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5244发布日期:2022-07-01 22:23阅读:61来源:国知局
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2.大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聚集会形成高温环境,不利于设备的运行,因此需要使用冷却装置对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
3.现有技术中常用空-水冷却装置,主要是通过冷却水对运行设备进行换热冷却降温,同时配合气体吹动的方式对运行设备进行整体吹动散热,能够实现对运行设备冷却散热的目的。
4.但是在水冷散热的同时,抽取外界的空气进行风冷散热时,若外界的空气温度较高,则起不到有效的吹风散热效果,不能满足冷却需求,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更高效的冷却装置,以满足对运行设备进行冷却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冷却装置能够在设备运行时对发热的部件同时进行液冷和气冷,同时在液冷过程中能对气冷所需的气流进行冷却,确保对发热部件冷却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6.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储液部件,储液部件具有容纳腔,用于承装冷却液;液冷部件,与储液部件连接,液冷部件包括第一管路以及第一驱动件,第一管路的进口以及出口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第一驱动件连接于第一管路并驱动容纳腔内的冷却液在第一管路内循环流动,第一管路的至少部分折弯与待冷却部件导热配合;气冷部件,包括第二管路以及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向第二管路输送冷却气流;其中,第二管路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以使进入第二管路的冷却气流经冷却液冷却后由第二管路的出口吹向待冷却部件。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储液部件包括封闭箱体、进液管以及排液管,容纳腔形成于封闭箱体内,进液管以及排液管分别与容纳腔连通,排液管配置为能够将容纳腔中的冷却液排净。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进液管上设置第一启闭部件,排液管上设置第二启闭部件,冷却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器以及控制器,温度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容纳腔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信息,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温度信息控制第一启闭部件以及第二启闭部件的开启或关闭。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装置还包括基座,储液部件设置在基座上,基座内部开设安装槽以及与安装槽连通的通风孔,第二驱动件设置于安装槽中,冷却气流能够由通风孔进入安装槽并由第二驱动件输送至第二管路。
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覆盖通风孔设置并与基座可拆卸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还包括固定部件,固定部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插接部和限位部,以及与插接部和限位部连接的水平连接部,插接部插接于基座以及第一过滤件,限位部抵压在第一过滤件背离基座的一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过滤件包括过滤网以及两个与过滤网连接的凸出部,基座上设置有与凸出部数量相同且形状相匹配的定位槽,每个凸出部插接于其中一个定位槽,插接部插接于基座以及第一过滤件的其中一个凸出部,限位部抵压在过滤网背离基座的一侧。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还包括防护部件和第二过滤件,防护部件具有防护腔,防护腔用于放置待冷却部件,第一管路至少部分折弯设置并形成用于与待冷却部件导热配合的插接孔,该插接孔位于防护腔内,防护部件的围合形成防护腔的侧壁设置有散热孔,第二过滤件覆盖散热孔设置。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管路的出口包括多个子送风口,每个子送风口连接有出风罩。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装置还包括导热部件,导热部件设置于插接孔并与第一管路连接,导热部件用于将待冷却部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管路。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管路包括相继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弧形管段以及第二管段,弧形管段折弯形成插接孔,第一管段以及第二管段各自背离弧形管段的一端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中的一者。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管路包括相继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三管段、螺旋管段以及第四管段,螺旋管段沿螺旋轨迹盘绕而成并设置于容纳腔,螺旋管段至少部分与冷却液接触,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三管段,第四管段背离螺旋管道的一端形成第二管路的出口。
18.另一个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电设备,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冷却装置;发电机,发电机包括转动配合的转子以及定子,转子至少部分伸入插接孔并与第一管路配合,第二管路的出口面向发电机设置。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冷却装置包括储液部件、液冷部件和气冷部件,将冷却液存储在储液部件的容纳腔中,液冷部件中的第一管路的进出口与容纳腔连通,液冷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容纳腔中的冷却液在第一管路中循环流动,同时第一管路与待冷却部件接触换热,实现水冷冷却。气冷部件中的第二驱动件驱动冷却气流进入到第二管路,第二管路至少部分在容纳腔中,使得冷却气流与冷却液通过第二管路换热,再由第二管路出口将冷却气流排出至待冷却部件,实现风冷冷却。通过这种冷却方式可以实现对待冷却部件液冷、气冷的双重冷却,同时可以通过液冷部件内的冷却液对气冷所需的气流进行冷却,避免了由于初始流入气冷部件内的气流温度过高造成的气冷冷却效果不佳的情况,确保了冷却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另外,该装置将部分气冷部件结合到液冷部件中,体现了该装置的集成性,减少了部分气冷部件的占用空间,使得冷却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20.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储液部件;101-第一通孔;102-第二通孔;103-第三通孔;104-第四通孔;105-容纳腔;106-封闭箱体;107-进液管;108-排液管;
29.2-液冷部件;201-第一管路;2011-第一管段;2012-弧形管段;2013-第二管段;202-第一驱动件;
30.3-气冷部件;301-第二管路;3011-第三管段;3012-螺旋管段;3013-第四管段;3014-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a-子送风口;302-第二驱动件;
31.4-待冷却部件;
32.5-第一启闭部件;6-第二启闭部件;7-温度检测器;8-控制器;
33.9-基座;901-安装槽;902-通风孔;
34.10-第一过滤件;10a-过滤网;10b-凸出部;
35.11-固定部件;11a-插接部;11b-限位部;11c-水平连接部;
36.12-防护部件;12a-散热孔;13-第二过滤件;14-出风罩;15-导热部件。
37.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39.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及发电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41.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储液部件1、液冷部件2和气冷部件3。
42.储液部件1内部设置容纳腔105,用于承装冷却液。
43.液冷部件2与储液部件1连接,液冷部件2包括第一管路201以及第一驱动件202,第一管路201的进口以及出口分别与容纳腔105连通。第一驱动件202连接于第一管路201并驱动容纳腔105内的冷却液在第一管路201内循环流动。第一管路201的至少部分折弯与待冷却部件4导热配合。
44.气冷部件3包括第二管路301以及第二驱动件302,第二驱动件302向第二管路301输送冷却气流。第二管路301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05内,以使进入第二管路301的冷却气流经冷却液冷却后由第二管路301的出口吹向待冷却部件。
45.可选地,冷却液可以是冷却水,储液部件1可以是冷却水箱。
46.可选地,储液部件1可以是长方体或圆柱体等,且储液部件1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彼此之间可任意摆放,本实用新型对储液部件1的形状、数量和位置关系不作特殊限制。
47.可选地,第一管路201的进口插入到储液部件1的第一通孔101,与内部的容纳腔105连通,第一管路201的出口插入到储液部件1的第二通孔102,同样与内部的容纳腔105连通。冷却液由第一通孔101进入到第一管路201,在第一管路201中流动到其出口后,再由第二通孔102流回到容纳腔105内。第一驱动件202驱动容纳腔105内的冷却液在第一管路201中循环流动,可选地,第一驱动件202可以是循环水泵。
48.第一管路201折弯的部分需配合待冷却部件4的外轮廓,形成的插接孔与待冷却部件4的外轮廓接触卡接。
49.待冷却部件4可以是任意形状,本实用新型对待冷却部件4的形状结构不作特殊限制,可选地,可以使得第一管路201至少部分折弯设置并形成用于与待冷却部件4配合的插接孔。第一管路201可以部分折弯,也可根据需要全部折弯。上述的实施例以第一管路201折弯形成插接孔,插接孔与待冷却部件4配合为例,说明对待冷却部件4冷却的过程。但是应该想到的是,第一管路201对待冷却部件4的冷却采用插接孔的形式仅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只要第一管路201的至少部分与待冷却部件4导热配合,以实现对待冷却部件的冷却需求均可。
50.冷却液在第一管路201中循环流动,低温冷却液由第一管路201的进口流到折弯部分后,通过第一管路201的管壁与待冷却部件4进行换热,低温冷却液吸收待冷却部件4的热量后变成高温冷却液,再由第一管路201的出口流回到容纳腔105中,实现液冷冷却过程。
51.可选地,第二管路301通过储液部件1的第三通孔103进入到容纳腔105中,再由储液部件1的第四通孔104伸出,第二管路301在容纳腔105内的部分可与其中的冷却液全部接触,也可以局部接触。
52.第二驱动件302设置在第二管路301的进口处,可与第二管路301的进口连接,也可靠近第二管路301的进口不连接,此时该进口处还可以设置有集风罩,用于汇聚气流,然后第二驱动件302将外界气体通过第二管路301的进口输送到第二管路301中,在第二管路301中形成冷却气流,由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排出。可选地,第二驱动件302可以是风机。
53.冷却气流经过容纳腔105内的第二管路301部分时,通过管壁与容纳腔105内的冷却液进行接触换热,冷却液吸收冷却气流的热量,对冷却气流进行冷却降温。
54.由第四通孔104伸出的第二管路301上设置出口,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对向待冷却部件4,被冷却降温的冷却气流由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排出,吹向待冷却部件4,实
现气冷冷却过程。
5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液冷过程和气冷过程均通过储液部件1中的冷却液作为冷源完成冷却过程。通过液冷部件2中的第一驱动件202,驱动冷却液进入到第一管路201中进行循环,与待冷却部件4进行接触换热,带走待冷却部件4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气冷部件3中的第二驱动件302,驱动冷却气流在第二管路301中流动,被冷却液降温后吹向待冷却部件4。该装置可应用在任意需要冷却散热的设备部件上,将插接孔与待冷却部件4匹配即可,使用灵活便捷,在同时实现液冷和气冷双重冷却的基础上,对气冷所需的冷却气流完成了进一步的冷却,确保了气冷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由于初始流入气冷部件内的气流温度过高导致气冷效果不佳导致无法达到降温散热的目的。另外,也实现了将储液装置共用,气冷部件3通过共用储液装置与液冷部件2结合,减少了部分气冷部件的占用空间,使得冷却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56.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参阅图2,储液部件1包括封闭箱体106、进液管107以及排液管108,容纳腔105形成于封闭箱体106内,进液管107以及排液管108分别与容纳腔105连通,排液管108配置为能够将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冷却液排净。
57.可选地,封闭箱体106可以是长方体或圆柱体等,其材质可以是金属或玻璃钢等,本实用新型对封闭箱体106的形状和材质不作特殊限制。
58.进液管107与排液管108分别通入到封闭箱体106内部的容纳腔105中,进液管107可在封闭箱体106的外壁上任意位置通入到其内部的容纳腔105中,排液管108可以在容纳腔105的底部位置,确保能够将容纳腔105中的全部冷却液排出。
59.通过进液管107可将外部的冷却液输送到容纳腔105中,通过排液管108可将容纳腔105中的冷却液排出至外部,相互配合可对容纳腔105中的冷却液进行更换,也可调控冷却液的出入量以满足容纳腔105内部对冷却液不同的容量需求。
60.当对冷却气流的冷却要求较高时,冷却液通过进液管107的进液量大于通过排液管108的排液量,使得容纳腔105内部冷却液的液位上涨,第二管路301与冷却液接触面积更大,实现对冷却气流更充分的冷却。
61.当冷却气流无需过度冷却时,冷却液通过进液管107的进液量小于通过排液管108的排液量,使得容纳腔105内部冷却液的液位下降,第二管路301与冷却液接触面积变小,只要能够实现对冷却气流的冷却需求均可。
6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通过对储液部件1设置进液管107与排液管108,可对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更换,也可对其内部的冷却液容量进行调控,定期更换可保证冷却液的有效性,提高对冷却气流的冷却效率,调整内部冷却液容量以满足不同的冷却需求,使冷却过程按需调控更加灵活,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63.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2,进液管107上设置第一启闭部件5,排液管108上设置第二启闭部件6。
64.可选地,第一启闭部件5和第二启闭部件6均可以是阀门组件,可以手动启闭也可以自动启闭,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启闭部件5和第二启闭部件6的种类、启闭方式以及安装位置不作特殊限制。
65.冷却装置还可以包括温度检测器7以及控制器8,温度检测器7被配置为检测容纳腔105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信息,控制器8被配置为根据温度信息控制第一启闭部件5以及第
二启闭部件6的开启或关闭。
66.温度检测器7可与冷却液接触检测也可远程检测其温度信息,控制器8根据温度信息自动控制第一启闭部件5以及第二启闭部件6的启闭,温度检测器7和控制器8可安装在储液部件1上或在其外部,本实用新型对温度检测器7和控制器8的安装位置、连接方式以及控制方式不作特殊限制。
67.可在控制器8中预设温度阈值,当冷却液温度高于温度阈值时,控制器8控制第一启闭部件5以及第二启闭部件6同时开启,外部冷却液通过进液管107进入到容纳腔105内,同时其内部原液由排液管108排出至外部。
68.更换过程中,当冷却液温度逐渐低于温度阈值时,控制器8控制第一启闭部件5以及第二启闭部件6同时关闭,容纳腔105内部冷却液不与外部连通,完成对内部原液的更换。
69.当第一启闭部件5或第二启闭部件6发生故障无法自动启闭时,可根据需要通过人工手动完成启闭过程。
7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设置温度检测器7以及控制器8,可对内部冷却液温度信息进行实时检测,以便根据温度信息对第一启闭部件5和第二启闭部件6更准确的控制,更加智能的完成对原液的更换,确保冷却液的有效性,同时控制第一启闭部件5和第二启闭部件6同时启闭,冷却液的同时进出能够使内部冷却液位稳定,进而在换液过程中可时刻对冷却气流进行冷却,确保冷却过程不中断,实现了冷却的高效性。
71.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参阅图3,冷却装置还包括基座9,储液部件1设置在基座9上,同样,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待冷却部件4设置在基座9上。
72.可选地,储液部件1与基座9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粘接、叠放或磁吸等,本实用新型对储液部件1与基座9的连接方式不作特殊限制。
73.可选地,基座9可以是固定支座、隔振器或缓冲气垫等,其材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等,本实用新型对基座9的结构和材质不作特殊限制。
74.基座9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高度等尺寸,主要起到对冷却装置的固定支撑作用,在冷却装置运行时,避免其与地面直接接触,也可以适当的对冷却装置运行产生的振动起到缓冲隔振作用。
75.在基座9内部开设安装槽901以及与安装槽901连通的通风孔902,第二驱动件302设置于安装槽901中,冷却气流能够由通风孔902进入安装槽901并由第二驱动件302输送至第二管路301。
76.在基座9内部任意位置可开设安装槽901,安装槽901的具体形状不作特殊限制,但是其空间大小需确保第二驱动件302能够容置。
77.安装槽901上任意位置开设与外界连通的通风孔902,外界气体通过该通风孔902进入到安装槽901内,气体再经过第二驱动件302驱动形成冷却气流进入到第二管路301中,通风孔902可以设置多个,其截面可以是圆形或矩形等,本实用新型对通风孔902的截面形状和数量不作特殊限制。
7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基座9对储液部件1和待冷却部件4进行固定支撑,基座9将冷却装置和地面隔开,避免冷却装置在运行时直接与地面接触,减少了其振动对地面造成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隔振保护效果,且能够给储液部件1以及待冷却部件4提供稳定的支撑面。同时将第二驱动件302置于基座9内部开设的安装槽901中,对内部
空间充分利用,避免了将第二驱动件302置于外部,节省了其占用空间并对第二驱动件302形成了一定保护作用,突出了该冷却装置的集成性。
79.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参阅图4,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件10,第一过滤件10覆盖通风孔902设置并与基座9可拆卸连接,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可以是防尘网或除尘器。
80.第一过滤件10需完全覆盖通风孔902设置,对进入到安装槽901内的气体进行过滤,并且第一过滤件10与基座9可拆卸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粘接或磁吸等,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过滤件10与基座9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作特殊限制。
8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设置第一过滤件10对进入到安装槽901内的外部气体进行过滤,防止灰尘杂质被安装槽901内的第二驱动件302吸入,对第二驱动件302造成损坏,减少其使用寿命,也避免了灰尘杂质对气流冷却造成不良影响,将第一过滤件10与基座9设计成可拆卸连接,便于人员定期拆卸第一过滤件10进行清洗和更换,改善其过滤效果。
82.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参阅图5,冷却装置还包括固定部件11,固定部件11包括间隔设置的插接部11a和限位部11b,以及与插接部11a和限位部11b连接的水平连接部11c,插接部11a插接于基座9以及第一过滤件10,限位部11b抵压在第一过滤件10背离基座9的一侧。通过设置固定部件11,能够保证第一过滤件10与基座9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过滤效果。
8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过滤件10包括过滤网10a以及两个与过滤网10a连接的凸出部10b,基座9上设置有与凸出部10b数量相同且形状相匹配的定位槽,每个凸出部10b插接于其中一个定位槽,插接部11a插接于基座9以及第一过滤件10的其中一个凸出部10b,限位部11b抵压在过滤网10a背离基座9的一侧,水平连接部11c可与第一过滤件10磁吸接触。
84.当需要对第一过滤件10拆卸取出时,先将固定部件11整体向外部提拉,使固定部件11的插接部11a与第一过滤件10的凸出部10b分离,固定部件11的水平连接部11c也逐渐与第一过滤件10分离,待完全分离不接触后,取下固定部件11。
85.然后再将向外部拉拽第一过滤件10,使得每个凸出部10b逐渐脱离与之匹配的定位槽,待完全脱离不接触后,取下第一过滤件10,完成对第一过滤件10的整体拆卸过程。
86.可以在第一过滤件10的任意一个凸出部10b插接固定部件11,当然也可以根据稳固性的需要,在每一个凸出部10b插接固定部件11,按照上述方法步骤灵活拆卸,本实用新型对固定部件11的数量不作特殊限制。
8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通过使得第一过滤件10的凸出部10b插接固定部件11,保证了第一过滤件10的稳定性,避免了因气流经过时对过滤网10a造成来回摆动,使得过滤网10a带动整体第一过滤件10松动脱落的情况发生,可根据气流波动的大小,适当增加或减少固定部件11,以此来满足第一过滤件10对于稳定性的不同需求,人工拆卸组装灵活便捷。
88.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参阅图6,冷却装置还包括防护部件12和第二过滤件13,防护部件12具有防护腔,防护腔用于放置待冷却部件4,第一管路201折弯形成插接孔的部分位于防护腔内。
89.防护部件12将待冷却部件4及与之换热的第一管路201折弯的插接孔部分罩在内部防护腔中,使液冷过程发生在防护腔中。
90.可选地,防护部件12可以是长方体、圆筒状等结构形式,可以具有防腐、防火、防潮等多种功能,本实用新型对防护部件12的形状和材质不作特殊限制,能够容纳待冷却部件4及与之换热的第一管路201折弯的插接孔部分即可。
91.防护部件12的围合形成防护腔的侧壁设置有散热孔12a,散热孔12a可将防护腔内部与外部连通,可选地,散热孔12a可设置多个,可以是集中设置也可以是分散设置,其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或矩形,优选如图中背离出风口3014的方向倾斜设置。
92.气冷过程也发生在防护部件12的防护腔中,冷却气流吹向待冷却部件4,吹出的热量通过散热孔12a排出至防护腔外部,保持防护腔内外部的气流畅通。
93.在所有散热孔12a靠近外界一侧设置第二过滤件13,第二过滤件13覆盖所有散热孔12a设置并与防护部件12可拆卸连接,防止外部杂质通过散热孔12a进入到防护腔内部,对内部部件造成不良影响,可选地,第二过滤件13可以是防尘网。
9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针对需要保护的待冷却部件4,利用防护部件12对待冷却部件4进行隔离保护,提高了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换热过程不受外界干扰,提高了换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散热孔12a将防护部件12内部的热量排出,避免了热量聚集形成的高温环境对内部部件的影响,第二过滤件13防止了外部杂质进入对部件造成侵蚀,营造了良好的换热环境,降低了很多不良风险,为装置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95.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6,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包括多个子送风口3014a,每个子送风口3014a连接有出风罩14。
96.可选地,多个子送风口3014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出风罩14与每个子送风口3014a为可拆卸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定。
9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将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分设成多个子送风口3014a并连接出风罩14,使冷却气流更加均匀分散的吹向待冷却部件4,实现了更加均匀的散热效果,防止冷却气流方向单一造成散热不均的情况,改善了冷却效果。
98.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6,冷却装置还包括导热部件15,导热部件15设置于插接孔并与第一管路201导热接触,导热部件15用于将待冷却部件4的热量传递至第一管路201。
99.导热部件15与待冷却部件4和第一管路201均可以为可拆卸接触连接,根据需要人工手动连接或拆卸,对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定,导热部件15设置在待冷却部件4和第一管路201之间,导热部件15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可选地,导热部件15为导热环,本实用新型对导热部件15的材质不作特殊限制。
100.第一管路201中的冷却液流经与待冷却部件4接触的部分,通过导热部件15吸收待冷却部件4的热量,完成液冷冷却过程。
101.可选地,导热部件15中可包括导热滚珠,导热滚珠设置在导热部件15和待冷却部件4之间,导热滚珠也具有较高的热导率,使得导热部件15和待冷却部件4之间通过滚动接触完成换热,滚动接触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接触磨损。
10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通过在待冷却部件4和第一管路201之间添加导热
部件15,提高了待冷却部件4与第一管路201冷却液的换热效率,增强了液冷冷却的效果,使得热交换过程更加充分。
103.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6,第一管路201包括相继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2011、弧形管段2012以及第二管段2013,弧形管段2012折弯形成插接孔,第一管段2011以及第二管段2013各自背离弧形管段2012一端分别与容纳腔105连通,第一驱动件202设置于第一管段2011和第二管段2013中的一者。
104.第一驱动件202设置于第一管段2011和第二管段2013中的任意一者上,将容纳腔105中的冷却液驱动至第一管路201中循环。
105.第一管段2011作为供液管,将冷却液供应至弧形管段2012,通过弧形管段2012与待冷却部件4的接触部分进行热交换,之后流至第二管段2013,第二管段2013作为回液管,将冷却液送回至容纳腔105中,完成循环过程。
106.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第二管路301包括相继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三管段3011、螺旋管段3012以及第四管段3013,螺旋管段3012沿螺旋轨迹盘绕而成并设置于容纳腔105,螺旋管段3012至少部分与冷却液接触,第二驱动件302设置于第三管段3011,第四管段3013背离螺旋管段3012的一端形成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
107.冷却气流由第三管段3011进入到第二管路301,在容纳腔105中经过螺旋管段3012,与螺旋管段3012接触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对冷却气流完成冷却,再经过第四管段3013流至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吹出。
10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将容纳腔105中的第二管路301部分设计成螺旋管段3012,增大了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延长了第二管路301中的冷却气流与冷却液的换热时间,使得彼此之间的换热更加充分,提高了换热效率,实现了更好的冷却效果。
109.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电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冷却装置以及发电机,发电机包括转动配合的转子以及定子,转子至少部分伸入插接孔并与第一管路201配合,第二管路301的出口3014面向发电机设置。
1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设备,因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能够利用储液部件将液冷部件与气冷部件结合,使气冷部件和液冷部件一体化,对气冷冷却过程所需的气流进行冷却,气冷冷却和液冷冷却同时进行,完成对转子的双重冷却。该装置将气冷冷却过程所需的气流进行冷却,降低了气流的温度,提高了气冷的效率,确保了气冷过程的高效性,避免了吹出气流温度较高导致的冷却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另外,一体化设计减小了部件的占用空间,节省了多余部件的制造成本,体现出了该装置的集成化。
111.本实用新型以上的实施例仅以使用一种冷却装置应用至发电设备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例,也可以安装于其他领域中的设备上,并对其进行保护。
112.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