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定子的整形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2222发布日期:2022-11-12 07:56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定子的整形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机的生产装配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龙头置物沥水架。


背景技术:

2.电机中固定的部分叫做定子(stator),在其上面装设了成对的直流励磁的静止的主磁极;而旋转部分(转子-rotor)叫电枢铁心,在上面要装设电枢绕组,通电后产生感应电动势,充当旋转磁场,后产生电磁转矩进行能量转换。
3.电机定子是由硅钢铁芯和定子绕组构成的,一般定子绕组为铜线绕组,铜线绕组装配到铁芯后,因为后续电机装配时还要将转子插入在定子中心孔内,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较小,所以如果铜线绕组比较松散,会导致插入转子时会碰到铜线绕组,在电机产品运行时,转子是不允许碰到绕组的,于是在电机定子装配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将较为松散的铜线绕组进行压紧整形,电机定子整形机便是用于对定子绕组进行压紧整形。
4.现时技术的定子整形机一般是先由伺服电机带动一根撑杆轴向地插入到定子中心孔,再由独立的气缸推动位于定子外侧的弧形板径向地往定子中轴线移动,弧形板压向铜线绕组,铜线绕组内则由上述撑杆支撑着,于是铜线绕组被稍微压扁而显得紧密有序。
5.中国专利申请“一种节能的电机定子整形机”,申请号:201921653656.8;公开了包括伺服电机、驱动板和夹爪,驱动板由伺服电机带动而可以上下移动,驱动板设有驱动斜面,该驱动斜面适配夹爪一端的滑轮,使驱动板向下移动时能够利用驱动斜面推动夹爪进行整形动作。
6.现有的整形机在整形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方向上的运动行程驱动,或需要多个动力装置,或需要设计传动机构去传递动力装置的驱动力,因此整形机的结构会有些复杂。而且通过多个夹爪去对定子外形进行限位,对夹爪运动的同步性要求较高,这就使得整形机或者造价成本过高、或者整形精度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机定子的整形设备,其整体结构简单,工作时运行稳定且行程精度高。
8.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定子的整形设备,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移动滑板、整形座、安装基座与固定板,所述的安装基座通过下浮动组件安装于固定板上方,所述的整形座通过上浮动组件安装于移动滑板下方,所述的机架上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的伺服电机通过丝杠与移动滑板连接,所述的整形座底面开设有上整形槽,移动滑板下方连接有上整形杆,所述的上整形杆位于上整形槽上方,所述的安装基座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电机定子的下整形槽,所述的下整形槽内开设有供上整形杆穿过的通孔,上整形杆与通孔相适应,所述的伺服电机工作带动整形座向下移动与安装基座接触,所述的上整形槽挤压电机定子。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采用压合后的上整形槽、下整形槽来对
电机定子的外形进行整形。即电机定子外轮廓的整形,是通过将电机电子安装在下整形槽内,而后驱动整形座移动下压到安装基座上,此时上整形槽的顶面与下整形槽的底面就会对电机定子进行挤压,进而实现电机定子的整形,并对电机定子进行限位与锁定。然后,在移动滑板继续下压状态下,整形座受到了安装基座对它的施力,上浮动组件收缩,移动滑板与整形座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此时上整形杆会逐渐穿过上整形槽,对电机定子的中心孔处进行整形。在本技术中,将先采用整形座、安装基座的压合,实现电机定子外轮廓的整形与限位,而后再进行电机电子中心孔的整形。在整个整形机的工作过程中仅采用了一个伺服电机,且不涉及额外的传动机构,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且在整形杆的移动过程中,会受到下整形槽内通孔的限位,确保上整形杆是沿着预定的移动轨迹运动,运行稳定且行程精度高。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上方连接有下整形杆,所述的下整形杆位于下整形槽下方,所述的下整形槽内开设有供下整形杆穿过的通孔,通孔与下整形杆相适应。
11.在安装基座受力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下整形槽内通孔的限位,确保整形杆是沿着预定的移动轨迹运动,运行稳定且行程精度高。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板上安装有下导向柱,所述的安装基座上设置有与下导向柱相适应的下定位孔,所述的下导向柱至少部分插入到下定位孔内。在安装基座受力移动过程中,受到了下导向柱、下定位孔对其限制作用,确保安装基座能够沿着轴向移动而不发生偏移,确保安装基座的运动精度。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滑板上安装有上导向柱,所述的整形座上设置有与上导向柱相适应的上定位孔,所述的上导向柱至少部分插入到上定位孔内。在整形座受力移动过程中,收到了上导向柱、上定位孔对其限制作用,确保整形座能够沿着上导向柱轴向移动而不发生偏移,确保整形座的运动精度。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浮动组件包括多个下弹簧,所述的下弹簧位于安装基座与固定板之间。
15.所述的下弹簧为圆柱螺旋弹簧,下弹簧内设置有下顶杆,所述的下顶杆与其所在的下弹簧同轴设置;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的下顶杆的端部位于下弹簧内。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浮动组件包括多个上弹簧,所述的上弹簧位于移动滑板与整形座之间。
17.所述的上弹簧为圆柱螺旋弹簧,上弹簧内设置有上顶杆,所述的上顶杆与其所在的上弹簧同轴设置;在非工作状态上,所述的上顶杆的端部位于上弹簧内。
18.在工作状态下,上浮动组件收缩,上顶杆穿出整形座;在工作状态下,下浮动组件收缩,下顶杆穿出安装基座。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上顶杆与下顶杆接触,此时移动滑板向下运动到了极限位置。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上顶杆与下顶杆接触咬合。在本实施例中,上顶杆的端面、下顶杆的端面均为非平面。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顶杆的端面为倾斜面,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下顶杆的端面为与上顶杆相适应的倾斜面,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上顶杆与下顶杆接触则端面贴合。在本实施例中,上顶杆的端面、下顶杆的端面均为平面。
22.在本技术中,通过上顶杆与下顶杆接触咬合或斜面贴合,来进一步限定整形座下压后,安装基座与整形座压合状态下的精度。
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机架的四个边角处均竖直设置有移动导柱,四个移动导柱穿过移动滑板,所述的移动滑板沿着移动导柱的上下移动。本技术通过穿过移动滑板的移动导柱,限制了移动滑板沿着预定轨道移动。
2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25.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26.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27.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28.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整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0.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机架;2、移动滑板;3、整形座;4、安装基座;5、固定板;6、伺服电机;7、丝杠;8、移动导柱;9、通孔;
31.11、上整形槽;12、上整形杆;13、上导向柱;14、上定位孔;15、上弹簧;16、上顶杆;
32.21、下整形槽;22、下整形杆;23、下导向柱;25、下弹簧;26、下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3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5.一种电机定子的整形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所述的机架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移动滑板2、整形座3、安装基座4与固定板5,所述的安装基座4通过下浮动组件安装于固定板5上方,所述的整形座3通过上浮动组件安装于移动滑板2下方,所述的机架1上安装有伺服电机6,所述的伺服电机6通过丝杠7与移动滑板2连接,所述的整形座3底面开设有上整形槽11,移动滑板2下方连接有上整形杆12,所述的上整形杆12位于上整形槽11上方,所述的安装基座4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电机定子的下整形槽21。采用压合后的上整形槽11、下整形槽21来对电机定子的外形进行整形。即电机定子外轮廓的整形,是通过将电机电子安装在下整形槽21内,而后驱动整形座3移动下压到安装基座4上,此时上整形槽11的顶面与下整形槽21的底面就会对电机定子进行挤压,进而实现电机定子的整形,并对电机定子进行限位与锁定。
36.所述的下整形槽21内开设有供上整形杆12穿过的通孔9,上整形杆12与通孔9相适应,所述的伺服电机6工作带动整形座3向下移动与安装基座4接触,所述的上整形槽11挤压电机定子。在移动滑板2继续下压状态下,整形座3受到了安装基座4对它的施力,上浮动组
件收缩,移动滑板2与整形座3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此时上整形杆12会逐渐穿过上整形槽11,对电机定子的中心孔处进行整形。在本技术中,将先采用整形座3、安装基座4的压合,实现电机定子外轮廓的整形与限位,而后再进行电机电子中心孔的整形。在整个整形机的工作过程中仅采用了一个伺服电机6,且不涉及额外的传动机构,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且在整形杆的移动过程中,会受到下整形槽21内通孔9的限位,确保上整形杆12是沿着预定的移动轨迹运动,运行稳定且行程精度高。
37.固定板5上方连接有下整形杆22,所述的下整形杆22位于下整形槽21下方,所述的下整形槽21内开设有供下整形杆22穿过的通孔9,通孔9与下整形杆22相适应。在安装基座4受力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下整形槽21内通孔9的限位,确保整形杆是沿着预定的移动轨迹运动,运行稳定且行程精度高。
38.所述的固定板5上安装有下导向柱23,所述的安装基座4上设置有与下导向柱23相适应的下定位孔,所述的下导向柱23至少部分插入到下定位孔内。在安装基座4受力移动过程中,受到了下导向柱23、下定位孔对其限制作用,确保安装基座4能够沿着轴向移动而不发生偏移,确保安装基座4的运动精度。
39.所述的移动滑板2上安装有上导向柱13,所述的整形座3上设置有与上导向柱13相适应的上定位孔14,所述的上导向柱13至少部分插入到上定位孔14内。在整形座3受力移动过程中,收到了上导向柱13、上定位孔14对其限制作用,确保整形座3能够沿着上导向柱13轴向移动而不发生偏移,确保整形座3的运动精度。
40.机架1的四个边角处均竖直设置有移动导柱8,四个移动导柱8穿过移动滑板2,所述的移动滑板2沿着移动导柱8的上下移动。本技术通过穿过移动滑板2的移动导柱8,限制了移动滑板2沿着预定轨道移动。
41.实施例二,如图1至图4所示:下浮动组件包括多个下弹簧25,所述的下弹簧25位于安装基座4与固定板5之间。所述的下弹簧25为圆柱螺旋弹簧,下弹簧25内设置有下顶杆26,所述的下顶杆26与其所在的下弹簧25同轴设置;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的下顶杆26的端部位于下弹簧25内。
42.上浮动组件包括多个上弹簧15,所述的上弹簧15位于移动滑板2与整形座3之间。所述的上弹簧15为圆柱螺旋弹簧,上弹簧15内设置有上顶杆16,所述的上顶杆16与其所在的上弹簧15同轴设置;在非工作状态上,所述的上顶杆16的端部位于上弹簧15内。
43.在工作状态下,上浮动组件收缩,上顶杆16穿出整形座3;在工作状态下,下浮动组件收缩,下顶杆26穿出安装基座4。当上顶杆16与下顶杆26接触,此时移动滑板2向下运动到了极限位置。
44.第一种情况下,上顶杆16的端面、下顶杆26的端面均为非平面。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上顶杆16与下顶杆26接触咬合。
45.第二种情况下,所述的上顶杆16的端面为倾斜面,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下顶杆26的端面为与上顶杆16相适应的倾斜面,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上顶杆16与下顶杆26接触则端面贴合。在本实施例中,上顶杆16的端面、下顶杆26的端面均为平面。
46.在本技术中,通过上顶杆16与下顶杆26接触咬合或斜面贴合,来进一步限定整形座3下压后,安装基座4与整形座3压合状态下的精度。
47.实施例二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一相同。
48.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