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性好的光伏储能逆变器及其散热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996706发布日期:2023-04-29 17:1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性好的光伏储能逆变器及其散热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伏储能,具体为一种散热性好的光伏储能逆变器及其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1、光伏储能逆变器由单个或多个光伏板、mppt控制器,以及逆变器组成,逆变器以及控制器外接负载设备以及串联蓄电池,通过蓄电池进行电能储能,或直接为负载设备供电,其中光伏逆变器(pv inverter或solar inverter)可以将光伏(pv)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ac)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

2、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逆变器长期使用时,需要降低内部高温电子元器件温度,避免损坏,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光伏电池电源箱及其散热方法,cn114243174a,涉及光伏电池电源箱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光伏电池电源箱散热效果一般,一般只能够与外界进行对流换热,导致整体散热效率较慢,散热效果不全的问题。所述光伏电池电源箱本体上表面的外壁设置有上散热口,所述上散热口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下两端的外壁均设置有散热铜管,且散热铜管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光伏电池电源箱本体前端面的外壁设置有进出槽,所述进出槽的内部设置有电池机构,所述光伏电池电源箱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底部散热层,所述光伏电池电源箱本体两侧的外壁均设置有侧散热口,所述散热板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

3、虽然上述方案具有如上的优势,但是上述方案的劣势在于:对于逆变器内部电子元器件在不同工作负荷下产生的内部热量,无法针对性调节,固定的散热功率在针对较小工作负荷下的内部热量较为费电,而面对较大工作负荷的内部热量又无法及时地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于逆变器内部电子元器件在不同工作负荷下产生的内部热量,无法针对性调节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性好的光伏储能逆变器,包括逆变器外壳,所述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散热调节装置,所述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固定嵌设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顶侧板,所述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底侧板,所述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一侧开设有侧风口,所述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顶部开设有顶风口,所述散热调节装置包括侧框、齿条、转轴、调节片,多个所述散热鳍片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铜管,一侧所述导热铜管固定嵌设在逆变器外壳的内部,多个所述导热铜管的外表面均固定套设有导热片,其中一侧所述导热片外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另一侧所述导热片外表面的顶部与散热装置固定连接,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仓以及液体输送管,所述液体输送管固定嵌设在散热仓的内部,所述液体输送管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散热台,所述散热台外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液体输送泵,所述散热台与液体输送泵均固定安装在逆变器外壳外表面的顶部,所述液体输送管外表面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液体输送泵的外表面,所述顶侧板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多个所述卡槽的内部活动嵌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弹簧,多个所述第一弹簧均固定安装在顶侧板内壁的一侧。

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板外表面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座,多个所述连接座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侧门,所述侧门外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拉槽。

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连接板、连接座、侧门、拉槽的配合方便侧门的打开,只需抬起拉槽即可打开侧门,而关闭时由底侧板底部的限位槽提供抵持,不会发生往逆变器外壳内部以及外部打开的情况。

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侧板外表面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多个所述侧框均固定安装在逆变器外壳的外表面,所述齿条活动嵌设在侧框的内部。

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侧框与齿条的配合为后续调节片的角度调节提供底部固定。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转轴均活动安装在侧框内壁的底部,所述调节片均固定套设有转轴的外表面。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齿条、转轴、调节片的配合,由于通过齿牙进行啮合,角度调节更加稳定,方便对调节片角度的调节。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齿条外表面的一端均固定套设有连接片,多个所述齿条外表面的一端均活动连接有固定片。

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固定片的设置为齿条的一端提供最大移动距离的限位。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片固定安装在逆变器外壳的内部,多个所述固定片外表面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连接片固定连接,多个所述齿条外表面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条。

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第二弹簧始终为齿条提供推力,以此提高齿牙啮合的稳定性。

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内部固定嵌设有多个外轴套,多个所述外轴套的内部均螺纹嵌设有丝杆,多个所述丝杆的内部均活动嵌设有内轴,多个所述内轴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多个限位条。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外轴套、丝杆、内轴、限位条的设置,可通过外部转动内轴对连接条的移动进行调节,继而改变多个调节片的角度。

1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连接条外表面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抵板,所述丝杆与抵板活动连接。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抵板的设置同固定片为齿条的一端提供最大移动距离的限位。

1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调节片外表面的一侧均开设有凹槽,多个所述调节片外表面的另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凸条,所述凹槽与凸条相适配。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凹槽以及凸条的设置提高了两侧通风孔闭合时的密封效果。

1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0、步骤1、底部的底板通过导热硅脂与内部元器件连接,对内部元器件的热量进行传递,侧风口与顶风口位置需加设可调速风机,由底部以及两侧为进风口,顶部以及侧边的侧风口与顶风口为出风口,形成散热风道,以此实现强制对流散热,配合顶部的散热装置将散热鳍片内部,对流散热后遗留热量通过散热装置进行传导散热,散热台外部设置有加液口,内部加入冷却液,通过在液体输送管内部的循环对散热装置进行散热,液体输送管内部的冷却液通过液体输送泵进行循环,配合散热台对加热后的冷却液进行散热,散热台内部包含散热片以及储液仓,其中固定板的导热系数较低,区别现有技术,将逆变器外壳内部整体风道进行改进,由底侧以及两侧可调节的散热调节装置作为入风口,增大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通过侧风口与顶风口位置加设的风机对逆变器外壳整体内腔进行强制对流散热,提高内部气流通过量,除去对底部底板一侧贴合位置的高热零部件的主力散热外,对逆变器外壳内部腔体内的其他零部件同时可以进行对流散热,配合散热装置有效地提高了逆变器外壳内部的散热效果以及防尘效果;

21、步骤2、为方便不同功率下对逆变器外壳内腔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强度,避免逆变器外壳在不使用时内部积尘,通过对两侧设置的散热调节装置的调节,有效的关闭侧边通风通道,在防尘的同时降低内部气流通过量,配合侧风口、顶风口位置安置的可调速风机,可有效地调节散热强度,同时减少灰尘进入逆变器外壳的内腔,调节方式通过转动内轴带动丝杆转动,外轴套是嵌在逆变器外壳的内部的,随着丝杆的转动逐步移动抵住连接条移动,继而对齿条在侧框内部的位置进行调节,转轴底端设置有与齿条相配合的齿轮,随着齿条的移动带动多个转轴的转动,继而实现对于两侧调节片角度的调节;

22、步骤3、齿条一端设置有固定片、第二弹簧以及连接片,固定片同外轴套也嵌在逆变器外壳的内部,抵板与固定片的配合对齿条来回移动的距离进行限位,继而对调节片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限位方式为:在抵板移动卡在外轴套的一端时,齿条往外轴套的移动到达极限距离,而固定片的一端,随着第二弹簧压缩至最大行程,往固定片一侧移动到达极限距离,以此对调节片的转动角度提供限制,使得调节更加方便,此外在调节片的两侧设置凹槽以及凸条,随着凹槽与凸条的相互贴合,提高逆变器外壳两侧风道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提高调节风道调节灵活度;

23、步骤4、为方便工作人员对逆变器外壳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设置有快开装置顶侧板、底侧板,拉住拉槽上提侧门,连接板同时上移,此时第一弹簧收缩,方便侧门的转动,而关闭时,取消对拉槽的拉动,侧门在重力作用下摆动,底部一定角度设置的侧门在往底侧板一侧贴近时,被底侧板的一侧抵住上锁,再次推动侧门卡入限位槽的内部完成闭合,且关闭时由底侧板底部的限位槽提供抵持,不会发生往逆变器外壳内部以及外部打开的情况。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25、1.本发明,通过可调节的角度的散热调节装置,在防尘的同时降低内部气流通过量,配合侧风口、顶风口位置安置的可调速风机,可有效地调节散热强度,解决了对于逆变器内部电子元器件在不同工作负荷下产生的内部热量,无法针对性的调节的问题。

26、2.本发明,可调节的强制对流散热,配合散热装置对逆变器外壳内部的所有电子元器件均可提供散热,对底板一侧贴合位置的高发热零部件进行主力散热,有效地提高了逆变器外壳内部的散热效果。

27、3.本发明,在强制对流散热上的调节,通过抵板与固定片的配合对齿条来回移动的距离进行限位,继而对调节片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28、4.本发明,顶侧板、底侧板的配合,方便工作人员对逆变器外壳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不会发生侧门往逆变器外壳内部以及外部打开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