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0217483发布日期:2022-05-31 18:32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技术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汽车中也设置有无线充电装置,以供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进行无线充电。
3.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装置发出一定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手机可以基于该电磁信号进行无线充电。由于不同手机的制造工艺的不同,会使不同手机进行无线充电所需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存在差异,进而会导致部分手机无法通过汽车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充电。
4.因此,相关技术中设备在汽车中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可以解决汽车中进行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用于无线充电装置中的控制器,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供电线圈,所述方法包括:
7.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
8.检测是否存在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所述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
9.在检测到所述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电磁信号,以通过所述供电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
10.其中,所述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低于所述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11.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12.在所述供电线圈发出所述第一电磁信号后的目标时长后,仍未检测到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所述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时,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
13.其中,所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高于所述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14.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等于所述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15.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工作频率范围与无钥匙进入及启动peps模块中低频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方法还包括:
16.在接收到所述peps模块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后,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
17.可选地,在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8.在接收到所述peps模块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后,重新执行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所述第一电磁信号,以及在检测到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接收线圈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
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所述第二电磁信号的步骤。
19.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控制器与供电线圈,所述控制器包括:
20.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
21.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所述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
22.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电磁信号,以通过所述供电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
23.其中,所述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低于所述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24.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包括:
25.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供电线圈发出所述第一电磁信号后的目标时长后,仍未检测到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所述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时,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
26.其中,所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高于所述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27.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等于所述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28.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工作频率范围与无钥匙进入及启动peps模块中低频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控制器还包括:
29.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peps模块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后,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
30.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31.在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之后,接收到所述peps模块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后,重新执行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所述第一电磁信号,以及在检测到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接收线圈基于所述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所述供电线圈发出所述第二电磁信号的步骤。
32.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指令,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条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的无线充电方法。
33.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条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条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无线充电方法。
3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5.本技术中,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先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基于该第一电磁信号检测是否存在与该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以检测待充电设备。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后,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高的第二电磁信号,以向该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如此可以避免直接基于较高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检测待充电设备,触发待充电设备的充电保护机制,导致无法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3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3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3.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终端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设备,对于手机的使用便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机的充电方式逐渐向无线充电的方向转变。目前汽车也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逐渐变成集娱乐以及移动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移动空间,用户利用开车时间为手机充电已经成为人们的刚需。因此,汽车中会配备有无线充电器,以保证手机或者其他终端可以采用该无线充电器进行无线充电。
44.无线充电器中的供电线圈可以发出一定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若该能量强度与手机无线充电所需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相匹配,则手机的接收线圈与该供电线圈进行耦合,接收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电磁信号所产生的磁场,手机的接收线圈可以进行磁电转换产生电场,进而可以向与该接收线圈连接的手机电池充电,如此实现无线充电器对手机的无线充电。手机具有充电保护机制,当手机确定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与所需的能量强度不匹配时,手机禁止在该电磁信号的作用下无线充电。目前由于手机的生产工艺以及装配等原因,不同手机中接收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可能不一致,如此会存在部分手机无线充电实际所需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低于预期强度。此时,无线充电器采用预期强度的电磁信号对该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可能会触发该手机的充电保护机制,导致无法对该手机进行充电,进而造成手机的无线充电成功率较低。
45.本技术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无线充电成功率,保证对不同磁感应强度的支持无线充电的待充电设备均成功进行无线充电。
4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充电装置10可以包括控制器101和供电线圈102,该控制器101与该供电线圈102连接,以对该供电线圈102的工作进行控制。可选地,该控制器101可以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为车载无线充电器,或者也可以普通的手机无线充电器或者平板电脑无线充电器。
47.对于车载无线充电器,该车载无线充电器所在的车辆可以为智能车辆。该智能车辆还可以包括无钥匙进入及启动(passive entry passive start,peps)模块。该peps模块需要与车辆的智能钥匙相配合工作,该peps模块与智能钥匙组成peps系统。智能钥匙中设置有电磁信号的发射器,以发出指定频率的电磁信号。peps模块可以包括低频天线,该低频天线可以接收低频电磁信号,低频电磁信号也即是频率在30千赫兹(khz)到300khz的无线
电电波信号。peps模块的低频天线接收到智能钥匙中的发射器发送的电磁信号,便可以确定智能钥匙在车辆的有效范围内,距车辆较近,进而唤醒车辆的主控制器。如此,在车主拉动车门或按下一键启动开关后,主控制器可以直接控制车辆中的各个部件启动,该过程中车主无需拿取钥匙或对钥匙进行操作,即可打开车门或者启动发动机。
48.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工作频率与peps模块中低频天线的工作频率处于同一波段,也即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工作频率范围与peps模块中低频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至少部分重叠。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工作频率也即是车载无线充电器中供电线圈发出电磁信号的频率,低频天线的工作频率也即是该低频天线接收电磁信号的频率。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无线充电器与peps模块的低频天线不同时工作,以避免同频干扰,导致各自的功能无法正常实现。如在peps模块工作时,需要停止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或者也可以在车载无线充电器工作时,禁止peps模块工作。
4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待充电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支持无线充电的终端。待充电设备包括接收线圈,该接收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电池相连接,用于向该电池提供电能。
5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用于无线充电装置,具体用于该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51.步骤201、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
52.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控制向供电线圈传输的电流。供电线圈可以进行电磁转换,基于该电流发出第一电磁信号产生磁场。
53.步骤202、检测是否存在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
54.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监控供电线圈上的能量情况。当供电线圈与其他线圈耦合后,供电线圈上的能量会发生相应地变化,进而控制器可以基于供电线圈上的能量变化,确定供电线圈是否与其他线圈发生耦合。
55.步骤203、在检测到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电磁信号,以通过该供电线圈和接收线圈向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
56.其中,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低于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57.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在确定供电线圈与其他线圈发生耦合后,可以直接认为该其他线圈为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可选地,控制器也可以与该其他线圈所在的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以确定该设备是否是需要无线充电的待充电设备。
58.控制器在确定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耦合后,可以控制该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高的第二电磁信号,以向该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示例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可以处于供电线圈发出第二电磁信号所产生的磁场中,接收该供电线圈发出的第二电磁信号。该接收线圈可以进行磁电转换,将该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向与该接收线圈连接的待充电设备的电池充电。
59.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无线充电装置的供电线圈先基于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以检测待充电设备。即使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需的电磁信号的能量较低,也不会触发待充电设备的充电保护机制,可以保证该供电线圈与该接收线圈的成功耦合,进而保证成功进行无线充电。
60.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中,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先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基于该第一电磁信号检测是否存在与该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以检测待充电设备。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后,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高的第二电磁信号,以向该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如此可以避免直接基于较高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检测待充电设备,触发待充电设备的充电保护机制,导致无法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
6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用于无线充电装置,具体用于该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本技术实施例以该无线充电装置为车载无线充电器为例进行介绍。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62.步骤301、接收开始充电指令。执行步骤302。
63.本技术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车辆的中控台开启或关闭车辆的无线充电功能。如中控台的显示屏中可以显示无车载线充电器是否工作的设置项,用户可以通过该设置项触发车载无线充电器是否工作,也即是开启或关闭车辆的无线充电功能。本技术的无线充电方法基于该无线充电功能开启的前提进行。
64.无线充电器可以具有充电面板,该充电面板可以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可选地,无线充电器可以检测其充电面板上是否放置有待充电设备,在检测到该充电面板上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可以确定接收到开始充电指令。
65.示例地,无线充电器除了包括控制器和供电线圈之外,还可以包括充电面板上的物体的检测部件。如该检测部件可以为压力传感器或者距离传感器。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充电面板收到的压力大于压力阈值时,或者距离传感器检测到充电面板与其正面的障碍物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可以确定充电面板上放置有待充电设备,确定接收到开始充电指令。可选地,该检测部件可以设置在充电面板朝向外界环境的一侧,或者也可以设置在充电面板的背部,或者嵌入充电面板中。
66.可选地,该开始充电指令也可以为其他部件向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发送的指令,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67.步骤302、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执行步骤303。
68.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接收到开始充电指令后,便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电磁信号,以基于该电磁信号与待充电设备进行连接。供电线圈发出电磁信号的过程也即是无线充电器输出能量的过程,也可以称为无线充电器进行ping输出。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也可以称为无线充电器的ping强度。
69.示例地,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先发出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为380牛每库伦(n/c)。该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也可以为其他值,如370n/c或390n/c,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该第一电磁信号用于供电线圈与其他线圈耦合,也即用于无线充电器与该其他线圈所属的待充电设备连接。
70.步骤303、检测是否存在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在检测到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耦合时,执行步骤304;在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时,执行步骤305。
71.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需要该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先与无线供电器的供电线圈耦合,之后该接收线圈可以接收该供电线圈发送的电磁信号,进而将该电磁信号转变
为电流,以实现无线充电。
72.可选地,待充电设备可以判断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如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是否为其充电所需的能量强度。在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为待充电设备所需的能量强度时,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与该供电线圈耦合。如此,也即是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通过供电线圈发出的第一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也可以不为第一电磁信号,对于供电线圈发出的其他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待充电设备也同样进行上述能量强度的判断过程。
73.可选地,在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不属于待充电设备所需的能量强度时,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不与该供电线圈耦合。可选地,确定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是否为待充电设备所需的能量强度的过程,可以由待充电设备的控制器执行。
74.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电磁信号后,可以实时检测供电线圈上的能量情况,以确定供电线圈是否与其他线圈发生耦合,也即是确定是否存在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此处所述的实时检测也即是基于较小的间隔时长周期性检测。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检测到供电线圈与其他线圈耦合时,可以认为该线圈为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进而确定无线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连接。接着可以执行步骤304向待充电设备充电。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若未检测到供电线圈与其他线圈耦合,则确定无线充电器与待充电设备未连接,进而执行步骤305及之后的步骤连接待充电设备。
75.步骤304、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二电磁信号,以向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执行步骤307。
76.其中,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低于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该第二电磁信号为对待充电设备实际充电时,也即是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向电池传输电流时,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
77.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确定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耦合后,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二电磁信号,以采用设定的充电能量强度向待充电设备充电。该充电能量强度也即是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示例地,该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可以为500n/c,或者该能量强度也可以为510n/c或者其他强度,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78.可选地,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可以仅发出一种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若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第一电磁信号实现与该供电线圈的耦合,则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二电磁信号。如可以增大向供电线圈传输的电流,以使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提升到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可选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也可以基于其他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实现与供电线圈的耦合。若基于与第二电磁信号能量强度相同的电磁信号实现与供电线圈的耦合,则控制器控制供电线圈继续发出该电磁信号,以对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即可,无需进行多余的操作。
79.可选地,若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可以同时发出不同能量强度的多个电磁信号,则步骤304中控制器也可以控制该供电线圈再独立发出第二电磁信号即可,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80.步骤305、判断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的时长是否达到目标时长。在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的时长达到目标时长时,执行步骤306;在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的时长未达到目标时长时,执行步骤302。
81.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后,若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则可以开始计时,以确定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的持续时长;进而控制器可以判断该持续时长是否达到目标时长。该目标时长可以为无线充电器出厂时便由工作人员设置好的时长,或者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如目标时长可以为30秒,或者也可以为20秒或其他时长。
82.在该持续时长未达到目标时长时,控制器可以继续执行步骤302和步骤303,以控制供电线圈继续发出第一电磁信号,并继续检测是否存在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在该持续时长达到目标时长时,控制器可以确定基于第一电磁信号无法检测到与待充电设备连接,进而可以执行步骤306,以调整方式连接待充电设备。
83.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线圈距离越远,该两个线圈对于电磁信号的相互感应能力便会越弱。在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基于第一电磁信号无法检测到与该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时,也即是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时无线圈与该供电先线圈耦合时,有可能是因为线圈距离该供电线圈较远。
84.例如,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设置在该无线充电器中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的面板的中间位置,而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位于待充电线圈的边角位置。如此即使将待充电设备端正地摆放在无线充电器的充电面板上,该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的位置也可能相距较远,进而该接收线圈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第一电磁信号无法与供电线圈耦合,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无法检测到待充电设备。
85.步骤306、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执行步骤303。
86.其中,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高于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可选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等于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也可以小于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87.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后的目标时长内,均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则控制器可以确定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距供电线圈较远。进而,控制器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以基于该第三电磁信号与待充电设备连接。如可以增大向供电线圈输出的电流,以使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提升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88.控制器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可以继续执行步骤303,以检测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是否可以基于该第三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在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基于该第三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后,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可以再执行步骤304,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的实际充电。
89.可选地,若在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后的辅助时长后仍未检测到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则控制器可以确定无法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进而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可选地,无线充电器还可以输出无法连接到待充电设备的提示信息。如可以向中控台的显示屏发送指令,以通过该显示屏显示该提示信息;或者无线充电器的充电面板可以具备信息显示功能,可以直接在该充电面板显示该提示信息。
90.步骤307、接收peps模块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执行步骤308。
91.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中的peps模块工作时,无线充电器需要停止工作。具体地,peps模块在开始工作时,可以向无线充电器发送停止充电指令。可选地,在车辆处于锁定状
态中,若车门被打开则peps模块可以开始工作,或者peps模块可以在车门把手被拉动时开始工作。
92.示例地,在车辆处于锁定状态中,若peps模块工作时整车电源处于非off档,如中控台的电源并未关闭,则peps模块在开始工作时,向无线充电器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可以为peps_wirelesscharging_ctlsts=1。其中,wirelesscharging指的是无线充电,ctlsts为control status的简写,也即是对无线充电器的状态控制。若peps模块工作时整车电源处于off档,如中控台的电源关闭,则peps模块可以在起动停止按钮(start/stop button,ssb)被按压后开始工作。此时,peps模块向无线充电器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可以为peps_ssbinhibitcwcsts=1。其中,cwcs指的是车载无线充电器(car wireless charger),inhibit的意思为禁止。该停止充电指令用于指示无线充电器关闭无线充电功能,停止发出电磁信号。
9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在步骤304之后还执行步骤307的场景为例进行介绍。可选地,在步骤304之后也可以并未接收步骤307,此时也可以并不执行步骤307及后续步骤。
94.步骤308、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执行步骤309。
95.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接收到peps模块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后,可以基于该停止充电指令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如可以不向供电线圈传输电流,以使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
9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对peps模块向无线充电器发送停止充电指令的情况进行介绍。可选地,若无peps模块的参与,无线充电器在完成对待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时,也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示例地,在基于无线充电器的压力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移开无线充电器的充电面板时,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可以确定待充电设备充电完成,进而可以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
97.步骤309、接收peps模块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执行步骤302。
98.在peps模块检测钥匙的过程执行完毕后,peps模块的低频天线无需再检测电磁信号,peps模块可以停止工作。此时,peps模块可以向无线充电器发送恢复充电指令,以指示无线充电器重新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99.示例地,若peps模块工作时整车电源处于非off档,如中控台的电源并未关闭,则peps模块在工作完毕后,向无线充电器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可以为peps_wirelesscharging_ctlsts=0。若peps模块工作时整车电源处于off档,如中控台的电源关闭,则peps模块在工作完毕后,向无线充电器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可以为peps_ssbinhibitcwcsts=1。
100.无线充电器的控制器在接收到peps模块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后,可以重新执行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以及在检测到供电线圈与接收线圈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二电磁信号的步骤。如该控制器可以重新执行上述步骤302至步骤306,以对待充电设备重新进行无线充电。
101.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中,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先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基于该第一电磁信号检测是否存在与该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以检测待充电设备。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后,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
强度较高的第二电磁信号,以向该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如此可以避免直接基于较高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检测待充电设备,触发待充电设备的充电保护机制,导致无法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
10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器101包括:
103.第一控制模块1011,用于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
104.检测模块1012,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
105.第二控制模块1013,用于在检测到供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电磁信号,以通过供电线圈和接收线圈向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
106.其中,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低于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107.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先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基于该第一电磁信号检测是否存在与该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以检测待充电设备。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后,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高的第二电磁信号,以向该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如此可以避免直接基于较高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检测待充电设备,触发待充电设备的充电保护机制,导致无法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
10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控制器101还可以包括:
109.第三控制模块1014,用于在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后的目标时长后,仍未检测到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与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时,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三电磁信号;其中,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高于第一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110.可选地,第三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等于第二电磁信号的能量强度。
11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无线充电装置的工作频率范围与无钥匙进入及启动peps模块中低频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至少部分重叠,控制器101还可以包括:
112.第四控制模块1015,用于在接收到peps模块发送的停止充电指令后,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
113.可选地,控制器101还可以用于:
114.在控制供电线圈停止发出电磁信号之后,接收到peps模块发送的恢复充电指令后,重新执行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一电磁信号,以及在检测到供电线圈与接收线圈基于供电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耦合时,控制供电线圈发出第二电磁信号的步骤。
11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可以先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低的第一电磁信号,基于该第一电磁信号检测是否存在与该供电线圈耦合的线圈,以检测待充电设备。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后,控制供电线圈发出能量强度较高的第二电磁信号,以向该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如此可以避免直接基于较高能量强度的电磁信号检测待充电设备,触发待充电设备的充电保护机制,导致无法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成功进行无线充电的概率。
1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存储器,存储器通过总线或其它方式与控制器相连,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上述程序指令由控制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
1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车辆本体,以及上述的无线充电装置。该车辆本体可以包括车架、车门、车窗、座椅以及中控台等部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辆可以包括汽车、摩托车以及电动车等任意的车辆。
11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的控制器在进行对待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的控制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11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能够与相应的装置实施例相互参考,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步骤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120.本技术中,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字样用于对作用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应理解,“第一”、“第二”、“第n”之间不具有逻辑或时序上的依赖关系,也不对数量和执行顺序进行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至少一个”的含义指一个或多个,本技术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12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