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及车辆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01022发布日期:2023-01-03 23:38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及车辆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充电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及车辆充电桩。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充电模块的输出功率要求越来越大,输出电压范围要求越来越宽(50v~1000v)。所以直流输出串并联切换电路被广泛应用。
3.专利文件“cn210724589u一种充电桩模块串并联电路”,公开了一种充电桩模块串并联电路,如图9所示,包括控制开关k1、第十二极管d10以及第十一二极管d11,控制开关k1电连接在充电模块a的负极输出和充电模块b的正极输出之间,第十一二极管d11电连接在充电模块a的负极输出和负载的负极输入之间,模块a正极输出直接电连接到负载的正极输入。第十二极管d10电连接在充电模块b的正极输出和负载的正极输入之间,充电模块b的负极输出直接电连接到负载的负极输入。现有技术主要利用两个二极管和一个开关器件,完成充电模块的串并联切换。当需要充电模块a和充电模块b串联工作时,开通控制开关k1;当需要充电模块a和充电模块b并联工作时,断开控制开关k1。
4.但是由上述内容可知,现有技术中串并联回路二极管数量多,电路损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及车辆充电桩,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
7.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连接端、第二电连接端和第三电连接端,第一电连接端用于与第二电连接端或第三电连接端电连接;
8.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四电连接端、第五电连接端和第六电连接端,第四电连接端用于与第五电连接端或第六电连接端电连接;
9.第一充电模块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导线与负载的输入端电连接;
10.负载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充电模块的负极端电连接;
11.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一充电模块的负极端电连接,第二电连接端与第二导线电连接,第三电连接端与第五电连接端电连接,第四电连接端与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电连接,第六电连接端与第一导线电连接。
12.可选地,第二电连接端与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处形成第一电路节点,第一电路节点与负载之间电连接有电流采样电路。
13.可选地,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和第三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设置有三个电连接端,分别为第七电连接端、第八电连接端和第九电连接端;
14.第一电容器电连接在第一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三电连接端之间,第二电容器电连接在第二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导线之间;
15.第七电连接端与第三电连接端电连接,第八电连接端与第二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九电连接端与第二导线电连接。
16.可选地,第一导线与第六电连接端电连接,形成第七电路节点,第七电路节点与负载的输出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负载的输入端电连接。
17.可选地,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及第三开关电路为单刀双掷开关。
18.可选地,单刀双掷开关为单刀双掷继电器。
19.可选地,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二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三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20.可选地,第四电连接端与第五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第四电连接端与第六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21.可选地,第七电连接端与第八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第七电连接端与第九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22.可选地,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变压器设置有一个原边和两个副边,两个副边为第一副边和第二副边;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一副边对应,第二充电模块与第二副边对应;
23.第一充电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九二极管和第三电容器;第二充电模块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和第四电容器;
24.其中,第一充电模块的电路连接如下:
25.从第一副边的第一接线端开始到第一副边的第二接线端依次串联有第九二极管、第三电容器和第四二极管,且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一副边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第九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三电容器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端电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一副边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
26.在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三二极管,且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端电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端电连接;
27.在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九二极管的负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二二极管,且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九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
28.第三电容器的两个电连接端各引出一个接线端作为第一充电模块的两个接线端;
29.其中,第二充电模块的电路连接如下:
30.从第二副边的第三接线端开始到第二副边的第四接线端依次串联有第五二极管、第四电容器和第八二极管,且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二副边的第三接线端电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四电容器的一端电连接,第四电容器的另一端与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端电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二副边的第四接线端电连接;
31.在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七二极管,且第七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端电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五二极管的正极
端电连接;
32.在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六二极管,且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
33.第四电容器的两个电连接端各引出一个接线端作为第二充电模块的两个接线端。
3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充电桩,包括至少一组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与车辆充电桩的充电接口连接。
35.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其中,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用于切换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的串并联关系;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控制开关和第一二极管切换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通过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进行串并联切换,减少了切换电路中二级管的使用数量,因此减少了电路损耗。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为并联时的电路图;
3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为串联时的电路图;
39.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为并联时的电路图;
40.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为串联时的电路图;
41.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中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电连接图;
42.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中三极管的电连接图;
43.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44.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45.图9为本技术示出的现有技术中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的示意图。
46.图中:第一电连接端1;第二电连接端2;第三电连接端3;第四电连接端4;第五电连接端5;第六电连接端6;第七电连接端7;第八电连接端8;第九电连接端9;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第一电路节点21;第二电路节点22;电流采样电路31;第一线圈61;第二线圈62;极点41;第一副边51;第二副边52;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第三电容器c3;第四电容器c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一变压器t1;第二变压器t2;第一三极管71;第二三极管72。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8.图1和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该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
49.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三个电连接端,分别为第一电连接端1、第二电连接端2和第三电连接端3,第一电连接端1用于与第二电连接端2或第三电连接端3电连接。
50.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三个电连接端,分别为第四电连接端4、第五电连接端5和第六电连接端6,第四电连接端4用于与第五电连接端5或第六电连接端6电连接。
51.第一充电模块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导线11与负载的输入端电连接。
52.负载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导线12与第二充电模块的负极端电连接。
53.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一充电模块的负极端电连接,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二电连接端2与第二导线12电连接,第一开关电路的第三电连接端3与第二开关电路的第五电连接端5电连接,第二开关电路的第四电连接端4与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电连接,第二开关电路的第六电连接端6与第一导线11电连接。
54.其中,开关电路为使用开关元器件组成电路,开关元器件为通过电信号确定开关元件的通断,比如,开关元件可以为三极管、mos管、igbt等。而二极管的导通与否依赖的电压降低,当电压降达到额定值时,二极管导通,当电压降小于额定值时,二极管不导通,因此,开关电路中不包括二极管。
55.另外,由于二极管的导通必须要求电压降达到额定的电压降,比如,一般二极管的导通电压降为1.5v,而一般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为100a,则二极管产生的损耗为100*1.5=150w,显然损耗较大。但是如果通过开关电路进行控制,比如,使用继电器进行控制,一般继电器的电阻比较小,比如,为5mω,那么充电模块的电路损耗为100*100*0.005=50w,显然使用开关电路相较于使用二极管可以大大降低损耗。
56.在使用时,通过第一开关电路中包括的三个电连接端和第二开关电路中包括的三个电连接端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切换,达到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之间的串并联关系的切换。
57.当需要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并联时,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进行连接,将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电连接,第四电连接端4与第六电连接端6电连接。
58.当按照图1所示的电路连接后,第一充电模块的电流流向为:电流从第一充电模块的正极端输出,经过第一导线11流入负载的输入端,再从负载的输出端流出,经过第二导线12、第二电连接端2和第一电连接端1后流入到第一充电模块的负极端。
59.第二充电模块的电流流向为:电流从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输出,依次经过第四电连接端4和第六电连接端6后,通过第一导线11流入负载的输入端,再从负载的输出端流
出,经过第二导线12流入到第二充电模块的负极端。
60.当需要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串联时,按照如图2所示的电路进行连接,将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电连接,第四电连接端4与第五电连接端5电连接。
61.当按照如图2所示的电路连接后,第一充电模块的电流流向为:电流从第一充电模块的正极端流出,通过第一导线11流入到负载的输入端,再从负载的输出端流出,流入到第二充电模块的负极端,经第二充电模块后,从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流出,再流经第四电连接端4和第五电连接端5,再流经第三电连接端3和第一电连接端1,最后流入到第一充电模块的负极端。
62.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其中,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用于切换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的串并联关系;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控制开关和第一二极管切换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通过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进行串并联切换,减少了切换电路中二级管的使用数量,因此减少了电路损耗。
63.可选地,参见图3和图4,第二电连接端2与第二导线12的电连接处形成第一电路节点21,第一电路节点21与负载之间电连接有电流采样电路31。
64.由图3可知,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并联时,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的电流都会流经电流采样电路31,因此,电流采样电路31的采集的电流值为第一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和第二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的和,假设电流采样电路31采集的电流值为iout,第一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为iouta,第二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为ioutb,则iout=iouta+ioutb。
65.由图4可知,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串联时,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负载和电流采样电路31共同组成一个回路,所以电流采样电路31,采集的电流是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负载的电流,且各电流值相等,即iout=iouta=ioutb。
66.由图3和图4可知,不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都只使用一组电流采样电路,节省成本。
67.可选地,参见图3或图4,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和第三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设置有三个电连接端,分别为第七电连接端7、第八电连接端8和第九电连接端9。
68.第一电容器c1电连接在第一充电模块的正极端与第三电连接端3之间,第二电容器c2电连接在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与第二导线12之间,其中,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也即为第二充电模块的电流输出端。
69.第七电连接端7与第三电连接端3电连接,第八电连接端8与第二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九电连接端9与第二导线12电连接。
70.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内的电是由交流电转换而来的,在转换过程中会残留部分交流电,或者,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内的其它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会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中也可能会有交流电,而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为负载充电时,需要的是直流电,因此,通过第一电容器c1和第二电容器c2过滤电路中的交流电。
7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当需要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并联时,将第九电连
接端9与第七电连接端7电连接,此时第一电容器c1电连接在第一导线11与第二导线12之间,也即第一电容器c1电连接在第一充电模块的正负极之间,用于过滤第一充电模块内产生的交流电,以使得第一充电模块可以高效得对待充电车辆进行充电。第二电容器c2电连接在第二充电模块的正极端与第二导线12之间,也即电连接在第二充电模块的正负极之间,用于过滤第二充电模块内产生的交流电,以使得第一充电模块可以高效得对待充电车辆进行充电。
72.如图4所示,当需要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二充电模块串联时,将第七电连接端7与第八电连接端8电连接,此时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串联在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之间,也即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串联在第一充电模块的正极与第二充电模块的负极之间,用于过滤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产生的交流电。
73.通过第一电容器c1和第二电容器c2过滤电路中的交流电后,提高电路中直流电的比例。
74.可选地,参见图1-图4,第三开关电路以及上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为单刀双掷开关。
75.进一步地,参见图5,单刀双掷开关为单刀双掷继电器。单刀双掷继电器包括有两个线圈、三个电连接端和一个极点。
76.如图5所示,以第一开关电路为例,两个线圈分别为第一线圈61和第二线圈62,三个电连接端分别为第一电连接端1、第二电连接端2和第三电连接端3,第一线圈61设置在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对应的位置处,第二线圈62设置在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对应的位置处。
77.当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需要导通时,向第一线圈61通电,使得第一线圈61得电,极点41吸合在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之间,使得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导通,而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断开;当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需要导通时,向第二线圈62通电,使得第二线圈62得电,极点41吸合在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之间,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导通,而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断开。
78.而对于第一线圈61和第二线圈62的得电过程可以参见相关内容,在此不做详述。
79.进一步地,对于第二开关电路和第三开关电路其单刀双掷开继电器与第一开关电路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80.可选地,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二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三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81.可选地,第四电连接端与第五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第四电连接端与第六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82.可选地,第七电连接端与第八电连接端之间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第七电连接端与第九电连接端之间均电连接有mos管、igbt、三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83.进一步地,以三极管为例,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之间,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之间,第四电连接端4与第五电连接端5之间,第四电连接端4与第六电连接端6之间,第七电连接端7与第八电连接端8之间,第七电连接端7与第九电连接端8之间均电连接有三极管,通过三极管控制对应电连接端之间的通断。
84.示例性地,参见图6,以第一开关电路为例,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之间连接有第一三极管71,通过第一三极管71控制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二电连接端2之间通断,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之间连接有第二三极管72,通过第二三极管72控制第一电连接端1与第三电连接端3之间通断。
85.进一步地,当需要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并联时,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二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三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第四电连接端与第五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第四电连接端与第六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电连接端与第八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第七电连接端与第九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
86.进一步地,当需要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串联时,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二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第一电连接端与第三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第四电连接端与第五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第四电连接端与第六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第七电连接端与第八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电连接端与第九电连接端之间的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
87.当然,上述各电连接端之间还可以是igbt或mos管,也可以是mos管、igbt、三极管混合使用,只要可以实现上述各电连接端之间的通断即可。
88.可选地,参见图3或图4,第一导线11与第六电连接端电连接,形成第二电路节点22,第二电路节点22与负载的输出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负载的输入端电连接。
89.第一二极管d1导通时电流的流向为从第一充电模块的输出端流向负载的输入端,因此,可以防止负载的电流反灌到第一充电模块内。
90.可选地,参见图7,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变压器t1,第一变压器t1设置有一个原边和两个副边,两个副边为第一副边51和第二副边52;第一充电模块与第一副边51对应,第二充电模块与第二副边52对应;
91.第一充电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九二极管d9和第三电容器c3;第二充电模块包括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和第四电容器c4;
92.其中,第一充电模块的电路连接如下:
93.从第一副边51的第一接线端开始到第一副边51的第二接线端依次串联有第九二极管d9、第三电容器c3和第四二极管d4,且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端与第一副边51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端与第三电容器c3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容器c3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端电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端与第一副边51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
94.在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且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端电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端电连接;
95.在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2,且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端电连接;
96.第三电容器c3的两个电连接端各引出一个接线端作为第一充电模块的两个接线端,用于向车辆提供电流。
97.进一步地,第一充电模块的工作原理如下:
98.由于第一变压器t1输出的电流为交流电,第一副边51上的电也为交流电,当第一接线端为高压端时,电流从第一接线端流出,经过第九二极管d9,再流经第三电容器c3,再流经第四二极管d4,流入到第二接线端,流经第三电容器c3后,将电路中的交流转换为直流,并存储在第三电容器c3内,再经第三电容器c3的两个接线端输出给负载;
99.当第二接线端为高压端时,电流从第二接线端流出,经过第二二极管d2,再流经第三电容器c3,再流经第三二极管d3,流入到第一接线端,流经第三电容器c3后,将电路中的交流转换为直流,并存储在第三电容器c3内,再经第三电容器c3的两个接线端输出给负载。
100.其中,第二充电模块的电路连接方式与第一充电模块的电路连接方式相同,第二充电模块的电路连接如下:
101.从第二副边52的第三接线端开始到第二副边52的第四接线端依次串联有第五二极管d5、第四电容器c4和第八二极管d8,且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端与第二副边52的第三接线端电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端与第四电容器c4的一端电连接,第四电容器c4的另一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端电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端与第二副边52的第四接线端电连接;
102.在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七二极管d7,且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端电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端电连接;
103.在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端之间电连接有第六二极管d6,且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端电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端电连接;
104.第四电容器c4的两个电连接端各引出一个接线端作为第二充电模块的两个接线端,用于向车辆提供电流。
105.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共用一个第一变压器t1,节省少变压器的数量,节省成本。
106.第二充电模块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充电模块的工作原理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107.可选地,参见图8,相较于图7增加设置了第二变压器t2,进一步地,第一充电模块对应第一变压器t1,第二充电模块对应第二变压器t2,其它结构与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10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仅以两个充电模块进行说明,在实际情况下,即使存在更多个充电模块,每两个充电模块的串并联切换电路均与上述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10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充电桩,车辆充电桩包括至少一组如上描述的任一的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与车辆充电桩的充电接口连接,具体地,车辆充电模块串并联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车辆充电桩的充电接口连接,充电接口用于与车辆连接,以对车辆进行充电。
110.最后应说明的是,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没有描述的内容均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实现。另外,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