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洁设备及电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6293发布日期:2022-08-31 05:09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洁设备及电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散热、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清洁设备;本公开还涉及一种电机组件。


背景技术:

2.清洁设备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后已经呈现出了功能化、多样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地面清洁设备以其强大的地面清洁能力使其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地面清洁设备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得益于锂电技术的发展以及电机性能/功耗比的提升,清洁设备现已进入了无线时代。与传统有线清洁设备相比,无线清洁设备不受电源线长度束缚,拓宽了清洁范围,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但是,在目前清洁设备向小型化和轻量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下,电池和电机等功能元件被堆积布置在有限空间内,而这些功能元件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较大,在高功率工作时噪音更大,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长时间工作时电芯的温度会升高,可能会造成充电保护现象,降低电池的寿命,也不利于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及电机组件。
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包括:
5.电机罩;
6.消音罩,所述消音罩位于所述电机罩内,且与所述电机罩的内壁围成了沿所述消音罩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
7.电机,所述电机内设置有进风风道,所述电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消音罩内,且与所述消音罩的内壁围成了沿所述电机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腔室;
8.隔断部,所述隔断部被构造为将第二腔室分隔成与进风风道出口连通的第一分隔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分隔腔隔开的第二分隔腔;所述进风风道、第一分隔腔、第一腔室、第二分隔腔依次连通。
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罩内设置有安装座,所述电机的一端通过减震垫装配在所述安装座内;所述电机进风风道的入口与安装座上设置的主进入口连通;所述减震垫沿着所述电机的外轮廓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中形成所述隔断部。
10.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断部与减震垫一体成型,所述隔断部由减震垫径向向外延伸至与所述消音罩的内壁密封接触。
1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断部的至少部分端面被构造为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相平齐。
1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罩的侧壁上对应第一分隔腔的位置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分隔腔与第一腔室的第一通孔;所述消音罩的侧壁上对应第二分隔腔的位置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分隔腔与第一腔室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分隔腔中设置有第二消音板,所述
第二消音板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分隔腔通过所述第二消音板上的所述第三通孔与电机罩上设置的主出风口连通。
1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消音板安装在所述电机罩内,其边缘被构造为用于封堵所述消音罩与电机罩围成的第一腔室。
1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孔径,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三通孔的孔径。
1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的区域记为第一出风面,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区域记为第二出风面,所述第二出风面上的总出风面积a、所述第一出风面上的总出风面积b、所述进风风道出口的总出风面积c之间存在如下关系:a>b>c。
1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上主进入口的总进风面积d、所述进风风道出口的总出风面积c之间存在如下关系:c>2.5d。
17.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消音隔板,所述消音隔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的两个腔室,所述消音隔板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孔径。
18.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的孔径分别为1.3至3mm;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的孔径分别为3至6mm。
1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池包组件,所述电池包组件包括散热外壳以及位于散热外壳内的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环绕设置在散热外壳的周向方向上,且在所述散热外壳中围成了环形内腔;
20.所述电机组件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环形内腔中,另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外壳的外部。
2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罩包括位于电机罩内的第一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电机罩的内壁围成了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消音罩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罩体连接,且伸入至所述电池包组件环形内腔中的第二罩体。
2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体伸入至所述电池包组件中二分之一的高度位置。
2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散热外壳内设置有多个在散热外壳周向方向上排列的电池仓,所述电芯组件安装在所述电池仓内。
2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的侧壁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半开放的所述电池仓;第二罩体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电池仓一一对应的散热槽,所述散热槽被构造为与从所述电池仓中露出的电芯组件的至少部分表面配合在一起。
2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内腔连通的散热入口;所述电机设置有散热通道,所述第二罩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环形内腔的散热通孔;所述电机工作时在所述散热通道形成负压,使外部的气流通过所述散热入口流经环形内腔,对所述电芯组件进行散热。
2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
27.电机罩;
28.消音罩,所述消音罩位于所述电机罩内,且与所述电机罩的内壁围成了沿所述消音罩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
29.电机,所述电机内设置有进风风道,所述电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消音罩内,且与所述消音罩的内壁围成了沿所述电机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腔室;
30.隔断部,所述隔断部被构造为将第二腔室分隔成与进风风道出口连通的第一分隔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分隔腔隔开的第二分隔腔;所述进风风道、第一分隔腔、第一腔室、第二分隔腔依次连通。
31.本公开的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公开的清洁设备在工作时,电机在高速转动会产生负压为清洁设备提供吸力,气流经由进风风道进入电机内部,气流进入到第二腔室中的第一分隔腔内后,透过消音罩进入到第一腔室内并在第一腔室内流动,之后通过第二分隔腔流出。本公开的清洁设备,通过设置隔断部加长了气体流动的风道,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实现了降噪的目的。
32.在本公开其它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33.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34.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使用状态剖视结构图;
35.图2是图1的结构爆炸图;
36.图3是气流在本公开清洁设备中流动的示意图;
37.图4是电池包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38.图5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消音罩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散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电池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包括消音隔板的剖视结构图。
42.图1至图8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43.100、电机;101、进风风道;102、散热通道;103、第一围合部;104、连接部;105、第二围合部;200、减震垫;201、隔断部;300、电机罩;301、安装座;302、主进入口;303、主出风口;400、消音罩;401、第一罩体;402、第二罩体;403、消音罩的端部;410、第二腔室;420、第一分隔腔;421、第一通孔;430、第二分隔腔;431、第二通孔;440、第一腔室;450、第一消音板;451、消音孔;452、消音腔;460、第二消音板;461、第三通孔;470、消音隔板;471、第四通孔;500、电池包组件;501、散热外壳;502、电池仓;503、电芯组件;504、散热槽;505、散热入口;506、散热通孔;507、麦拉片;508、镍片;509、电池控制板;510、电芯挡件;511、环形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44.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45.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46.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4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49.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50.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51.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52.与传统有线清洁设备相比,无线清洁设备不受电源线长度束缚,拓宽了清洁范围,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但是,在目前清洁设备向小型化和轻量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下,电池和主控制板等功能元件被堆积布置在有限空间内,而这些功能元件占用较大的空间。另外,由于主电机在运行时噪音较大,在高功率时噪音更大,市面上大部分地面清洗机产品的噪音都在80分贝左右,同时长时间使用,电池放电时电芯的温度升高,当温度到达一定值后,会造成充电保护现象,市面上大部分产品都在长时间使用后,电池无法直接充电,需要等到半个到1个小时以上才能充电。因此如何给这些功能元件降噪、降温是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53.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包括家用或商用扫地机、清洗机等可以除尘和/或清洗的设备,上述设备可包括地刷、吸污通道等部件,通过电机组件可以在吸污通道中形成负压,以将工作面上的污水或者异物吸入。
54.该清洁设备包括电机组件,电机组件包括电机罩、消音罩、电机、隔断部;其中,消音罩设置在电机罩内部,并且消音罩的外壁和电机罩内壁围成了第一腔室,第一腔室被配置为沿消音罩轴向方向延伸。电机内部设有进风风道,电机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消音罩的内部,并且电机的外壁和消音罩的内壁围成了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被配置为沿电机轴向方向延伸。
55.隔断部将第二腔室分隔成与进风风道出口连通的第一分隔腔和与第一分隔腔隔开的第二分隔腔。上述进风风道、第一分隔腔、第一腔室、第二分隔腔依次连通,构成了电机组件的风道系统。外部气流经由电机进风风道进入第一分隔腔后,气流可流动至第一腔室,并最终通过第二分隔腔流出。
56.该清洁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启动电机,电机在清洁设备的风道系统中形成负压产生吸力,使得气流在经过电机罩上的主进入口后直接或间接地流动到电机内的进风风道中,经由第一分隔腔,第一腔室,第二分隔腔,最终通过主出风口排出。本公开的清洁设备或电机组件,通过隔断部将沿消音罩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腔室分隔为第一分隔腔和第二分隔腔,这使得气流在流动的时候,第二分隔腔内的气流不会直接进入到第二分隔腔中,而是需要首先径向进入第一腔室流动,之后再径向进入到与第一分隔腔在同一轴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分隔腔中,并通过第二分隔腔流出。这大大提高了气流在电机组件中的流动路径,并且使气流具有不同方向上的流动路径,这有利于逐渐降低气流的流速,从而降低了电机组件
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57.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的图1至图8,以一个实施例为例来详细说明清洁设备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58.实施例1
59.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包括电机组件,电机组件包括电机罩300,消音罩400,电机100,隔断部201。消音罩400位于电机罩300内部,并且消音罩400的外壁与电机罩300的内壁围成了沿消音罩400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440。
60.结合图1至图2,电机100包括具有内腔的第一壳体以及位于第一壳体内腔的中的第二壳体;参考图1、图2的视图方向,第一壳体呈筒状,第二壳体安装在第一壳体的内腔中,且由第一壳体的内腔往外延伸。其中,第二壳体邻近第一壳体的一端径向向内收缩,即直径逐渐变小,使其呈锥台状结构,这使得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了进风风道101。且第一壳体的开口端与第二壳体内径最小的位置形成了进风风道101的出口。
61.具体地,参考图8,第一壳体包括位于第二壳体内腔中的第一围合部103,位于第二壳体外部的第二围合,以及连接第一围合部103与第二围合部105的连接部104。其中第一围合部103的尺寸小于第二围合部105的尺寸,连接部104的一端与第二围合部105连接,另一端逐渐收缩至与第一围合部103的尺寸相对应,以与第一围合部103连接在一起。也可以看成,连接部104连接在第一围合部103和第二围合部105之间,且连接部104的尺寸由与第二围合部105连接的位置至与第一围合部103连接的位置逐渐变小,使得连接部104可以平滑过渡在第一围合部103、第二围合部105之间。其中,第一围合部103、连接部104、第二围合部105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62.继续参考图8,第一壳体的开口端位置与连接部104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为进风风道101的出口。也可以是,第一壳体的开口端位置与第一围合部103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为进风风道101的出口。
63.消音罩400可以呈筒状结构,消音罩400安装在电机罩300的内腔之后,使得消音罩400的外壁可以与电机罩300的内壁之间围成了环形的第一腔室440,该第一腔室440沿着电机罩300和消音罩400的轴向方向延伸。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消音罩400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罩体401和第二罩体402,上述的第一腔室440至少可以由第一罩体401的外壁与电机罩300的内壁围成。
64.电机100伸入到消音罩400的内部,使得电机100的电机壳与消音罩400的内壁围成了第二腔室410。该第二腔室410呈环形的腔室,且沿着电机100、消音罩400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二腔室410的具体形状与消音罩400、电机100的形状有关,在此不再具体说明。由此,第一腔室440环绕分布在第二腔室410的外围,二者之间通过消音罩400的侧壁间隔开。
65.电机100具有进风风道101,当电机100工作的时候,外界的气流在叶片组件的作用下从进风风道101的入口进入,沿着进风风道101的延伸方向流动后,从进风风道101的出口排出。其中,进风风道101的出口与第二腔室410连通,使得从进风风道101出口排出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第二腔室410内进行流动。
66.隔断部201设置在第二腔室410内,并将第二腔室410分隔为与进风风道101出口连通的第一分隔腔420和与第一分隔腔420隔开的第二分隔腔430。
67.参考图1,隔断部201由电机100的位置向第一罩体401的位置延伸,并分别与电机
100的侧壁和第一罩体401的内壁密封,由此将第二腔室410分隔为第一分隔腔420、第二分隔腔430,且第一分隔腔420、第二分隔腔430分布在电机100、消音罩400的轴向方向上,参考图1的视图方向,第一分隔腔420位于第二分隔腔430的上方。图1中,隔断部201为双层密封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隔断部201也可以为单层密封结构。
68.进风风道101、第一分隔腔420、第一腔室440、第二分隔腔430依次连通起来,构成了电机组件的风道系统。
69.详细地,在清洁设备工作时,电机100在风道系统中会形成负压产生吸力,使得外部气流进入电机100内部的进风风道101,在进入到第一分隔腔420后再流向第二腔室410,之后再流向第二分隔腔430,并从第二分腔腔430流向外界。通过不同的腔室不但延长了气流的流动路径,还更改了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气流在不同的腔室中流动时会被逐渐降噪。
70.本公开的隔断部201可以独立设置在第二腔室410内。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电机罩300内设置有安装座301,电机100的一端通过减震垫200装配在安装座301内,从而可以减轻电机100的振动幅度,降低电机100工作时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噪音。安装座301的底部设有主进入口302以与电机100进风风道101的入口连通在一起,减震垫200的相应位置设有与安装座301相契合的开口,以便外界的气流可以流入电机100的进风风道101。减震垫200沿着电机100的外轮廓延伸至第二腔室410中形成上述的隔断部201。
71.也就是说,隔断部201与减震垫20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参考图2,减震垫200具有与电机100至少部分外轮廓相适配的内腔,由此可使电机100的一部分可以装配在减震垫200的内腔中,由此可使减震垫200可以为电机100提供良好的缓冲作用,降低电机1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减震垫200的上部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上述的隔断部201,通过该隔断部201将第二腔室410分隔为第一分隔腔420和第二分隔腔430,由此设置可以延长气流流动的通道,进而大幅度降低电机100运行产生的噪音音量。通过设置安装座301和减震垫200进一步缓解了电机100在运行时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音量,进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72.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减震垫200的硬度为30shore a。经多次实验测试得知,当减震垫200的硬度为30shore a时,电机100的减震效果最佳。此时不仅可以保证减震垫200与电机100的贴合度,还可以使减震垫200的缓冲、减震效果达到最佳。
73.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301、减震垫200、电机100可以通过螺纹、卡扣等多种方式可拆卸地连接,在此不作限制。如此设置便于在某一部件出现问题需要更换时,可以通过简单拆卸进行替换,节约维修成本。
74.隔断部201和减震垫200一体成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隔断部201被配置为由减震垫200径向向外延伸至与消音罩400内部密封接触。进而可以保证隔断部201与减震垫200之间不存在空隙,不会出现因存在空隙对气流的流动方向造成影响的情况,实现最优的降噪效果。并且由于隔断部201和减震垫200被配置为一体成型,可以使清洁设备的整体结构紧凑。
75.为了实现第一分隔腔420、第二分隔腔430与第一腔室440的连通,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401的侧壁上对应第一分隔腔420的位置设有连通第一分隔腔420与第一腔室440的第一通孔421,对应第二分隔腔430的位置设置有连通第二分隔腔430与第一腔室440的第二通孔431。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31分别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在第一罩体401对应位置的周向方向上。
76.如此设置使第一分隔腔420的气流,在进入第一腔室440前先通过第一通孔421,由此可降低气流的速度,并且第一通孔421还可以起到均匀气流的作用,使得紊乱的气流在经过第一通孔421后可以变得较为均匀;第一腔室440内的气流再通过第二通孔431进行第二次均流、降噪,气流在沿着上述风道流动的时候,可以逐渐损耗风噪的能量,实现了降噪。
77.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隔断部201的至少部分端面与进风风道101的出口在高度上相平齐,由此使得隔断部201可以引导从进风风道101出口流出的气流,从进风风道101的出口流出的气流可以顺畅地流向消音罩400,并从消音罩400上的第一通孔421流向第一腔室440。
78.本公开的清洁设备或电机组件,可以在各个腔室内设置另外的降噪结构。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腔420中设置有第一消音板450,第一消音板450与消音罩400的端部围成了消音腔452,第一消音板450的外轮廓与402相适配。参考图1、图3,电机100位于第一罩体401和第二罩体402内,且电机100的端头位置与第二罩体402的端面密封连接在一起。第一分隔腔420由第一罩体401的位置延伸至第二罩体402的位置,第一消音板450,设置在第一分隔腔420中邻近第二罩体402端部的位置,其与第二罩体402的端部围成了消音腔452。第一消音板450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消音孔451,通过设置第一消音板450可以使进入到第一分隔腔420内的气流流动至消音腔452内,实现降噪。
79.详细地,参考图1的视图方向,气流从进风风道101的出口进入到第一分隔腔420后,部分气流会流向第一腔室440中,部分气流会向上流动并通过消音孔451进入至密封的消音腔452内,通过消音孔451、消音腔452可以大大降低气流的流速,由此进行消音降噪。
80.本实施例中,第一消音板450可以是水平地安装在电机罩300内也可以是倾斜地安装在电机罩300内,在此不作限定。为了保证消音腔452的消音效果,第一消音板450与第二罩体402端部的距离至少在5mm以上。
81.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分隔腔430中设置有第二消音板460,第二消音板460上设有第三通孔461,第二分隔腔430通过第二消音板460上的第三通孔461与电机罩300上的主出风口303相连通。可以理解为,气流在经过第一通孔421和第二通孔431进行两次均流消音降噪后,气流流动至第二分隔腔430内再通过第二消音板460上的第三通孔461进行第三次消音降噪,最后通过主出风口303排出。
82.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消音板460安装在电机罩300内,第二消音板460的边缘403被构造为用于封堵消音罩400与电机罩300围成的第一腔室440。详细地,消音罩400的端部抵接在第二消音板460上,且第二消音板460的边缘403与电机罩300的内壁密封在一起,由此实现了第二消音板460对第一腔室440、第二腔室410开口端的封堵。第三通孔461设置在第二消音板460上对应第二分隔腔430的位置,使得第二分隔腔430中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三通孔461与电机罩300的主出风口303向外排出。
83.第一腔室440只与第一分隔腔420和第二分隔腔430通过第一通孔421和第二通孔431相连接,第一腔室440内的气流只能通过第一通孔421和第二通孔431流动。流过第一通孔421的气流方向与流过第二通孔431的气流方向相反。
84.本实施例中,第二消音板460可以是水平地安装在电机罩300内也可以是倾斜地安装在电机罩300内,在此不作限定。
85.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保证降噪的效果,选择使第一通
孔421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431的孔径,第二通孔431的孔径大于第三通孔461的孔径。由于三个通孔的孔径逐步减小,由此可逐渐降低气流在流动时的风压,并逐渐使气流均匀地流出,提高了对气流降噪的程度。
86.参考图1,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通孔421所在的区域记为第一出风面,并将第一出风面上的总出风面积记为b。消音罩400上的第一通孔42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通孔421环绕分布在消音罩400的周向方向上。气流从进风风道101的出口流出后,会经过这些第一通孔421流入第一腔室440中。消音罩400上设置第一通孔421的位置则为第一出风面,第一出风面的总出风面积b与第一通孔421的数量以及孔径有关,第一通孔421的数量越多、孔径越大,则第一出风面的总出风面积b也就越大。
87.相应的,将第二通孔431所在的区域记为第二出风面,并将第二出风面上的总出风面积记为a。消音罩400上的第二通孔43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通孔431环绕分布在消音罩400的周向方向上。第一腔室440内的气流会从第二通孔431流向第二分隔腔430。消音罩400上设置第二通孔431的位置则为第二出风面,第二出风面的总出风面积a与第二通孔431的数量以及孔径有关,第二通孔431的数量越多、孔径越大,则第二通孔431的总出风面积a也就越大。
88.进风风道101出口的总出风面积记为c,如图1所示,进风风道101的出口环绕设置在电机100的侧部上,进风风道101的出口面积越大,则越利于气流在进风风道101中的流动。进风风道101出口的总出风面积c与第二出风面上的总出风面积a、第一出风面上的总出风面积b之间存在如下关系:a>b>c,由此可保证气流可以顺畅地在风道中流动,即,使进风风道101中流动的气流可以顺畅地流出,不会在风道中发生堵塞。
89.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将安装座301上的主进入口302的进风面积记为d。安装座301上设置的主进入口302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设置孔板,通过孔板上设置的通孔往进风风道101中进风。进风风道101出口的总出风面积c与主进入口302的总进风面积d之间存在如下关系:c>2.5d,以使电机100可以较为顺畅地从主进入口302吸风。
90.参考图8,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440内的消音隔板470,消音隔板470将第一腔室440分隔为分别与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31连通的两个腔室,消音隔板470上设置有第四通孔471。通过增设消音隔板470可以把第一腔室440中的气流进行梳理,以均匀流经的气流,降低噪音。
91.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消音隔板470上的第四通孔471的数量及孔径在保证出风面积的基础上,选择使第四通孔471的孔径小于第一通孔421及第二通孔431的孔径。
92.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通孔461、第四通孔471的孔径可以为1.3至3mm;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31的孔径分别为3至6mm。这是由于气流在风道中流动的时候,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31设置的孔径只要保证出风面积大于电机100的出风面积即可,从而保证气流可以顺畅地在风道中流动。第三通孔461、第四通孔471的孔径小于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31的孔径,使得气流在流经第三通孔461、第四通孔471时,可以平衡紊乱的气流,起到均流、降噪的作用。在保证第三通孔461、第四通孔471出风面积的基础上,第三通孔461、第四通孔471的孔径设置在1.3mm至3mm之间,可以较好的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均流、降噪。
93.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的示例,第一通孔421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431的孔径,第二通孔431的孔径大于第三通孔461的孔径,孔径逐渐变小,使得
气流的风压逐渐减小,有利于降噪。具体地,第一通孔421的孔径可以是4mm;第二通孔431的孔径可以是3.5mm,第三通孔461的孔径可以是2mm。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第一通孔421、第二通孔431、第三通孔461与图3的示例保持相同设计,第四通孔471的孔径可以是2mm,第四通孔471主要用于进一步降低噪声。
94.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电机100的直径记为d0,消音罩400的直径记为d1,电机罩301的直径记为d2。此时为了气流可以在风道中顺畅地流动,并使降噪效果达到最佳,d0、d1、d2之间存在如下关系:d1/d0=1.2-1.6,d2/d0=1.8-2.2。
9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清洁设备还包括电池包组件500,电池包组件500可以设置在消音罩400和/或电机罩300上,例如以固定或者可拆卸的方式将电池包组件500安装在消音罩400和/或电机罩300上。电机100内设置有散热通道102,电机100的散热通道102与电池包组件500的内腔连通,通过散热通道102可以在电池包组件500的内腔中形成负压,使得气流可以经过电池包组件500的内腔,流入电机100自身的散热通道102中,最终经由主出风口303排出。
96.详细地,启动电机100后,外部气流经由电池包组件500内腔流动至电机100的散热通道102内,散热通道102内的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电池包组件500散发的热量带走,以冷却电池包组件500,最后气流由主出风口303排出,实现了对电池包组件500的冷却。
97.本公开的电机100可以包括电机外壳体以及设置在电机外壳体中的电机内壳体,电机组件的转子、定子等部件均可安装在电机内壳体中。在电机内壳体中设置有散热通道102,该散热风道可用于对电机自身进行散热,例如在工作时,电机在高速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将电机产生的部分气流引入散热风道中并排出,由此可对电机自身进行散热。这种散热风道的设计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98.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消音罩400的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电池包组件500内腔。第二罩体402的端部被配置为设有与电机100散热通道102相适配的散热通孔506,参考图5,电机100的其余位置和第二罩体402互相配合以封堵第二腔室410。可以理解为,电池包组件500内腔中的气体只能通过散热通道102进入电机100。
99.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电池包组件500包括散热外壳501,在散热外壳501内设置有多个电池仓502,电池仓502被配置为在散热外壳501周向方向上排列,且为容纳电芯组件503。电池仓502被配置为一方面在于隔开电池组件,避免气流内的水汽(含酸性物质等腐蚀性杂质)长期与电芯组件503接触而影响其性能,另一方面无需考虑电芯组件503与散热外壳501之间的连接关系,只需将其放入电池仓502内并使其与电子器件之间保持电连接关系即可,电芯组件503的拆装过程简单且便于实施。
100.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散热外壳501的侧壁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半开放的电池仓502结构,参考图4、图6,每个电池仓502均为凸出于散热外壳501而形成,且每个电池仓502间隔分布在散热外壳501的圆周方向上。电池仓502在散热外壳501的内壁形成半封闭的开放式结构。当电芯组件503放置到电池仓502中后,电芯组件503的至少部分外壁会裸露在散热外壳501的内腔中,以利于对电芯组件503进行散热。
101.由于电芯组件503分布在散热外壳501的周向上排列,使得这些电芯组件503在散热外壳501的内腔中围成了环形内腔511,参考图6。由于每个电池仓502均为凸出于散热外壳501而形成,且每个电池仓502间隔分布在散热外壳501的圆周方向上,因此当电芯组件
503安装在电池仓502中后,环绕设置在电芯组件503在散热外壳501内围成了环形内腔511。电机组件的第二罩体402伸入至该环形内腔511中,第一罩体401位于该环形内腔511之外。即电机组件的一部分伸入至环形内腔511中,另一部分位于环形内腔511之外。电机组件的电机罩300侧壁可以与散热外壳501的外沿齐平,也可以理解为电机罩300的侧壁与电池仓502的外侧边缘齐平,使得整个结构一致性较好。
102.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402的外壁设置有与电池仓502一一对应的散热槽504,参考图5,散热槽504被构造为与从电池仓502中露出的电芯组件503的至少部分表面配合在一起,例如间隙配合或者接触配合等。如此设置可以尽可能地使电池仓502内的电芯组件503的热量传至给第二罩体402,并通过第一个分隔腔420中的气流进行散热。
103.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外壳501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方形、筒状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104.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电池包组件500的部分内腔中,例如第二罩体402伸入的深度可以约等于电池包组件500高度的一半,这使得至少部分电芯组件503依然裸露在散热外壳501的内腔中,通过电机的散热通道102对其进行散热;另一方面,第二罩体的外壁与电芯组件503的部分表面接触或间隙配合,由此可通过第二罩体内的气流流动对电芯组件503进行散热。
105.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散热外壳501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散热外壳501的内腔连通的散热入口505,参考图4、图5,第二罩体402上设置有与电机100散热通道102连通的散热通孔506。详细地,外部气流进入散热外壳501后,与电芯组件503热交换后升温,流动至电机100的散热通道102内,最后从主出风口303通道排出,由此实现了对散热外壳501的快速散热。
106.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机100可以不用设置额外的散热通道102,电机100在工作时,外界的气流在上述进风风道、第一分隔腔、第一腔室、第二分隔腔中流动的同时,也可以对电机进行散热。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环形内腔511中。当电机100工作时,可通过第二罩体401将电芯组件503散发的热量及时带走。即,电机100在给自身散热的同时,也会通过位于环形内腔511中的第二罩体402将环形内腔511中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环形内腔511及电芯组件503的快速散热。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电池包组件500的一半高度是电芯组件503散热和风道降噪的最佳位置,经多次实验证明,此时电芯组件503散热的效果可以达到最佳。电芯组件503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会最大程度地扩散到环形内腔511中,进而电芯组件503可以始终处于一个较适宜的温度。清洁设备在长时间工作之后,用户无需等待电芯组件503冷却降温就可以直接给电芯组件503充电,提高了清洁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107.在该实施例中,图4、图5示意出的散热通孔506仅作为走线孔来使用,即电池包组件的线束可以通过该走线孔与电机组件连接,以使电池包组件可以为电机组件提供电力,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108.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40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罩体402的径向尺寸,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由电芯组件503围成的环形内腔511中,第一罩体401位于散热外壳501之外,且第一罩体401可以延伸至位于电芯组件503的正投影区域内,当电机组件工作时,电芯组件503散发的部分热量也可以直接或间接传递至第一罩体401上,并在风道的作
用下将热量带走,提高了电芯组件503的散热效率。
109.实施例2
110.参考图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电机罩300、消音罩400、电机100以及隔断部201。其中,消音罩400位于电机罩300内,且与电机罩300的内壁围成了沿所述消音罩400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腔室440。电机100内设置有进风风道101,电机100至少部分位于消音罩400内,且与消音罩400的内壁围成了沿电机100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腔室410。隔断部201被构造为将第二腔室410分隔成与进风风道101出口连通的第一分隔腔420,以及与第一分隔腔420隔开的第二分隔腔430;进风风道101、第一分隔腔420、第一腔室440、第二分隔腔430依次连通。
111.本实施例电机组件的结构及其功能与实施例1中电机组件的结构、功能可以是一致的,本实施例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112.本公开的电机组件除了可以应用到上述清洁设备中,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降噪降温的设备中,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113.应用场景1
114.本公开的清洁设备例如可以是洗地机,当洗地机在工作的时候,洗地机的清洁装置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洗,电机组件在吸污通道中形成负压,使得可以通过洗地机的吸污口可以将地面上的污水吸入到污水箱中进行储存。电机组件在工作的同时,电机组件在清洗机内形成的气流经过进风风道后101从电机罩300的主出风口303排出。部分气流从电池包组件500的内腔经过电机的散热通道102进入电机100后从电机罩300的主出风口303排出。
115.其中,气流通过电机的进风风道101流动至第一分隔腔420。部分气流会经过第一消音板450的消音孔451流动至消音腔452中,经过第一消音板450上设置的消音孔451减速后进入到消音腔452中,通过消音腔452可以降低气流流动的速度,从而可以消除噪音。另一部气流会经过第一通孔421流动至第一腔室440中。进入到消音腔452中的气流会继续流动至第一分隔腔420内与其他气流汇合,不断重复上述分流的流动方式。进入到第一腔室440内的气流会经过第二通孔431流动至第二分隔腔430内。进入到第二分隔腔430内的气流会经过第三通孔461后从主出风口303排出。气流在第一分隔腔420、第一腔室440、第二分隔腔430中流动的过程中,其流速逐渐被降低,流动方向不断被改变,由此可降低噪音。
116.应用场景2
117.电芯组件503环绕设置在散热外壳501的圆周方向上,这使得电芯组件503在散热外壳501的内腔中围成了环形内腔511。电机组件的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环形内腔511中,第一罩体401及电机罩300位于散热外壳501的外部。当清洁设备在工作时,电芯组件503为清洁设备的电机100提供电力,并使电芯组件503温度升高。当电机100在工作时,外部的气流会经过进风风道101、第一分隔腔420、第一腔室440、第二分隔腔430并最终从主出风口303流出,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对电机100进行散热。即,由此可通过伸入至环形内腔511中的第二罩体402对电池包组件500进行快速散热。
118.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电池包组件500的一半高度位置,这使得电芯组件503散发的一部分热量可以快速散发到环形内腔511中,另一部分可直接传导至第二罩体402上。第二罩体402伸入至电池包组件500的一半高度是电芯组件503散热和风道降噪的最佳位置,经多次实验证明,此时电芯组件503散热的效果可以达到最佳。电芯组件503在工作时产生的
热量,会最大程度地被第二罩体402带走,进而使电芯组件503可以始终处于一个较适宜的温度。清洁设备在长时间工作之后,用户无需等待电芯组件503冷却降温就可以直接给电芯组件503充电,提高了清洁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119.应用场景3
120.在该应用场景中,电机罩300上方设置有电池包组件500,电池包组件500的内腔与电机100的散热通道102连通。电机100在工作的时候,会在其散热通道102中形成负压,由此可在电池包组件内腔中形成气流。当电芯组件503在为电机等电子器件供电的过程中,其产生的热量会被电池包组件内腔中的气流带走,并通过电机100自身的散热通道102从电机组件中排出,从而实现了电池包组件500的散热。
121.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