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1529发布日期:2018-06-12 22:20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智能中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中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中控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中控设备使用的电控板发热量比较大,由于尺寸的限制,大多设备都采用体积小、封闭式的外观,导致热量难以有效传导到壳体外部。现有技术提出在电控板上增设散热硅胶或散热片的方式,把热量传导到壳体,同时,壳体采用传热性好的材料制成,以将壳体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然而,如此设置,电控板的散热效率仍旧较低。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中控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中控设备的电控板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中控设备,包括壳体、散热风扇以及电控板,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路径上设有所述散热风扇和电控板,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扇用以将所述电控板处的热空气吹至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散热风道分为进风腔和散热腔,所述进风腔一侧连通所述进风口,另一侧设有所述散热风扇,所述散热腔一侧具有面向所述散热风扇的导风口,另一侧连通所述出风口,所述电控板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散热腔内。优选地,所述散热腔中部具有贯穿腔壁的安装开口,所述电控板具有面向所述安装开口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中部设有所述电控板的发热元件,所述安装面的周缘连接于所述安装开口外侧的周缘,以将所述发热元件显露于所述散热腔内。优选地,所述安装面与安装开口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优选地,所述安装面上还设有若干散热件,所述散热件抵接于所述发热元件的周围。优选地,所述导风口呈长条扁口状,且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控板的安装面。优选地,所安装面中部设有多个发热元件,所述导风口包括多个子导风孔,多个所述子导风孔与所述发热元件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智能中控设备还包括空气检测装置,所述空气检测装置设于所述进风腔内。优选地,所述空气检测装置和散热风扇为一体设置的PM2.5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连接于所述上壳体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连接间隙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上壳体的上端设有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智能中控设备为智能音箱。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于智能中控设备的壳体内形成散热风道,并于散热风道内设置散热风扇和电控板,以使散热风扇将电控板处的热空气吹至散热风道的出风口处;如此设置,能快速地将电控板的热量带出智能中控设备,从而有效提高智能中控设备的电控板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中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智能中控设备的剖切示意图;图3为图2中电控板安装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散热腔的导风口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中控设备另一实施例中散热腔的导风口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壳体11上壳体111出风口12下壳体121进风口13散热风道131进风腔132散热腔132a导风口132b子导风孔2PM2.5传感器21散热风扇22空气检测装置3电控板31安装面32发热元件4密封胶5显示屏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中控设备,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智能中控设备为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上的显示屏5、以及设于壳体1内的电控板3、喇叭组件(图未示)等;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智能中控设备也可具体为智能显示器等其他设备,本设计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智能音箱还包括散热风扇21,壳体1内形成有散热风道13,散热风道13的路径上设有散热风扇21和电控板3,壳体1上形成有连通散热风道13的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11,散热风扇21用以将电控板3处的热空气吹至出风口111。本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3的导风路径上依次设有散热风扇21和电控板3,散热风扇21将电控板3处的热空气吹向出风口111,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3的导风路径上依次设有电控板3和散热风扇21,散热风扇21将电控板3处的热气吸至出风口111处,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的前表面上侧设有显示屏5,上壳体11同轴转动连接于下壳体12,相对下壳体12水平转动,以改变喇叭组件的出音方向以及显示屏5的屏幕朝向,特别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具有环形的连接间隙,该连接间隙形成进风口121,如此,避免了于壳体1上开设明显的开口,以形成进风口121,更好地保证了智能中控设备的外观平整性,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21也可设于壳体1上的其他位置,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另外,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1设于上壳体11的上部,散热风道13自进风口121至出风口111为朝上倾斜延伸设置,如此,以利用热量上升的原理,更好地将电控板3的热空气导流至出风口111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于智能音箱的壳体1内形成散热风道13,并于散热风道13内设置散热风扇21和电控板3,以使散热风扇21将电控板3处的热空气吹至散热风道13的出风口111处;如此设置,能快速地将电控板3的热量带出智能音箱,从而有效提高智能音箱的电控板3的散热效率。进一步地,参照图2,散热风道13分为进风腔131和散热腔132,进风腔131一侧连通进风口121,另一侧设有散热风扇21,散热腔132一侧具有面向散热风扇21的导风口132a,另一侧连通出风口111,电控板3至少部分设于散热腔132内。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3仅包括散热腔132,该散热腔132一侧连通进风口121、另一侧连通出风口111,散热风扇21和电控板3均设于散热腔132内。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散热腔132中部具有贯穿腔壁的安装开口(图未示),电控板3具有面向安装开口的安装面31,安装面31中部设有电控板3的发热元件32,安装面31的周缘连接于安装开口外侧的周缘,以将发热元件32显露于散热腔132内。可以理解,避免将电控板3整体设于散热腔132内,一方面,有利于减小所需的散热腔132大小,以降低散热腔132的空间占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电控板3方便的接线。例如但不限于,安装面31的周缘通过粘接、卡接或螺钉锁附等方式固定于安装开口外侧的周缘。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电控板3整体设于散热腔132内。进一步地,参照图3,安装面31与安装开口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效增强散热腔132的密封性,保证气流始终从导风口132a流向出风口111,即更好地排出电控板3产生的热空气。本实施例中,密封件为涂覆于安装面31周缘的密封胶4,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也可为密封贴,本设计不限于此。进一步地,参照图3,安装面31上还设有若干散热件(图未示),散热件抵接于发热元件32的周围。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发热元件32将部分热量传递至散热件,再经气流带走热量,增大了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散热件为散热硅胶或散热片等,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散热件也可具体为其他结构,本设计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导风口132a呈长条扁口状,且长度方向平行于电控板3的安装面31。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使导风口132a吹出的风掠过整个安装面31,以更好地对整个安装面31进行散热。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安装面31中部设有多个发热元件32,导风口132a包括多个子导风孔132b,多个子导风孔132b与发热元件32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参照图2,智能音箱还包括空气检测装置22,空气检测装置22设于进风腔131内。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使智能音箱还能有效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或空气湿度,丰富了智能音箱的功能,提高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中,空气检测装置22和散热风扇21为一体设置的PM2.5传感器2,如此,有利于简化智能音箱的整体结构,降低智能音箱的装配难度;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空气检测装置22和散热风扇21也可为分体结构,本设计不限于此。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