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摩擦改性聚丙烯/玻璃钢复合电力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29458阅读:来源:国知局
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3.5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85?20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33]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22。
[0034]实施例5
[0035]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1050000?120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80?200°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5.0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85?20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36]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08。
[0037]实施例6
[0038]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1050000?120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80?200°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3.5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85?20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39]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15。
[0040]实施例7
[0041]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950000?105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75?190°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4.0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70?190°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42]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14。
[0043]实施例8
[0044]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1050000?120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80?200°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2.0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85?20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45]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22。
[0046]实施例9
[0047]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800000?95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70?185°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5.0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65?18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48]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12。
[0049]实施例10
[0050]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950000?105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75?190°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3.0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70?190°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51]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17。
[0052]实施例11
[0053]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800000?95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70?185°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3.5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65?18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54]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17。
[0055]实施例12
[0056]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具体是由这样一种工艺方法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1050000?1200000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然后再将其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于180?200°C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再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I中所含硅酮为5.0被%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各自的螺杆挤出机于185?205°C熔融复合挤出、定径、牵引、冷却、切割得二层1、2复合管材;最后将所得二层复合管材按机械缠绕方式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
[0057]该复合电力管内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09。
【主权项】
1.一种低摩擦改性聚丙烯/玻璃钢复合电力管,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且由内至外依次分别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I)、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其中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I)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08?0.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摩擦改性聚丙烯/玻璃钢复合电力管,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电力管中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I)的硅酮含量为2-5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摩擦改性聚丙烯/玻璃钢复合电力管,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电力管中内层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I)的硅酮含量为2.5-4.0wt %。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低摩擦改性聚丙烯/玻璃钢复合电力管,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电力管两端为匹配的承插式接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低摩擦改性聚丙烯/玻璃钢复合电力管为三层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含硅酮的改性聚丙烯低摩擦层1、改性聚丙烯层2和玻璃纤维增强层3,且是这样制备的:先将重均分子量为80~120万的硅酮与改性聚丙烯熔融挤出造粒得改性母料,然后将改性母料与改性聚丙烯按最终电力管内层1中所含硅酮为2-5wt%比例混合,再分别将该混合料与改性聚丙烯干燥后通过熔融复合挤出制得二层1、2管材,最后在其外壁上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层3即成,其内层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08~0.23。本实用新型不仅兼具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电缆导管和改性聚丙烯塑料电缆导管的优势,且内层中含有的硅酮又使内壁的表面摩擦系数大大降低,是一种综合性能更为优异的产品。
【IPC分类】H02G9-06, C08L23-12, C08L83-04
【公开号】CN204538631
【申请号】CN201520272104
【发明人】赵朝端, 刘楠冰, 许可
【申请人】赵朝端, 刘楠冰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