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固定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3191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固定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缆固定头。



背景技术:

在机械、船舶、轨道交通等电气设备领域,需要由电线或电缆连接电气设备内部的电气元件,进行电力传输,为了固定和保护电线或电缆,电缆固定头得到广泛的应用,以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保证机器安全可靠地运行。

现有的电缆固定头主要包括主体、迫紧螺帽和密封圈,使用时,将电缆通过电缆外绝缘层插入电缆固定头的主体中,拧紧迫紧螺帽,迫紧螺帽压紧密封圈,进而夹紧电缆的外绝缘层,从而达到夹紧和防水防尘的效果。

但是,这种电缆固定头只能夹紧具有单层外绝缘层的电缆,而市场上存在具有双层绝缘层的电缆,即对于具有外绝缘层和内绝缘层双层保护的电缆,上述电缆固定头无法实现双重夹紧和双重防水防尘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实现双重夹紧和双重防水防尘的电缆固定头,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固定头,该电缆固定头可同时夹紧电缆的内、外两层绝缘层,达到双重防水防尘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固定头,包括第一迫紧螺帽、位于所述第一迫紧螺帽内的第一密封圈和与所述第一迫紧螺帽配合以轴向夹紧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二迫紧螺帽、位于所述第二迫紧螺帽内的第二密封圈和与所述第二迫紧螺帽配合以轴向夹紧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二迫紧螺帽安装在所述第一主体上,并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迫紧螺帽和所述第一主体轴孔间隙配合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迫紧螺帽的轴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防止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迫紧螺帽轴向松脱的卡簧。

优选地,所述第二迫紧螺帽的轴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装有用于密封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迫紧螺帽的连接处的o型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设有周向的第一键槽,所述第二迫紧螺帽设有周向的第二键槽,所述第一键槽与所述第二键槽通过定位键可旋转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键槽和所述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与所述第二键槽和所述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之和大于360°。

优选地,所述第一键槽和所述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与所述第二键槽和所述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之和为380°。

优选地,所述第一键槽和所述定位键配合的可转动的角度为177.8°,所述第二键槽和所述定位键配合的可转动的角度为202.2°。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与电缆外绝缘层的内壁相配合的紧固螺丝和用于防止所述紧固螺丝与所述第一主体接触的绝缘套,所述紧固螺丝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绝缘套的内部凹槽相配合的台阶面。

优选地,所述紧固螺丝的端部最大外径大于第一迫紧螺帽的穿线孔的最大内径。

本发明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包括第一迫紧螺帽、位于第一迫紧螺帽内的第一密封圈和与第一迫紧螺帽配合以轴向夹紧第一密封圈的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二迫紧螺帽、位于第二迫紧螺帽内的第二密封圈和与第二迫紧螺帽配合以轴向夹紧第二密封圈的第二主体,第二迫紧螺帽安装在第一主体上,并密封连接。

当具有内、外绝缘层的电缆穿入电缆固定头时,第一迫紧螺帽拧紧第一主体,从而压紧第一密封圈,进而夹紧电缆的外绝缘层,达到夹紧外绝缘层和一次防水防尘的效果;第二迫紧螺帽拧紧第二主体,从而压紧第二密封圈,达到夹紧内绝缘层和二次防水防尘的效果。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可同时夹紧电缆的内、外绝缘层,实现双重防水防尘的效果,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产品的防水防尘效果,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中,在第一主体和第二迫紧螺帽上分别设有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第一键槽与第二键槽通过定位键可旋转的连接,且第一键槽和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与第二键槽和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之和大于360°,更为优选地,两者之和为380°。这样,当电缆一端的电缆固定头后,即第一迫紧螺帽拧紧第一主体夹紧电缆外绝缘层的一端,第二迫紧螺帽拧紧第二主体夹紧电缆同端的内绝缘层后,再拧紧电缆另一端的电缆固定头,另一个电缆固定头的第一迫紧螺帽拧紧第一主体时,会带动电缆外绝缘层转动,这时,由于已经安装好的电缆固定头的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配合定位键使电缆固定头实现380°的可旋转限位,电缆外绝缘层随着拧紧而顺势转动,从而避免了电缆外绝缘层因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拧紧而转动导致的扭曲变形。因此,提高了电缆外绝缘层的寿命和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体的轴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迫紧螺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卡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紧固螺丝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紧固螺丝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绝缘套的轴向剖视图。

图1-8中:

11为第一迫紧螺帽、12为第一密封圈、13为第一主体、14为第二迫紧螺帽、15为第二密封圈、16为第二主体、17为紧固螺丝、18为绝缘套、19为卡簧、20为第一o型圈、21为第二o型圈、111为穿线孔、131为第一键槽、132为第一台阶孔、141为第二键槽、142为轴、143为第一凹槽、144为第二凹槽、171为台阶面、172为端部、173为沉孔、181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电缆固定头,其可同时夹紧电缆的内、外两层绝缘层,达到双重防水防尘的效果。

请参考图1至图8,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体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体的轴向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迫紧螺帽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卡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紧固螺丝的主视图;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紧固螺丝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具体实施例中绝缘套的轴向剖视图。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包括第一迫紧螺帽11、位于第一迫紧螺帽11内的第一密封圈12和与第一迫紧螺帽11配合以轴向夹紧第一密封圈12的第一主体13;还包括第二迫紧螺帽14、位于第二迫紧螺帽14内的第二密封圈15和与第二迫紧螺帽14配合以轴向夹紧第二密封圈15的第二主体16,第二迫紧螺帽14安装在第一主体13上,并密封连接。

第一迫紧螺帽11具有从一端端口向内延伸的内螺纹,第一主体13具有与第一迫紧螺帽11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第二迫紧螺帽14也具有内螺纹,第二主体16具有与第二迫紧螺帽14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第一密封圈12从具有内螺纹的端口向内装入第一迫紧螺帽11中。

第二密封圈15从具有内螺纹的端口向内装入第二迫紧螺帽14中。

第二迫紧螺帽14与第一主体13相连接,两者的连接处保持密封性,以防水防尘。

这样,当具有内、外绝缘层的电缆穿入电缆固定头时,第一迫紧螺帽11拧紧第一主体13,从而压紧第一密封圈12,进而夹紧电缆的外绝缘层,达到夹紧外绝缘层和一次防水防尘的效果;第二迫紧螺帽14拧紧第二主体16,从而压紧第二密封圈15,达到夹紧内绝缘层和二次防水防尘的效果。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可同时夹紧电缆的内、外绝缘层,实现双重防水防尘的效果,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产品的防水防尘效果,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

上述第一迫紧螺帽11和第一主体13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轴向上压紧第一密封圈12,以便第一密封圈12在径向上张紧,实现密封作用,同理,第二迫紧螺帽14和第二主体16也通过螺纹连接实现第二密封圈15的径向张紧。当然,除了螺纹连接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实现密封圈的作用。

为了使结构简单且方便安装,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迫紧螺帽14和第一主体13轴孔间隙配合连接。在第一主体13上设有第一台阶孔132,在第二迫紧螺帽14远离内螺纹的那一端设有轴142,轴142与第一台阶孔132间隙配合,轴142相对于第一台阶孔132可旋转,因此,拧紧第二迫紧螺帽14时,第二迫紧螺帽14相对于第一主体13转动。

考虑到由于第二迫紧螺帽14与第一主体13之间为间隙配合,两者之间存在相对转动,当拧紧第二迫紧螺帽14时,为了防止第二迫紧螺帽14相对于第一主体13沿轴向移动,脱离第一主体13的第一台阶孔13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迫紧螺帽14的轴142上设有第一凹槽143,第一凹槽143内设有防止第一主体13和第二迫紧螺帽14轴向松脱的卡簧19,卡簧19的结构如图5所示。电缆固定头安装时,当第二迫紧螺帽14的轴142穿过第一主体13的第一台阶孔132时,将卡簧19卡入轴142的第一凹槽143内,卡簧19与第一凹槽143配合,起到阻止轴142相对于第一台阶孔132做轴向运动的作用,从而防止第二迫紧螺帽14与第一主体13轴向松脱。

另外,为了保证第二迫紧螺帽14和第一主体13的轴孔间隙配合连接处的密封性,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迫紧螺帽14的轴142上设有第二凹槽144,第二凹槽144内装有用于密封第一主体13和第二迫紧螺帽14的连接处的o型圈,当第二迫紧螺帽14的轴142穿过第一主体13的第一台阶孔132时,第二凹槽144和第一台阶孔132配合将o型圈压紧,从而使第二迫紧螺帽14与第一主体13形成紧密连接,达到防水防尘的目的。为了使第二迫紧螺帽14和第一主体13之间的密封效果更佳,o型圈的个数可以设置为两个,即第一o型圈20和第二o型圈21,第一o型圈20和第二o型圈21紧邻排布,这样双o型圈可以增加摩擦系数和压紧紧密程度,使密封效果更好。

考虑到在电缆固定头的安装过程中,当拧紧电缆一端的固定头后,再拧紧电缆另一端的电缆固定头时,会带动电缆外绝缘层一起转动,这样电缆外绝缘层会因一端固定,一端转动而造成扭曲变形,从而影响电缆外绝缘层的寿命和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电缆固定头的可旋转限位,具体地,第一主体13设有周向的第一键槽131,第二迫紧螺帽14设有周向的第二键槽141,第一键槽131与第二键槽141通过定位键可旋转的连接。

定位键可以配合第一键槽131相对转动一定的角度,定位键也可以配合第二键槽141相对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实现一定角度的限位。这里的一定角度根据第一键槽131和第二键槽141各自的键槽角度确定。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键槽131和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与第二键槽141和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之和大于360°,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可旋转限位作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键槽131和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与第二键槽141和定位键配合可转动的角度之和为380°,工程试验表明此时的工程应用效果更佳。

因为当安装好电缆一端的电缆固定头后,即第一迫紧螺帽11拧紧第一主体13夹紧电缆外绝缘层的一端,第二迫紧螺帽14拧紧第二主体16夹紧电缆同端的内绝缘层后,再拧紧电缆另一端的电缆固定头时,另一个电缆固定头的第一迫紧螺帽11拧紧第一主体13时,会带动电缆外绝缘层转动,这时,由于已经安装好的电缆固定头的第一键槽131和第二键槽141配合定位键使电缆固定头实现380°的可旋转限位,电缆外绝缘层随着拧紧而顺势转动,从而避免了电缆外绝缘层因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拧紧而转动导致的扭曲变形。因此,提高了电缆外绝缘层的寿命和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键槽131和定位键配合转动的角度为177.8°,第二键槽141和定位键配合转动的角度为202.2°。工程试验进一步表明这样的角度为最佳角度。

考虑到在第一迫紧螺帽11拧紧第一主体13时,会对电缆的外绝缘层产生一定的剪切力,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缆固定头还包括用于与电缆外绝缘层的内壁相配合的紧固螺丝17和用于防止紧固螺丝17和第一主体13接触的绝缘套18,紧固螺丝17的端部设有与绝缘套18的内部凹槽181相配合的台阶面171。

在电缆固定头的安装过程中,当电缆穿过第一迫紧螺帽11和第一密封圈12后,将紧固螺丝17拧入与紧固螺丝17相配合的电缆外绝缘层的内壁中,从而增加电缆外绝缘层可承受的拉力,因此,在第一迫紧螺帽11拧紧第一主体13时,可防止将电缆外绝缘层拉脱,从而保护位于电缆外绝缘层内部的电缆,增加产品的安全性能。且电缆外绝缘层的端面切口处很容易产生毛刺,当紧固螺丝17拧入与紧固螺丝17相配合的电缆外绝缘层的内壁后,紧固螺丝的端面还可以阻挡电缆外绝缘层的端面切口处的毛刺,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另外,紧固螺丝17的端部台阶面171与绝缘套18的内部凹槽181相配合,防止紧固螺丝与金属材质的第一主体13接触,从而起到绝缘的作用,也增加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考虑到当位于第一迫紧螺帽11远离内螺纹一端的穿线孔111的内径大于紧固螺丝17的端部172的外径时,在拔出电缆时,有可能带出紧固螺丝17,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紧固螺丝17的端部172最大外径大于第一迫紧螺帽11的穿线孔111的最大内径。这样,可以在轴向上限制紧固螺丝,以防止在电缆拔出时,将紧固螺丝17带出。

另外,为了便于安装紧固螺丝17,紧固螺丝17的底部中间沉孔173可以为六角形沉孔。这样,方便使用六角扳手将紧固螺丝17拧入与紧固螺丝17相配合的电缆外绝缘层的内壁,进而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其组装成本。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缆固定头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