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8148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控制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



背景技术:

对于密封式的产品设备,例如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设备,由于是密封设计,外界并无开关机或复位按键。在充电过程中无法进行关机、复位功能;由于设备没有复位手段,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死机的情况,此时必须等设备没电关机后,才可以重新启动;长此以往,对产品设备的系统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技术没有设置复位按键,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如果设备死机则无法恢复;传统技术若利用其他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霍尔开关等进行复位,但这样设计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为:

提供了一种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以及开关管;

开关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设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连接开关管的发射极;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设备系统控制电路的复位信号接收端,并通过第二电阻连接供电电源;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通过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时,向设备(系统控制电路)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检测电路将充电信号转换为复位信号,每次充电时,对设备进行复位,相当于每隔固定的时间对系统进行一次重置,减少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电路中的开关管(三极管或MOS管),在原有的充电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充电复位的功能,能够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的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的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一具体应用场景说明: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可以应用在密封式的产品设备上,例如大多数穿戴产品;穿戴产品多维密封设计,外界并无按键。无法进行关机、复位功能,长此以往,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具体而言,即系统运行时,芯片内部的门电路处于不断反转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因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辐射、浪涌等)翻转错误,本质上,这种错误是一个概率问题,故,当不能复位时,需要更稳定、更加抗干扰、更加冗余设计的系统来完成工作。

传统技术没有设置复位按键,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如果设备死机则无法恢复;而利用其他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霍尔开关等进行复位的传统技术,会出现设计复杂,成本高的问题。而应用本实用新型线充电复位电路的各实施例,在每次充电时,可以给设备一个复位的动作,让系统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在原有的充电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充电复位的功能,能够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

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且进行复位的设计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流程,特以三极管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开关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开关管的基极相当于三极管的基极或MOS管的栅极;开关管的集电极相当于三极管的集电极或MOS管的漏极;开关管的发射极相当于三极管的发射极或MOS管的源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3)、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3)以及三极管(Q1);

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3)连接设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信号输出端(CHARGE),通过第一电阻(R3)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设备系统控制电路的复位信号接收端(RESET),并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供电电源(VCC);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GND)。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容(C3)为瓷介电容器或薄膜电容器。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应用的设备可以属于能够进行无线充电的设备(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为可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电路将充电线圈的能量转换为直流,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电流变化时,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

进一步的,当无线充电电路给设备充电时,CHARGE(充电网络)有电压的瞬间(即CHARGE网络从没电压倒有电压的一个瞬间)会产生脉冲信号(即阶跃信号),阶跃信号由C3传递到Q1的集电极;Q1基极在得到脉冲信号时,瞬间拉高,Q1导通,将RESET信号拉低;当C3完全放电后,Q1基级变回为低电平,Q1截至,RESET信号拉高,设备完成一次复位。

而RESET拉低的时间,受C3和电阻R3影响。即C3和电阻R3的大小决定时间常数,该时间常数决定了C3的放电时间;当CHARGE从0到有电压的瞬间,相当于一个交流信号通过C3,由于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故此时C3与R3的连接点电压与CHARGE电压相等;随后,C3上的电荷从R3泄放到GND(接地端),改泄放时间由时常数决定,当C3与R3连接点电压低于三极管的发射结电压时,三极管处于截至状态,RESET信号再次被拉高。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通过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时,向设备(系统控制电路)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检测电路将充电信号转换为复位信号,每次充电时,对设备进行复位,相当于每隔固定的时间对系统进行一次重置,减少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电路中的开关管(三极管),在原有的充电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充电复位的功能,能够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

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且进行复位的设计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流程,特以MOS管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开关管;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3)、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3)以及MOS管(Q1);

MOS管(Q1)的栅极通过第一电容(C3)连接设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信号输出端(CHARGE),通过第一电阻(R3)连接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漏极连接设备系统控制电路的复位信号接收端(RESET),并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供电电源(VCC);MOS管(Q1)的源极接地(GND)。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应用的设备可以属于能够进行无线充电的设备(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为可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电路将充电线圈的能量转换为直流,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电流变化时,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MOS管为NMOS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容为瓷介电容器或薄膜电容器。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MOS管可以采用型号为WNM2306-3/TR的晶体管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进一步的,当无线充电电路给设备充电时,CHARGE(充电网络)有电压的瞬间(即CHARGE网络从没电压倒有电压的一个瞬间)会产生脉冲信号(即阶跃信号),阶跃信号由C3传递到Q1的集电极;Q1基极在得到脉冲信号时,瞬间拉高,Q1导通,将RESET信号拉低;当C3完全放电后,Q1基级变回为低电平,Q1截至,RESET信号拉高,设备完成一次复位。

而RESET拉低的时间,受C3和电阻R3影响。即C3和电阻R3的大小决定时间常数,该时间常数决定了C3的放电时间;当CHARGE从0到有电压的瞬间,相当于一个交流信号通过C3,由于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故此时C3与R3的连接点电压与CHARGE电压相等;随后,C3上的电荷从R3泄放到GND(接地端),改泄放时间由时常数决定,当C3与R3连接点电压低于MOS关的开启电压时,MOS管处于截至状态,RESET信号再次被拉高。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通过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时,向设备(系统控制电路)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检测电路将充电信号转换为复位信号,每次充电时,对设备进行复位,相当于每隔固定的时间对系统进行一次重置,减少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电路中的开关管(MOS管),在原有的充电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充电复位的功能,能够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过程,同时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且进行复位的设计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特以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为例,阐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图3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的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检测电路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3)、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3)以及三极管(Q1);

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3)连接设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信号输出端(CHARGE),通过第一电阻(R3)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设备系统控制电路的复位信号接收端(RESET),并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供电电源(VCC);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GND)。

而设备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整流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限流电阻(R1)、第二电容(C1)以及第三电容(C2);

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馈点(RX_P)、负极连接限流电阻(R1)的第一端;限流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2)的第二端以及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均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二馈点(RX_N),且同时接地(GND)。

具体而言,RX_P与RX_N分别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线圈感应的交流电由D1半波整流为直流,其中RX_P与RX_N是焊接充电线圈的馈点,用于焊接无线充电线圈,从发射端发出的磁场接受能量转换为电能;而D1是整流二极管,可以将接受线圈接收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经过限流电阻R1与稳压二极管D2,整流为稳定的电压经过C1、C2进行滤波为CHARGE网络(充电网络),给设备充电。

当无线充电电路给设备充电时,CHARGE(充电网络)有电压的瞬间(即CHARGE网络从没电压倒有电压的一个瞬间)会产生脉冲信号(即阶跃信号),阶跃信号由C3传递到Q1的集电极;Q1基极在得到脉冲信号时,瞬间拉高,Q1导通,将RESET信号拉低;当C3完全放电后,Q1基级变回为低电平,Q1截至,RESET信号拉高,设备完成一次复位。

本实用新型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1,通过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时,向设备(系统控制电路)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检测电路将充电信号转换为复位信号,每次充电时,对设备进行复位,相当于每隔固定的时间对系统进行一次重置,减少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电路中的开关管(三极管),在原有的充电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充电复位的功能,能够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过程,同时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且进行复位的设计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特以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为例,阐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图4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的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检测电路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3)、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3)以及MOS管(Q1);

MOS管(Q1)的栅极通过第一电容(C3)连接设备无线充电电路的充电信号输出端(CHARGE),通过第一电阻(R3)连接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漏极连接设备系统控制电路的复位信号接收端(RESET),并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供电电源(VCC);MOS管(Q1)的源极接地(GND)。

而设备无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整流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限流电阻(R1)、第二电容(C1)以及第三电容(C2);

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馈点(RX_P)、负极连接限流电阻(R1)的第一端;限流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2)的第二端以及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均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二馈点(RX_N),且同时接地(GND)。

具体而言,RX_P与RX_N分别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线圈感应的交流电由D1半波整流为直流,其中RX_P与RX_N是焊接充电线圈的馈点,用于焊接无线充电线圈,从发射端发出的磁场接受能量转换为电能;而D1是整流二极管,可以将接受线圈接收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经过限流电阻R1与稳压二极管D2,整流为稳定的电压经过C1、C2进行滤波为CHARGE网络(充电网络),给设备充电。

当无线充电电路给设备充电时,CHARGE(充电网络)有电压的瞬间(即CHARGE网络从没电压倒有电压的一个瞬间)会产生脉冲信号(即阶跃信号),阶跃信号由C3传递到Q1的集电极;Q1基极在得到脉冲信号时,瞬间拉高,Q1导通,将RESET信号拉低;当C3完全放电后,Q1基级变回为低电平,Q1截至,RESET信号拉高,设备完成一次复位。

本实用新型应用本实用新型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复位电路实施例2,通过检测电路在检测到无线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时,向设备(系统控制电路)输出一个复位信号,设备在接收到复位信号之后进行复位;检测电路将充电信号转换为复位信号,每次充电时,对设备进行复位,相当于每隔固定的时间对系统进行一次重置,减少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电路中的开关管(MOS管),在原有的充电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充电复位的功能,能够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