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4811发布日期:2022-11-29 21:52阅读:32来源:国知局
双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2.通用编程器是一种对mcu、cpld、eeprom、flash和nvram等常见芯片进行编程的设备,通过将通用编程器的外部接口与芯片的各信号管脚及电源管脚相连,来实现对芯片的编程。通常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提供io驱动来实现外部芯片的编程,fpga的io端口电压是受该io端口所在bank的vccio电压决定的,所以io端口电压会受到fpga的vccio电压限制,然而只有fpga的io端口电压与待编程芯片允许的电压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对芯片进行编程,否则待编程芯片无法有效接收fpga输出的信号,甚至可能被损坏。
3.现有的io驱动电路对io电压的调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改变fpga的io端口所在bank的vccio电压,进而调整io端口电压,实现io端口电压与待编程芯片的匹配;另一种是通过在fpga后端加入双向电压转换芯片来实现io电压与待编程芯片匹配。然而这两种方式都只能实现一种电压范围的输出,无法适用多电压范围需求的场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多电压范围需求的双驱动电路。
5.一种双驱动电路,包括:
6.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7.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端共连接,并与目标电路连接;
8.所述驱动单元用于:
9.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至所述目标电路;或
10.输出所述第一电压域信号至所述电压转换单元,以在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处于工作状态时将所述第一电压域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域信号,并传输至所述目标电路;
11.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域信号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一电压域信号的电压。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驱动电路还包括:
13.第一过压保护单元,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端共连接,并与所述目标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电路输出至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钳位在第一电压阈值内。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驱动电路还包括:
15.第一过流保护单元,所述第一过流保护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流向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电流超过第一电流
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断开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和所述目标电路之间的导电通路。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驱动电路还包括:
17.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过压保护单元和所述第一过流保护单元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一保护电压。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驱动电路还包括:
19.第二过压保护单元,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输出端共连接,并与所述目标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电路输出至所述第二端的电压钳位在第二电压阈值内。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驱动电路还包括:
21.第二过流保护单元,所述第二过流保护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流保护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流保护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流向所述第二端的电流超过第二电流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断开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目标电路之间的导电通路。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驱动电路还包括:
23.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过压保护单元和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二保护电压。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还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端输出所述第一电压域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端接收所述第二电压域信号,以对所述第二电压域信号进行验证。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包括信号缓冲器,其中所述信号缓冲器的输入引脚作为所述输入端,所述信号缓冲器的输出引脚作为所述输出端,所述信号缓冲器的电源引脚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压域信号。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端接收所述目标电路回传的通信信号。
27.上述双驱动电路通过驱动单元的第一端或第二端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进而通过与第一端连接的电压转换单元将第一电压域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域信号,并传输至目标电路,从而实现第二电压域信号的输出;或直接通过第二端将第一电压域信号传输至目标电路,从而实现第一电压域信号的输出,如此通过选择驱动单元不同的端口输出,则可达到多电压范围信号的输出。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29.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0.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1.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2.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3.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4.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5.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6.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7.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8.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39.图1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40.图1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44.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5.图1为一实施例的双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双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单元110和电压转换单元120,驱动单元11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入端与第一端连接,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出端与第二端共连接,并与目标电路100连接;驱动单元110用于: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至目标电路100;或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至电压转换单元120,以使电压转换单元120于工作状态下将第一电压域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域信号,并传输至目标电路100;其中,第二电压域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电压域信号的电压。
46.可以理解,第一电压域信号的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域内,第二电压域信号的电压位于第二电压域内,第一电压域和第二电压域为不同的电压域,其中,第二电压域内的信号电压大于第一电压域内的信号电压。
47.第二电压域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电压域信号的电压,驱动单元110在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时,是择一选择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一者进行输出。第一端连接电压转换单元120以使电压转换单元120对第一电压域信号进行升压后传输至目标电路100,可认定为高压驱动线路,第二端直接连接目标电路100以传输第一电压域信号,可认定为常压驱动线路,驱动单元110可采用fpga元件,其输出取决于fpga元件的vccio引脚接收的电压,第一电压域信号的电压值在vccio引脚允许接收的电压限值范围内,通常为0v-3.3v,经电压转换单元120转换得到的第二电压域信号大于3.3v,超过了vccio引脚的电压限值范围。因此当目标
电路100的需求电压处于vccio引脚的电压限值范围内时,可采用常压驱动线路对目标电路100进行驱动;而当目标电路100的需求电压大于vccio引脚的电压限值范围时,可采用高压驱动线路对目标电路100进行驱动。
48.其中,电压转换单元120可包括双向电压转换芯片或信号缓冲器121,从而实现电压的转换。
49.电压转换单元120须处于工作状态时才能进行第一电压域信号到第二电压域信号得转换,其工作状态可由外部电路进行控制,也可由驱动单元110进行控制,还可由工作人员直接控制。目标电路100可为外部待驱动的电路,可包括待编程芯片。
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驱动单元110的第一端或第二端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进而通过与第一端连接的电压转换单元120将第一电压域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域信号,并传输至目标电路100,从而实现第二电压域信号的输出;或直接通过第二端将第一电压域信号传输至目标电路100,从而实现第一电压域信号的输出,如此通过选择驱动单元110不同的端口输出,则可达到多电压范围信号的输出,实现电压输出与目标电路100的匹配,电路简单且可靠。
51.在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2所示,双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端与输出端连接,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端共连接,并与目标电路100连接,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用于将目标电路100输出至电压转换单元120的电压钳位在第一电压阈值内。
52.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可根据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耐压特性进行确定,其不超过电压转换单元120允许接收的最大电压。可以理解,目标电路100连接有高压电源,为防止来自目标电路100的外部高压流入电压转换单元120,导致电压转换单元120损坏,可在电压转换单元120与目标电路100之间连接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以对目标电路100流入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的电压进行监控。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分别连接在驱动电路和目标电路100的共连接端,与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出端之间,以保证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是对高压驱动线路进行的过压保护。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可包括场效应管m1,其中场效应管m1可为n型场效应管,场效应管m1的栅极用于接收控制电压vhmax1,场效应管m1的源极作为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端与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出端连接,场效应管m1的漏极作为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的第二连接端与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连接。在驱动单元110通过电压转换单元120将第一电压域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域信号,并传输至目标电路100过程中,由于场效应管m1栅极的电压等于vhmax1,大于第二电压域信号的电压,场效应管m1导通,将电压转换单元120输出的第二电压域信号传输至目标电路100;在目标电路100出现超过第一电压阈值的高压输出,并向电压转换单元120一侧传输时,场效应管m1会将向电压转换单元120输出的电压钳位在第一电压阈值内,从而阻止目标电路100侧的高压传输至电压转换单元120,达到过压保护的目的。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可在第一电压域内。
54.其中,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还可设置有电阻r11和二极管d11;其中d11可为肖特基二极管。电阻r11的第一连接端与场效应管m1的栅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二连接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压vhmax1,二极管d11的阳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一连接端和场效应管m1的栅极共连接,二极管d11的阴极与电阻r11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以共同接收控制电压vhmax1。控制电
压vhmax1为过压钳位保护电压,以控制场效应管m1的导通。从图中可知,第一电压阈值可为vhmax1-v
gs1
,流过场效应管m1的电压在该第一电压阈值内,其中v
gs1
为场效应管m1的导通电压。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双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的第一连接端与输出端连接,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用于若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流向电压转换单元120的电流超过第一电流阈值,则控制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断开电压转换单元120和目标电路100之间的导电通路。
56.其中,第一电流阈值可根据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耐电流特性进行确定。由于目标电路100连接有高压电源,当目标电路100侧产生大电流并流向电压转换单元120时,为避免因大电流导致的电压转换单元120损坏,可在电压转换单元120和第一电压保护单元之间连接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以对目标电路100流入的电流进行监控。
57.可以理解,电压转换单元120、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和目标电路100依次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控制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断开电压转换单元120和目标电路100之间的导电通路,可为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控制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断开与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自身的连接。如图5所示,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可包括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11和三极管q1。其中电阻r12的第一连接端分别与电容c11的第一连接端、电阻r13的第一连接端以及场效应管m1的源极连接;电阻r12的第二连接端分别与电容c11的第二连接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集与电阻r13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一连接端和场效应管m1的栅极共连接。
58.可以理解,在驱动单元110通过电压转换单元120将第一电压域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域信号,并传输至目标电路100过程中,由于电阻r12存在压降,三极管q1基极的电压小于发射极电压,三极管q1不导通,第二电压域信号经场效应管m1传输至目标电路100。当目标电路100侧产生大电流并流向电压转换单元120时,电阻r12两端存在压降,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大于发射极电压,三极管q1导通,场效应管m1栅极电压等于电阻r12第二端的电压,小于场效应管m1的源极电压,场效应管m1断开,从而达到过流保护的目的。
5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双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2,第一二极管d12的阳极分别与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和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连接,第一二极管d12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一保护电压vclamp1。
60.可以理解,将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和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之间的一线路点与第一二极管d12的阳极连接,而第一二极管d12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一保护电压vclamp1,如此可将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和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之间的电压钳位在第一保护电压vclamp1,实现电压转换单元120的二级过压保护。
6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双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端连接,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的第二连接端与输出端共连接,并与目标电路100连接,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用于将目标电路100输出至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的电压钳位在第二电压阈值内。
62.其中,第二电压阈值可根据驱动单元110的耐压特性进行确定,其不超过驱动单元
110第二端允许接收的最大电压。可以理解,目标电路100连接有高压电源,为防止来自目标电路100的外部高压流入驱动单元110,导致驱动单元110损坏,可在驱动单元110与目标电路100之间的常压驱动线路上连接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以对目标电路100输入至驱动单元110第二端的电压进行监控。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连接在电压转换单元120与目标电路100的共连接端,与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之间,以保证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是对常压驱动线路进行的过压保护。
63.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可包括场效应管m2,其中场效应管m2可为n型场效应管,场效应管m2的栅极用于接收控制电压vhmax2,场效应管m2的源极作为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的第一连接端与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m2的漏极作为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的第二连接端与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出端连接,并与目标电路100连接。在驱动单元110通过第二端将第一电压域信号传输至目标电路100过程中,由于场效应管m2栅极的电压等于控制电压vhmax2,大于第一电压域信号的电压,场效应管m2导通,将驱动单元110输出的第一电压域传输至目标电路100;在目标电路100出现超过第二电压阈值的高压输出,并通过常压驱动线路向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传输时,场效应管m2会将目标电路100输出至驱动电路110第二端的电压钳位在第二电压阈值内,从而阻止目标电路100侧的高压传输至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达到过压保护的目的。其中,第二电压阈值可在第二电压域内。
64.其中,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还可设置有电阻r21和二极管d21;其中d21可为肖特基二极管。电阻r21的第一连接端与场效应管m2的栅极连接,电阻r21的第二连接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压vhmax2,二极管d21的阳极分别与电阻r21的第一连接端和场效应管m2的栅极共连接,二极管d21的阴极与电阻r21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以共同接收控制电压vhmax2。控制电压vhmax2为过压钳位保护电压,用于驱动场效应管m2。从图中可知,第二电压阈值为vhmax2-v
gs2
,流过场效应管m2的电压在该第二电压阈值内,其中v
gs2
为场效应管m2的导通电压。
65.在一个实施例中,双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如图9所示,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端连接,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用于若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流向驱动单元110第二端的电流超过第二电流阈值,则控制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断开第二端和目标电路100之间的导电通路。
66.其中,第二电流阈值可根据驱动单元110的耐电流特性进行确定。由于目标电路100连接有高压电源,当目标电路100侧产生大电流并流向驱动单元110第二端时,为避免因大电流导致的驱动单元110损坏,可在驱动单元110和第二电压保护单元之间连接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以对目标电路100流向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的电流进行监控。
67.可以理解,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和目标电路100依次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160控制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断开第二端和目标电路100之间的导电通路,可为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控制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断开与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自身的连接。如图10所示,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21和三极管q2。其中电阻r22的第一连接端分别与电容c21的第一连接端、电阻r21的第一连接端以及场效应管m2的源极连接;电阻r22的第二连接
端分别与电容c21的第二连接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集与电阻r23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1的第一连接端和场效应管m2的栅极共连接。
68.可以理解,在驱动单元110通过第二端将第一电压域信号电压域信号传输至目标电路100过程中,由于电阻r22存在压降,三极管q2基极的电压小于发射极电压,三极管q2不导通,第一电压域信号经场效应管m2传输至目标电路100。当目标电路100侧产生大电流并流向目标电路100时,电阻r22两端存在压降,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大于发射极电压,三极管q2导通,场效应管m2栅极电压等于电阻r22第二端的电压,小于场效应管m2的源极电压,场效应管m2断开,从而达到过流保护的目的。
6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双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22,第二二极管d22的阳极分别与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和第二过流保护电路连接,第二二极管d22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二保护电压。
70.可以理解,将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和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之间的一线路点与第二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而第二二极管d22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二保护电压vclamp2,如此可将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和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之间的电压钳位在第二保护电压vclamp2,实现驱动单元110的二级过压保护。
71.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单元110还用于在通过第一端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端接收第二电压域信号,以对第二电压域信号进行验证。
72.可以理解,在驱动单元110通过第一端输出第一电压域信号时,其第二端可作为接收端,以接收电压转换单元120输出的第二电压域信号,进而将接收的第二电压域信号与参考值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可确定经电压转换单元120转换得到的第二电压域信号是否达到目标电路100的驱动要求。
73.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转换单元120可包括信号缓冲器121,如图12所示,其中信号缓冲器121的输入引脚作为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入端,信号缓冲器121的输出引脚作为电压转换单元120的输出端,信号缓冲器121的电源引脚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域信号。
74.具体的,信号缓冲器121的输入引脚a与驱动单元11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单元110输出的第一电压域信号,信号缓冲器121的输出引脚y与目标电路100连接,信号缓冲器121的电源引脚vcc接收第二电压域信号,图中以符号hvio表示。
75.可以理解,信号缓冲器121具有单向输出的特性,可以有效保护驱动单元110不会受到来自目标电路100侧的高压冲击,避免驱动单元110损坏。
76.信号缓冲器121还可包括使能引脚en,用于接收使能信号,以控制信号缓冲器121的工作状态,实现信号缓冲器121的输入和输出。其中使能引脚en可与驱动单元110连接,从而由驱动单元110为信号缓冲器121提供使能信号。
77.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单元110还用于通过第二端接收目标电路100回传的通信信号。
78.可以理解,传统方式通过在驱动单元110和目标电路100之间连接一双向电压转换芯片,从而实现驱动单元110和目标电路100之间的电压转换和双向通信,然而该方式的双向通信需要切换通信方向,故会导致信号传输速率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编程速度。本实施例可通过高压驱动线路进行电压转换,通过常压驱动线路接收回传的通信信号,如此既能实现电压转换,又能实现双向通信,且双向通信过程中不需要切换通信方向,不会影响信号传
输速率。
7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驱动电路,如图13所示,该双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单元110、电压转换单元120、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第一二极管d12、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和第二二极管d22。
80.其中,驱动单元110可包括fpga元件111;电压转换单元120可包括信号缓冲器121;第一过压保护单元130包括场效应管m1、电阻r11和二极管d11;第一过流保护单元140包括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11和三极管q1;第二过压保护单元150包括场效应管m2、电阻r21和二极管d21;第二过流保护单元160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21和三极管q2。
81.具体的,fpga元件111的vccio端用于接收电压vc,输出端io1与信号缓冲器121的使能端oe连接,输出端io2作为驱动单元110的第一端与信号缓冲器121的输入端a连接,输出端io3作为驱动单元110的第二端与电阻r22的第二连接端、电容c21的第二连接端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共连接。信号缓冲器121的gnd端接地,电源端vcc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域信号(hvio),输出端y分别与电阻r12的第二连接端、电容c11的第二连接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2的第一连接端分别与电容c11的第一连接端、电阻r13的第一连接端、第一二极管d12的阳极以及场效应管m1的源极连接;电阻r13的第二连接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2的阴极用于接收第一保护电压vclamp1;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1的第一连接端、场效应管m1的栅极、二极管d11的阳极共连接;电阻r11的第二连接端与二极管d11的阴极共连接,并用于接收电压vhmax1。
82.电阻r22的第一连接端、电容c21的第一连接端、电阻r23的第一连接端、第二二极管d22的阳极和场效应管m2的源极共连接;电阻r23的第二连接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21的第一连接端、场效应管m2的栅极、二极管d21的阳极共连接;电阻r21的第二连接端、二极管d21的阴极共连接,并用于接收电压vhmax2;场效应管m2的漏极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共连接,并与目标电路100连接。
83.在一个实施例中,场效应管m2的漏极、场效应管m1的漏极与目标电路100之间还可连接电阻rw,以提高信号质量。此外,电阻rw与目标电路100之间可设置一连接器,以实现电路连接。
84.本实施例双驱动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及效果可参考上述实施例,此处不进行赘述。
8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