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15275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包括有,可充电电池BT;充放电转换模块,用于给可充电电池BT充电和使得可充电电池BT放电;降压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电压降为符合可充电电池BT充电的充电电压;放电输出模块,用于将充电电池BT的放电输出电压调制为符合外部设备使用的输出电压;主控模块,用于控制充放电转换模块以及放电输出模块;本发明通过设置充放电转换模块,使得本发明的充电器能够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同时能够驱动二次电池给外部设备提供输出电压。
【专利说明】
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
【背景技术】
[0002]常规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只是简单的给二次电池充电,而二次电池不能够直接当做移动电源给外部设备充电,需要经过电压调制器才能够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对用户造成一定的不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包括有,
可充电电池BT;
充放电转换模块,用于给可充电电池BT充电和使得可充电电池BT放电;
降压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电压降为符合可充电电池BT充电的充电电压;
放电输出模块,用于将充电电池BT的放电输出电压调制为符合外部设备使用的输出电压;
主控模块,用于控制充放电转换模块以及放电输出模块。
[000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放电转换模块包括有电池BT1、电池BT2、第一恒流电路、第二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放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l充电,第二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2充电;所述第一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l所在的支路与第二恒流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2所在的支路并联。
[000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放电转换模块还包括有电池BT3、电池BT4、第三恒流电路、第四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第四充电电路;所述第三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3充电,第四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4充电;所述第三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3所在的支路与第四恒流电路、第四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4所在的支路并联;所述第一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I所在的支路与第三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3所在的支路并联。
[000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D;所述运放U4D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D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D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接地;所述运放U4D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l I与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D的输出端与MOS管QIA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A的源极与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lA的漏极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5、电阻R33;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池BTl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33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第二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C;所述运放U4C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C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O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C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接地;所述运放U4C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2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C的输出端与MOS管QlB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B的源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lB的漏极与电池BT2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6、电阻R34;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34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包括有MOS管Q3A以及用于控制MOS管Q3A开关的放电控制单元;所述MOS管Q3A的漏极与电池BTI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3A的源极与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3A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
[000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B;所述运放U4B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 I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B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5接地;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3与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与MOS管Q2A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A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A的漏极与电池BT3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三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7、电阻R35;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池BT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电阻R35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第四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A;所述运放U4A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A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 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 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4与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与MOS管Q2B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B的源极与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B的漏极与电池BT4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8、电阻R36;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池BT4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电阻R36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有MO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所述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控制MOS管Q3A、M0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的开关;所述MOS管Q3B的漏极与电池BT2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3B的源极与电池BT3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3B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漏极与电池BT3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源极与电池BT4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4B的源极与电池BT4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4B的漏极接地;所述MOS管Q4B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
[000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电控制单元包括有芯片U5;所述芯片U5为ME2188-30 ;所述芯片U5的LX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芯片U5的LX端通过电容C22与电池BTI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GND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OUT端通过电容C23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OUT端通过电阻R50接地;所述芯片U5的OUT端与MOS管Q3A的栅极、MOS管Q3B的栅极、MOS管Q4A的栅极以及MOS管Q4B的栅极连接。
[001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压输入模块包括有芯片U3,所述芯片U3为芯片SY8113B ;所述芯片U3的IN端与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3的EN端与芯片U3的IN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IN端通过电容C2接地;所述电容Cl和电容C31均与电容C2并联;所述芯片U3的BS端通过电容C4与芯片U3的LX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LX端通过磁珠FBl与电感LI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电容C30和电容C32均与电容C3并联;所述芯片U3的FB端通过电阻Rl接地;所述芯片U3的FB端通过电阻R2与充放电转换模块连接。
[00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电输出模块包括有短路检测电路、限压输出电路以及升压电路;所述短路检测电路和限压输出电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升压电路与限压输出电路连接。
[00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短路检测电路包括有电阻R43、电容C29、电阻R44;所述电容C29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3的一端与主控模块;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4接地;
所述限压输出电路包括有稳压管ZD1、三极管Q9、三极管QlO以及MOS管Qll;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电阻R42与稳压管ZDl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9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基极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0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集电极与MOS管Ql I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 I的漏极与充放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l I的源极与稳压管ZDl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ZDl的正极通过电阻R41与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包括有芯片U6,所述芯片U6为芯片ME5129;所述芯片U6的VIN端与稳压管ZD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VIN端通过电感L3和磁珠FB2与芯片U6的LX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LX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负极通过电容C26与电阻R43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6电容C27并联;所述芯片U6的GND端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FB端通过电阻R37与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FB端通过电阻R38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VIN端通过电容C25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5与电容C24并联;所述芯片U6的VIN端与芯片U6的EN端连接。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充放电转换模块,使得本发明的充电器能够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同时能够驱动二次电池给外部设备提供输出电压。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充放电转换模块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降压输入模块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放电输出模块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主控模块的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放电控制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001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包括有,可充电电池BT;充放电转换模块,用于给可充电电池BT充电和使得可充电电池BT放电;降压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电压降为符合可充电电池BT充电的充电电压;放电输出模块,用于将充电电池BT的放电输出电压调制为符合外部设备使用的输出电压;主控模块,用于控制充放电转换模块以及放电输出模块。具体地,在充电过程中,由于可充电电池BT的充电电压大概为1V-1.2V,故降压输入模块将USB的5V电压降低至符合可充电电池BT充电的充电电压,并且充放电转换模块转变为充电模式,开始对可充电电池BT进行充电;在放电过程中,充放电转换模块转变为放电模式,可充电电池BT开始放电,由于可充电电池BT的电压只有1.0V-1.2V,而大多设备适用电压为5V,故放电输出模块将可充电电池BT的电压调制为符合外部设备使用的输出电压。
[0017]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充放电转换模块包括有电池BTl、电池BT2、第一恒流电路、第二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放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I充电,第二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2充电;所述第一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l所在的支路与第二恒流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2所在的支路并联。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充放电转换模块还包括有电池BT3、电池BT4、第三恒流电路、第四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第四充电电路;所述第三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3充电,第四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4充电;所述第三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3所在的支路与第四恒流电路、第四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4所在的支路并联;所述第一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l所在的支路与第三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3所在的支路并联。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第一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D;所述运放U4D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D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D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接地;所述运放U4D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ll与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D的输出端与MOS管QlA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A的源极与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lA的漏极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5、电阻R33;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池BTl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33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C;所述运放U4C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C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O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C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接地;所述运放U4C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l 2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C的输出端与MOS管QlB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B的源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lB的漏极与电池BT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6、电阻R34;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34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所述放电电路包括有MOS管Q3A以及用于控制MOS管Q3A开关的放电控制单元;所述MOS管Q3A的漏极与电池BTI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3A的源极与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3A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第三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B;所述运放U4B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B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5接地;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3与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与MOS管Q2A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A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A的漏极与电池BT3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7、电阻R35;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池BT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电阻R35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所述第四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A;所述运放U4A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A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4与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与MOS管Q2B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B的源极与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B的漏极与电池BT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8、电阻R36;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池BT4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电阻R36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有MO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 ;所述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控制MOS管Q3A、M0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的开关;所述MOS管Q3B的漏极与电池BT2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3B的源极与电池BT3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3B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漏极与电池BT3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源极与电池BT4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4B的源极与电池BT4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4B的漏极接地;所述MOS管Q4B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具体地,当充放电转换模块转为充电模式时,第一恒流电路、第二恒流电路、第三恒流电路以及第四恒流电路工作,MOS管Q3A、M0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断开;使得电池BT1、BT2、BT3以及BT4相互并联;主控模块控制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闭合,四节电池开始并联充电;当充放电转换模块转为放电模式时,第一恒流电路、第二恒流电路、第三恒流电路以及第四恒流电路停止工作,MOS管Q3A、M0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闭合;使得电池BT1、BT2、BT3以及BT4四节电池串联;主控模块控制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断开,四节电池开始串联放电,输出电压至放电输出模块,放电输出模块将电压进行调制后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同时,由于本电路采用的是电池单独并联充电,能够使得电池充电速度更加地快。
[0018]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放电控制单元包括有芯片U5;所述芯片U5为ME2188-30;所述芯片U5的LX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芯片U5的LX端通过电容C22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GND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电池BTI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OUT端通过电容C23与电池BTI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OUT端通过电阻R50接地;所述芯片U5的OUT端与MOS管Q3A的栅极、MOS管Q3B的栅极、MOS管Q4A的栅极以及MOS管Q4B的栅极连接。具体地,通过设置放电控制单元能够使得主控模块可以改变四个MOS管的栅极电压,主控模块能够输出信号控制芯片U5,从而改变MOS管的栅极电压,从而控制MOS管Q3A、M0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的开合,从而控制充放电转换模块的工作模式。
[0019]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降压输入模块包括有芯片U3,所述芯片U3为芯片SY8113B;所述芯片U3的IN端与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3的EN端与芯片U3的IN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IN端通过电容C2接地;所述电容Cl和电容C31均与电容C2并联;所述芯片U3的BS端通过电容C4与芯片U3的LX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LX端通过磁珠FBl与电感LI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电容C30和电容C32均与电容C3并联;所述芯片U3的FB端通过电阻Rl接地;所述芯片U3的FB端通过电阻R2与充放电转换模块连接。通过设置降压输入模块,使得在充电过程中,降压输入模块将市电电压降低至符合可充电电池BT充电的充电电压,开始对可充电电池BT进行充电。
[0020]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放电输出模块包括有短路检测电路、限压输出电路以及升压电路;所述短路检测电路和限压输出电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升压电路与限压输出电路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所述短路检测电路包括有电阻R43、电容C29、电阻R44;所述电容C29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3的一端与主控模块;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4接地;所述限压输出电路包括有稳压管ZD1、三极管Q9、三极管QlO以及MOS管Qll;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电阻R42与稳压管ZDl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9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基极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0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集电极与MOS管Ql I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 I的漏极与充放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l I的源极与稳压管ZDl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ZDl的正极通过电阻R41与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升压电路包括有芯片U6,所述芯片U6为芯片ME5129;所述芯片U6的VIN端与稳压管ZD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VIN端通过电感L3和磁珠FB2与芯片U6的LX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LX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负极通过电容C26与电阻R43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6电容C27并联;所述芯片U6的GND端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FB端通过电阻R37与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FB端通过电阻R38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VIN端通过电容C25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5与电容C24并联;所述芯片U6的VIN端与芯片U6的EN端连接。具体地,短路检测电路能够检测电池是否短路,当电池短路时,主控模块控制放电输出模块停止输出电压;所述限压输出电路防止输出过大的电压;由于外部设备的电压为5V,而四节电池的电压为4V-4.8V,故设置升压电路将电池的输出电压调制为符合外部设备使用的输出电压。
[002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可充电电池BT; 充放电转换模块,用于给可充电电池BT充电和使得可充电电池BT放电; 降压输入模块,用于将电压降为适用于可充电电池BT充电的充电电压; 放电输出模块,用于将充电电池BT的放电输出电压调制为符合外部设备使用的输出电压; 主控模块,用于控制充放电转换模块以及放电输出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转换模块包括有电池BT1、电池BT2、第一恒流电路、第二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放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l充电,第二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2充电;所述第一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l所在的支路与第二恒流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2所在的支路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转换模块还包括有电池BT3、电池BT4、第三恒流电路、第四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第四充电电路;所述第三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3充电,第四充电电路用于给电池BT4充电;所述第三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3所在的支路与第四恒流电路、第四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4所在的支路并联;所述第一恒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l所在的支路与第三恒流电路、第三充电电路以及电池BT3所在的支路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D;所述运放U4D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D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D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接地;所述运放U4D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l I与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D的输出端与MOS管QlA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A的源极与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lA的漏极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5、电阻R33;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池BTl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33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第二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C;所述运放U4C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C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O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C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接地;所述运放U4C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2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C的输出端与MOS管QlB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B的源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lB的漏极与电池BT2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6、电阻R34;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34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包括有MOS管Q3A以及用于控制MOS管Q3A开关的放电控制单元;所述MOS管Q3A的漏极与电池BTI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3A的源极与电池BT2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3A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B;所述运放U4B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 I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B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5接地;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3与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与MOS管Q2A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A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A的漏极与电池BT3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三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7、电阻R35;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池BT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电阻R35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第四恒流电路包括有运放U4A;所述运放U4A的正输入端与基准电压连接;所述运放U4A的负输入端与电容Cl 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 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负输入端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地;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4与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放U4A的输出端与MOS管Q2B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2B的源极与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2B的漏极与电池BT4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充电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8、电阻R36;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池BT4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电阻R36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降压输入模块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有MO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所述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控制MOS管Q3A、M0S管Q3B、M0S管Q4A以及MOS管Q4B的开关;所述MOS管Q3B的漏极与电池BT2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3B的源极与电池BT3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3B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漏极与电池BT3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源极与电池BT4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4A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4B的源极与电池BT4的负极连接;所述MOS管Q4B的漏极接地;所述MOS管Q4B的栅极与放电控制单元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控制单元包括有芯片U5;所述芯片U5为ME2188-30;所述芯片U5的LX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芯片U5的LX端通过电容C22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GND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OUT端通过电容C23与电池BT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5的OUT端通过电阻R50接地;所述芯片U5的OUT端与MOS管Q3A的栅极、MOS管Q3B的栅极、MOS管Q4A的栅极以及MOS管Q4B的栅极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输入模块包括有芯片U3,所述芯片U3为芯片SY8113B ;所述芯片U3的IN端与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3的EN端与芯片U3的IN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IN端通过电容C2接地;所述电容Cl和电容C31均与电容C2并联;所述芯片U3的BS端通过电容C4与芯片U3的LX端连接;所述芯片U3的LX端通过磁珠FBI与电感LI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电容C30和电容C32均与电容C3并联;所述芯片U3的FB端通过电阻Rl接地;所述芯片U3的FB端通过电阻R2与充放电转换模块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输出模块包括有短路检测电路、限压输出电路以及升压电路;所述短路检测电路和限压输出电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升压电路与限压输出电路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为移动电源使用的二次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短路检测电路包括有电阻R43、电容C29、电阻R44 ;所述电容C29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3的一端与主控模块;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4接地; 所述限压输出电路包括有稳压管ZD1、三极管Q9、三极管QlO以及MOS管Qll;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电阻R42与稳压管ZDl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9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基极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0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O的集电极与MOS管Ql I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l I的漏极与充放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l I的源极与稳压管ZDl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ZDl的正极通过电阻R41与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包括有芯片U6,所述芯片U6为芯片ME5129;所述芯片U6的VIN端与稳压管ZDl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VIN端通过电感L3和磁珠FB2与芯片U6的LX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LX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负极通过电容C26与电阻R43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6电容C27并联;所述芯片U6的GND端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FB端通过电阻R37与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芯片U6的FB端通过电阻R38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6的VIN端通过电容C25与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5与电容C24并联;所述芯片U6的VIN端与芯片U6的EN端连接。
【文档编号】H02J7/00GK105978109SQ20161055793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5日
【发明人】安庆照
【申请人】东莞健达照明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