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1738发布日期:2022-11-15 19:03阅读:22来源:国知局
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丰富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越来越喜欢在户外使用各种电器设备,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储能装置存在缺陷,例如:
3.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储能装置通常是固定式结构,其在生产时通常与内部的储能组件一体成型,其外壳是不可拆卸的,当外壳内部的储能组件存在故障时,只能将整个便携式储能装置进行舍弃;
4.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储能装置中的交流接口和直流接口通常是混合交错设置在外壳的一个面上,这样设置用户使用起来需要耗费时间对交流接口和直流接口进行辨认区分,而且线路容易发生故障,使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储能电源,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6.储能电源,包括壳体、储能组件以及所述壳体内部形成的腔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壳、中壳、前壳和后壳,所述储能组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用于储存电能或提供电能输出;
7.所述中壳具有顶壁以及位于所述顶壁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相对所述顶壁折弯设置;
8.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中壳以及所述底壳的两侧,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围设形成所述腔体。
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底壳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壁的底部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底壳的第二侧部,使所述底壳的前侧、所述顶壁的前侧、所述第一侧壁的前侧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前侧构成第一连接部,以及使所述底壳的后侧、所述顶壁的后侧、所述第一侧壁的后侧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后侧构成第二连接部;
10.所述前壳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后壳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围设形成所述腔体。
1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壳与所述中壳的连接处,所述底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件;
12.或,所述底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
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前壳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处,所述前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或,所述前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
14.在所述后壳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所述后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或,所述后壳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
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
16.所述第一紧固件配置为紧固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一卡槽。
1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和至少一个第三紧固件;
18.所述第二紧固件配置为紧固所述第二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三紧固件配置为紧固所述第三卡接件和所述第三卡槽。
1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直流接口和至少一个交流接口;
20.所述直流接口设置在所述前壳上,所述交流接口设置在所述后壳上。
2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格栅板和第二格栅板;
22.所述第一格栅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格栅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
2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格栅板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格栅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24.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格栅板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格栅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配置为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2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格栅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三凸缘,所述底壳的第一侧部上还设置有第四卡槽,所述第三凸缘与所述第四卡槽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
26.所述第二格栅板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凸缘,所述底壳的第二侧部上还设置有第五卡槽,所述第四凸缘与所述第五卡槽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
2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电源,结构设计合理、组装拆卸方便,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能够加强壳体的结构强度,使壳体的结构更稳定,能够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壳体发生散架损坏,有利于延长储能电源的使用寿命。
29.直流接口设置在前壳上,交流接口设置在后壳上;这样设置布局合理,对直流接口和交流接口进行区分,能够便于用户的使用,还能够减少线路发生故障。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2.图1是实施例中储能电源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实施例中储能电源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实施例中储能电源的第一视角结构爆炸图;
35.图4是实施例中储能电源的第二视角结构爆炸图;
36.图5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是实施例中中壳、第一格栅板和第二格栅板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9.图8是实施例中中壳、第一格栅板和第二格栅板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4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1.1-壳体;2-储能组件;3-腔体;4-底壳;5-中壳;6-前壳;7-后壳;8-壳体的正面;9-壳体的背面;10-控制面板;11-顶壁的第一侧部;12-顶壁的第二侧部;13-第一侧壁;14-第二侧壁;15-底壳的第一侧部;16-底壳的第二侧部;17-底壳的前侧;18-顶壁的前侧;19-第一侧壁的前侧;20-第二侧壁的前侧;21-第一连接部;22-底壳的后侧;23-顶壁的后侧;24-第一侧壁的后侧;25-第二侧壁的后侧;26-第二连接部;27-第一卡槽;28-第一卡接件;31-第二卡槽;32-第二卡接件;33-第三卡槽;34-第三卡接件;35-第一紧固件;37-顶壁;39-提手组件;40-直流接口;41-交流接口;42-第一格栅板;43-第二格栅板;44-第一滑槽;45-第一凸缘;46-第二滑槽;47-第二凸缘;48-第三凸缘;49-第四卡槽;50-第四凸缘;51-第五卡槽;52-第二紧固件;53-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42.实施例
43.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储能电源,包括壳体1、储能组件2以及壳体1内部形成的腔体3,壳体1包括底壳4、中壳5、前壳6和后壳7,前壳6即壳体的正面8,后壳7即壳体的背面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面板10,控制面板10设置在壳体的正面8上、即设置在前壳6上,下文中的直流接口40位于壳体的正面8、即位于前壳6上,下文中的交流接口41位于壳体的背面9、即位于后壳7上,储能组件2设置在腔体3内、用于储存电能或提供电能输出;具体地,本实施例可选储能组件2设置在腔体3内并位于底壳4上,储能组件2可选包括电池组件以及电路组件,电路组件可将外界交流电或直接电的电能存储到电池组件中,电池组件可将内部存储的电能通过电路组件向外界输出交流或直流电;底壳4、前壳6和后壳7均可选为矩形状结构。
44.中壳5具有顶壁37以及位于顶壁37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分别相对顶壁37折弯设置,且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与顶壁37之间构成一体式结构,具体地,第一侧壁13位于顶壁的第一侧部11,第二侧壁14位于顶壁的第二侧部12,顶壁的第一侧部11和顶壁的第二侧部12相对设置,具体地,顶壁37分别与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连接且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与顶壁37这三者构成倒“u”型结构设置。
45.其中,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可拆卸地设置在底壳4上,前壳6和后壳7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中壳5以及底壳4的两侧,前壳6、中壳5和后壳7围设形成腔体3。
46.本实施例中,底壳4具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即、底壳的第一侧部15和底壳的第二侧部16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3的底部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底壳的第一侧部15、第二侧壁14的底部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底壳的第二侧部16,使底壳的前侧17、顶壁的前侧18、第一侧壁的前侧19和第二侧壁的前侧20构成第一连接部21,以及使底壳的后侧22、顶
壁的后侧23、第一侧壁的后侧24和第二侧壁的后侧25构成第二连接部26。
47.具体地,底壳的前侧17即底壳靠近壳体的正面8的位置、即底壳4靠近前壳6的位置,顶壁的前侧18即顶壁37靠近壳体的正面8的位置、即顶壁37靠近前壳6的位置,第一侧壁的前侧19即第一侧壁13靠近壳体的正面8的位置、即第一侧壁13靠近前壳6的位置,第二侧壁的前侧20即第二侧壁14靠近壳体的正面8的位置、即第二侧壁14靠近前壳6的位置。
48.具体地,底壳的后侧22即底壳4靠近壳体的背面9的位置、即底壳4靠近后壳7的位置,顶壁的后侧23即顶壁37靠近壳体的背面9的位置、即顶壁37靠近5近后壳7的位置,第一侧壁的后侧24即第一侧壁13靠近壳体的背面9的位置、即第一侧壁13靠近后壳7的位置,第二侧壁的后侧25即第二侧壁14靠近壳体的背面9的位置、即第二侧壁14靠近后壳7的位置。
49.前壳6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连接部21、后壳7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连接部26,以围设形成腔体3。
50.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工作原理包括:
51.由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与顶壁37构成的一体式结构安装在底壳4上,即,第一侧壁13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底壳的第一侧部15,第二侧壁14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底壳的第二侧部16,底壳的前侧17、顶壁的前侧18、第一侧壁的前侧19和第二侧壁的前侧20构成第一连接部21,以及使底壳的后侧22、顶壁的后侧23、第一侧壁的后侧24和第二侧壁的后侧25构成第二连接部26,前壳6安装在第一连接部21上,后壳7安装在第二连接部26上。
52.具体地,本实施例结构设计合理、组装拆卸方便,能够加强壳体1的结构强度,能够使壳体1的结构更稳定,能够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壳体1发生散架损坏,有利于延长储能电源的使用寿命。
53.本实施例中,在底壳4与中壳5的连接处,底壳4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27,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件28;或,底壳4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件28,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27。
54.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底壳的第一侧部15和第一侧壁13的底部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27,底壳的第一侧部15和第一侧壁13的底部中的另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件28,第一卡接件28和第一卡槽27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底壳的第二侧部16和第二侧壁14的底部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槽27,底壳的第二侧部16和第二侧壁14的底部中的另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件28,第一卡接件28和第一卡槽27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
5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选底壳的第一侧部15设置有2个第一卡槽27,可选第一侧壁13的底部设置有2个第一卡接件28,第一卡接件28可选为柱状凸起结构;可选底壳的第二侧部16设置有2个第一卡槽27,可选第二侧壁14的底部设置有2个第一卡接件28,第一卡接件28可选为柱状凸起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底壳的第一侧部15设置有2个第一卡槽27仅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底壳的第一侧部15可选设置有1个、3个、4个或5个等第一卡槽27;第一侧壁13的底部设置有2个第一卡接件28仅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3的底部可选设置有1个、3个、4个或5个等第一卡接件28;底壳的第二侧部16设置有2个第一卡槽27仅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底壳的第二侧部16可选设置有1个、3个、4个或5个等第一卡槽27;第二侧壁14的底部设置有2个第一卡接件28仅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
侧壁14的底部可选设置有1个、3个、4个或5个等第一卡接件28。
56.本实施例中,在前壳6与第一连接部21的连接处,前壳6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31,第一连接部21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32,或,前壳6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32,第一连接部21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31。
57.在后壳7与第二连接部26的连接处,后壳7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33,第二连接部26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34,或,后壳7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34,第二连接部26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33。
58.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前壳6和第一连接部21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31,前壳6和第一连接部21中的另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32,第二卡接件32和第二卡槽31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后壳7和第二连接部26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33,后壳7和第二连接部26中的另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34,第三卡接件34和第三卡槽33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
5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连接部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31,具体地,可选底壳的前侧17、顶壁的前侧18、第一侧壁的前侧19和第二侧壁的前侧20均设置有(即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槽31;可选前壳6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32,第二卡接件32可选为柱状凸起结构,前壳6可选为矩形状结构,第二卡接件32可选分布在前壳6靠近边缘的位置上,即可选前壳6的每条边上靠近边缘的位置均设置有(即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件32;可选第二连接部2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33,具体地,可选底壳的后侧22、顶壁的后侧23、第一侧壁的后侧24和第二侧壁的后侧25均设置有(即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33;可选后壳7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34,第三卡接件34可选为柱状凸起结构,后壳7可选为矩形状结构,第三卡接件34可选分布在后壳7靠近边缘的位置上,即可选后壳7的每条边上靠近边缘的位置均设置有(即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接件34。
60.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35;第一紧固件35配置为紧固第一卡接件28和第一卡槽27。
61.具体地,第一紧固件35可选为螺钉、螺丝或螺柱等螺纹紧固件。
6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52和至少一个第三紧固件53;第二紧固件52配置为紧固第二卡接件32和第二卡槽31,第三紧固件53配置为紧固第三卡接件34和第三卡槽33。
63.具体地,第二紧固件52可选为螺钉、螺丝或螺柱等螺纹紧固件,第三紧固件53可选为螺钉、螺丝或螺柱等螺纹紧固件。
64.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提手组件39,提手组件39的底部可移动地穿设在中壳5上并延伸至腔体3内,提手组件39配置为外部拉力作用下向中壳5外移动,或者,提手组件39配置为外部压力作用下向腔体3内移动;具体地,外部拉力可选为用户的对提手组件39施加的拉力,外部压力可选为用户对提手组件39的按压力。
65.具体地,提手组件39的底部可移动地穿设在顶壁37上并延伸至腔体3内,提手组件39配置为外部拉力作用下向顶壁37外移动。
66.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直流接口40和至少一个交流接口41;直流接口40设置在前壳6上,交流接口41设置在后壳7上;这样设置布局合理,对直流接口40和交流接口41进行区分,能够便于用户的使用,还能够减少线路发生故障。
67.具体地,直流接口40可选设置在壳体的正面8,即,直流接口40可选设置在前壳6上;交流接口41可选设置在壳体的背面9,即,交流接口41可选设置在后壳7上。
68.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格栅板42和第二格栅板43;第一格栅板42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侧壁13上,第二格栅板4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侧壁14上。
69.具体地,第一格栅板42和第二格栅板43的设置能够有助于腔体3内电子元器件的散热,还有助于腔体3内储能组件2的散热,能够避免腔体3内的电子元器件以及储能组件2由于温度过高发生损坏,且第一格栅板42和第二格栅板43的设置有还能够使储能电源的外观更美观。
70.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3和第一格栅板42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滑槽44,第一侧壁13和第一格栅板42中的另一个设置有第一凸缘45,第一凸缘45配置为与第一滑槽44滑动连接;第二侧壁14和第二格栅板43中的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滑槽46,第二侧壁14和第二格栅板43中的另一个设置有第二凸缘47,第二凸缘47配置为与第二滑槽46滑动连接。
7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侧壁13上设置有2个第一滑槽44,且2个第一滑槽44平行设置,可选第一格栅板42上设置有2个第一凸缘45,第一格栅板42可选为矩形面板结构,可选第一格栅板42中相对设置的两侧部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45。
7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二侧壁14上设置有2个第二滑槽46,且2个第二滑槽46平行设置,可选第二格栅板43上设置有2个第二凸缘47,第二格栅板43可选为矩形面板结构,可选第二格栅板43中相对设置的两侧部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二凸缘47。
73.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板42的底部设置有第三凸缘48,底壳的第一侧部15上还设置有第四卡槽49,第三凸缘48与第四卡槽49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第二格栅板43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凸缘50,底壳的第二侧部16上还设置有第五卡槽51,第四凸缘50与第五卡槽51之间配置为互相卡接。
74.具体地,第三凸缘48位于第一格栅板42中两侧部边缘设置的第一凸缘45之间,第四凸缘50位于第二格栅板43中两侧部边缘设置的第二凸缘47之间;第四卡槽49位于底壳的第一侧部15设置的2个第一卡槽27之间,第五卡槽51位于底壳的第二侧部16设置的2个第一卡槽27之间。
7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结构设计合理、组装拆卸方便,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能够使壳体的结构更稳定,能够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壳体发生散架损坏,有利于延长储能电源的使用寿命。
76.直流接口设置在前壳上,交流接口设置在后壳上;这样设置布局合理,对直流接口和交流接口进行区分,能够便于用户的使用,还能够减少线路发生故障。
7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78.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79.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80.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
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