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交汇分层桥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47500发布日期:2022-10-05 07:3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交汇分层桥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桥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缆交汇分层桥架。


背景技术:

2.电缆桥架是用来固定电缆的装置,电缆桥架分为槽式、托盘式和梯架式、网格式等结构,由支架、托臂和安装附件等组成。建筑物内桥架可以独立架设,也可以附设在各种建(构)筑物和管廊支架上。对于需要双层走线的电缆线组,一般采用水平分层或者是上下分层的电缆桥架,这种电缆桥架具备两条供电缆线组通过的走线通道,满足电缆线组分层的需要。但是,由于电缆线组终端设备摆放的需要,需要将电线组的走线分层方式从水平分层转变为上下分层或者从上下封层转变为水平分层,现有结构的电缆桥架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缆交汇分层桥架,能够将电缆线组从左右水平分层设置转变为上下竖直分层设置或者从上下竖直分层设置转变为左右水平分层设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缆交汇分层桥架,包括用于供电缆通过的第一线槽、第二线槽以及第三线槽,所述第二线槽前端与第一线槽后端连接,所述第三线槽前端与第二线槽后端连接,所述第一线槽内中部设有前后延伸设置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三线槽内中部设有前后延伸设置且水平设置的第三分隔板。
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线槽的底面以及第二线槽的底面均与第三线槽的底面共面。
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线槽的高度、第三分隔板上侧到第三线槽上侧的竖直距离以及第三分隔板下侧到第三线槽下侧的竖直距离均大于电缆线组高度的2倍,所述第三分隔板前端连接有从后往前向下倾斜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下端与第一线槽底面的竖直距离为第一线槽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分隔板下端与第二线槽前后两侧的水平距离相等。
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线槽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容纳槽以及用于封盖第一容纳槽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线槽设开口朝上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二容纳槽以及用于封盖第二容纳槽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三线槽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三容纳槽以及用于封盖第三容纳槽的第三盖板,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二容纳槽以及第三容纳槽一体设置,所述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第三盖板一体设置。
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在第一容纳槽内底面中部,所述第三容纳槽内左右两侧部设有前后延伸设置的插槽,所述第三分隔板与插槽前后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容纳槽左右两侧设有用于承托第二分隔板的承托板。
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两块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底面,左边的第
一分隔板与第一容纳槽左侧距离与右边第一分隔板与第一容纳槽右侧距离相等,所述容纳槽内底部设有左右两侧与第一分隔板后端对应连接的封口板,且第一分隔板的高度以封口板的高度均与第一容纳槽的高度相等,所述封口板后侧与第一容纳槽后端共面。
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线槽的高度为第一线槽的高度的2-2.1倍,两块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的间距为第三线槽宽度的0.2-0.4倍,左边的第一分隔板与第一容纳槽左侧距离以及右边第一分隔板与第一容纳槽右侧距离均与第三线槽的宽度相等。
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容纳槽左右两侧的前部、第一分隔板的前部以及第三容纳槽左右两侧的后部均设有连接通孔。
12.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电缆交汇分层桥架通过第一线槽、第二线槽、第三线槽、第一分隔板以及第三分隔板相互配合,能够将电缆线组从左右水平分层设置转变为上下竖直分层设置或者从上下竖直分层设置转变为左右水平分层设置,以满足电缆线组的走线要求。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缆交汇分层桥架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15.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缆交汇分层桥架的结构示意右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缆交汇分层桥架拆除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第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18.图中:1、第一线槽;2、第二线槽;3、第三线槽;4、第一分隔板;5、第三分隔板;6、第二分隔板;7、第一容纳槽;8、第一盖板;9、第二容纳槽;10、第二盖板;11、第三容纳槽;12、第三盖板;13、插槽;14、承托板;15、封口板;16、连接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20.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电缆交汇分层桥架,包括用于供电缆通过的第一线槽1、第二线槽2以及第三线槽3,所述第二线槽2前端与第一线槽1后端连接,所述第三线槽3前端与第二线槽2后端连接,所述第一线槽1内中部设有前后延伸设置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分隔板4,所述第三线槽3内中部设有前后延伸设置且水平设置的第三分隔板5。实际上,所述第一线槽1的宽度大于第三线槽3的宽度(第一线槽1的宽度即第一线槽1左侧到右侧的距离,第三线槽3的宽度即第三线槽3左侧到右侧的距离),所述第三线槽3的高度大于第一线槽1的高度(第一线槽1的高度即第一线槽1上侧到下侧的距离,第三线槽3的高度即第三线槽3上侧到下侧的距离),对应地,所述第二线槽2的宽度从前往后逐渐变小,所述第二线槽2的高度从前往后逐渐变大。
21.本实用新型的电缆交汇分层桥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22.1.在竖直设置的第一分隔板4的作用下,从第一线槽1前端进入的电缆线组划分为
左右水平设置的两组电缆线组;
23.2.左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转向,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上侧从前往后延伸;右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转向,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下方从前往后延伸;
24.或者右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转向,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上侧从前往后延伸;左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转向,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下方从前往后延伸;
25.3.两组电缆线组离开第三线槽3后端并成上下竖直分层设置。
26.本实用新型的电缆交汇分层桥架通过第一线槽1、第二线槽2、第三线槽3、第一分隔板4以及第三分隔板5相互配合,能够将电缆线组从左右水平分层设置转变为上下竖直分层设置或者从上下竖直分层设置转变为左右水平分层设置,以满足电缆线组的走线要求。
27.实际上,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线槽1的底面以及第二线槽2的底面均优选与第三线槽3的底面共面,降低第二线槽2与第一线槽1的连接难度以及第三线槽3与第二线槽2的连接难度。从而使左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从前往后逐渐靠右并向上延伸,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上侧从前往后延伸;右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从前往后逐渐靠左延伸,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下方从前往后延伸。或者是右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从前往后逐渐靠左并向上延伸,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上侧从前往后延伸;左边的电缆线组离开第一线槽1后在第二线槽2内从前往后逐渐靠右延伸,然后离开第二线槽2进入第三线槽3并在第三分隔板5下方从前往后延伸。
28.值得一提的是,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线槽1的高度、第三分隔板5上侧到第三线槽3上侧的竖直距离以及第三分隔板5下侧到第三线槽3下侧的竖直距离均优选大于电缆线组高度的2倍,所述第一线槽1的高度、第三分隔板5上侧到第三线槽3上侧的竖直距离以及第三分隔板5下侧到第三线槽3下侧的竖直距离为电缆线组提供更大的走线空间;所述第三分隔板5前端优选连接有从后往前向下倾斜的第二分隔板6,所述第二分隔板6下端与第一线槽1底面的竖直距离为第一线槽1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分隔板6下端与第二线槽2前后两侧的水平距离相等,确保其中一组电缆线组能够进入到第二分隔板6上侧,并且第二分隔板6对要进入到第三分隔板5上侧的电缆线组起导向承托作用。
29.实际上,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线槽1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容纳槽7以及用于封盖第一容纳槽7的第一盖板10,所述第二线槽2设开口朝上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二容纳槽9以及用于封盖第二容纳槽9的第一盖板10,所述第三线槽3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三容纳槽11以及用于封盖第三容纳槽11的第三盖板12,所述第一盖板10可以采用卡合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容纳槽7连接,实现第一盖板10与第一容纳槽7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盖板12可以采用卡合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二容纳槽9连接,实现第二盖板12与第二容纳槽9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盖板12可以采用卡合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三容纳槽11连接,实现第三盖板12与第三容纳槽11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容纳槽7、第二容纳槽9以及第三容纳槽11优选一体设置,所述第一盖板10、第二盖板12以及第三盖板12优选一体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容纳槽7、第二容纳槽9以及第三容纳槽11可以采用金属板钣金成型制作而成,所
述第一盖板10、第二盖板12以及第三盖板12可以采用金属板钣金成型制作而成,或者是所述第一容纳槽7、第二容纳槽9以及第三容纳槽11可以采用注塑成型,述第一盖板10、第二盖板12以及第三盖板12可以采用注塑成型,使得所述第一线槽1、第二线槽2以及第三线槽3能够同时开启或者关闭。
30.实际上,所述第一分隔板4固定在第一容纳槽7内底面中部,所述第三容纳槽11内左右两侧部优选设有前后延伸设置的插槽13,所述第三分隔板5与插槽13前后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容纳槽9左右两侧设有用于承托第二分隔板6的承托板14,拉动第三分隔板5相对插入向前滑动,使得第三分隔板5连同第二分隔板6从第三容纳腔内拆下,方便对先对其中一组的电缆线组操作,然后将第三分隔板5从往后插入插槽13并是第二分隔板6下侧与承托板14上侧相抵,然后对另一要经过第二分隔板6上侧以及第三分隔板5上侧电缆线组操作。
31.具体地,如图4所示,优选有两块所述第一分隔板4设置在第一容纳槽7内底面,左边的第一分隔板4与第一容纳槽7左侧距离与右边第一分隔板4与第一容纳槽7右侧距离相等,所述容纳槽内底部设有左右两侧与第一分隔板4后端对应连接的封口板15,且第一分隔板4的高度以封口板15的高度均与第一容纳槽7的高度相等,所述封口板15后侧与第一容纳槽7后端共面,通过两块第一分隔板4以及封口板15上下两侧分别与第一盖板10下侧第一容纳槽7内底面相抵,起到增强第一线槽1的抗变形能力的作用。
32.实际上,所述第三线槽3的高度优选为第一线槽1的高度的2-2.1倍,两块所述第一分隔板4之间的间距优选为第三线槽3宽度的0.2-0.4倍,左边的第一分隔板4与第一容纳槽7左侧距离以及右边第一分隔板4与第一容纳槽7右侧距离均与第三线槽3的宽度相等,实际上,多个外部线槽的尺寸一致,且外部线槽的外框宽度小于等于第三线槽3的内宽宽度,外部线槽的外框高度小于等于第一小擦的内宽高度,使得第三线槽3后部可以连接两组上下竖直分布的外部电缆线槽以及第一线槽1前部可以连接两组左右水平分布的外部电缆线槽。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容纳槽7左右两侧的前部、第一分隔板4的前部以及第三容纳槽11左右两侧的后部均优选设有连接通孔16,为外部线槽与第一容纳槽7左右两侧的前部、第一分隔板4的前部以及第三容纳槽11左右两侧的后部螺纹连接作准备。
3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