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移动电源箱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753654阅读:来源:国知局
46)、单片机(41)、系统稳压电源电路(49)以及电池组(3)电连接,所述的第一过流检测电路(44)与输出控制和DC/DC升压电路(45)电连接,所述的第二过流检测电路(46)与输出控制和DC/DC USB接口电路(47)电连接,所述的系统稳压电源电路(49)与单片机(41)电连接,输出控制和DC/DC升压电路(45)以及输出控制和DC/DC USB接口电路(47)进行电源输出,所述的光伏组件(5)包括一对光伏电板(51),所述的一对光伏电板(51)彼此面对面设置在箱体(I)和盖板(2)的开合处,且分别与箱体(I)和盖板(2)固定安装,所述的电池组(3)由磷酸铁锂电池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在长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壁上设有充电输入接口(I2),盖板(2)在对应充电输入接口(I2)的一侧边上设有充电输出接口(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带(6),所述的箱体(I)在前侧壁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一对D型连接扣(13),所述的背带(6)的两端分别与该对连接扣(13)连接;箱体(I)在前侧壁的中间位置设有手柄(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和盖板(2)通过铰链(7)连接;所述的箱体(I)在前侧壁上且沿长度方向设有一对连接环(15),盖板(2)在对应箱体(I)前侧壁的侧边上且对应一对连接环(15)设有弹簧搭扣(22),所述的弹簧搭扣(22)与连接环(15)适配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和盖板(2)由镁铝合金压铸而成,箱体(I)在四个角部设有第一护角(16),盖板(2)在四个角部设有第二护角(2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在后侧壁的中间位置设有输入/输出口(24),所述的输入/输出口(24)内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USB 5V输出接口(241)、DC12V输出接口(242)、DC19V输出接口(243)以及电源开关(244),在输入/输出口(24)上还配设有防水塞(2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在后侧壁上设有充电指示灯(26)和电量指示灯(27)。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42)包括电阻Rl?电阻R8、电流检测电阻Rcs、电容Cl?电容C7、肖特基二极管D1、肖特基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电感L1、MOS管Ml以及充电控制芯片ICl,所述的充电控制芯片ICl采用CN3722,电阻R8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l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充电控制芯片ICl的15脚、电容C5的一端以及MOS管Ml的源极连接,并构成充电控制电路(42)的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的光伏组件(5),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共同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l的7脚,电阻Rl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l的5脚,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I的4脚,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I的I脚,MOS管Ml的栅极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l的16脚,MOS管Ml的漏极连接肖特基二极管Dl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l的负极分别与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以及电感LI的一端连接,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流检测电阻Rcs的一端以及充电控制芯片ICl的13脚连接,电流检测电阻Rcs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以及充电控制芯片ICl的14脚连接,并构成充电控制电路(42)的输出端通过电池保护电路(43)连接所述的电池组(3),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阻R6的一端以及充电控制芯片ICl的10脚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I的9脚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充电控制芯片ICI的8脚连接电容C3的一端,充电控制芯片I Cl的11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电容Cl的另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充电控制芯片ICl的2、3脚共同接地。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组(3)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磷酸铁锂电池V1、磷酸铁锂电池V2、磷酸铁锂电池V3以及磷酸铁锂电池V4,磷酸铁锂电池V1、磷酸铁锂电池V2、磷酸铁锂电池V3以及磷酸铁锂电池V4两两成对匹配后间隔设置在箱体腔(11)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43)包括电阻R9?电阻R30、电容CS?电容C17、M0S管M2?MOS管M7、热敏电阻Rntc、二极管D5以及处理芯片IC2,所述的处理芯片IC2采用HD15L02,处理芯片IC2的2脚连接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3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以及处理芯片IC2的28、16脚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IC2的3脚,处理芯片IC2的4脚连接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热敏电阻Rntc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阻R30的一端、处理芯片IC2的17、19脚、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容ClO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以及MOS管M7的源极共同连接磷酸铁锂电池VI的负极,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IC2的5脚、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IC2的6脚,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IC2的7脚,热敏电阻Rntc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IC2的8脚,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IC2的9脚,处理芯片IC2的10脚连接电阻R25的一端,处理芯片IC2的11脚连接电阻R26的一端以及MOS管M2的漏极,电阻R26的另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MOS管M2的源极以及电阻R29的一端共同连接所述的光伏组件(5)的负极端,MOS管M2的漏极连接MOS管M3的漏极,MOS管M3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29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8的一端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7的另一端以及处理芯片IC2的14脚连接,处理芯片IC2的12脚连接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3的栅极,处理芯片IC2的20脚连接电阻Rl 3的一端,电阻Rl 3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7的栅极,MOS管M7的漏极连接电阻R9的一端,处理芯片IC2的21脚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以及MOS管M6的源极共同与磷酸铁锂电池Vl的正极以及磷酸铁锂电池V2的负极连接,处理芯片IC2的22脚连接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6的栅极,MOS管M6的漏极连接电阻RlO的一端,处理芯片IC2的23脚分别与电容Cll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电阻RlO的另一端以及MOS管M5的源极共同与磷酸铁锂电池V2的正极以及磷酸铁锂电池V3的负极连接,处理芯片IC2的24脚连接电阻Rl 7的一端,电阻Rl 7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5的栅极,MOS管M5的漏极连接电阻Rl I的一端,处理芯片IC2的25脚分别与电容ClO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阻Rll的另一端以及MOS管M4的源极共同与磷酸铁锂电池V3的正极以及磷酸铁锂电池V4的负极连接,处理芯片IC2的26脚连接电阻Rl 9的一端,电阻Rl 9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4的栅极,MOS管M4的漏极连接电阻R12的一端,处理芯片IC2的27脚分别与电容C9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磷酸铁锂电池V4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5的正极共同连接所述的光伏组件(5)的正极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
【专利摘要】一种太阳能移动电源箱,属于太阳能光伏系统技术领域。包括箱体、盖板及电池组,箱体朝向盖板的一侧构成有一箱体腔,盖板与箱体相配合,所述的电池组设置在箱体腔内,还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及光伏组件,所述的单片机控制模块设置在箱体腔长度方向的中间,单片机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充电控制电路、电池保护电路、第一过流检测电路、输出控制和DC/DC升压电路、第二过流检测电路、输出控制和DC/DC?USB接口电路、指示电路以及系统稳压电源电路。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耐高低温、超长寿命、大容量、安全环保的优点;箱体采用镁铝合金压铸而成,质量轻、密封性好、防护等级高;具有电池过充、过放、过载以及短路保护与防反接保护功能。
【IPC分类】H02J7/35
【公开号】CN105515163
【申请号】CN201610049035
【发明人】沈建青, 常卫刚, 周瑾
【申请人】江苏好的节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5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