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92634发布日期:2024-03-22 10:48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不断普及,轮毂电机驱动技术愈发收到客户以及市场的关注。

2、轮毂电机机构与轮毂相整合,并结合减速器、制动器等结构共同组成轮毂驱动总成,从而将动力可靠传递至车轮。目前,为满足汽车轮毂部分在动力传输、扭矩传输、制动效能等方面的性能提升,汽车轮毂驱动总成朝着更加集成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对轮毂驱动总成内的电机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中,电机的散热性和转子轴传递动力的可靠性为衡量电机可靠工作的两个重要指标。

3、汽车轮毂驱动总成内部构件越来越多,在轮毂驱动总成工作时会散发出更多的热量,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机的冷却性能,现有技术中普遍通过在电机壳体上开设冷却流道,并循环通入冷却液来吸收热量,而电机壳体内部在开设流向复杂的流道制作工艺较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此外,轮毂驱动总成越来越复杂,转子轴的负载也越来越大,这也将加大转子相对转子轴的隐患,影响动力传递。现有技术中转子与转子轴之间连接普遍通过花键与花键槽配合插接的形式来避免转子轴相对转子产生相对转动,而花键与花键槽的加工同样较复杂,会使生产工序复杂化,拉高成本。因此,如何既能够保证电机具有可靠有效的使用性能,又能够简化电机内部结构,节约生产成本成了领域内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结构,结构简单,有效保证冷却性和动力传输可靠性的同时,简化电机内部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壳体、端盖、定子、转子和转子轴,其中所述端盖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共同形成工作腔,所述定子、所述转子和所述转子轴均设置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定子固定嵌设于所述工作腔,所述转子中心开设有穿孔,所述转子轴包括固定轴段,所述转子通过所述穿孔固定套设于所述固定轴段上,所述固定轴段的截面形状为腰形,所述穿孔设置为与所述固定轴段相适配的腰形孔,所述壳体外侧设有液冷套,所述液冷套与所述壳体共同围合成液冷通道,所述液冷套开设有与所述液冷通道连通的过液孔。

4、作为优选地,还包括旋转变压器,所述旋转变压器包括旋变壳体、旋变定子和旋变转子,所述旋变壳体固定于所述端盖上,所述旋变定子和所述旋变转子均位于所述旋变壳体内,所述旋变定子与所述旋变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旋变转子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子轴上。

5、作为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外周壁开设有液冷凹槽,所述液冷凹槽与所述液冷套的内端壁共同形成所述液冷通道。

6、作为优选地,所述转子包括转子本体和转子支架,所述穿孔开设于所述转子支架的中心,所述转子本体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子支架上,所述转子支架通过所述穿孔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子轴上。

7、作为优选地,所述转子支架沿所述转子轴轴向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转子本体沿所述转子轴轴向方向上相对的两端能够与对应端的所述限位部相抵接。

8、作为优选地,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子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端盖与所述转子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二轴承。

9、作为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转子支架对应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共同形成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10、所述端盖上设有第三凹陷部,所述转子支架对应设有第四凹陷部,所述第三凹陷部与所述第四凹陷部共同形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11、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端盖的一侧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端盖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之间设置有波形弹簧。

12、作为优选地,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通过第一固定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端盖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壳体对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螺钉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

13、作为优选地,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密封胶进行密封,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14、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结构,转子通过穿孔固定套设于转子轴的固定轴段上,固定轴段的截面形状与穿孔的形状均设置为腰形,结构简单,既省去了花键与花键槽复杂的加工工序,又保证转子与转子轴之间的可靠固定,避免转子轴相对转子产生相对转动。此外,通过设置液冷套,液冷套能够与壳体共同围合成液冷通道,通过液冷套上的过液孔向液冷通道内循环通入冷却液以对电机内部进行可靠冷却,避免单纯在壳体上开设流向复杂的通道,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端盖(2)、定子(3)、转子(4)和转子轴(5),其中所述端盖(2)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1)共同形成工作腔(101),所述定子(3)、所述转子(4)和所述转子轴(5)均设置于所述工作腔(101)内,所述定子(3)固定嵌设于所述工作腔(101),所述转子(4)中心开设有穿孔(421),所述转子轴(5)包括固定轴段(501),所述转子(4)通过所述穿孔(421)固定套设于所述固定轴段(501)上,所述固定轴段(501)的截面形状为腰形,所述穿孔(421)设置为与所述固定轴段(501)相适配的腰形孔,所述壳体(1)外侧设有液冷套(6),所述液冷套(6)与所述壳体(1)共同围合成液冷通道(102),所述液冷套(6)开设有与所述液冷通道(102)连通的过液孔(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外周壁开设有液冷凹槽(103),所述液冷凹槽(103)与所述液冷套(6)的内端壁共同形成所述液冷通道(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变压器(7),所述旋转变压器(7)包括旋变壳体(71)、旋变定子(72)和旋变转子(73),所述旋变壳体(71)固定于所述端盖(2)上,所述旋变定子(72)和所述旋变转子(73)均位于所述旋变壳体(71)内,所述旋变定子(72)与所述旋变壳体(71)固定连接,所述旋变转子(73)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子轴(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4)包括转子本体(41)和转子支架(42),所述穿孔(421)开设于所述转子支架(42)的中心,所述转子本体(41)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子支架(42)上,所述转子支架(42)通过所述穿孔(421)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子轴(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支架(42)沿所述转子轴(5)轴向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部(43),所述转子本体(41)沿所述转子轴(5)轴向方向上相对的两端能够与对应端的所述限位部(43)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与所述转子支架(42)之间连接有第一轴承(81),所述端盖(2)与所述转子支架(42)之间连接有第二轴承(8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一凹陷部(11),所述转子支架(42)对应设有第二凹陷部(422),所述第一凹陷部(11)与所述第二凹陷部(422)共同形成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轴承(81)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81)与所述壳体(1)远离所述端盖(2)的一侧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轴承(82)与所述端盖(2)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侧之间设置有波形弹簧(8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2)与所述壳体(1)通过第一固定螺钉(84)固定连接,所述端盖(2)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壳体(1)对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螺钉(84)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2)与所述壳体(1)之间通过密封胶进行密封,所述端盖(2)与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机结构,电机结构包括壳体、端盖、定子、转子和转子轴,端盖与壳体共同形成工作腔,定子、转子和转子轴均设于工作腔内,转子中心开设有穿孔,转子轴包括固定轴段,转子通过穿孔固定套设于固定轴段上,固定轴段的截面形状为腰形,穿孔设为与固定轴段相适配的腰形孔,壳体外侧设有液冷套,液冷套与壳体共同围合成液冷通道,液冷套开设有与液冷通道连通的过液孔。本技术提供的电机结构,结构简单,有效保证冷却性和动力传输可靠性的同时,简化电机内部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吴田莉,王正贵,王勋,李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泉峰汽车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7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