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及其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6879发布日期:2022-07-13 01:4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及其发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发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及其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2.摩擦纳米发电是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相耦合的发电技术,摩擦纳米发电技术能够将 收集到的各种形式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尤其适合收集能量密度较低运动形式多样的机械 能。因此非常适合在海洋能、风能、潮汐能等领域的应用。现有的收集波浪能的摩擦纳米发 电设备具有发电电压高、质量轻、安装灵活等优点。
3.但是现有的纳米摩擦发电设备大多存在能量转化率不高,设备单位体积的发电功率低, 难以进行推广应用的问题。例如,现有的摩擦纳米发电设备在周期运动条件下对风能和波浪 具有的势能的转化效率较高,但是当风力或波浪的运动方向多变,活动强度不均衡且无序环 境下,摩擦纳米发电设备的能量转化效率便会显著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纳米摩擦发电设备的能量转化率不高,设备单位体积发电功率 低,应用场景有限的问题;提供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及其发电设备。
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该复合发电单元包括壳体、线圈、隔离层、永磁体、摩擦电极 和多个摩擦球等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前两种 为半球形,后一种为全球形。
7.具体地,在第一种的结构形式中,壳体包括可拆卸的圆形顶盖和半球壳。半球壳的内壁 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的支撑柱;每个支撑柱的顶部连接有一个万向滚珠。
8.线圈呈半球形螺旋线状。线圈布设在半球壳的内壁上;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端电 极和第二端电极。隔离层覆盖在半球壳的内壁上,并位于线圈的上层。隔离层需要采用绝缘 材料制备而成。
9.本发明中,永磁体呈半球壳状,且永磁体的球面结构中弧长对应的圆心角不大于120
°
。 永磁体的凸面搭接在壳体内的支撑柱上,并与万向滚珠抵接。装配后的永磁体所在球面与半 球壳所在球面同心。
10.摩擦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第一壁电极中包括多个展开后呈橘 瓣形的第一极角,各个第一极角通过内侧的一个连接环相互串连。第二壁电极中包括多个依 次啮合在第一极角间空隙处的第二极角;各个第二极角通过外侧的一个连接环相互串联。第 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的组合体与半球壳的内壁结构相匹配,组合体覆盖在半壳体内的隔离 层的上表面。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由极性相同的导电型摩擦发电材料制备而成。
11.摩擦球的表面采用与第一壁电极或第二壁电极极性相反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制备而 成。摩擦球位于壳体内,并置于永磁体的下方,摩擦球的直径小于支撑柱的长度。
12.作为本发明方案一中进一步地改进,永磁体采用镂空状结构,镂空处在永磁体表面非均 匀分布,且镂空处填充有与摩擦球表面材料极性相同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
13.且/或永磁体上部的环形边缘处设置有缓冲胶垫。
14.作为本发明方案一中进一步地改进,壳体中顶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根或多根抵杆,抵 杆的延伸方向指向永磁体的上表面,且抵杆端部与永磁体靠近但不接触。
15.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如下:
16.壳体包括可拆卸的圆形顶盖和半球壳。圆形顶盖上靠近壳体内腔一侧的中央设有开口向 下的第一球头安装座。线圈呈半球形螺旋线状。
17.线圈布设在半球壳的内壁上;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隔离层 覆盖在所述半球壳的内壁上,并位于线圈的上层。隔离层采用绝缘材料制备而成。
18.永磁体呈半球壳状,且永磁体的球面结构中弧长对应的圆心角不大于120
°
。永磁体的 凹面中央设有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二球头安装座。永磁体通过一个两端具有球头的连接杆与壳 体中的顶盖可转动连接,连接杆两端的球头分别套接在第一球头安装和第二球头安装座内。 装配后的永磁体所在球面与半球壳所在球面同心。
19.摩擦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第一壁电极中包括多个展开后呈橘 瓣形的第一极角,各个第一极角通过内侧的一个连接环电连接。第二壁电极中包括多个依次 啮合在第一极角间空隙处的第二极角,各个第二极角通过外侧的一个连接环电连接。第一壁 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的组合体与半球壳的内壁结构相匹配,组合体覆盖在半壳体内的隔离层的 上表面。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由极性相同的导电型摩擦发电材料制备而成。
20.摩擦球的表面采用与第一壁电极或第二壁电极极性相反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制备而 成。摩擦球位于壳体和永磁体的间隙处,且摩擦球的直径小于间隙的宽度。
21.作为本发明方案二的进一步改进,永磁体表面具有不均匀分布的镂空结构,且镂空结构 中至少包括一个大于摩擦球的最大截面的孔洞。
22.且/或永磁体上部的环形边缘处设置有缓冲胶垫。
23.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第三种结构形式如下:
24.壳体包括两个可拆卸的半球壳。壳体内壁上安装有至少六个支撑柱,每个支撑柱分别位 于以球心为原点的三维坐标轴上;各个支撑柱的延伸方向指向球心处;各个支撑柱的顶部均 装配有一个万向滚珠。
25.线圈由多段导线构成,整体呈球形螺旋线状。线圈布设在半球壳的内壁上;线圈的两端 分别连接有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隔离层覆盖在壳体的内壁上,并位于线圈的上层。隔 离层采用绝缘材料制备而成。
26.永磁体呈球壳状;永磁体与壳体为同心球壳。永磁体表面设有不均匀分布的镂空结构, 镂空结构处填充有等厚度的非磁性的绝缘材料。永磁体的外径与壳体内径之差等于支撑柱的 高度。
27.方案三中摩擦电极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摩擦电极堆成设置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球壳形。 与前两个方案一致,本方案中的每组摩擦电极也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 第一壁电极中包括多个展开后呈橘瓣形的第一极角,各个第一极角通过内侧的一个连接环电 连接。第二壁电极中包括多个依次啮合在第一极角间空隙处的第二极角,各个
第二极角通过 外侧的一个连接环电连接。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的组合体与半球壳的内壁结构相匹配, 组合体覆盖在半壳体内的隔离层的上表面。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由极性相同的导电型摩 擦发电材料制备而成。两组摩擦电极中,对应的壁电极相互电连接;
28.摩擦球的表面采用与第一壁电极或第二壁电极极性相反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制备而 成。摩擦球位于壳体和永磁体之间的间隙内,摩擦球的直径小于支撑柱的长度。
29.作为本发明方案一~三进一步地改进,在壳体中,球面结构部分的内壁中含有呈螺旋线 状延伸的凹槽,线圈位于凹槽内。
30.作为本发明方案一~三进一步地改进,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分别采用具备电正性的 金属、合金、氧化铟锡和导电有机物高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备而成。摩擦球采用石球、 塑料球或者其它硬度较强、方便制作的材质如亚克力等制备而成,摩擦球表面全包覆有由电 负性的绝缘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制备的护套层。
31.作为本发明方案一~三进一步地改进,隔离层采用防水的橡胶或树脂材料制备而成。
32.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整流模块和储能模块。发电设备采用多组如 前述方案一~三中的一种或多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作为发电模组。整流模块包括第一整流单 元和第二整流单元,第一整流单元与各个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的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电 连接。第二整流单元与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的第一壁电极和第二壁电极电连接。整流模块 用于对各个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电能进行整流和输出。储能模块用于接收并 存储整流模块输出的电能。
3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及其发电设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4.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较小的结构空间内集成了摩擦发电和电磁感应发电两种不同 的发电模组,进而提高了发电单元单位体积内的发电能力输出。同时本实施例将傅科摆、阻 尼器等组件的结构应用到发电单元中,大大提升了发电单元对摆动和摇晃等微型流体运动具 有的势能的转化效率。本发明中,电磁发电的相关组件还可以抑制摩擦发电的相关组件的无 效运动,进而提高了发电单元输出功率。
35.本实施例提供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具有多种应用形式,可以有效利用波浪,洋流、潮汐、 风力、道路两旁汽车行驶时产生的扰流,甚至是振动场内的声波进行发电;具有突出的经济 效益和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3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装配示意图(部分组件未示 出)。
3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摩擦电极的俯视图。
3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摩擦球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4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采用连接杆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4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采用绳索连接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在壳体1和永磁体3之间的间隙内往复穿梭。且摩擦球5由于受到上方的永磁体3的阻挡, 摩擦球5的跳动等无效运动会被极大抑制,因此摩擦球5会最大程度与壳体1内壁上的摩擦 电极4接触并相互滚动摩擦。摩擦球5和摩擦电极4接触摩擦时会导致第一壁电极41和第 二壁电极42上的电荷量发生变化,进而在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之间产生交变电 流。
57.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受力晃动时,由于壳体1和永磁体3的质量、密度和结构 差异很大,因此二者在受外力驱动时的惯性作用并不相同。壳体1内部的永磁体3也会在壳 体1内摇摆,即:永磁体3会在壳体1内相对壳体1移动。当永磁体3相对壳体1(即线圈 2)移动时,线圈2周围的磁场环境会发生变化,因而可以在线圈2中产生交变电流。
58.本实施例中,将摩擦球5作为其中一组摩擦发电材料,将摩擦电极4作为另一组摩擦发 电材料。二者相互摩擦后就会发生电荷转移。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摩擦电极4实际上是由两个 相互独立的壁电极构成,因此摩擦球5在任意时刻仅会与其中一个壁电极接触,因此在摩擦 球5和摩擦电极4发生电荷转移时,两个壁电极上的电荷量也是存在差异的,此时两个壁电 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势差,即实现发电的技术效果。
59.为了实现这一发电目标,本实施例将摩擦球5的活动区域(即:壳体1内的半球形内壁) 整体作为摩擦电极4的分别区域,并结合该特殊的半球形基面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摩擦电极4。 本实施例的设计出球面型壁电极的空间利用率极高(几乎达到100%),无论摩擦球5滚动 到任何位置,均可以和摩擦电极4接触,并产生有效的交变电流。因而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 有效提升发电单元的发电效率。
60.本实施例在壳体1上安装支撑柱13的作用包括两点,首先是支撑起上方的永磁体3,为 下方的摩擦球5提供活动空间。其次是通过支撑柱13顶部的万向滚珠降低支撑杆和永磁体3 间的摩擦力,使得永磁体3相对壳体1的滑动更加顺畅。
61.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本实施例在同样的一个半球形空间内,同时使用了摩擦发电和 电磁发电两种发电机构,两组机构大大提高了装置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提升了设备单位体积 的发电功率和发单效率。同时,本实施例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二组发电结构在功能上不 仅不会相互产生影响,还可以起到彼此增效的作用。该结构产生的发电增效效应主要包括以 下两点:
62.一、摩擦球5在相对摩擦电极4跳动时,是无法在摩擦电极4上产生交变电流的,跳动 过程属于摩擦球5的无效运动。且摩擦球5跳动时是还会与上方的永磁体发生碰撞,碰撞过 程不仅可能造成永磁体3变形,也会消耗摩擦球5自身具有的动能,进而降低整个装置的发 电功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球形复合发电单元晃动过程中,摩擦球5尽贴合在 摩擦电极4上滚动,而不会在永磁体3和摩擦电极4之间反复跳动(跳动过程无法产生有效 的发电效应)。本实施例将永磁体3和摩擦电极4的间距设置为略大于摩擦球5外径的规格, 以使得摩擦球5可以在间隙中自由滚动,且永磁体3可以对摩擦球5垂直于摩擦电极表面的 运动趋势进行抑制,阻止摩擦球5跳动。
63.二、永磁体3、摩擦球5和壳体1的结构有效降低了整个发电单元的重心,使得整个结 构更加“稳定”。因此即使在较大风力或波浪的作用下,整个装置也不会发生翻转。而且永 磁体3可以发挥类似摆式阻尼器的作用,即使发电单元发生大角度摆动,发电单元也可以在 重力作用力自动“回正”。这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电单元在使用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均可 以处于正立位,正立位是装置可以进行正常发电的状态,在发电单元倒立后,装置将
难以产 生有效发电。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的特殊结构还可以降低发电单元运行周期内的“占空比”进 而提高发电单元的能量转化效率。
64.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产品中,壳体1是安装各个内部组件的载体,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将 壳体1的外形设计为带有圆形顶盖11半球形结构。事实上,壳体1只需要具有一个半球形 的内腔,便于将线圈2、永磁体3、摩擦电极4、摩擦球5和隔离层等组件安装到壳体1内即 可,该方案对壳体1的外部轮廓并不做限定。具体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发电效率,技术人员甚 至可以设计为特殊流体造型,并在内部设置多个半球形的空腔,并在每个空腔内安装如本实 施例中除壳体1以外的各个组件。只是从便于加工和生产的角度,采用半球形的外壳为最经 济、最有效率的选项。
65.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1和顶盖11之间采用可拆卸的结构,具体地,可以采用 螺纹连接,卡扣连接,过盈配合等多种连接方式。考虑到本实施例的产品可以应用于洋流发 电,潮汐发电,风能发电等多种应用场景。为了提高设备的发电性能和使用寿命,壳体1必 须采用防水的密封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半球壳12和顶盖11均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 件,而半球壳12和顶盖11的密合连接位置含有密封垫或密封胶;进而使得半球壳12和顶 盖11装配完成后保持密封状态。此外,壳体1还应当采用结构强度高、耐腐蚀、抗老化的 材料制备而成,例如采用树脂材料、金属或合金材料等,必要时还应当在壳体1外表面使用 高性能的耐腐蚀涂层。例如在金属壳体1的外层镀铬,达到防锈耐腐蚀的效果。
66.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永磁体3用于在线圈2周围产生交变磁场,改变线圈2周围的 磁通量。因此,永磁体3的尺寸应当满足在球壳的最大摆动幅度内,壳体1都可以进行自由 地移动,这就要求永磁体3应当尽量小。但是因为永磁体3产生的磁场范围与磁场强度和形 态均有关,为了提高线圈2上的发电功率,永磁体3产生的磁场范围应该尽量能够覆盖线圈 2中的大部分区域,因此永磁体3不能过度地小。本实施例中将永磁体3设计为半球壳12 状,并且永磁体3的球面结构中弧长对应的圆心角不大于120
°
。在这种状态下,永磁体3 可以发挥最佳的效果,在不同需求间建立平衡。
67.特别地,本实施例中的使用的永磁体3采用镂空状结构,镂空处在永磁体3表面非均匀 分布,且镂空处填充有与摩擦球5表面材料极性相同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本实施例中采 用镂空结构的作用包括如下三点:
68.(1)降低整个设备的重力,提高发电效率。本实施例提供的产品需要随风或波浪摆动 而发电,因此设备应当尽量轻质化。如果设备过重,将难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本实施例 的发电单元中壳体1采用薄型板材,内部的线圈2和隔离层等组件的重量也几乎可以忽略不 计。摩擦球5重力较大,但是摩擦球5无法进行过度减重,否则将无法产生摩擦生电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采用镂空的永磁体3进一步实现设备减重,提升发电单元的能量转化率。
69.(2)使得线圈2周围磁场环境更加复杂,提高发电效率。当使用镂空的永磁体3后, 永磁体3周围的磁场环境相对整块的永磁体3而言更加复杂,不同区域的磁通量分布差异较 大。因此在永磁体3相对壳体1以及线圈2发生位移时,线圈2周围的磁场变化也更加剧烈, 这就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电磁发电效率。
70.(3)降低设备生产成本,永磁体3采用的铁磁性材料和稀土材料均属于价格较高的材 料,永磁体3的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本实施例采用镂空设计并填充其它材料后,永磁体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丁二烯、聚丙烯腈、聚 双苯酚碳酸酯、聚氯醚、聚三氟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及派瑞 林等。
79.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摩擦电极4和摩擦球5都应当结合不同材料的耐磨性、抗老化特性 以及成本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进而选择最佳的材料。
80.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隔离层可以有效密封和包覆其下方安装线圈2,避免摩 擦球5与线圈2之间接触,造成线圈2磨损。同时隔离层还可以作为摩擦电极4的基材,便 于粘贴摩擦电极4材料。因此摩擦电极4必须要采用绝缘材料,避免两个摩擦电极4材料相 互电连接。隔离层还应当采用柔性且耐磨的材料制备而成,此时,隔离层还可以产生缓冲效 果,降低摩擦球5运动过程中对线圈2、壳体1等组件造成的冲击损伤。具体地,本实施例 中的隔离层采用防水的橡胶或树脂材料制备而成。
81.本实施例提供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的隔离层可以采用多种生产工艺制造。例如,技术 人员可以先将材料制备成薄膜,然后通过粘接剂粘贴到已装配线圈2的壳体1内部。也可以 将液态的树脂或橡胶材料加入到已装配线圈2的壳体1内部,然后通过离心使得树脂或橡胶 均匀分布在壳体1内部上,最后采用特定的反应条件促使树脂或橡胶固化成型,得到所需的 隔离层。
82.实施例2
8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球形复合发电单元,本实施例中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与实施例1中产品 工作原理相同,但是二者的结构形式存在差异。本实施例提供的球形发电单元的结构形式如 下:
84.壳体1包括可拆卸的圆形顶盖11和半球壳12。圆形顶盖11上靠近壳体1内腔一侧的中 央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球头安装座。线圈2呈半球形螺旋线状。
85.线圈2布设在半球壳12的内壁上;线圈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 隔离层覆盖在所述半球壳12的内壁上,并位于线圈2的上层。隔离层采用绝缘材料制备而 成。
86.永磁体3呈半球壳12状,且永磁体3的球面结构中弧长对应的圆心角不大于120
°
。永 磁体3的凹面中央设有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二球头安装座。永磁体3通过一个两端具有球头的 连接杆31与壳体1中的顶盖11可转动连接,连接杆31两端的球头分别套接在第一球头安 装和第二球头安装座内。装配后的永磁体3所在球面与半球壳12所在球面同心。
87.摩擦电极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第一壁电极41中包括多个 展开后呈橘瓣形的第一极角,各个第一极角通过内侧的一个连接环电连接。第二壁电极42 中包括多个依次啮合在第一极角间空隙处的第二极角,各个第二极角通过外侧的一个连接环 电连接。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的组合体与半球壳12的内壁结构相匹配,组合体 覆盖在半壳体1内的隔离层的上表面。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由极性相同的导电型 摩擦发电材料制备而成。
88.摩擦球5的表面采用与第一壁电极41或第二壁电极42极性相反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 制备而成。摩擦球5位于壳体1和永磁体3的间隙处,且摩擦球5的直径小于间隙的宽度。
89.本实施例中,永磁体3表面具有不均匀分布的镂空结构,且镂空结构中至少包括一
圈2的上层。隔离层采用绝缘材料制备而成。
100.永磁体3呈完整的球壳状;永磁体3与壳体1为同心球壳。永磁体3表面设有不均匀分 布的镂空结构,镂空结构处填充有等厚度的非磁性的绝缘材料。永磁体3的外径与壳体1内 径之差等于支撑柱13的高度。
101.由于采用球形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摩擦电极4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摩擦电极4对称 设置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球壳形。与实施例1和2中的方案一致,本方案中的每组摩擦电极 4也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第一壁电极41中包括多个展开后呈橘 瓣形的第一极角,各个第一极角通过内侧的一个连接环电连接。第二壁电极42中包括多个 依次啮合在第一极角间空隙处的第二极角,各个第二极角通过外侧的一个连接环电连接。第 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的组合体与半球壳12的内壁结构相匹配,组合体覆盖在半壳 体1内的隔离层的上表面。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由极性相同的导电型摩擦发电材 料制备而成。两组摩擦电极4中,对应的壁电极相互电连接。
102.摩擦球5的表面采用与第一壁电极41或第二壁电极42极性相反的绝缘型摩擦发电材料 制备而成。摩擦球5位于壳体1和永磁体3之间的间隙内,摩擦球5的直径小于支撑柱13 的长度。
10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2中的产品相比,结构更加优化,且产品本身不具有极性(即不 区分正立或倒立),具有全向发电的性能。无论球形发电单元处于何种状态,只要发电受到 驱动力作用而发生摇晃就可以产生交变电流。
104.在本实例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摩擦电极4可以采用如实施例1和2中相同的产品上 下拼合得到,也可以重新进行结构设计,使得摩擦球5移动到任意方向上,均会在不同的壁 电极间穿梭。
105.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定场景下摩擦球5的运动方向可以较为单一也可能较为复杂。在 摩擦球5的运动状态中,摩擦球5单位时间在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间穿梭的次数 与生成的交变电流的频率有关,摩擦小球在单一壁电极上的运动距离与生成的交变电流的幅 值有关。因此,发电单元的应用场景和摩擦电极4的形态均会对生成的交变电流的质量产生 影响。
106.基于上述原因,实施例1或2中,摩擦电极4中的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的位 置分布也并不局限与前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状态。当可以设计出更好,且某个场景下具有更 高发电效果的位置分布时,也可以采用相应的形式。例如,第一壁电极41和第二壁电极42 采用类似于太极图的位置分布方式。
107.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壳体1、线圈2、隔离层,以及摩擦电极4 构成组合体各向密度应当大致分布均匀。内部的球壳型的永磁体3应当密度分布不均匀,在 自然状态,永磁体3总是保持一个特定方向向上,即:永磁体3的密度分布在方向上具有“极 性”。这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电单元在应用过程中,壳体1可以随风力或波浪进行自由摇 摆,而内部的永磁体3会保持静止或以较小的幅度进行摆动。壳体1和永磁体3间产生明显 的位移,实现电磁发电的效果。
108.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与前述两个实施例中的永磁体3并不一定限定为一个完整的结 构体。永磁体3可以为采用了部分磁性颗粒或磁性小单元再加上其它非磁性绝缘材料拼合而 成球壳状,或半球壳12状的整体。永磁体3周围的磁场分布不均匀是由其中的磁
性颗粒或 磁性小单元位置分布不均匀导致的。
109.实施例4
1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整流模块和储能模块。发电设备采用多组如 实施例1-3中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作为发电模组。发电模组中既可以采用前述三个发电单元 中的其中一种,也可以采用任意多种。
111.整流模块包括第一整流单元和第二整流单元,第一整流单元与各个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 的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电连接。第二整流单元与各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中的第一壁电极41 和第二壁电极42电连接。整流模块用于对各个球形复合发电单元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电能进 行整流和输出。储能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整流模块输出的电能。
112.本实施例考虑到发电单元中的摩擦发电部分和电磁发电部分产生的电能质量差异较大, 因此采用两个独立的整流单元进行输出。
11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发电设备可以漂浮在海面上,并利用波浪或潮汐能进行发电。也 可以通过弹性的细杆或吊绳连接在高塔上,并利用风力进行发电,还可以安装到高速公路或 市政道路的两旁,利用运输高速移动产生的气流波动进行发电。本实施例提供的球形复合发 电单元既可以有效转换波浪等高冲击力作用中含有的势能,也可以有效利用微风中具有的能 量进行发电。既可以利用溪流、洋流等单一方向的冲击力作用进行发电,亦也可以利用不均 匀、不定向的气体扰动进行发电。特别地,如果将本实施例的发电设备通过一根弹性细杆安 装到一个高速振动的物体上,该装置甚至可以利用振动波中具有能量进行发电。
11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 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 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 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