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压电气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4096发布日期:2023-03-17 23:04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低压电气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气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低压电气柜。


背景技术:

2.电气柜是一种用于电子元器件进行防护的柜子,现有技术中的高低压电气柜通常将柜体接地,避免电气柜中电子元器件漏电造成触电风险,然而电气柜一直接地,容易因漏电发生电能损耗以及电子元器件电力不稳定,因此需要一种高低压电气柜,以便于在通常状况下不接地且能够避免因漏电而发生触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高低压电气柜,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气柜一直接地因漏电发生电能损耗以及电子元器件电力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高低压电气柜,包括柜体和柜门,所述柜门的一边与所述柜体转动连接,所述柜门的另一边固定连接有卡钩,所述柜体的另一边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固定连接有栓轴,所述传动轴竖直设置,所述传动轴的上端设有第一动触点,所述传动轴的下端设有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电性连接,所述柜体上设有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与所述柜体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触点接地,所述传动轴适于沿竖直方向相对所述柜体运动或相对所述柜体旋转;所述传动轴相对所述柜体向上运动后,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分离,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分离,所述传动轴朝一个方向相对所述柜体旋转后,所述栓轴栓在所述卡钩内;所述传动轴相对所述柜体向下运动后,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闭合,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闭合,所述传动轴朝另一方向相对所述柜体旋转后,所述栓轴与所述卡钩分离。
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低压电气柜包括联动杆,所述联动杆与所述传动轴垂直设置,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栓轴竖直设置,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栓轴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栓轴、所述联动杆、所述传动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栓轴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一侧,所述卡钩位于所述柜门的左边,所述卡钩的沟槽开口朝左设置,所述卡钩的沟槽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卡钩;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柜体的左侧,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柜体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柜体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卡钩的后侧,所述传动轴相对所述柜体旋转至所述传动轴前侧时,所述栓轴位于所述卡钩内部。
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沿竖直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支座位于所述第二支座上方,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上均设有通孔,所述传动轴穿插在所述通孔内,所述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支座以及所述第二支座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所述传动轴分别与所述
第一支座以及所述第二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触点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上端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固定在所述第一支座的通孔内壁上。
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座,所述第三支座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三支座位于所述卡钩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支座的通孔与所述卡钩的沟槽沿竖直方向对齐,所述栓轴位于所述卡钩的沟槽内时向上运动后能够插入所述第三支座的通孔。
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传动轴垂直,所述第一手柄位于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联动杆垂直,所述栓轴位于所述卡钩的沟槽内时,所述第一手柄位于所述传动轴的左侧,所述第一手柄向上运动至与所述第一支座抵接后,所述栓轴插入所述第三支座的通孔,所述第一手柄向下运动至与所述第二支座抵接后,所述栓轴与所述第三支座的通孔分离,且所述栓轴位于所述卡钩的沟槽内。
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位于所述第一支座的正上方,所述传动轴相对所述柜体向上运动后,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传动轴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一防护罩内。
1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四支座,所述第四支座上设有通孔,所述第四支座的通孔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固定在所述第四支座的通孔内壁上,所述第二动触点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下端的外侧面上,所述传动轴相对所述柜体向下运动后,所述第二动触点和所述传动轴的下端插入所述第四支座的通孔内,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闭合。
1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罩,所述第四支座位于所述第二防护罩内部,所述传动轴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防护罩内部,所述第四支座与所述第二防护罩固定连接。
1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五支座,所述第五支座位于所述传动轴的后侧,所述第五支座上方设有第二手柄,所述第五支座下方设有第三手柄,所述第二手柄以及所述第三手柄分别与所述第五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手柄相对所述第五支座旋转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三手柄相对所述第五支座旋转的中心轴线、所述传动轴相对所述柜体旋转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二手柄与所述第三手柄垂直设置;所述栓轴位于所述卡钩的沟槽内时,所述第三手柄朝向前方,所述第二手柄朝向左方,所述第三手柄的右侧面与所述传动轴的左侧面抵接,所述第一手柄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手柄的上表面抵接。
1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的右侧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座,所述柜门的右边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第一轴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一轴杆线转动连接,所述柜体的右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所述柜门的右边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第二轴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第二轴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杆与所述第二轴杆同轴设置。
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固定触点通过导线与柜体及柜体电性连接,柜体内的电子元器件通过导线与
柜体电性连接,第二固定触点通过导线接地,传动轴向下滑动后,第一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闭合,第二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闭合,柜体实现接地,传动轴向后旋转后,栓轴与卡钩分离,此时可以旋转开启柜门,对柜体内的电子元器件或线路进行维护,由于柜体接地,可以避免因漏电发生触点风险;对柜体内的电子元器件维护完毕后,关闭柜门,向前旋转传动轴,栓轴与卡钩闭合,此时柜门无法开启,向上滑动传动轴,第一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第二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分离,柜体的接地回路断开,有助于避免因柜体内电子元器件漏电发生电损耗或电子元器件的电力不稳定,并且此时柜体在没有接地的状态下,无法开启柜门,达到防触点的效果,应当说明的时,柜体表面、传动轴表面、柜门表面、卡钩表面均具有绝缘涂层,在电子元器件存在漏电时,柜体带电,但是触摸柜体表面不会导致触电,柜体只有在开启时接地,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气柜一直接地因漏电发生电能损耗以及电子元器件电力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传动轴每次闭合和断开的过程中,第一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相互摩擦,第二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相互摩擦,使触点的表面更加清洁,闭合时电性连接更加可靠,有助于减小接地回路的电阻,提升漏电接地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高低压电气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高低压电气柜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轴与卡钩在第一种连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轴与卡钩在第二种连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轴与卡钩在第三种连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轴与卡钩在第四种连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轴与卡钩在第五种连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01、柜体;102、柜门;103、卡钩;104、栓轴;105、第一动触点;106、第二动触点;107、联动杆;108、沟槽;109、第一支座;110、第二支座;111、第三支座;112、第一手柄;113、第一防护罩;114、第四支座;115、第二防护罩;116、第五支座;117、第二手柄;118、第三手柄;119、第一固定座;120、第一固定杆;121、第一轴杆;122、第二固定座;123、第二固定杆;124、第二轴杆。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
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前、后、左、右、上、下”是指附图中的视图方向,如图1中的方向箭头所示。
20.如图1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高低压电气柜,包括柜体101
和柜门102,柜门102的一边与柜体101转动连接,柜门102的另一边固定连接有卡钩103,柜体101的另一边设有传动轴,传动轴上固定连接有栓轴104,传动轴竖直设置,传动轴的上端设有第一动触点105,传动轴的下端设有第二动触点106,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二动触点106电性连接,柜体101上设有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固定触点与柜体101电性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接地,传动轴适于沿竖直方向相对柜体101运动或相对柜体101旋转;传动轴相对柜体101向上运动后,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分离,传动轴朝一个方向相对柜体101旋转后,栓轴104栓在卡钩103内;传动轴相对柜体101向下运动后,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闭合,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闭合,传动轴朝另一方向相对柜体101旋转后,栓轴104与卡钩103分离。
21.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固定触点通过导线与柜体101及柜体101电性连接,柜体101内的电子元器件通过导线与柜体101电性连接,第二固定触点通过导线接地,传动轴向下滑动后,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闭合,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闭合,柜体101实现接地,传动轴向后旋转后,栓轴104与卡钩103分离(栓轴104从卡钩103的沟槽108内移出),此时可以旋转开启柜门102,对柜体101内的电子元器件或线路进行维护,由于柜体101接地,可以避免因漏电发生触点风险;对柜体101内的电子元器件维护完毕后,关闭柜门102,向前旋转传动轴,栓轴104与卡钩103闭合(栓轴104插入卡钩103的沟槽108内),此时柜门102无法开启,向上滑动传动轴,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分离,柜体101的接地回路断开,有助于避免因柜体101内电子元器件漏电发生电损耗或电子元器件的电力不稳定,并且此时柜体101在没有接地的状态下,无法开启柜门102,达到防触点的效果,应当说明的时,柜体101表面、传动轴表面、柜门102表面、卡钩103表面均具有绝缘涂层,在电子元器件存在漏电时,柜体101带电,但是触摸柜体101表面不会导致触电,柜体101只有在开启时接地,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气柜一直接地因漏电发生电能损耗以及电子元器件电力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传动轴每次闭合和断开的过程中,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相互摩擦,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相互摩擦,使触点(第一动触点105、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动触点106、第二固定触点)的表面更加清洁,闭合时电性连接更加可靠,有助于减小接地回路的电阻,提升漏电接地效果。
2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高低压电气柜包括联动杆107,联动杆107与传动轴垂直设置,联动杆107的一端与传动轴固定连接,栓轴104竖直设置,联动杆107的另一端与栓轴104的下端固定连接,栓轴104、联动杆107、传动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栓轴104位于传动轴的一侧,卡钩103位于柜门102的左边,卡钩103的沟槽108开口朝左设置,卡钩103的沟槽108沿竖直方向贯穿卡钩103;传动轴位于柜体101的左侧,传动轴与柜体101转动连接,传动轴与柜体101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传动轴位于卡钩103的后侧,传动轴相对柜体101旋转至传动轴前侧时,栓轴104位于卡钩103内部。
23.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传动轴滑动后对触点表面进行直线滑动摩擦清洁,传动轴旋转后对柜门102进行锁定或解锁,是一个必需操作,传动轴旋转则对触点表面进行旋转滑动摩擦清洁,每次开启或关闭都对触点表面进行两次不同方式的摩擦清洁,有助于提升触点闭合后的电性连接可靠性。
24.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座109、第二支座110,第一支座109和第二支座110沿竖直方向排列,第一支座109位于第二支座110上
方,第一支座109和第二支座110上均设有通孔,传动轴穿插在通孔内,传动轴分别与第一支座109以及第二支座110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传动轴分别与第一支座109以及第二支座110转动连接,第一动触点105固定在传动轴上端的外侧面上,第一固定触点固定在第一支座109的通孔内壁上。
25.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支座109和第二支座110对传动轴进行导向和支撑,同时,传动轴向下滑动后,传动轴的上端进入第一支座109的通孔内,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支座109的通孔内壁上的第一固定触点闭合,第一动触点105和第一固定触点均设置为圆筒形薄片状结构,第一动触点105套设在传动轴的上端,第一固定触点套设在第一支座109的通孔内,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闭合时,第一动触点105与第一固定触点紧密配合,第一动触点105和第一固定触点的材质均设置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具有耐磨性以及低滑动摩擦系数。
2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座111,第三支座111上设有通孔,第三支座111位于卡钩103的正上方,第三支座111的通孔与卡钩103的沟槽108沿竖直方向对齐,栓轴104位于卡钩103的沟槽108内时向上运动后能够插入第三支座111的通孔。
27.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传动轴向前旋转90度后,栓轴104插入卡钩103的沟槽108内,此时各触点仍保持闭合状态,且传动轴具有向后旋转的自由度,柜门102的锁定状态不够稳定,通过向上滑动传动轴,使栓轴104的上端插入第四支座114的通孔内,对传动轴向后旋转的自由度进行约束,提高柜门102锁定状态的稳定性,同时各触点保持断开状态。
2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柄112,第一手柄112与传动轴垂直,第一手柄112位于第一支座109和第二支座110之间,第一手柄112与联动杆107垂直,栓轴104位于卡钩103的沟槽108内时,第一手柄112位于传动轴的左侧,第一手柄112向上运动至与第一支座109抵接后,栓轴104插入第三支座111的通孔,第一手柄112向下运动至与第二支座110抵接后,栓轴104与第三支座111的通孔分离,且栓轴104位于卡钩103的沟槽108内。
29.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手柄112用于手动握持以便于驱动传动轴旋转或上下滑动,第一支座109对第一手柄112向上运动进行限位,第二支座110对第一手柄112向下运动进行限位,第一手柄112向下滑动至与第二支座110抵接后,栓轴104的上端刚好从第三支座111的通孔内向下滑出并处于卡钩103的沟槽108内,此时柜门102仍处于锁定状态,推动第一手柄112向后旋转90度,栓轴104与卡钩103分离,柜门102被解锁。
3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罩113,第一防护罩113位于第一支座109的正上方,传动轴相对柜体101向上运动后,第一动触点105和传动轴的上端插入第一防护罩113内。
31.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传动轴向上滑动后,第一防护罩113能够将第一动触点105罩设在内部,有助于避免第一动触点105暴露在外面(避免工作人员接触到第一触点发生触电)。
3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四支座114,第四支座114上设有通孔,第四支座114的通孔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固定触点固定在第四支座
114的通孔内壁上,第二动触点106固定在传动轴下端的外侧面上,传动轴相对柜体101向下运动后,第二动触点106和传动轴的下端插入第四支座114的通孔内,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闭合。
33.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二动触点106和第二固定触点均采用铜质的圆筒形薄片状结构,第二动触点106套设在传动轴下端,第二固定触点套设在第四支座114的通孔内,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闭合时,第二动触点106与第二固定触点保持紧密配合。
34.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罩115,第四支座114位于第二防护罩115内部,传动轴的下端位于第二防护罩115内部,第四支座114与第二防护罩115固定连接。
35.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二防护罩115将第二动触点106始终罩设在内部,有助于避免第二动触点106暴露在空气中。
3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五支座116,第五支座116位于传动轴的后侧,第五支座116上方设有第二手柄117,第五支座116下方设有第三手柄118,第二手柄117以及第三手柄118分别与第五支座116转动连接,第二手柄117相对第五支座116旋转的中心轴线、第三手柄118相对第五支座116旋转的中心轴线、传动轴相对柜体101旋转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二手柄117与第三手柄118垂直设置;栓轴104位于卡钩103的沟槽108内时,第三手柄118朝向前方,第二手柄117朝向左方,第三手柄118的右侧面与传动轴的左侧面抵接,第一手柄112的下表面与第三手柄118的上表面抵接。
37.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柜门102被锁定后,向前旋转第三手柄118,第三手柄118运动至第一手柄112下方,对第一手柄112进行锁定,避免传动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对柜门102解锁时,向后旋转第二手柄117,向下滑动第一手柄112,然后再向后旋转第一手柄112,第一手柄112运动至第三手柄118的下方,此时无法向上滑动传动轴,避免栓轴104在没有向前旋转的情况下向上运动导致接地回路断开(这种情况会存在触电风险),达到防呆的目的,提高柜门102锁定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能。
3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101的右侧面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座119,柜门102的右边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20,第一固定座119上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第一轴杆121,第一固定杆120与第一轴杆121线转动连接,柜体101的右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122,柜门102的右边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23,第二固定座122上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第二轴杆124,第二固定杆123与第二轴杆124转动连接,第一轴杆121与第二轴杆124同轴设置。
3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传动轴采用金属杆制成,表面包裹绝缘层,第一动触点105和第二动触点106处的绝缘层经过剥离处理,不需要额外增加导线,即可使第一动触点105和第二动触点106保持电性连接,各手柄以及各支座均采用金属材料支撑,且表面包裹有绝缘层。
40.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