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产生并观测发光斑图的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设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3174发布日期:2018-07-11 05:11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设计,具体涉及用于产生并观测发光斑图的介质阻挡放电电极。



背景技术:

介质阻挡放电发光斑图由于产生斑图类型多、研究方法简单方便等优点,在斑图动力学基础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发光斑图在应用物理中也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作为一种新型的等离子体光子晶体材料,发光斑图具有调谐方便、结构多样、分析直观的优点,更适合于工业应用;根据低温斑图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特点,发光斑图有望应用于低损伤材料处理中。

放电电极是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由于要透过放电电极观测并研究放电斑图的样貌及性质,需要使两个放电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为透明,并允许发光斑图发出的光能够大部分透过。因此,发展能够用于产生并观测发光斑图的介质阻挡放电电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产生并观测发光斑图的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设计,包括上电极、上层介质板、下层介质板、下电极,,上电极沉积在上层介质板上,下层介质板与下电极之间通过硅胶粘连在一起,上层介质板与下层介质板之间留有缝隙作为放电区域。其中上电极采用厚度为0.5mm、边长为60mm的透明的正方形氧化铟锡导电膜,上层介质板采用厚度为1.5mm、边长为60mm的正方形石英玻璃板,下层介质板采用厚度为2mm、边长为 60mm的正方形石英玻璃板,下电极采用厚度为1mm、边长为40mm的正方形铜片,上层介质板和下层介质板平行放置,其间距可以从0.5mm到4mm之间进行调节。上电极接高压交流电源的一端,下电极接高压交流电源的另一端,并接地。通过增大高压交流电源的电压值,使上层介质板与下层介质板之间的空气发生击穿,可在该区域产生发光斑图。该实用新型的上电极及上层介质板都采用透明的材料设计,能够在上电极的上方方便的观测产生的发光斑图,并利用光学方法研究发光斑图的性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易于调节;(2)产生斑图类型多;(3)可利用光学方法方便的研究其性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利用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两种典型发光斑图类型。

图2中,图2a是超四边形斑图;

图2b是条纹斑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可以产生并观测发光斑图的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设计,包括上电极(1)、上层介质板(2)、下层介质板(3)、下电极(4),上电极沉积在上层介质板上,下层介质板与下电极之间通过硅胶粘连在一起,上层介质板与下层介质板之间留有缝隙作为放电区域。其中上电极采用厚度为0.5mm、边长为60mm的透明的正方形氧化铟锡导电膜,上层介质板采用厚度为1.5mm、边长为60mm的正方形石英玻璃板,下层介质板采用厚度为2mm、边长为60mm的正方形石英玻璃板,下电极采用厚度为1mm、边长为40mm的正方形铜片,上层介质板和下层介质板平行放置,其间距可以从0.5mm到4mm之间进行调节。上电极接高压交流电源(5)的一端,下电极接高压交流电源的另一端,并接地。通过增大高压交流电源的电压值,使上层介质板与下层介质板之间的空气发生击穿,可在该区域产生发光斑图。该实用新型的上电极及上层介质板都采用透明的材料设计,能够在上电极的上方方便的观测产生的发光斑图,并利用光学方法研究发光斑图的性质。

利用上述介质阻挡放电电极设计,在不同放电条件下可产生不同的发光斑图类型。当放电条件如下:上层介质板和下层介质板间距为2mm,放电区域为边长25mm的正方形,放电气体为氩气和空气混合气体,其中氩气含量为97%,气体压强为1atm,高压交流电源电压值为5.1kV,放电频率为52kHz,可产生图2a所示的超四边形斑图。当放电条件如下:上层介质板和下层介质板间距为1.8mm,放电区域为边长30mm的正方形,放电气体为氩气和空气混合气体,其中氩气含量为95%,气体压强为0.8atm,高压交流电源电压值为4.8kV,放电频率为53.5kHz,可产生图2b所示的条纹斑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