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电接地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8814阅读:9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电接地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接地夹。



背景技术:

一些易燃易爆品(汽柴油、石油、涂料等)在储运的过程中通常选择车体运输,车体在到达目的地后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的易燃易爆品会产生较大的晃动,产生较多的静电。为消除易燃易爆品在存储和转运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积聚的危害,需要使用静电接地夹稳妥接地,以释放静电,确保作业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接地夹,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车体和易燃易爆品的静电能够稳妥地接地释放,并实时监测接地夹的接地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电接地夹,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所述第一夹体和所述第二夹体铰接,所述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之间设有扭力弹簧。

所述第一夹体的前端设有绝缘座,所述绝缘座上设有两个螺栓安装孔,两个所述螺栓安装孔内分别设有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分别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夹体和所述螺栓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螺柱的前端伸出所述绝缘座,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夹体之间设有绝缘垫片;所述第二夹体的前端设有触接块,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螺柱的前端在所述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能够抵在所述触接块上。

所述第一夹体上设有断路报警器,所述断路报警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电连接,所述断路报警器通过双股电缆分别连接有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所述第三螺栓和所述第四螺栓用于连接接地桩。

优选地,所述断路报警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夹体上的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控制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声光报警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声光报警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栓、所述第二螺栓、所述第三螺栓和所述第四螺栓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声光报警模块包括蜂鸣器和警示灯,所述蜂鸣器和所述警示灯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蜂鸣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警示灯设置在所述外壳一侧的灯孔内。

优选地,两个所述螺栓安装孔均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第一阶梯孔和第二阶梯孔,第一阶梯孔为与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相配的圆孔,第二阶梯孔为六边形孔,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相配的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阶梯孔内。

优选地,所述触接块的中部设有固定孔,并设有一螺栓依次贯穿所述固定孔和第二夹体,通过一螺母将所述触接块固定在所述第二夹体上。

优选地,所述触接块的顶面上设有顶尖,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螺柱的前端为锥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体的尾端焊接有两个螺柱,所述双股电缆从两个所述螺柱之间穿过并由一电缆压板压紧,所述电缆压板上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分别套设在两个所述螺柱上,所述电缆压板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螺柱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分别通过一线鼻子与导线连接,所述导线连接所述断路报警器;所述第三螺栓和所述第四螺栓分别通过一线鼻子与所述双股电缆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的材料为不锈钢。

优选地,所述双股电缆为螺旋型弹簧电缆。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静电接地夹通过将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的前端夹到需要释放静电的车体或罐体上,车体或罐体便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连接,进而使静电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断路报警器及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组成的通路,经由接地桩被释放,确保了作业环境的安全。且本实用新型的静电接地夹在安装好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在非使用状态下为导通状态,若静电接地夹在夹到需要释放静电的车体或罐体上时,由于漆面或油污等原因没有可靠连接,则断路报警器报警,提示操作人员静电接地夹与并没有车体或罐体可靠连接,此时仍有静电危害,同理若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没有可靠地与接地桩连接,断路报警器也会报警。本实用新型静电接地夹的断路报警器能够实时监测静电接地状态,极大地提高了静电接地夹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静电接地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座和第一螺栓及第二螺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触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断路报警器的系统示意图;

其中,1-第一夹体,2-第二夹体,3-扭力弹簧,4-绝缘座,5-螺栓安装孔,5-1-第一阶梯孔,5-2-第二阶梯孔,6-第一螺栓,7-第二螺栓,8-绝缘垫片,9-触接块,10-断路报警器,11-双股电缆,12-警示灯,13-固定孔,14-顶尖,15-螺柱,16-线鼻子,17-第三螺栓,18-第四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接地夹,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车体和易燃易爆品的静电能够稳妥地接地释放,并实时监测接地夹的接地状态。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电接地夹,包括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所述第一夹体1和所述第二夹体2铰接,所述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的材料优选为不锈钢,所述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之间设有扭力弹簧3。

所述第一夹体1的前端设有绝缘座4,所述绝缘座4上设有两个螺栓安装孔5,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螺栓安装孔5内分别设有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两个所述螺栓安装孔5均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第一阶梯孔5-1和第二阶梯孔5-2,第一阶梯孔5-1为与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相配的圆孔,第二阶梯孔5-2为六边形孔,与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相配的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阶梯孔5-2内。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分别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夹体1和所述螺栓安装孔5,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螺柱15的前端伸出所述绝缘座4。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与所述第一夹体1之间设有绝缘垫片8,使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与第一夹体1保持绝缘。

所述第二夹体2的前端设有触接块9,如图3所示,所述触接块9的中部设有固定孔13,并设有一螺栓依次贯穿所述固定孔13和第二夹体2,通过一螺母将所述触接块9固定在所述第二夹体2上。所述触接块9的顶面上设有顶尖14,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螺柱15的前端为锥形。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螺柱15的前端在所述扭力弹簧3的作用下能够抵在所述触接块9上,使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在没有夹到车体或罐体上时保持导通的状态。

所述第一夹体1上设有断路报警器10,如图4所示,所述断路报警器1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夹体2上的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控制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声光报警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声光报警模块电连接;所述声光报警模块包括蜂鸣器和警示灯12,所述蜂鸣器和所述警示灯12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蜂鸣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警示灯12设置在所述外壳一侧的灯孔内。所述断路报警器10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螺栓6和所述第二螺栓7分别通过一线鼻子16和导线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双股电缆11分别连接有第三螺栓17和第四螺栓18,所述双股电缆11优选为螺旋型弹簧电缆。所述第三螺栓17和所述第四螺栓18分别通过一线鼻子16与所述双股电缆11连接。所述第一夹体1的尾端焊接有两个螺柱15,所述双股电缆11从两个所述螺柱15之间穿过并由一电缆压板压紧,所述电缆压板上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分别套设在两个所述螺柱15上,所述电缆压板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螺柱15上。所述第三螺栓17和所述第四螺栓18用于连接接地桩。

本实施例的静电接地夹在使用时,需要将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的前端夹到需要释放静电的车体或罐体上,车体或罐体便与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连接,进而使静电通过第一螺栓6或第二螺栓7、断路报警器10及第三螺栓17或第四螺栓18组成的通路,并经由接地桩被释放,确保了危险场所的作业环境安全。且第三螺栓17和第四螺栓18在使用中,应分别固接到接地桩不同的安装位置,使第三螺栓17和第四螺栓18并不直接接触,以确保第三螺栓17和第四螺栓18二者之中的任意一个在没有与接地桩可靠连接时,断路报警器10能够准确监测到并报警。

本实施例的静电接地夹在安装好后,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第三螺栓17和第四螺栓18在非使用状态下为导通状态,若静电接地夹在夹到需要释放静电的车体或罐体上,且由于漆面或油污等原因没有可靠连接时,断路报警器10则会报警,提示操作人员静电接地夹与并没有车体或罐体可靠连接,此时仍有静电危害;同理若第三螺栓17和第四螺栓18没有可靠地与接地桩连接,断路报警器10也会报警。本实施例静电接地夹的断路报警器10能够实时监测静电接地状态,极大地提高了静电接地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