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无级调光分段控制LED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5382发布日期:2018-06-19 23:5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无级调光分段控制LED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灯具,特别是一种LED灯具的控制器和光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分段LED灯具由驱动电源和两条以上的光源支路构成,光源支不带恒流芯片,由驱动电源直接给各光源支路供电,控制各光源支路的点亮及熄灭,驱动电源中存在线性恒流芯片(如JY2720芯片等)及支持该线性恒流芯片的外围电路,导致驱动电源的电路结构复杂,温度高,体积大,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器中省略了线性恒流芯片,电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和故障率低的无线无级调光分段控制LED灯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线无级调光分段控制LED灯具,包括控制器和主光源,所述主光源设置有至少两条光源支路,所述光源支路中设置有线性恒流芯片;所述控制器包括全波整流电路、半波整流电路、开关驱动电路、控制驱动电路、分段控制电路、上电检测电路及与所述光源支路对应的支路开关电路;所述半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端接所述开关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开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分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控制芯片IC3;所述上电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输出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输入端,所述光源支路的正极接所述整流电路的正极,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支路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支路开关电路的另一端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负极,所述支路开关电路的控制端通过芯片U2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对应输出端。

所述开关驱动电路中设置有滤波储能电容C4。

所述控制驱动电路中设置有滤波储能电容C1。

所述半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接市电的零线和火线,阴极共接后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稳压芯片IC1、电阻R1、电阻R3、电容C7、二极管D6、二极管D3和电感L1;所述稳压芯片IC1的型号为WS9412;所述电阻R1、电阻R3、电容C7和二极管D6依次串联后,电阻R1的一另端接所述二极管D1和电容C3的结点,二极管6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芯片IC1的1引脚、2引脚、3引脚和4引脚接所述电阻R3和电容C7的结点,6引脚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3的结点,5引脚分两路,一路接所述电容C7和二极管D6的结点,另一路接所述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滤波储能电容C4的一端共接后作为12V电源的正极端;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接所述电阻R3和电容C7的结点,在所述电感L1和滤波储能电容C4的结点与地之间连接有并联的电容C5和电阻R2。

所述控制驱动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1和二极管D5,所述稳压芯片U1的型号为AMS1117;所述稳压芯片U1的1引脚分两路,一路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接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1的2引脚接地,3引脚与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1的一端共接后作为3.3V电源的正极端,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1旁并联有电容C6。

所述主光源设置有两条光源支路,对应的所述支路开关电路也具有两条;所述上电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21和电阻R22;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型号为WD5508;所述电阻R14和电阻R15串联后一端接所述市电的零线,另一端分两路,一路通过二极管D7接地,另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4引脚;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8引脚和9引脚与一储存芯片IC2连接,所述储存芯片IC2的型号为AT24C02;所述储存芯片IC2的1引脚、2引脚、3引脚和4引脚接地,8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电容C9接地,另一路分两端,一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7引脚,另一端与一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和电阻R13的结点与所述3.3V电源的正极端连接,所述储存芯片IC2的7引脚悬空,6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16接所述3.3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9引脚,所述储存芯片IC2的5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17接所述3.3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8引脚;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3引脚,另一路通过并联的电容C8、电容C10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2引脚;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引脚接无线接收天线,10引脚悬空,14引脚和15引脚之间连接有晶振,16引脚通过电容C11接地;所述电阻R21和电阻R22串联后一端接所述市电的零线,另一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3引脚,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3引脚和16引脚之间并联有电容C12、二极管D28和电阻R23;所述芯片U2的型号为LM358;所述芯片U2的8引脚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2引脚一路通过电阻R4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通过电阻R10接地;所述芯片U2的3引脚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6引脚,6引脚接所述电阻R4和电阻R10的结点,5引脚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2引脚,4引脚接地,1引脚通过电阻R5接其中一条支路开关电路中的三极管Q2和三极管Q5的基极,7引脚通过电阻R9接另外一条支路开关电路中的三极管Q3和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发射极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5的发射极的结点与一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4的源极接地,漏极接其中一条光源支路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发射极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6的发射极的结点与一MOS管Q7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7源极接地,漏极接另外一条光源支路的负极。

所述全波整流电路的正极、MOS管Q7的漏极、MOS管Q4的漏极与所述光源支路的连线中均设置有联动的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与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1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LED灯具还设置有与所述主光源并联的副光源,所述副光源中也设置有恒流芯片,所述副光源的回路中设置有副光源继电器,所述副光源继电器的控制端与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5引脚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中不存在线性恒流芯片,而是将线性恒流芯片设置在负载回路中,有效简化控制器的电路结构,也避免了因线性恒流芯片设在控制器中需要考虑散热的问题,另外,由于每条光源支路中均设置有线性恒流芯片,其中一条光源支路的线性恒流芯片故障,其它的光源支路仍然能够继续工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图2是主光源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一种无线无级调光分段控制LED灯具,包括控制器和主光源,所述主光源设置有至少两条光源支路,所述光源支路中设置有线性恒流芯片(图2中IA所示为线性恒流芯片),本实施例以主光源设置有两条光源支路,对应的所述支路开关电路也具有两条为例说明。

所述控制器包括全波整流电路(GBU810芯片)、半波整流电路、开关驱动电路、控制驱动电路、分段控制电路、上电检测电路及与所述光源支路对应的支路开关电路;所述开关驱动电路中设置有滤波储能电容C4,所述控制驱动电路中设置有滤波储能电容C1。

所述半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端接所述开关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开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分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控制芯片IC3;所述上电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输出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输入端,所述光源支路的正极接所述整流电路的正极(VCC,在VCC与地之间连接有滤波电容C2),负极分别与对应的支路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支路开关电路的另一端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负极,所述支路开关电路的控制端通过芯片U2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对应输出端(本实施例中的地和整流电路的负极是没有隔离的,二者是等电位的,整流电路的负极等同于接地中的地)。

所述半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接市电的零线和火线,阴极共接后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稳压芯片IC1、电阻R1、电阻R3、电容C7、二极管D6、二极管D3和电感L1;所述稳压芯片IC1的型号为WS9412;所述电阻R1、电阻R3、电容C7和二极管D6依次串联后,电阻R1的一另端接所述二极管D1和电容C3的结点,二极管6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芯片IC1的1引脚、2引脚、3引脚和4引脚接所述电阻R3和电容C7的结点,6引脚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3的结点,5引脚分两路,一路接所述电容C7和二极管D6的结点,另一路接所述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滤波储能电容C4的一端共接后作为12V电源的正极端;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接所述电阻R3和电容C7的结点,在所述电感L1和滤波储能电容C4的结点与地之间连接有并联的电容C5和电阻R2。

所述控制驱动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1和二极管D5,所述稳压芯片U1的型号为AMS1117;所述稳压芯片U1的1引脚分两路,一路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接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1的2引脚接地,3引脚与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1的一端共接后作为3.3V电源的正极端,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1旁并联有电容C6。

所述主光源设置有两条光源支路,对应的所述支路开关电路也具有两条;所述上电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21和电阻R22;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型号为WD5508;所述电阻R14和电阻R15串联后一端接所述市电的零线,另一端分两路,一路通过二极管D7接地,另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4引脚;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8引脚和9引脚与一储存芯片IC2连接,所述储存芯片IC2的型号为AT24C02;所述储存芯片IC2的1引脚、2引脚、3引脚和4引脚接地,8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电容C9接地,另一路分两端,一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7引脚,另一端与一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和电阻R13的结点与所述3.3V电源的正极端连接,所述储存芯片IC2的7引脚悬空,6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16接所述3.3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9引脚,所述储存芯片IC2的5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17接所述3.3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8引脚;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两路,一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3引脚,另一路通过并联的电容C8、电容C10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2引脚;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引脚接无线接收天线,10引脚悬空,14引脚和15引脚之间连接有晶振,16引脚通过电容C11接地;所述电阻R21和电阻R22串联后一端接所述市电的零线,另一端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3引脚,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3引脚和16引脚之间并联有电容C12、二极管D28和电阻R23;所述芯片U2的型号为LM358;所述芯片U2的8引脚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2引脚一路通过电阻R4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路通过电阻R10接地;所述芯片U2的3引脚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6引脚,6引脚接所述电阻R4和电阻R10的结点,5引脚接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2引脚,4引脚接地,1引脚通过电阻R5接其中一条支路开关电路中的三极管Q2和三极管Q5的基极,7引脚通过电阻R9接另外一条支路开关电路中的三极管Q3和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发射极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5的发射极的结点与一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4的源极接地,漏极接其中一条光源支路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所述12V电源的正极端,发射极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6的发射极的结点与一MOS管Q7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7源极接地,漏极接另外一条光源支路的负极。

所述全波整流电路的正极、MOS管Q7的漏极、MOS管Q4的漏极与所述光源支路的连线中均设置有联动的继电器(K1、K2、K3),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11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LED灯具还设置有与所述主光源并联的副光源,所述副光源中也设置有恒流芯片,所述副光源的回路中设置有副光源继电器,所述副光源继电器K4的控制端与所述无线控制芯片IC3的5引脚电连接,具体来说,无线控制芯片IC3的5引脚通过电阻R6与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K4线圈的一端接12V电源的正极端,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滤波储能电容C4、滤波储能电容C1一方面起滤波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储能作用,在断电后的短时间内(1-2秒内)能够为无线控制芯片IC3提供维持电源,分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连接在220V(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上的电源开关分段,另一种是利用遥控器分段。在电源开关关断后,上电检测电路失电,在短时内(1-2秒内)打开电源开关,上电检测电路得电,无线控制芯片IC3依此分段控制主光源中各光源支路实现分段控制,如电源开关打开后关闭迅速再开一次,主光源中的第一条光源支路点亮,二次主光源中的第一条光源支路熄灭,同时主光源中的第二条光源支路点亮,三次主光源中的两条光源支路均点亮,四次主光源中的第二条光源支路、副光源均点亮,五次主光源熄灭,副光源点亮等。遥控分段是根据遥控器的按键或按键次数实现,原理和电源开关相同,调光是根据遥控器的按键及时间实现调整光色及亮度。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中不存在线性恒流芯片,而是将线性恒流芯片设置在负载回路(LED支路)中,能够实现开关/遥控分段及遥控无级调光,有效简化控制器的电路结构,也避免了因线性恒流芯片设在控制器中需要考虑散热的问题,另外,由于每条光源支路中均设置有线性恒流芯片,其中一条光源支路的线性恒流芯片故障,其它的光源支路仍然能够继续工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的故障率。

以上的实施方式不能限定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整体构思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修饰与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创造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