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1853发布日期:2018-06-30 06:5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护功能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是造成大多数的电子元件或电子系统受到过度电性应力(Electrical Overstress,EOS)破坏的主因,此种破坏会导致半导体元件产生永久性的毁坏,从而影响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功能,并使得电子产品工作不正常。

有鉴于此,须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克服各种电子装置中关于静电放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可移动金属部;一电子零件;一第一接地线,耦接至该电子零件,其中该第一接地线包括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一第二接地线,耦接至该电子零件,其中该第二接地线包括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以及一非导体包覆元件,包覆住该第一接地线的该第一部分和该第二接地线的该第一部分;其中该第一接地线的该第二部分和该第二接地线的该第二部分是耦接至该可移动金属部,以排除该可移动金属部上的静电电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零件为一相机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可移动金属部为一金属外壳,而该电子零件是设置于该金属外壳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更包括:一主电路板,包括一接地区域,其中该接地区域是耦接至该第一接地线和该第二接地线,以接收来自该可移动金属部的该静电电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更包括:一信号线;以及一电源线,其中该信号线和该电源线皆设置于该第一接地线和该第二接地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信号线和该电源线皆由塑胶外皮所包覆,但该第一接地线的该第二部分和该第二接地线的该第二部分皆未由任何塑胶外皮所包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更包括:一导体固定结构,将该第一接地线、该第二接地线、该信号线,以及该电源线皆固定于该可移动金属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体固定结构是直接接触该第一接地线、该第二接地线,以及该可移动金属部,以形成其间的一电流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体固定结构为一导电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更包括:一显示器,其中该可移动金属部是选择性地隐藏于该显示器之内,或是突出于该显示器之外。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A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操作于第一模式的示意图。

图3B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操作于第二模式的示意图。

图4A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4B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0、300、400~电子装置;

110~可移动金属部;

120~电子零件;

130~第一接地线;

131~第一接地线的第一部分;

132~第一接地线的第二部分;

140~第二接地线;

141~第二接地线的第一部分;

142~第二接地线的第二部分;

150~非导体包覆元件;

160~静电放电接地区域;

270~信号线;

280~电源线;

290~塑胶外皮;

310~主电路板;

320~主电路板的接地区域;

330~显示器;

335~显示器的缺口或凹槽;

440~导体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所提及的“包含”及“包括”一词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仅限定于”。“大致”一词则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达到所述基本的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本说明书中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至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连接至该第二装置,或经由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而间接地电性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图1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100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00可以是一体成形电脑(All-In-One Computer)、一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一笔记型电脑(Notebook Computer),甚至是一智慧型手机(Smart Phone)。抑或,电子装置100也可指关于前述电脑装置的一周边元件(Accessory Element)。在图1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至少包括:一可移动金属部(Movable Metal Element)110、一电子零件(Electronic Component)120、一第一接地线(Grounding Line)130、一第二接地线140,以及一非导体包覆元件(Nonconductive Envelope Element)150。必须理解的是,虽然未显示于图1中,但实际上电子装置100更可包括其他元件,例如:一处理器(Processor)、一触控面板(Touch Control Panel)、一扬声器(Speaker)、一储存装置(Storage Device)、一存储器(Memory)、一电池模块(Battery Module),或(且)一外壳(Housing)。

可移动金属部110为非固定式,其可搭配电脑装置使用并进行来回滑动。可移动金属部110的形状和尺寸于本实用新型中并不特别作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金属部110为一金属外壳(Metal Housing),其具有一中空结构(Hollow Structure),而电子零件120、第一接地线130、第二接地线140,以及非导体包覆元件150皆设置于此金属外壳之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金属部110为一平面式结构(例如:一矩形金属板),其中电子零件120、第一接地线130、第二接地线140,以及非导体包覆元件150皆由此平面式结构所承载。抑或,可移动金属部110亦可为一部分金属元件、一部分塑胶元件两者的组合。

电子零件120是与可移动金属部110相整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零件120为一相机模块(Camera Module),惟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零件120亦可为一红外线(Infrared,IR)检测模块、一人脸辨识(Face Recognition)模块,或是一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模块。

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皆耦接至电子零件120。详细而言,第一接地线130包括互相电性连接的一第一部分131和一第二部分132,而第二接地线140包括互相电性连接的一第一部分141和一第二部分142,其中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可以直接连接至电子零件120上的不同二个接脚(Pin)。非导体包覆元件150可为一缆线包覆元件。非导体包覆元件150是用于包覆住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一部分131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一部分141。必须注意的是,非导体包覆元件150没有包覆住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亦即,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皆为裸露的金属线,其未由任何塑胶外皮所包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130、第二接地线140,以及非导体包覆元件150更可延伸至可移动金属部110之外部。

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是耦接至可移动金属部110,以排除可移动金属部110上的静电电荷(Electrostatic Charge)。换言之,当静电电荷累积于可移动金属部110上时,这些静电电荷可借由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而导引至一系统接地区域;因此,电子装置100可有效避免前述静电电荷造成其他电路元件损坏,从而可达成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护的功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是位于一静电放电接地区域(ESD Grounding Area)160内,并是直接接触可移动金属部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是经由其他导体元件而间接地连接至可移动金属部110,此亦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功效。

图2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100的局部放大图。在图2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更包括一或多条信号线(Signal Line)270和一电源线(Power Line)280。信号线270、电源线280、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一部分131,以及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一部分141皆可设置于非导体包覆元件150之内。信号线270和电源线280更可由塑胶外皮290所包覆。与之相比,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则未由塑胶外皮290所包覆。必须注意的是,信号线270和电源线280皆设置于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之间。由于具有裸露金属的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皆位于最外围,此种设计可有效保护信号线270和电源线280不受静电放电及其辐射所干扰。

当电子装置100实施于一电脑装置时,其可选择性地操作于不同模式,以对应可移动金属部110的不同操作位置。例如,可移动金属部110可隐藏于电子装置100之内部以维持整体外形美观,或是延伸至电子装置100之外部以执行特定的功能。请参考下列图3A、3B的实施例所述。必须理解的是,这些附图和叙述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3A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300操作于第一模式的示意图。图3B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300操作于第二模式的示意图。在图3A、3B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0为一体成形电脑,其更包括一主电路板(Mother Board)310和一显示器(Display Device)330。主电路板310可设置于显示器330之内。主电路板310包括一接地区域(Grounding Region)320,其中接地区域320是耦接至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一部分131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一部分141,以接收来自可移动金属部110的静电电荷。显示器330可具有一缺口335或一凹槽335,用于容纳可移动金属部110及其上的各种元件。可移动金属部110可借由一滑轨来滑进或滑出显示器330的缺口335或凹槽335。如图3A所示,当电子装置300操作于第一模式时,可移动金属部110是隐藏于显示器330之内,以维持整体外形美观;而如图3B所示,当电子装置300操作于第二模式时,可移动金属部110是突出于显示器330之外,以执行特定的功能(例如:拍照、摄影、检测,或是辨识)。必须注意的是,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皆可预留足够的长度,以对应可移动金属部110的不同操作位置。例如,在第一模式中,因为可移动金属部110是隐藏于显示器330之内,故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一部分131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一部分141可以被弯曲;而在第二模式中,因为可移动金属部110是延伸至显示器330之外,故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一部分131和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一部分141可以被拉直。在此设计下,无论电子装置300操作于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均能有效地将静电电荷由可移动金属部110上导引至主电路板310的接地区域320,以达成静电放电保护的功效。

图4A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400的剖面图。图4B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400的俯视图。为简化附图,部分连接线和元件在图4A、4B中是省略(故请一并参考图1、2、3A、3B以便理解)。在图4A、4B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0更包括一导体固定结构(Conductive Fixing Structure)440,其是用于将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信号线270,以及电源线280皆固定于可移动金属部110上。例如,导体固定结构440可为一导电布,或是一倒U字形刚体结构,但亦不仅限于此。导体固定结构440可直接接触第一接地线130的第二部分132、第二接地线140的第二部分142,以及可移动金属部110,以形成其间的一电流路径。在此设计下,可移动金属部110上的静电电荷可经由导体固定结构440传递至第一接地线130和第二接地线140,最终再由主电路板310的接地区域320所接收。图4A、4B的电子装置400的其余特征皆与图1、2、3A、3B的电子装置100、300类似,故这些实施例均可达成相似的操作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颖的电子装置,其具有静电放电保护功能。借由整合可移动金属部与接地线,无论可移动金属部在任何位置均能有效地移除其上的静电电荷。根据实际量测结果,若未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则电子装置在静电放电压力测试达+4kV等级时即可能发生错误关机;而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后,电子装置即使在+4kV至+8kV的静电放电压力测试下均可运作如常。本实用新型可解决传统可移动金属部的接地路径设计不易的问题,故其很适合应用于各种电脑装置及其周边元件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元件尺寸、元件参数,以及元件形状皆非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条件。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整这些设定值。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并不仅限于图1-4所图示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可以仅包括图1-4的任何一或多个实施例的任何一或多个项特征。换言之,并非所有图示的特征均须同时实施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中。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