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

文档序号:31267490发布日期:2022-08-24 11:3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
一种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能dc— dc双向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风、光、水等新型能源转换为电能,其给负载供电及电能储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直流不停电电源系统,220v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给负载供电,同时对蓄电池充电,当市电断电时,蓄电池给负载供电,实现不间断供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阵列和蓄电池共同给负载供电,阳光强的时候,光能转换的电能给负载供电,同时可给蓄电池充电储存电能,当太阳能电池阵列没有阳光照射或光线较弱时,蓄电池将储存的电能给负载供电。我国用电负荷峰值存在很大差值,白天负荷一般处于峰谷状态,夜间负荷一般处于尖峰或超负状态,所以出现了如何削峰填谷的问题。由于电池储能系统响应快速,并且不受地理环境及地理位置的约束,所以特别适合应用于城市电网中存在的削峰填谷问题,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应对电网中断和大面积停电等突发问题,同时还能消除传统能源的波动,改善电力质量,所以电池储能系统逐渐成为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上所述的直流不停电电源系统、光伏电源系统、智能电网电池储能系统,都涉及到电能的双向传输技术,但是现有的系统采用两套系统进行电能的双向传输,造成能量损失大,还容易造成电池充放电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系统通过合理控制双向dc-dc变换模块能够实现电能的双向流动,降低了能量损失,提高了充放电电压电流的稳定性。
6.系统包括:单片机、半桥驱动模块、双向dc-dc变换模块、电压测量模块、电流测量模块、电池防反接模块、储能模块、按键模块以及分别给单片机、半桥驱动模块和电流测量模块供电的辅助电源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用于实时显示系统参数的显示模块;
7.单片机通过与按键模块连接,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
8.双向dc-dc变换模块通过电池防反接模块与储能模块连接;
9.单片机通过半桥驱动模块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连接,用于在充电时,控制双向dc-dc变换模块与直流电源连接;在放电时,控制双向dc-dc变换模块与直流负载连接;
10.单片机还通过电压测量模块和电流测量模块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连接,获取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电压、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
1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双向dc-dc变换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mos管q1、mos管q2;
12.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1端的引脚1和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通过端口s1与电流测量模块连接;
13.电容c1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 c4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1 端的引脚2连接;
14.电阻r2的第二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
15.电阻r1的第二端、电容c1的第二端、电容c2的第二端、电阻 r3的第二端、电容c3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mos管q2的漏极、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一端、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2端引脚2分别接地;
16.mos管q2的漏极通过端口q2.2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mos管 q2的栅极通过端口q2.1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
17.电感l1的第二端、mos管q1的漏极、mos管q2的源极分别通过端口q1.2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
18.mos管q1的栅极通过端口q1.1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
19.mos管q1的源极、电容c5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一端分别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2端引脚1连接;
20.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和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
21.电压测量模块为电阻r5;
22.mos管q1和mos管q2均采用stp80nf70型mos管。
23.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半桥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7、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半桥驱动器u1、二极管d1;
24.半桥驱动器u1的一脚和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接电源;半桥驱动器u1的二脚通过电阻r10连接至单片机;半桥驱动器u1的三脚通过电阻r11连接至单片机;半桥驱动器u1的四脚接地;半桥驱动器u1的五脚分别与三极管q3的基极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
25.半桥驱动器u1的六脚、电容c7的第一端、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阻r6的第一端分别连接至端口q1.2;
26.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
27.电阻r8的第二端、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端口q1.1连接;
28.半桥驱动器u1的七脚分别与三极管q5的基极和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
29.二极管d1的阴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容c7的第二端分别与半桥驱动器u1的八脚连接;
30.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源;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
31.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7的第一端分别与端口q2.1连接;
32.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至端口q2.2;
33.半桥驱动器u1采用ir2104。
3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电流测量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u2、电阻r12、电阻r13、电位器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8、电容c9;
35.电阻r12的第一端接地;
36.电阻r12的第二端、电容c8的第一端、电位器r1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至运算放大器u2的二脚;
37.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端口s1连接;
38.电阻r13的第二端与运算放大器u2的三脚连接;
39.电容c8的第二端、电位器r14的第二端、电阻r15的第一端、电阻r16的第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u2的六脚连接;
40.运算放大器u2的四脚接负电源;运算放大器u2的七脚接正电源;
41.电阻r15的第二端与单片机连接;
42.电阻r16的第二端、电容c9的第一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电容 c9的第二端接地;
43.运算放大器u2采用的是op07。
4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辅助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转换器u3、线性稳压电源u4、稳压器u5、二极管d2、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
45.二极管d2的阳极接电源;
46.二极管d2的阴极、电容c10的第一端、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线性稳压电源u4的一脚连接;
47.电容c10的第二端、电容c11的第二端、线性稳压电源u4的三脚、电容c13的第一端、电容c15的第一端、电容c16的第一端、电容c14的第一端分别与稳压器u5的一脚连接;
48.线性稳压电源u4的二脚、电容c13的第二端、电容c15的第二端分别与稳压器u5的三脚连接;
49.稳压器u5的二脚、稳压器u5的四脚、电容c16的第二端、电容c1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电源;
50.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压转换器u3的二脚;
51.电容c12的第二端连接至电压转换器u3的四脚;
52.电压转换器的三脚接地;电压转换器u3的八脚接正电源;
53.电压转换器u3的五脚,电容c17的第一端接负电源;
54.电容c17的第二端接地;
55.电压转换器u3采用icl7660;
56.线性稳压电源u4采用lm7812;
57.稳压器u5采用ams1117-5。
58.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电池防反接模块包括:二极管d3、电阻 r18、电阻r19、电阻r20、mos管q7、mos管q8;
59.电池防反接模块的b+端、二极管d3的阴极、电阻r20的第一端、mos管q7的源极与电池防反接模块的out+端连接;
60.二极管d3的阳极与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
61.电阻r19的第二端、电阻r20的第二端、mos管q7的栅极、 mos管q8的漏极分别与电池防反接模块的b-端连接;
62.mos管q7的漏极和电阻r18的第一端分别与mos管q8的栅极连接;
63.mos管q8的源极和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池防反接模块的out-端连接;
64.mos管q7采用的p沟道增强型mos管;
65.mos管q8采用的n沟道增强型mos管。
66.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单片机采用stc15w1k16s单片机。
67.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显示模块采用lcd1602显示电路。
68.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6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中,具备电能双向传输功能,以单片机为主控芯片,输出pwm控制信号,经半桥驱动模块驱动mosfet开关管实现升、降压的功能,通过双向dc-dc变换模块实现功率双向传输,降低了能量损失,克服了能量双向传输分开设计的缺陷,同时实时监控电池充放电电压电流值,确保电池充电电流和放电电压的稳定,对电池反接及时报警,保护电路。
70.本实用新型电路简单,通过合理控制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即可实现电能的双向传输,有效提升了分布式电源利用率和系统电能质量。
附图说明
7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2.图1为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示意图;
73.图2为半桥驱动模块电路图;
74.图3为双向dc-dc变换模块电路图;
75.图4为电流测量模块电路图;
76.图5为电池防反接模块电路图;
77.图6为30v转5v和12v电源电路图;
78.图7为5v转-5v电源电路图;
79.图8为显示模块电路图;
80.图9为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81.图10为系统充电模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82.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8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能dc-dc双向转换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单片机1、半桥驱动模块2、双向dc-dc变换模块3、电压测量模块4、电流测量模块5、电池防反接模块6、储能模块7、辅助电源模块、按键模块8及显示模块9;
84.本实用新型中,单片机1可以采用stc15w1k16s单片机,还可以采用stc15w4k32s单片机,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型号。这里以 stc15w1k16s单片机为例,本实用新型以stc15w1k16s单片机为主控芯片,输出pwm控制信号,经半桥驱动模块2控制双向dc- dc模块3实现功率双向传输。
85.stc15w1k16s单片机是stc生产的单时钟/机器周期的单片机,是宽电压、高速、高可靠、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8051单片机,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但速度快8-12倍。内
com端是低侧浮动电源回流,这三个控制下半桥的mos导通。
101.mosfet在高频状态下工作时不是一个理想的开关器件,寄生参数对其影响比较大,所以需要一定的驱动电流,采用ir2104作为驱动器,增强了电路推拉电流的能力,降低了开关管的开关损耗。由于同步整流的上臂需要悬浮驱动,所以自举驱动采用ir2104作为驱动芯片。电容c7为自举电容,且将二极管d1配置为自举器件,能阻断直流干线上的反向高压,其承受的电流是栅极电荷与开关频率之积。同时为了减少电荷损失,应选择反向漏电流小的快恢复二极管或者肖特基二极管。
102.三极管q5、三极管q6与三极管q3、三极管q4分别组成推拉式输出级,能提供大的驱动电流,提高驱动能力。
103.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双向dc-dc变换模块3,为非隔离型双向 dc-dc转换器,结构比较简单,每个部件都是直接相连,没有额外的能量损失,工作效率比较髙。输入端直流电压为24v~36v,锂电池额定电压24v。充电电流为1a~2a可调,输出功率最大值可为48w。电路采用同步整流,两个mosfet管q1、q2交替导通。
104.如图3所示,双向dc-dc变换模块3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mos管q1、mos管q2;
105.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1端的引脚1和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通过端口s1与电流测量模块5连接;
106.电容c1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 c4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1 端的引脚2连接;
107.电阻r2的第二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
108.电阻r1的第二端、电容c1的第二端、电容c2的第二端、电阻 r3的第二端、电容c3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mos管q2的漏极、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一端、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2端引脚2分别接地;
109.mos管q2的漏极通过端口q2.2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mos管q2的栅极通过端口q2.1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2;
110.电感l1的第二端、mos管q1的漏极、mos管q2的源极分别通过端口q1.2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2;
111.mos管q1的栅极通过端口q1.1连接至半桥驱动模块2;
112.mos管q1的源极、电容c5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一端分别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的p2端引脚1连接;
113.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和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单片机1连接;
114.mos管q1和mos管q2均采用stp80nf70型mos管。
115.在充电过程中,双向dc-dc变换模块3的p2端连接直流电源 11,双向dc-dc变换模块3的p1端通过电池防反接模块6连接储能模块7,在mos管q1导通、mos管q2截止时,直流电源11给储能模块7充电;在mos管q1截止、mos管q2导通时,mos管 q2作为续流通道,电感l1储存的能量给储能模块7充电,降低能量损失。
116.在放电过程中,双向dc-dc变换模块3的p2端连接直流负载 10,双向dc-dc变换模块3的p1端通过电池防反接模块6连接至储能模块7,在mos管q1导通、mos管q2截止时,储能模块7 通过mos管q1向直流负载10供电;在mos管q1截止、mos管 q2导通时,电容c5、c6储存
的电场能给直流负载10供电,mos 管q2导通能提供电感l1磁场能闭环泄放通道,将能量送回储能模块,进一步降低能量损失,提升电能利用率。
117.为保证纹波电压要求和减小电容esr的影响,两侧的输出电容c5、c6选用两个1000mf的电解电容并联,留足裕量。储能电感l1的h 值最低要求是使电路不达到饱和状态,电感量较大,电路纹波较小,但电感量过大会导致带负载能力下降,因此选择绕制500mh左右的铁硅铝磁环电感,可以满足双向功率流的设计要求,采用多股漆包线绕制,减小铜损。
118.mos管q1和mos管q2均选择低导通内阻低寄生参数的 stp80nf70型mosfet,电压参数和电流参数都留有较大的裕量,米勒电容小、栅极电荷小。采用同步整流方案,使整流时的导通损耗得到极大降低。
119.在储能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时,单片机1经半桥驱动模块2驱动 mos管q1、mos管q2动作实现升、降压的功能,并通过按键调整工作模式和工作电流值,合理控制双向dc-dc模块3实现功率双向传输。充电模式下,电流测量模块5通过采样电路测得采样电流值,并与单片机内部设定的基准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通过pid算法调节输出占空比,实现电流调整;放电模式下,储能模块通过双向dc-dc 变换模块向直流负载10进行放电,放电电压由单片机内部设定值决定,并由pid算法进行调节,实现电压调整。
120.在本实用新型中,单片机1还通过电压测量模块4和电流测量模块5与双向dc-dc变换模块3连接,获取双向dc-dc变换模块3 的输出电压、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其中涉及的电压测量模块4,结合图3所示电路,设置分压电阻r4,由电阻r4、r5构成分压电路,并由单片机1内部自带的a/d端口完成对电压的测量,采集信号送至单片机1,测量储能模块7放电的电压值。
121.如图4所示,电流测量模块5包括:运算放大器u2、电阻r12、电阻r13、电位器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8、电容c9;
122.电阻r12的第一端接地;
123.电阻r12的第二端、电容c8的第一端、电位器r1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至运算放大器u2的二脚;
124.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端口s1连接;
125.电阻r13的第二端与运算放大器u2的三脚连接;
126.电容c8的第二端、电位器r14的第二端、电阻r15的第一端、电阻r16的第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u2的六脚连接;
127.运算放大器u2的四脚接负电源;运算放大器u2的七脚接正电源;
128.电阻r15的第二端与单片机1连接;
129.电阻r16的第二端、电容c9的第一端分别与单片机1连接电容 c9的第二端接地;
130.运算放大器u2采用的是op07。
131.电流测量模块5可检测储能模块7的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进而控制单片机1输出的pwm波占空比实现调节控制。通过在直流母线上设置的电阻r1作为采样电阻,电流流过电阻r1后产生一定的电压降,通过检测压降值计算电流的大小,完成对电流的采样,经运算放大器u2构成的电流测量放大电路放大后输入到单片机1,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电阻r15和r16分别与单片机连接,其中一路用于电流显示,另一路用于电路反馈,调节电位器r14可改变放大电路放大倍数,进而实现对电流信号的精确放大。
132.电路为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0133][0134]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双向dc-dc变换模块3通过电池防反接模块6与储能模块7连接,用于避免储能模块7反接,并通过二极管 d3进行反接报警提示。
[0135]
常见的防接反保护方式为在蓄电池两端并联保护二极管,即当蓄电池接反时,二极管正向导通,这时通过二极管的电流非常大,将二极管烧断,从而保护电路。但在其熔断后不可恢复,不利于系统的维护,本系统通过设置的电池防反接模块替代上述方式,可为蓄电池反接提供持续有效的保护,而且导通电阻远小于二极管,所以基本不会损失能量。
[0136]
如图5所示,电池防反接模块6包括:二极管d3、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mos管q7、mos管q8;
[0137]
电池防反接模块6的b+端、二极管d3的阴极、电阻r20的第一端、mos管q7的源极与电池防反接模块6的out+端连接;
[0138]
二极管d3的阳极与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
[0139]
电阻r19的第二端、电阻r20的第二端、mos管q7的栅极、 mos管q8的漏极分别与电池防反接模块6的b-端连接;
[0140]
mos管q7的漏极和电阻r18的第一端分别与mos管q8的栅极连接;
[0141]
mos管q8的源极和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池防反接模块6 的out-端连接;
[0142]
mos管q7采用的p沟道增强型mos管;
[0143]
mos管q8采用的n沟道增强型mos管。
[0144]
电池防反接模块6的b+、b-端为储能模块7接口端,out+、 out-端接至双向dc-dc变换模块p1端,其工作原理为:
[0145]
当储能模块7连接正确时,p沟道增强型mos管q7栅源电压为负压降而导通,n沟道增强型mos管q8栅源电压为正压降而导通,电池防反接模块6的out-端与b-端连通,输出电压等于电池电压,电路内阻等于mos管q7和q8的内阻,电路导通。
[0146]
当储能模块7正负极接反时,p沟道增强型mos管q7因栅源电压为正压降而截止,n沟道增强型mos管q8因栅极无电压而截止,电池防反接模块6的out-端与b-端断开,电路断开,并点亮二极管d3提示储能模块7正负极接反。
[0147]
其中,mos管q7、mos管q8沟道里的体二极管不会影响电路工作,二极管导通的时候,mos管也导通了,当储能模块7极性反接时,mos管和体二极管都截止。
[0148]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辅助电源模块,用于分别给单片机1、半桥驱动模块2、电流测量模块5供电,电路设计如图6和图7所示,包括:电压转换器u3、线性稳压电源u4、稳压器u5、二极管d2、电容 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 c16、电容c17;
[0149]
二极管d2的阳极接电源;
[0150]
二极管d2的阴极、电容c10的第一端、电容c11的第一端分别与线性稳压电源u4的一脚连接;
[0151]
电容c10的第二端、电容c11的第二端、线性稳压电源u4的三脚、电容c13的第一端、电容c15的第一端、电容c16的第一端、电容c14的第一端分别与稳压器u5的一脚连接;
[0152]
线性稳压电源u4的二脚、电容c13的第二端、电容c15的第二端分别与稳压器u5的
三脚连接;
[0153]
稳压器u5的二脚、稳压器u5的四脚、电容c16的第二端、电容c1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电源;
[0154]
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压转换器u3的二脚;
[0155]
电容c12的第二端连接至电压转换器u3的四脚;
[0156]
电压转换器的三脚接地;电压转换器u3的八脚接正电源;
[0157]
电压转换器u3的五脚,电容c17的第一端接负电源;
[0158]
电容c17的第二端接地;
[0159]
电压转换器u3采用icl7660;
[0160]
线性稳压电源u4采用lm7812;
[0161]
稳压器u5采用ams1117-5。
[0162]
通过线性稳压电源u4将双向dc-dc变换模块3连接的储能模块7输出的大电压转换为12v电压,为半桥驱动模块2的芯片供电,再通过稳压器u5将12v电压转换为5v电压,为单片机1供电,之后通过电压转换器u3将5v电压转换为-5v(vee),为电流测量模块5的运算放大器u2供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电源模块电路具有整体驱动效果强、重量轻、性能稳定且无需另外提供电源适配器的优点。
[0163]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单片机1与显示模块9连接,用于实时显示系统参数,显示模块9采用lcd1602显示电路。显示模块9的en 使能端用来实现片选;rs端进行数据和命令选择;r/w端进行读写控制;为防止直接加5v电压烧坏背光灯,在15脚串接一个电阻r22用于限流。液晶3端通过接一个10k电位器r21接地来调节显示对比度。数据输入端d0-d7用于电压数据的传送。
[0164]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主程序流程图,软件部分主要实现电压电流双环的稳定控制,双闭环pid算法调节pwm的输出,使得电池充电电流和放电电压恒定,充电模式与放电模式的切换通过按键进行设定。在上电自启后,系统初始化,检测是否有模式切换命令:
[0165]
选择充电模式进行储能模块充电时,在充电过程中,基于电流环调节实现pid控制,检测实测电流是否等于设定电流,若否,则反馈至电流环进行调节,同时检测电池电压是否大于24v,若否,则充电结束,若是,则进行过充保护,充电结束,并通过显示模块9实时显示电路参数。
[0166]
选择放电模式向直流负载放电时,在放电过程中,基于电压环进行pid控制,检测电压是否稳定,若否,则反馈至电压环进行调节,同时比较电池电压值是否小于18v(放电电压设定值可通过单片机调整),若是,则结束放电,若否,则继续放电,并通过显示模块9实时显示电路参数。
[0167]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选用buck/boost电路时buck模式下的充电流程图,充电过程中,电流步进值大小通过按键进行设定,在充电过程中,进行adc中断采样实时获取各个测量点处的电压值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并进行按键扫描,检测是否有电流调整按键按下,若否,则返回继续扫描,若是,则进行采样adc值和参考adc值比较,若参数采样值大于参考值,则减小输出pwm占空比,若参数采样值小于参考值,则增大输出pwm占空比,然后检测电压测量值是否和设定值相等,若否,则返回至采样adc值和参考adc值比较环节,重新进行参数采样值和参考值的比较,并适应性调整输出pwm占空比,直至电压测量值等于设定值。
[0168]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169]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