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6136发布日期:2019-03-02 00:3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容纳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容纳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



背景技术:

在空调行业内,空调内用于收容电元器件的电器盒内部的温度高低会影响到电元器件的长期运行,特别在温度过高时将为影响电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电器盒需要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但与此同时,电器盒还需要达到较高的密封要求,以防止外界的液体等物质入侵。而由于散热性与密封性通常情况下是两个对立的特性,具有良好散热性的电器盒通常需要与外界空气充分对流,因此难以达到良好的密封性,而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的电器盒则难以与外界空气对流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性,因此是困扰本行业内的一个难点。

在空调机组中,目前散热效果较好解决方案为冷媒散热。传统的冷媒散热由于其结构缺陷,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空调的电器盒密封性与散热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在密封性与散热性良好的电器盒及设有该电器盒的空调。

一种容纳装置,所述容纳装置包括:

具有冷却壁的容纳腔,所述冷却壁内形成邻近所述容纳腔的冷却腔;

冷却结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冷却腔内并与所述容纳腔进行热交换。

上述容纳装置,内部设有冷却结构的冷却壁可与容纳腔进行热交换以对容纳腔进行降温。由于冷却结构直接设置于冷却壁的内部,因此冷却结构40与容纳腔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与较短的热传导距离,冷却结构对容纳腔21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可使容纳腔中的热量有效散发,使容纳腔中的电元器件在长时间内正常稳定工作,延长了电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结构主体,所述冷却结构主体包括冷却段、进液段以及出液段,所述冷却段位于所述冷却腔内并与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共同连通形成冷却通路,所述进液段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段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冷却壁外;所述出液段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段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冷却壁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主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冷却段在所述冷却腔内弯曲延伸,所述进液段连接于所述冷却段一端,所述进液段连接于所述冷却段远离所述进液段的另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控制阀门和/或温度传感单元,所述控制阀门和/或所述温度传感单元安装于所述冷却结构主体,所述控制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冷却通道的冷媒流量大小,所述温度传感用于检测所述冷却通道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门和/或所述温度传感单元设于所述进液段和/或所述出液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与所述出液段均分别设有所述控制阀门与所述温度传感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单元位于所述控制阀门靠近所述冷却段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壁背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容纳腔相互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壁上贯穿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换热腔的连通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壁远离所述容纳腔一侧表面设有冷却翅片,多个所述冷却翅片间隔排列。

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容纳装置,所述容纳装置的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元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容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容纳装置的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容纳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容纳装置的冷却壁与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空调,包括用于容纳电元器件的容纳装置100。具体地,容纳装置100包括主壳体20与冷却结构40,主壳体20呈中空的立方体结构,形成具有冷却壁22的容纳腔21,冷却壁22内形成邻近并独立于容纳腔21的冷却腔,冷却结构40至少部分收容于冷却腔内。

如此,内部设有冷却结构40的冷却壁22与容纳腔21进行热交换以对容纳腔21进行降温。由于冷却结构40直接设置于冷却壁22的内部,因此冷却结构40与容纳腔2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与较短的热传导距离,冷却结构40对容纳腔21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可使容纳腔21中的热量有效散发,使容纳腔21中的电元器件在长时间内正常稳定工作,延长了电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具体地,主壳体20包括冷却壁22、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下盖板26以及主盖板27,冷却壁22、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下盖板26以及主盖板27共同形成容纳腔21以容纳电元器件。其中,冷却壁22与主盖板27均呈矩形,两者间隔并平行设置,且冷却壁22在主盖板27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与冷却壁22的外轮廓大致重合。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与下盖板26连接冷却壁22与主盖板27并围设于冷却壁22与主盖板27的外周,其中第一侧壁23与第二侧壁24均呈矩形,两者间隔并平行设置,且第一侧壁23在第二侧壁24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与第二侧壁24的外轮廓大致重合;上盖板25与下盖板26均呈矩形,两者间隔并平行设置,且上盖板25在下盖板26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与下盖板26的外轮廓大致重合。如此,冷却壁22、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下盖板26以及主盖板27共同形成中空的立方体结构。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主壳体20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冷却壁22、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下盖板26以及主盖板27中至少一者远离容纳腔21的一侧还设有冷却翅片,多个冷却翅片间隔排列以增大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容纳装置100的散热效果。可以理解,冷却翅片的形状、数量、排列方式不限,冷却翅片可沿不同方向排列,也可为波浪形、针形等不同形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3与第二侧壁24也可不设置冷却翅片,而是通过设置百叶窗散热。

请参阅图4及图5,冷却结构40包括冷却结构主体41,冷却结构主体41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包括冷却段414、进液段412以及出液段416。其中,冷却段414位于冷却壁22的冷却腔内并在冷却腔内弯曲延伸,进液段412的一端与冷却段414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出冷却壁22外以方便地连接其它装置;出液段416的一端与冷却段414远离进液段412一端连接,另一端伸出冷却壁22外以方便地连接其它装置。如此,冷却段414、进液段412以及出液段416相互连通形成冷却通路,冷媒可在该冷却通路中流动,以带走容纳腔21中的热量。由于冷媒通道直接收容于形成容纳腔21的冷却壁22内,因此不存在现有技术中的冷媒管道与散热板贴合不紧或两者之间存在空气层的问题。

可以理解,冷却结构主体41的口径形状不限,可以为圆形、矩形或多边形等形状。如图4所示,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冷却结构主体41的口径形状为圆形。

可以理解,冷却段414弯曲形成的形状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如图5所示,具体在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段414包括多个直线部与弯曲部。其中,每个直线部均与冷却壁22的短边平行且直线部的长度略小于短边的长度,多个直线部沿冷却壁2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弯曲部呈半圆弧状,弯曲部的两端连接两个相邻直线部的两端,从而形成沿冷却壁22的长度方向蜿蜒的冷却通路。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每组相邻两个直线部之间的距离相等,且直线部均匀遍布整个冷却壁21,因此形成面积较大的换热区域。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同位置的相邻两个直线部之间的距离可互不相同,直线部分布的疏密程度可根据电元器件的发热量进行针对性布置,发热量较高的区域的直线部更加密集,而发热量低的区域的直线部则更加稀疏,从而使发热量较高的区域具有更高的冷却速度,有利于容纳腔21的各个位置的温度均匀下降,同时节约了冷却结构主体41与冷媒的使用量。

如图4及图5所示,冷却结构40还包括控制阀门43和/或温度传感单元45,控制阀门43和/或温度传感单元45安装于冷却结构主体41,控制阀门43用于控制冷却通道的冷媒流量大小,温度传感单元45用于检测冷却通道的温度。如此,控制阀门43可根据冷却通道的温度调整冷媒流量大小。

具体地,当温度传感单元45检测冷却通道的温度在预设温度以下时,控制阀门43处于关闭状态,冷却通道中存在的冷媒继续与容纳腔21进行热量交换,直至冷却通道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此时可打开控制阀门43使完成换热的冷媒流出,同时引入新的冷媒继续对容纳腔21进行冷却。而且,控制阀门43还可通过冷却通道的温度的变化率改变开口大小,从而改变冷媒的流量。当温度的变化率较大时,冷却通道的冷媒流量较大,从而可提高换热效率。当温度的变化率较小时,冷媒通道的冷媒流量较小,从而使冷媒可与容纳腔21进行充分换热,节约能源。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体积限制,控制阀门43和/或温度传感单元45设于进液段412和/或出液段416,而并非位于冷却段414中。具体在一实施例中,进液段412与出液段416均分别设有控制阀门43与温度传感单元45,且温度传感单元45位于控制阀门43靠近冷却段414一侧。如此,可根据进液段412与出液段416的温度准确监控冷却通道的温度,灵活地调节冷媒流量。

如图2所示,冷却壁22背向容纳腔21的表面设置有换热腔28,换热腔28与容纳腔21相互连通。如此,换热腔28与容纳腔21分别位于冷却壁22两侧以通过冷却壁22分隔,换热腔28可与容纳腔21进行空气循环散热,进一步提高容纳腔21的散热效率。而且,换热腔28也可对冷却壁22起到保护、隔离、隔热等作用,避免冷却壁22直接接触其它外部装置,同时冷却壁22也可同时对换热腔28起到降温作用。

具体地,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与下盖板26一端突伸出冷却壁22,主壳体20还包括换热腔背板28,换热腔背板28的外周连接于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以及下盖板26突伸出冷却壁22一端。如此,换热腔背板28、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上盖板25、下盖板26以及冷却壁22共同形成换热腔28。冷却壁22靠近上盖板25一侧的短边边沿的中部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通槽221,连通槽221的长度小于冷却壁22的短边,连通槽221连通容纳腔21与换热腔28,从而使换热腔28与容纳腔21可进行空气循环散热。可以理解,连通槽221开设的位置不限于此,还可根据需要开设于冷却壁22的其它位置。

上述容纳装置100及设有其的空调,在设置容纳腔21与换热腔28以形成双腔体二级散热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有冷却结构40的冷却壁22对容纳腔21与换热腔28进行进一步冷却,通过大面积的冷媒流动有效带走了容纳腔21内的电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在不影响容纳装置100的封闭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容纳装置100的散热性能,避免容纳腔21内温度过高而降低电元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冷却通道中的冷媒的流量可根据冷却通道的实时温度灵活、准确控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