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7132阅读:10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伴热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



背景技术:

电伴热带是一种新型高科技产品,其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应用领域以来,广泛应用于液态物体在管道中输送和罐体的防冻保温、维持工艺温度、加热公路、坡道、人行横道、屋檐及地板等。电伴热带通常分为并联式电伴热带和串联式电伴热带,并联式电伴热带的电阻丝采用并联连接方式,单位长度的发热量恒定,输出功率不受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但是现有技术中自限温电伴热带伴热温度不稳定,伴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包括主伴热带、副伴热带、导热包箍层,内护套绝缘层、防水保温层、编织屏蔽层、加强外护套层,主伴热带包括沿电伴热带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芯线以及包裹在第一芯线外周的第一PTC材料层,副伴热带包括沿电伴热带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芯线以及包裹在第二芯线外周的第二PTC材料层,导热包箍层包裹在主伴热带、副伴热带外部,导热包箍层包括多个套设在主伴热带、副伴热带外周并沿电伴热带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导热包箍环,内护套绝缘层包裹在导热包箍层外部,防水保温层包裹在内护套绝缘层外部,编织屏蔽层包裹在防水保温层外部,加强外护套层包裹在编织屏蔽层外部。

优选的,第一芯线由第一导体和第一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

优选的,第二芯线由第二导体和第二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

优选的,在防水保温层与内护套绝缘层之间设有防火玻璃纤维编织层,防火玻璃纤维编织层的编织密度不小于85%且其厚度不小于3mm。

优选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丝编织成网状,编织密度不小于88%。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PTC材料层、第二PTC材料层具有正温度系数性能,在伴热电缆的工作中,当电源接通时,伴热电缆在低温时,第一PTC材料层、第二PTC材料层遇冷收缩,电阻变小,发热功率增大,使温度上升;在高温时,第一PTC材料层、第二PTC材料层受热膨胀,电阻变大,发热功率减小,使温度降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伴热带、副伴热带外周套设导热包箍环,使得主伴热带、副伴热带温度相差较小,使得电伴热带伴热温度稳定,提高伴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第一芯线由第一导体和第一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第二芯线由第二导体和第二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可以提高导体与PTC材料芯体之间的附着力,以此提高导体与PTC材料之间的接触电阻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自限温电伴热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包括主伴热带1、副伴热带2、导热包箍层,内护套绝缘层3、防火玻璃纤维编织层8、防水保温层4、编织屏蔽层5、加强外护套层6,其中:

主伴热带1包括沿电伴热带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芯线11以及包裹在第一芯线11外周的第一PTC材料层12,第一芯线11由第一导体111和第一碳素纤维束112绞合而成。

副伴热带2包括沿电伴热带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芯线21以及包裹在第二芯线21外周的第二PTC材料层22,第二芯线21由第二导体211和第二碳素纤维束212绞合而成。

导热包箍层包裹在主伴热带1、副伴热带2外部,导热包箍层包括多个套设在主伴热带1、副伴热带2外周并沿电伴热带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导热包箍环7。

内护套绝缘层3包裹在导热包箍层外部,防水保温层4包裹在内护套绝缘层3外部。

在防水保温层4与内护套绝缘层3之间设有防火玻璃纤维编织层8,防火玻璃纤维编织层8的编织密度不小于85%且其厚度不小于3mm,提高电伴热带的防火性能。

编织屏蔽层5包裹在防水保温层4外部,编织屏蔽层5采用镀锡铜丝编织成网状,编织密度不小于88%。

加强外护套层6包裹在编织屏蔽层5外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安全型自限温电伴热带,第一PTC材料层12、第二PTC材料层22具有正温度系数性能,在伴热电缆的工作中,当电源接通时,伴热电缆在低温时,第一PTC材料层12、第二PTC材料层22遇冷收缩,电阻变小,发热功率增大,使温度上升;在高温时,第一PTC材料层12、第二PTC材料层22受热膨胀,电阻变大,发热功率减小,使温度降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伴热带1、副伴热带2外周套设导热包箍环7,使得主伴热带1、副伴热带2温度相差较小,使得电伴热带伴热温度稳定,提高伴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第一芯线11由第一导体111和第一碳素纤维束112绞合而成、第二芯线21由第二导体211和第二碳素纤维束212绞合而成,可以提高导体与PTC材料芯体之间的附着力,以此提高导体与PTC材料之间的接触电阻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自限温电伴热带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