。如图5所示,分流器19包括第一检测端口1901、第二检测端口1902、第一传输端口1903、第二传输端口1904,第一检测端口1901连接锂电池组4的负极,第二检测端口1902连接充放电负极端口5,第一传输端口1903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分流器正极端口609,第二传输端口1904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的分流器负极端口610。
8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当电池管理系统6计算出锂电池组4的剩余电量时,可以通过天线7将该电量值发送给云平台,以及通过连接器15将该电路发送给显示屏20。
9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池管理系统6还包括显示屏正极供电端口611、显示屏负极供电端口612、第一通信端口613、第二通信端口614、第三通信端口615和第四通信端口616;连接器15还包括: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7、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8、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09、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10、第一通信引脚1511、第二通信引脚1512、第三通信引脚1513、第四通信引脚1514、第五通信引脚1515、第六通信引脚1516、第七通信引脚1517和第八通信引脚1518;其中,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7与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8连通;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09与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10连通;第一通信引脚1511与第五通信引脚1515连通;第二通信引脚1512与第六通信引脚1516连通;第三通信引脚1513与第七通信引脚1517连通;第四通信引脚1514与第八通信引脚1518连通;
91.显示屏正极供电端口611连接第一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7,显示屏负极供电端口612连接第一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09;第二显示屏正极供电引脚1508连接显示屏的第二正极供电端口2001,第二显示屏负极供电引脚1510连接显示屏的第二负极供电端口2002;电池管理系统6通过连接器15对显示屏20进行供电;
92.第一通信端口613连接第一通信引脚1511,第二通信端口614连接第二通信引脚1512;第五通信引脚1515连接显示屏20的第五通信端口2003,第六通信引脚1516连接显示屏20的第六通信端口2004;第一通信端口613和第二通信端口614用于向显示屏20发送电池
管理系统6检测的信息;
93.第三通信端口615连接第三通信引脚1513,第四通信端口616连接第四通信引脚1514;第七通信引脚1517连接充电设备13的第七通信端口2005,第八通信引脚1518连接充电设备13的第八通信端口2006;第三通信端口615和第四通信端口616用于向充电设备13输出控制充电设备13是否进行充电的电平信号。
9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车载备用供电系统还包括熔断器;
95.锂电池组4与充放电负极端口5之间串联连接有熔断器;熔断器用于当锂电池组4正负极短路时熔断,以保护锂电池组4不受损伤。
9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锂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锂电池组4包括第一锂电池401、第二锂电池402、第三锂电池403和第四锂电池404;第一锂电池401、第二锂电池402、第三锂电池403和第四锂电池404串联连接;
97.第一锂电池401、第二锂电池402、第三锂电池403和第四锂电池404的输出电压值均为3v;锂电池组4的输出电压值为12v;
98.电池管理系统6分别与第一锂电池401的正负极、第二锂电池402的正负极、第三锂电池403的正负极和第四锂电池404的正负极连接;电池管理系统6用于检测第一锂电池401、第二锂电池402、第三锂电池403和第四锂电池404的输出电压值。
9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锂电池401的负极连接充放电负极端口5,第一锂电池401的正极连接第二锂电池402的负极,第二锂电池402的正极连接第三锂电池403的负极,第三锂电池403的正极连接第四锂电池404的负极,第四锂电池404的正极连接充电继电器3和第一二极管11。
10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10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0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0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
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