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80255发布日期:2023-10-28 15:02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具体涉及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


背景技术:

1、输电线路工程中因工程特殊性,需要设计某些特殊用途的杆塔。如双回路输电线路工程,需要分支成两个单回路线路,并向两个不同方向跨江。按照常规方案,实现分支及跨江两个功能需要布置一座双回路分支塔及两座单回路跨越塔,工程造价高,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包括塔身、地线横担,还包括设于塔身与地线横担之间的单回路左导线横担、单回路右导线横担、单回路中导线支架、双回路上导线横担、双回路中导线横担和双回路下导线横担;四个所述地线横担位于最上层呈十字形设置,所述单回路左导线横担、单回路右导线横担位于中层且相对于单回路中导线支架左右对称方向相反布置,所述双回路上导线横担、双回路中导线横担、双回路下导线横担位于下层间隔从上至下布置。

3、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双回路下导线横担上设置跳线支架。

4、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双回路上导线横担、双回路中导线横担、双回路下导线横担组成双回路部分,所述单回路左导线横担、单回路右导线横担和单回路中导线支架组成单回路部分,所述双回路部分与单回路部分分层布置。增大单回路部分呼高,实现大档距跨越。

5、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双回路部分与单回路部分方向垂直布置,实现90度转角分支。

6、线路从下层前侧双回路进线,通过跳线从上层左右两侧单回路出线,下层右侧为一回三相导线进线,左侧为二回三相导线进线;上层右侧为一回三相导线出线,左侧为一回三相导线出线。

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双回路导线横担与单回路导线横担分层、垂直布置,在一座塔上同时实现线路分支及跨越的功能。

8、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的双回路伞型塔与现有的单回路干字型塔相结合,改变横担空间角度及长度,组合成一种新型分支跨越塔型。一组双回路线路通过本塔可分成两组方向相反的单回路出线,单回路部分与双回路部分呼高不同,可满足路线跨越需求。该塔型可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工程跨越高速、铁路、通航河流、电力线路以及π入变电站等等特殊位置。

9、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布置横担长度、层间距、绝缘子串长等,确保分支跨越塔满足电气安全间隙。通过受力计算,考虑大风、覆冰、安装、断线等各种工况,确保分支跨越塔可同时满足不同挂线组合方式。相较于现有的分支塔与跨越塔组合的形式,该塔型将分支及跨越的功能集于一身,能极大节省工程造价、减少占地面积、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特征:

1.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地线横担(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塔身(1)与地线横担(2)之间的单回路左导线横担(3)、单回路右导线横担(4)、单回路中导线支架(5)、双回路上导线横担(6)、双回路中导线横担(7)和双回路下导线横担(8);四个所述地线横担(2)位于最上层呈十字形设置,所述单回路左导线横担(3)、单回路右导线横担(4)位于中层且相对于单回路中导线支架(5)左右对称方向相反布置,所述双回路上导线横担(6)、双回路中导线横担(7)、双回路下导线横担(8)位于下层间隔从上至下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回路下导线横担(8)上设置跳线支架(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回路上导线横担(6)、双回路中导线横担(7)、双回路下导线横担(8)组成双回路部分,所述单回路左导线横担(3)、单回路右导线横担(4)和单回路中导线支架(5)组成单回路部分,所述双回路部分与单回路部分分层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回路部分与单回路部分方向垂直布置,实现90度转角分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其特征在于:线路从下层前侧双回路进线,通过跳线从上层左右两侧单回路出线,下层右侧为一回三相导线进线,左侧为二回三相导线进线;上层右侧为一回三相导线出线,左侧为一回三相导线出线。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支跨越输电杆塔。它包括塔身、地线横担,还包括设于塔身与地线横担之间的单回路左导线横担、单回路右导线横担、单回路中导线支架、双回路上导线横担、双回路中导线横担和双回路下导线横担;四个所述地线横担位于最上层呈十字形设置,所述单回路左导线横担、单回路右导线横担位于中层且相对于单回路中导线支架左右对称方向相反布置,所述双回路上导线横担、双回路中导线横担、双回路下导线横担位于下层间隔从上至下布置。本技术通过将双回路导线横担与单回路导线横担分层、垂直布置,在一座塔上同时实现线路分支及跨越的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勇,梁泽,王旭,李广生,唐静,黄鸣柳,艾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