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38231发布日期:2022-04-07 04:2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2.方舱车内通常具有通风系统,应用时,开启通风系统,电机则会驱动百叶窗打开,再运转风扇以达到通风效果。关闭通风系统时,则是直接断电以停止风扇的运行,而百叶窗的关闭则大多是在蓄电池的作用下使得电机反向驱动来达到。但蓄电池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寿命短、充放电要求高的弊端,它并不能较好地适应方舱车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具有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及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包括充放电单元、电机运转单元及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总开关接入充放电单元的输入端和电机运转单元的输入端,总开关具有总关动触点、总开动触点、能与总关动触点或者总开动触点闭合的总公共静触点;
6.充放电单元包括充放电继电器和法拉电容,总公共静触点与法拉电容的正极端之间依次串接有充电二极管和充电电阻,法拉电容的负极端接入直流电源的负极端,充放电继电器线圈的一端接入总公共静触点与充电二极管之间,充放电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入法拉电容负极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端之间;
7.充放电继电器具有充放电关动触点、充放电开动触点、能与充放电关动触点或者充放电开动触点闭合的充放电公共静触点,充放电公共静触点接入充电电阻与法拉电容之间,充放电开动触点与总关动触点相连;
8.电机运转单元包括电机运转继电器和电机,电机运转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与总开动触点相连,电机运转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入法拉电容负极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端之间;
9.电机运转继电器具有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能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或者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闭合的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能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或者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闭合的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接入充放电开动触点与总关动触点之间,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与直流电源负极端相连,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和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均连接在电机的一端,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和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均连接在电机的另一端;
10.当总公共静触点与总开动触点闭合时,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闭合,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闭合,且充放电公共静触点与充放电关动触点闭合。
11.进一步地,还包括消除电容;
12.所述充放电公共静触点与充放电开动触点之间、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之间、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与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之间、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之间、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与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之间均连接有消除电容。
13.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还连接有滤波电容。
14.进一步地,还包括吸收二极管,吸收二极管的正极端接入所述法拉电容与直流电源负极端的公共端点,吸收二极管的负极端接入直流电源的正极端。
15.进一步地,还包括缓冲二极管,缓冲二极管的两端分别接入所述电机运转继电器线圈的两端。
16.进一步地,所述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和所述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与所述电机之间均连接有行程开关。
17.进一步地,所述总公共静触点和所述直流电源负极端均通过接地电容(接地。
1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以法拉电容代替传统的电池,可在通电(直流电源)时,使得法拉电容进行高效的充电工作;亦可在断电(直流电源)时,使得法拉电容进行稳定的放电工作,这样,可驱动电机进行反向转动以关闭排风百叶窗,如此,可有效保证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使用寿命及降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22.实施例1
23.如图1所示,方舱车排风百叶窗用电源电路,包括充放电单元、电机运转单元及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总开关k接入充放电单元的输入端和电机运转单元的输入端,总开关k具有总关动触点k1、总开动触点k2、能与总关动触点k1或者总开动触点k2闭合的总公共静触点k0;
24.充放电单元包括充放电继电器j和法拉电容c3-c12,总公共静触点k0与法拉电容的正极端之间依次串接有充电二极管d1和充电电阻r1,法拉电容的负极端接入直流电源的负极端,充放电继电器j线圈的一端接入总公共静触点k0与充电二极管d1之间,充放电继电
器j线圈的另一端接入法拉电容负极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端之间;
25.充放电继电器j具有充放电关动触点j1、充放电开动触点j2、能与充放电关动触点j1或者充放电开动触点j2闭合的充放电公共静触点j0,充放电公共静触点j0接入充电电阻r1与法拉电容之间,充放电开动触点j2与总关动触点k1相连;
26.电机运转单元包括电机运转继电器h和电机,电机运转继电器h线圈的一端与总开动触点k2相连,电机运转继电器h线圈的另一端接入法拉电容负极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端之间;
27.电机运转继电器h具有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h2、能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或者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h2闭合的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h4、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h5、能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h4或者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h5闭合的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接入充放电开动触点j2与总关动触点k1之间,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与直流电源负极端相连,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和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h4均连接在电机的一端,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h2和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h5均连接在电机的另一端;
28.当总公共静触点k0与总开动触点k2闭合时,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闭合,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h4闭合,且充放电公共静触点j0与充放电关动触点j1闭合。
29.本实施例中,可配置有交流电源,通过交流转直流芯片将220v电压转换为24v直流电源。法拉电容可设计有多个。
30.应用时,闭合总开动触点k2与总公共静触点k0,一方面,充放电公共静触点j0与充放电关动触点j1闭合,则可进行充电工作和电机正向转动工作,直流电源则经充电二极管d1和充电电阻r1对法拉电容进行充电工作;另一方面,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闭合,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h4闭合,如此,直流电源则可驱动电机正向转动,这样,可打开排风百叶窗,打开后,则可启动风扇进行通风工作。当闭合总关动触点k1与总公共静触点k0时,一方面,充放电继电器j在断电(直流电源)后,则会使得充放电公共静触点j0与充放电开动触点j2闭合,这时,法拉电容c3-c12则会开始放电工作,向电机运转单元输送电压;另一方面,电机运转继电器h在断电(直流电源)后,则会使得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与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h2闭合,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与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h5闭合,在法拉电容的放电作用下,则可驱动电机方向转动,以关闭排风百叶窗。
31.可见,本电路通过法拉电容充放电的设计,可有效保证使用寿命及运行稳定性。
32.优选地,还包括消除电容c13-c17;
33.所述充放电公共静触点j0与充放电开动触点j2之间、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与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之间、电机运转第一公共静触点h0与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h2之间、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与电机运转第二正向动触点h4之间、电机运转第二公共静触点h3与电机运转第二反向动触点h5之间均连接有消除电容。
34.本实施例中,消除电容c13-c17可消除、吸收产生火花的尖脉冲。
35.为达到滤波效果,优选地,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还连接有滤波电
容c1-c2。
36.优选地,还包括吸收二极管d3,吸收二极管d3的正极端接入所述法拉电容与直流电源负极端的公共端点,吸收二极管d3的负极端接入直流电源的正极端。
37.优选地,还包括缓冲二极管d4,缓冲二极管d4的两端分别接入所述电机运转继电器h线圈的两端。
38.缓冲二极管d4可起到缓冲及保护电机运转继电器h的作用。
39.优选地,所述电机运转第一正向动触点h1和所述电机运转第一反向动触点h2与所述电机之间均连接有行程开关q1-q2。
40.本实施例中,行程开关q1-q2可避免电机过度转动。
41.优选地,所述总公共静触点k0和所述直流电源负极端均通过接地电容y1-y2接地。
4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