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灯及其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140阅读:5027来源:国知局
小夜灯及其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夜灯及其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小夜灯是常用的家用小电器,可以以较小的光亮在夜间进行照明;现有的小夜灯其内部控制电路多是设计成通过手动开关来控制其开启与关闭,每天到晚上时,用户通过手动开关将其打开,天亮时,再通过手动开关将其关闭,使用不是很方便;且当天色已经大亮时,经常会由于人的疏忽而忘记关闭小夜灯,使小夜灯一直被开启,这样容易造成电能浪费,也给用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夜灯及其控制电路,用户既可通过手动开关来控制小夜灯开启与关闭,也可通过光敏感应元件感应外部周围环境的亮度来自动控制小夜灯开启与关闭,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方便用户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夜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光敏感应元件、第一电阻、第二电阻、转换开关、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三极管、发光元件及接地端;所述光敏感应元件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转换开关的第四管脚,另一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换开关的第一管脚;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另一端分两路,一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转换开关的第二管脚,另一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接地端;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接地端;所述转换开关还具有第三管脚,所述第三管脚的一端与所述接地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脚或第二管脚或第四管脚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三管脚与所述第一管脚连接时,所述光敏感应元件感应外部周围环境的亮度自动控制所述发光元件亮或灭;当所述第三管脚与所述第二管脚连接时,所述发光元件不发亮;当所述第三管脚与所述第四管脚连接时,所述发光元件发亮。

进一步地,所述光敏感应元件为光敏电阻或光敏二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远小于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脚与所述第三电阻之间还串接有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为零。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元件为LED灯。

进一步地,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并联在所述电源输入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

一种小夜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底面设有插脚,所述插脚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小夜灯控制电路,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发光元件的位置设有透光区,所述转换开关具有露出于所述壳体外的拨动部,所述光敏感应元件露出于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顶面还设有国标五孔插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小夜灯及其控制电路,用户既可通过手拨动转换开关的拨动部来控制小夜灯开启与关闭,也可通过光敏感应元件来自动控制小夜灯的开启与关闭,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方便用户使用,且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小夜灯控制电路中第三管脚与第一管脚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小夜灯控制电路中第三管脚与第二管脚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小夜灯控制电路中第三管脚与第四管脚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小夜灯的转换开关的拨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小夜灯的转换开关的拨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小夜灯的转换开关的拨动部位于第三位置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夜灯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Va、光敏感应元件、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转换开关SW、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三极管Q1、发光元件及接地端GND;所述光敏感应元件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a,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B和所述转换开关SW的第四管脚4,另一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换开关SW的第一管脚1;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a,另一端分两路,一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C和所述转换开关SW的第二管脚2,另一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E连接至所述接地端GND;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接地端GND;所述转换开关SW还具有第三管脚3,所述第三管脚3的一端与所述接地端GND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脚1或第二管脚2或第四管脚4连接。所述光敏感应元件为光敏电阻或光敏二极管,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敏感应元件为光敏电阻CDS,所述发光元件为LED灯。

请参阅图1,当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一管脚1连接时,所述光敏感应元件(即所述光敏电阻CDS)感应外部周围环境的亮度自动控制所述发光元件(即LED灯)亮或灭;具体因为,当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一管脚1连接时,在白天的话(即外部周围环境亮度较高),所述光敏电阻CDS的阻值很小,位于100-200KΩ之间,电压从所述电源输入端Va过来后经过所述光敏电阻CDS,再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然后给三极管Q1基极B提供高电平,使得三极管Q1导通,电压经所述电源输入端Va输入经过所述第三电阻R3后,由于所述三极管Q1导通,且LED灯前面串联有第四电阻R4,因此电压直接经三极管Q1后接地形成闭合回路,故LED灯不亮;在晚上时(即外部周围环境亮度较暗),所述光敏电阻CDS的阻值很大,10MΩ以上,电压从所述电源输入端Va过来后经过所述光敏电阻CDS,再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然后给三极管Q1基极B提供低电压,使得三极管Q1处于断开状态,电压经所述电源输入端Va输入经过所述第三电阻R3后,由于所述三极管Q1断开,故电压会经由所述第四电阻R4和LED灯后与接地端GND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故LED灯亮起。且LED灯的亮度随着外部周围环境的亮度强弱而变化,外部周围环境越暗,LED灯越亮,外部周围环境大亮时,LED灯不亮。

请参阅图2,当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二管脚2连接时,所述LED灯不发亮;具体因为,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二管脚2连接时,电压经所述电源输入端输Va输入经过所述第三电阻R3后,由于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二管脚2连通,且LED灯前面串联有第四电阻R4,因此电压直接经所述第二管脚2与所述第三管脚3后接地形成闭合回路,故LED灯不亮。

请参阅图3,当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四管脚4连接时,所述LED灯发亮;具体因为,所述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四管脚4连接时,电压经所述电源输入端输Va输入经过所述第三电阻R3后,由于所述三极管Q1断开,故电压会经由所述第四电阻R4和LED灯后与接地端GND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故LED灯亮起。

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远小于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为10KΩ,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1MΩ;所述第二管脚2与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还串接有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为零,起桥接作用;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并联在所述电源输入端Va与所述接地端GND之间。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小夜灯,包括壳体10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10底面设有插脚11,所述插脚11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小夜灯控制电路,所述壳体10对应所述发光元件(LED灯)的位置设有透光区101,所述转换开关SW具有露出于所述壳体10外的拨动部102,所述光敏感应元件(光敏电阻CDS)露出于所述壳体10,所述壳体10顶面还设有国标五孔插孔103,可用于插接两脚用电器插头和三脚用电器插头;使用时,用户可将所述小夜灯的插脚11插接在电源插座上,用户可通过手指拨动露出于所述壳体10外的所述转换开关SW的拨动部102,使其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

请参阅图1及图4,当用户需要使得所述小夜灯能够根据外部周围环境亮度自动开启或关闭时,用户可将所述拨动部102拨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偏左),此时,所述转换开关SW的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一管脚1接通,所述光敏电阻CDS会感应外部周围环境的亮度而自动控制所述LED灯亮或灭,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天色已经大亮时,用户因忘记关灯而造成LED灯一直亮起的情况发生。

请参阅图2及图5,当用户需要长期使所述小夜灯不亮时,用户可将所述拨动部102拨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偏中间),此时,所述转换开关SW的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二管脚2接通,因此所述LED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会一直不亮。

请参阅图3及图6,当用户需要长期使所述小夜灯亮起时,用户可将所述拨动部102拨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偏右),此时,所述转换开关SW的第三管脚3与所述第四管脚2接通,因此所述LED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会一直亮起。

综上,本实用新型小夜灯及其控制电路,用户既可通过手拨动转换开关SW的拨动部102来控制小夜灯开启与关闭,也可通过光敏感应元件来自动控制小夜灯的开启与关闭,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方便用户使用,且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另壳体10顶面还设有国标五孔插孔103,因此在使用所述小夜灯时,还可在所述国标五孔插孔103内插接用电器插头为用电器供电,更方便用户。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