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智能补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1927发布日期:2019-05-15 23:07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智能补光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照明是指利用计算机、无线通讯数据传输、扩频电力载波通讯技术、计算机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节能型电器控制等技术组成的分布式无线遥测、遥控、遥讯控制系统。具有灯光亮度的强弱调节、灯光软启动、定时控制、场景设置等功能;并达到预定的特点。

智能照明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受市场的消费意识、市场环境、产品价格、推广力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态势。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产行业的高歌猛进,国内智能照明行业迅速发展,各类智能照明产品纷纷面市。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智能照明系统厂商就已经在中国投资建厂。进入21世纪,国内智能照明厂家和商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如瑞郎、百分百照明、清华同方、索博等大小不一的几十家企业,国内智能照明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国外品牌智能照明系统起步早,跨国企业研发实力较强,其产品在创意、质量等方面均走在智能照明行业前端,国内智能照明市场是国外品牌的天下。

与传统照明相比,智能照明可达到安全、节能、舒适、高效的目的,因此智能照明在家居领域、办公领域、商务领域及公共设施领域均有较好发展前景。中国智能照明市场并未成熟,智能照明的应用领域还主要集中在商务领域和公共设施领域,酒店、会展场馆、市政工程、道路交通领域内对智能照明的采纳使用较多;此外,办公建筑和高端别墅项目也有采用智能照明。随着国内智能照明研发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推广力度的加大,家居领域的智能照明应用有望得以普及。

但是目前智能照明或补光装置多为依据光强进行调节的补光装置,不涉及根据具体用户的个性化补光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室内智能补光装置,通过本装置中图像采集模块,有助于补光装置实现针对用户的智能化补光,进一步,有助于通过用户的面部表情实现针对用户情绪信息的个性化补光。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室内智能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装置至少包括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控制面板、实施单元、监测端和远程控制端;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至少包括光强传感器、计时器和图像采集模块,所述光强传感器、计时器和图像采集模块分别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相连;所述监测端至少设有显示单元和扬声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和扬声单元分别经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相连;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还与所述控制面板和移动控制终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103)和移动控制终端分别以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与所述实施单元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控制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三控制单元、第四控制单元、第五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三控制单元、第四控制单元、第五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实施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发光模块、第二发光模块、第三发光模块、第四发光模块和电机端。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控制单元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三发光模块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四控制单元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四发光模块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五控制单元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电机端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发光模块为白光发光模块,所述第二发光模块为红光发光模块,所述第三发光模块为橙光发光模块,所述第四发光模块为蓝光发光模块。

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移动控制终端以无线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第二发光模块、第三发光模块、第四发光模块和电机端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本发明中图像采集模块,有助于补光装置实现针对用户的智能化补光,进一步,有助于通过用户的面部表情实现针对用户情绪信息的个性化补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数据采集单元,102-数据处理单元,103-控制面板,104-实施单元,105-监测端,106-移动控制终端,101a-光强传感器,101b-计时器,101c-图像采集模块,103a-第一控制单元,103b-第二控制单元,103c-第三控制单元,103d-第四控制单元,103e-第五控制单元,104a-第一发光模块,104b-第二发光模块,104c-第三发光模块,104d-第四发光模块,104e-电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

一种室内智能补光装置,所述补光装置至少包括数据采集单元101、数据处理单元102、控制面板103、实施单元104、监测端105和远程控制端106。

数据采集单元101与数据处理单元102相连。数据处理单元102分别与控制面板103、监测端105和移动控制终端106相连。

优选地,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02可以是单片机、专用数据处理器、cpu等处理装置。

控制面板103和移动控制终端106分别以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与所述实施单元104相连。

数据采集单元101至少包括光强传感器101a、计时器101b和图像采集模块101c。所述光强传感器101a用于实现室内和室外的光照强度信息采集,为室内光照补偿提供数据支持。所述计时器101b用于实现时间信息采集。优选地,所述计时器101b可随时获取国家计量中心的标准时间信息,完成时间信息校准。所述图像采集模块101c用于实现用户个人图像信息采集。进一步地,所述图像采集模块101c可用于采集用户面部表情图像。优选地,所述图像采集模块101c可以是数码照相机或摄像头。

所述光强传感器101a、计时器101b和图像采集模块101c分别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02相连。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02用于实现对采集的光强数据、时间数据和用户图像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数据数据处理单元102基于接收的室内光强信息和室外光强信息判断是否控制电动窗帘打开进行补光。数据处理单元102基于采集的图像信息数据判断室内是否有用户,是否需要补光。进一步地,数据处理单元102可以根据用户的面部图像信息判断用户的情绪状态,并基于用户的情绪状况控制相应的颜色的发光单元进行补光。

控制面板103至少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03a、第二控制单元103b、第三控制单元103c、第四控制单元103d、第五控制单元103e。第一控制单元103a、第二控制单元103b、第三控制单元103c、第四控制单元103d、第五控制单元103e分别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02相连。所述控制面板103上设有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数据处理单元102传输的处理后的光强信息数据、时间信息数据和图像信息数据。前述各个控制单元用于实现对应发光模块和电机端的控制。

实施单元104至少包括第一发光模块104a、第二发光模块104b、第三发光模块104c、第四发光模块104d和电机端104e。所述电机端104e用于实现电动窗帘的自动化开合调整,从而有助于实现智能化控制窗帘为室内进行补光。

第一控制单元103a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104a相连。第二控制单元103b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104b相连。第三控制单元103c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三发光模块104c相连。第四控制单元103d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四发光模块104d相连。第五控制单元103e经有线和/或无线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电机端104e相连。

第一发光模块104a为白光发光模块,所述第二发光模块104b为红光发光模块,所述第三发光模块104c为橙光发光模块,所述第四发光模块104d为蓝光发光模块。控制面板103可以经采集的用户图像信息判断出的用户情绪信息实现第一发光模块104a、第二发光模块104b、第三发光模块104c、第四发光模块104d的智能化控制或经由用户进行手动化控制。

监测端105至少设有显示单元和扬声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和扬声单元分别经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与所述数据处理单元102相连。所述监测端105可实现对用户进行显示性或语音性提示。

移动控制终端106以无线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104a、第二发光模块104b、第三发光模块104c、第四发光模块104d和电机端104e相连。移动控制终端106用于实现对实施单元104的远程个性化智能化控制。优选地,所述移动控制终端106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