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具有马达的电气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80341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马达以及具有马达的电气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及具有马达的电气设备,马达具有:轴;轴承,其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支承部,其保持轴承;定子;转子;基底部件,其配置于定子的轴向下侧,并具有供轴承支承部贯通的贯通孔,轴承支承部具有:支承部,其配置于轴承与基底部件之间;插入部,其插入贯通孔;铆接部,其配置于基底部件的下表面,并且从插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插入部具有铆接引导面,其在支承部的下侧从径向内侧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轴承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使轴承支承部的露出于基底部件下表面的露出部分的外径变小,以满足节省空间的要求。
【专利说明】
马达以及具有马达的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马达,特别涉及一种输出轴从基底部件一侧延伸出的马达和具有该马达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0002]在以往的技术中,存在如下结构的马达:马达的轴从基底部件的朝向定子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在基底部件的朝向定子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呈环状配置的点铆接部位,由此进行轴承支承部与基底部件的铆接。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轴承支承部整体位于比轴承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03]此外,在上述结构中,防脱部配置于马达的外部,在轴向上位于比基底部件靠轴延伸的方向一侧的位置,防脱部通过其径向内侧卡合于轴而能够防止轴被拔出。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但是,在以往的技术中,由于轴承支承部整体位于比轴承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轴承支承部的露出于基底部件下表面的部分的径向尺寸较大,在将马达配置于装置(如电动剃须刀、空调等设备)时,尤其在装置的内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不能满足安装空间的要求。
[0005]此外,上述防脱部的构造虽然能够防止轴被拔出,但是其防脱强度一般,在对防脱强度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这样的防脱部无法满足要求。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电气设备,该马达的轴承支承部的露出于基底部件下表面的部分的外径变小,从而可节省空间,满足安装空间要求。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马达,其具有:轴,该轴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承,该轴承将该轴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支承部,该轴承支承部保持该轴承;定子,该定子固定于该轴承支承部的外周面;转子,该转子与该定子的外周面对置配置,并且与该轴一起旋转;基底部件,该基底部件配置于该定子的轴向下侧,并具有供该轴承支承部贯通的贯通孔,其特征在于,该轴承支承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配置于该轴承与该基底部件之间;插入部,该插入部插入该贯通孔;铆接部,该铆接部配置于该基底部件的下表面,并且从该插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该插入部具有铆接引导面,该铆接引导面在该支承部的下侧从径向内侧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该铆接引导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该轴承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其中,该马达还具有防脱部,该防脱部配置于该支承部与该轴承的下端之间,在该轴的周向上设置有槽,该槽在轴向上的位置与该防脱部对置,该防脱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配置于该槽,该防脱部的配置于该槽以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被该支承部支承。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其中,该马达还具有防脱部,该防脱部配置于比该轴承支承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压入该轴,并具有能够与该铆接引导面多点接触的多点接触构造。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方面,其中,该多点接触构造具有与该铆接引导面平行的倾斜面,该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该铆接引导面接触。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五方面,其中,该防脱部还具有环状的压入支持部,其从该多点接触构造的轴向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六方面,其中,该倾斜面与该铆接引导面的轴向距离为dl,该压入支持部的上表面与该铆接部的下表面的轴向距离为d2,其中,dl<d2,且该压入支持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该铆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七方面,其中,该多点接触构造是台阶状构造;该台阶状构造的台阶倾斜方向与该铆接引导面平行;该台阶状构造中的至少两阶能够与该铆接引导面接触。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八方面,其中,该铆接部与该基底部件通过以该轴为中心呈环状配置的点铆接构造进行铆接。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九方面,其中,该铆接部与该基底部件通过以该轴为中心的环状的面铆接构造进行铆接。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具有前述第一至九方面之一所述的马达,所述电气设备具有安装所述马达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所述铆接部能够穿过的贯通安装孔,所述贯通安装孔的内径比所述铆接部的外径大。
[00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使马达的轴承支承部的露出于基底部件下表面的部分的外径变小,即,使露出的部分小型化,这样,可节省安装空间,满足安装空间的要求。
[0018]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0019]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0020]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件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0021]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马达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3]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马达从下侧向上侧观察的仰视图。
[0024]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另一种马达从下侧向上侧观察的仰视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马达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变形例的马达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变形例的马达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8]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马达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30]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气设备的马达安装于电气设备的安装部的示意图。
[0032]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气设备的安装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
[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下述说明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与沿轴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称为“周向”,此外,将沿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其中,在该上下方向中,朝向马达本体的方向为“上方向”,与“上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下方向”,并且,轴的朝向“上方向”的一侧称为“上侧”,与上侧相反的一侧称为“下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上方向、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的定义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并不限定马达使用、安装和制造时的朝向。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马达以及电气设备进行说明。
[0036]实施例1
[0037]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马达10,图1是本实施例1的马达10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38]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轴11、轴承12、轴承支承部13、定子14、转子15以及基底部件16。
[0039]轴11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承12将轴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支承部13保持轴承12;定子14固定于轴承支承部13的外周面13a;转子15的内周面与定子14的外周面对置配置,并且与轴11 一起旋转;基底部件16配置于定子14的轴向下侧,并具有供轴承支承部13贯通的贯通孔16h。
[0040]轴承支承部13具有:支承部131,支承部131配置于轴承12与基底部件16之间;插入部132,插入部132插入贯通孔16h;铆接部133(如图1和图6),铆接部133配置于基底部件16的下表面,并且从插入部1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插入部132具有铆接引导面132a,铆接引导面132a在支承部131的下侧从径向内侧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铆接引导面13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轴承12的外周面1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铆接引导面132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比轴承的外周面1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从比轴承的外周面1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开始形成铆接部,从而使铆接部133的径向外端的位置向径向内侧缩短。由此轴承支承部13露出于基底部件16下表面的铆接部133的外径变小。
[0042]由此,轴承支承部13露出于基底部件16下表面的铆接部133的径向尺寸变小,在配置于装置中时,能够满足节省安装空间的要求。
[0043]在本实施例中,铆接部133与基底部件16铆接。图2A是一种从马达10的下侧向上侧观察的仰视图,图2B是另一种从马达10的下侧向上侧观察的仰视图。如图2A所示,铆接部133的铆接构造可以是以轴11为中心的环状的面铆接构造,如图2B所示,铆接部133的铆接构造也可以是以轴11为中心呈环状配置的点铆接构造。通过面铆接构造能够获得比点铆接构造更牢固的铆接效果。
[0044]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有防脱部17,该防脱部配置于支承部131与轴承12的下端之间,并且,在轴11的周向上设置有槽11s,槽Ils在轴向上的位置与防脱部17对置,防脱部1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配置于槽11s,防脱部17的配置于槽Ils以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部131支承。
[0045]通过该防脱部17,能够使防脱部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被轴承支承部13的支承部131支承,由此,在拔出轴11时,防脱部17的径向外端向下侧变形时,能够受到来自于位于下侧的支承部131的反作用力,从而不容易变形。因此,与现有技术中防脱部的径向外端不被支承的情况相比,提高了防脱部的强度。
[0046]实施例2
[0047]本实施例2提供一种马达30。图3-图5是本实施例2的马达30的沿轴向的剖视图,图6是图5的虚线X所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图。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对这些相同的部件省略说明,以下仅针对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件进行说明。
[0048]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防脱部。在实施例1中,通过在轴11设置槽Ils将防脱部17卡合于轴11,但本实施例中,通过压入方式将轴11与防脱部固定,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轴11的轴向上不需要设置槽。
[0049]如图3所示,马达30具有防脱部37,防脱部37配置于比轴承支承部1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防脱部37压入轴11,并具有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多点接触的多点接触构造。
[0050]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点接触构造可以具有任意结构,只要满足在拔出轴11时,上述防脱部37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进行多点接触即可,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由于无法一一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构,以下将以几个示例具体描述多点接触构造。
[0051]图3示出了具有多点接触构造的防脱部的一个示例。如图3所示,防脱部37的多点接触构造可以具有与铆接引导面132a平行的倾斜面371,倾斜面371类似于锥台的侧面,其中倾斜面371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接触。通过倾斜面371,在拔出轴11时,倾斜面371的至少一部分与铆接引导面132a接触,从而实现防脱部37与铆接引导面132a之间的多点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防脱部37与轴11的压入固定比卡合固定的防脱强度更大,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了马达的防脱强度。此外,由于防脱部37具有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多点接触的接触构造,因此,在拔出轴11时,防脱部37与轴承支承部13的铆接引导面132a的接触是多点接触,与单点接触相比,接触面积更大,防脱部37不容易损坏。
[0052]此外,与实施例1中的防脱构造相比,本实施例还具有以下优点:按照实施例1中的构造,在组装时,需要首先将防脱部17配置于轴承支承部13的支承部131上,然后将烧结体的轴承12压入轴承支承部13,然后针对轴承12的内径进行扩孔,最后将轴11插入,由于防脱部17设置在支承部131与轴承12的下端之间,因此,在扩孔时,容易有损坏防脱部17的情况;与之相对,如果按照本实施例中的构造,防脱部37配置于比轴承支承部1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与轴承12相隔较远,因此,在进行扩孔时,能够防止损坏防脱部37。
[0053 ]图4和图5示出了针对图3的防脱部的变形例。可通过图4和图5中虚线X所示的部分替换图3中虚线X所示的部分。
[0054]图4和图5的防脱部47、57同样具有与铆接引导面平行的倾斜面,并且该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铆接引导面接触,通过图4、图5的防脱部47、57,同样能够提高防脱强度,并且在拔出轴的时候,防脱部不容易损坏。
[005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图6是图5的虚线X所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图6所示,防脱部57还可以具有环状的压入支持部572,其从多点接触构造,即与所述铆接引导面平行的倾斜面的轴向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通过压入支持部572,能够保持将防脱部57压入轴11时的水平压入面积,易于压入。
[0056]并且,防脱部57与铆接引导面132a之间可基于图6所示的位置关系进行设置。如图6所示,设倾斜面571与铆接引导面132a的轴向距离为dl,压入支持部572的上表面572a与铆接部133的下表面133a的轴向距离为d2,此时,可以考虑使dl<d2,压入支持部57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铆接部1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57]通过使dl<d2,能够使倾斜面571先于压入支持部572的上表面572a与铆接部133接触,从而避免发生单点接触,并且,通过使压入支持部57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铆接部1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避免压入支持部572的径向尺寸过大而在径向上占用额外的空间。
[0058]实施例3
[0059]本实施例3提供一种马达70。图7是本实施例3的马达70的沿轴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虚线Y所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与实施例1和2中相同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对这些相同的部件省略说明,以下仅针对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2不同的部件进行说明。
[0060]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3中的防脱部具有的多点接触构造是台阶状构造,而不是倾斜面构造。该台阶状构造中的至少两阶能够与铆接引导面接触。
[0061 ]如图7所示,防脱部77的台阶状构造771构成多点接触构造。
[0062]如图8所示,将台阶状构造771的各阶顶点A、B、C的连线方向(图8中的虚线Q的方向)称为台阶倾斜方向,该台阶倾斜方向与铆接引导面132a平行,台阶状构造771中的至少两阶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接触。
[0063]通过台阶状构造771,能够获得与实施例2类似的效果,S卩,在拔出轴11时,能够实现防脱部77与铆接引导面132a之间的多点接触。由此,在拔出轴11的时候,防脱部77同样不容易损坏,并且,本实施例同样能够提高防脱强度。
[0064]在本实施例中,台阶状构造771的总阶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但至少为两阶,并且总阶数中的至少两阶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接触。由此能够避免仅一阶台阶与铆接引导面132a相接触而造成的单点接触,由此,防脱部771不容易损坏。
[0065]在本实施例中,台阶状构造771中位于最下端的一阶,即图8中的顶点C对应的一阶,可以作为实施例2中的压入支持部发挥作用,此时,台阶状构造771的最下端的一阶的顶点C配置在比铆接引导面132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外侧,且比铆接部1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66]但是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台阶状构造771中位于最下端的一阶也可以作为能够与铆接引导面132a相接触的一阶,此时,在拔出轴11时,台阶状构造771整体能够配置在比铆接引导面132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67]实施例2和3给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防脱部的多点接触构造的几个示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参照现有技术采用能够实现多点接触的其他多点接触构造。
[0068]实施例4
[006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图9A是本实施例的电气设备的马达安装于电气设备的安装部的示意图,图9B是本实施例的电气设备的安装部的示意图。
[0070]如图9A和图9B所示,该电气设备具有马达901以及安装部902。
[0071]马达901可以是基于上述实施例1-3的马达,安装部902具有马达901的铆接部133能够穿过的贯通安装孔902h,贯通安装孔902h的内径Φ 2比铆接部133的外径Φ I大。
[0072]由此,能够使马达901顺利穿过贯通安装孔902h而安装于电气设备。
[0073]φ 1、φ 2的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但需要保证Φ 2> Φ I,并且,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Φ2只要略大于Φ I即可。例如,可以将Φ I配置为6.8,巾2配置为7.3。
[0074]通过本实施例的电气设备,能够充分节省安装空间,从而使电气设备小型化。
[0075]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气设备可以是对马达的安装孔内径有要求的电气设备,例如可以是电动剃须刀。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作为限制,实施例1-3的马达也可以作为其他电气设备的马达使用,例如,作为空调机的室内机、空调机的室外机、饮水机、洗衣机、扫除机、压缩机、送风机、搅拌机等家电设备的马达使用,或者,作为各种信息设备安装的马达、产业设备使用的马达等使用。
[0076]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叙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然而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还包括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范围的所有改变、修改和等同等。
【主权项】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轴,所述轴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 轴承,所述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轴承支承部,所述轴承支承部保持所述轴承; 定子,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轴承支承部的外周面; 转子,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对置配置,并且与所述轴一起旋转;以及基底部件,所述基底部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下侧,并具有供所述轴承支承部贯通的贯通孔, 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承部具有: 支承部,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轴承与所述基底部件之间; 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贯通孔; 铆接部,所述铆接部配置于所述基底部件的下表面,并且从所述插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插入部具有铆接引导面,所述铆接引导面在所述支承部的下侧从径向内侧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所述铆接引导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轴承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防脱部,所述防脱部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轴承的下端之间, 在所述轴的周向上设置有槽,所述槽在轴向上的位置与所述防脱部对置, 所述防脱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槽, 所述防脱部的配置于所述槽以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支承部支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防脱部,所述防脱部配置于比所述轴承支承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压入所述轴,并具有能够与所述铆接引导面多点接触的多点接触构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点接触构造具有与所述铆接引导面平行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所述铆接引导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还具有环状的压入支持部,其从所述多点接触构造的轴向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与所述铆接引导面的轴向距离为dl,所述压入支持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铆接部的下表面的轴向距离为d2,其中,dl<d2, 且所述压入支持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铆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点接触构造是台阶状构造; 所述台阶状构造的台阶倾斜方向与所述铆接引导面平行; 所述台阶状构造中的至少两阶能够与所述铆接引导面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部与所述基底部件通过以所述轴为中心呈环状配置的点铆接构造进行铆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部与所述基底部件通过以所述轴为中心的环状的面铆接构造进行铆接。10.—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以及安装所述马达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所述铆接部能够穿过的贯通安装孔,所述贯通安装孔的内径比所述铆接部的外径大。
【文档编号】H02K5/16GK205565969SQ201620050532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发明人】张铁城, 李鹏, 张东旭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