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结构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7272发布日期:2018-10-16 21:1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者远程控制装置操纵以执行任务的非载人飞行器。近些年来,无人机在多个领域得到发展和应用,例如民用、工业应用和军事应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球类运动,经常会用到不同尺寸的比赛用球或是球形子弹,目前的球类回收方式不能对不同尺寸的球类进行收集,且不能做到及时的分类。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增强安全性,不可避免地在机身内部使用更多的电子元件、或者增加电子元件的功耗。然而这样会使机身内部产生更多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热量消除,就极有可能会导致无人机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及无人机,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或者其他前者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容置无人机的发热元件的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用于将所述无人机的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风口导入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二风口用于将与所述发热元件进行热传递后的所述气流导出所述机壳;其中,所述第一风口设于靠近所述机壳的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一风口的侧面投影与所述螺旋桨的侧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口的上端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螺旋桨的上端高度,所述第一风口的下端高度不高于所述螺旋桨的下端高度。

可选的,所述机壳的顶部设有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壁,所述第一风口设置于所述连接壁上,所述第一板体的平台高度不同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平台高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的平台高度高于所述螺旋桨的上端高度;所述螺旋桨旋转形成有旋转平面,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旋转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旋转平面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从远离所述连接壁的水平方向延伸或从远离所述连接壁的斜下方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口设有从所述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延伸至所述机壳内部的导流板;和/或,所述第一风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一致。

可选的,所述机壳上还设置有第三风口,所述第三风口用于配合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三风口设于靠近所述机壳的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不共面。

可选的,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分流模块,所述分流模块用于对所述经过所述分流模块的散热气流进行分流引导。

可选的,所述分流模块靠近所述第一风口,所述分流模块的分流方向与所述第一风口的位置方向对应。

可选的,所述分流模块包括第一部及设置于第一部上的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配合形成多个所述风流风向。

可选的,所述第二部为方形结构,所述方形结构的对角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部的侧边。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口设于所述机壳连接用于支撑负载的载体的相反端;所述第二风口设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载体的相应区域;所述第二风口的开口方向与垂直方向平行。

可选的,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可选的,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靠近所述第一风口,用于将所述第一风口的入口气流排出第二风口,或者,所述散热风扇靠近所述第二风口,用于将所述第二风口的入口气流排出第一风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包括容置发热元件的机壳、连接于所述机壳的机臂以及连接于所述机臂的螺旋桨,所述无人机还包括如上述说明的散热结构。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的散热结构包括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机壳,其中,第一风口设于靠近机壳的端部的位置,且第一风口的侧面投影与螺旋桨的侧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无人机的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一风口导入机壳内,且该气流与机壳内的发热元件进行热传递后。可以通过第二风口导出机壳,如此可以带走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降低了发热元件的温度,使得发热元件的温度能够维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使得发热元件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同时,也高效利用了无人机的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强劲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无人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无人机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无人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述的无人机的盖体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无人机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为无人机10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无人机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图1及图2所示的无人机100可以用于航拍、测绘、监测,但不限于此。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例如,无人机100还可用于农业、快递送货、提供网络服务等。在本实施例中,无人机100可以包括:机身、机臂20、动力组件、挂载于机身下方的载体90以及脚架。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优点,下面将基于图1及图2按照不同视角先对无人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1,动力组件可以包括:螺旋桨30、电机(图未示)以及电调(图未示)。其中,螺旋桨30由电机带动旋转,从而为无人机100的上升、前进、转动等提供动力。螺旋桨30可以具有桨叶和桨毂,桨毂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桨叶安装在桨毂上。当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桨毂旋转时,安装在桨毂上的桨叶也跟随转动以形成旋转平面,并将螺旋桨30周围的空气引到旋转平面的下方,也即形成下洗气流,以便为无人机100提供升力。电调可以用来控制电机工作,其与下文将要描述到的飞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以根据飞行控制电路板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电机启动/停止、转速、转向等,进而控制无人机100的飞行方向和飞行速度。

进一步,螺旋桨30可以有多个,从而形成多旋翼无人机。具体的,这多个螺旋桨30可以布置在机身的四周,也即多个螺旋桨30可以间隔设置在机身的机壳1的外边缘。在本实施例中,无人机100包括四个螺旋桨30,这四个螺旋桨30可以关于无人机100的横轴线和纵轴线对称设置。

机臂20用来连接螺旋桨30和机身。具体的,机臂20可以是由诸如金属、塑料、或者碳纤维材料制作成的单根中空的杆件,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臂20也可以是板状结构或者是实心的杆件。螺旋桨30固定在机臂20远离机身的一端,机臂20的另一端则与下文将要描述到的机身的机壳10固定。可选的,螺旋桨30可拆卸、或者可转动的安装在机臂20远离机身的一端,以方便无人机的储藏与运输。同理的,机臂20的另一端也同样可以可拆卸、或者可转动的与机身的机壳10连接,从而提高无人机的储藏或者运输中的便捷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无人机为多旋翼无人机时,其可以包括多个机臂20,这些机臂20分散设置在无人机的机身四周。其中,动力组件的个数与机臂20的个数相同,每个螺旋桨30均安装在其中一个机臂20远离机身的一端,例如,可以在机臂20远离机身的一端开设安装孔、并在安装孔内设置电机安装座。动力组件的电机固定在安装座内,螺旋桨30的桨毂固定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电调可以与电机集成在一起,或者电调可以安装在机臂20的空腔中。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当无人机为图示的四旋翼无人机时,无人机机身可以具有前端、相对于前端的后端以及相对于前后端的机身两侧。其中,在无人机机身的前端底部向无人机机身的内侧可以设有槽孔,该槽孔的容置空间可以用于收容载体90的同时满足无人机的机身外观设计,以充分利用空间,并在该容置空间内起到保护载体90的作用。该载体90可以用于支撑负载。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载体90可以为云台,负载可以为诸如成像装置(如相机、摄像机、红外线摄像设备、紫外线摄像设备等)、音频捕获装置或其它传感器等。其中,进一步的,云台为两轴云台或者三轴云台,如此可以通过调控云台沿不同轴向转动,从而使无人机100具有多个不同的拍摄角度。

可选地,载体90除了上述的安装位置,也可以设于无人机机身的后端底部,具体可以根据无人机的机型与机身设计、及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脚架用于在无人机着落时支撑在地面或者地面定作物上,从而避免机壳40与地面或地面定作物接触,以保护机壳40或机壳40底部所安装的云台。其中,脚架可以与机壳40的底部固定连接,也可以设于机臂20的下方,还可以是机壳40的底部与机臂20的下方配合设有脚架,该脚架可以为诸如软胶材质形成的缓冲结构。

图3是图1所示的无人机的立体分解图。请参阅图3,机身是无人机100的主体部分,其可以包括:机壳40、以及容置于机壳40内的发热元件50。具体地说,发热元件50可以是无人机为了实现飞行、拍摄、定位导航等功能所安装到机壳40内的任意型号、任意类型的电子元器件或者集成模块。例如机壳40内可以安装有飞行控制电路板、陀螺仪、无线接收模块、与云台上的摄像头电连接的图像收发模块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发热元件50为飞行控制电路板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安装或者集成到机壳40内的电子元器件或者集成模块的数量越来越多,现在的无人机的发热量相较于之前生产或者开发出来的无人机的发热量增大了很多。为了使无人机能够正常工作,必然需要使发热元件50散发的这些热量尽快散失到机壳40外,以便将机壳40内的温度降到发热元件50能够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以内。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用于对无人机的发热元件50进行散热,以使得发热元件50的温度保持在其能够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该散热结构可以包括用于容置无人机100的发热元件50的机壳40,机壳40上则设置有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第一风口41用于将无人机100的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导入机壳40内,从而使该气流与发热元件50进行热传递,然后热传递后的气流再从第二风口42导出机壳40,以达到对发热元件50的散热效果。其中,第一风口41设于靠近机壳40的端部的位置,且第一风口41的侧面投影与螺旋桨30的侧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所述侧面投影的方向是指无人机的机身侧面方向,即在无人机的机身侧面方向上投影时,第一风口41的投影与螺旋桨的投影30至少存在部分重叠。

在无人机的飞行过程中,螺旋桨30旋转时可以形成旋转平面。其中,一方面,螺旋桨30旋转的同时会带动周边空气按照螺旋桨30旋转的方向运动,围绕螺旋桨30旋转的部分气流受到空气阻力后,将会脱离螺旋桨30表面并沿着旋转平面的切向运行。另一方面,螺旋桨30周围的空气还可以在旋转平面的下方形成下洗气流。由于第一风口41的侧面投影与螺旋桨30的侧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那么基于该设计,沿着旋转平面的切向运行的气流、或沿着旋转平面的切向运行的气流及下洗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内。同时,由于无人机100通常在较高的空中飞行,其周围空气的温度一般较低,则从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的低温气流对发热元件50能够起到良好的降温散热的作用,且不会增加无人机100的噪音。

一般来说,机壳40可以制作成圆形、椭圆形、矩形、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基于上述对无人机的机身的说明,对应的,机壳40具有前端及相对于前端的后端。其中,机壳的前端可以是无人机的机头,机壳的后端是无人机的机尾。在图示实施例中,机壳40可以呈圆角矩形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机壳40可以是其他任何形状,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可以设置在任意形状的机壳40上。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机壳40可以包括壳体47及与壳体47相扣合的盖体48,壳体47及盖体48可以围设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50的收容腔,壳体47的底部则可以安装有电池80。其中,盖体48可以为机壳40的顶部,第一风口41设置于盖体48上,且位于靠近盖体48的端部。第一风口41可以包括两组,分别与设置于机壳40后端的一对螺旋桨30相对应,且两组第一风口41可以关于机壳40的纵轴线对称,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两组第一风口41可以关于机壳40的纵轴线不对称。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风口41可以仅设置一组,与设置于机壳40后端的其中一个螺旋桨30相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41还可以位于盖体48前端,与设置于机壳40前端的一对螺旋桨30或其中一个螺旋桨30相对应。

可以理解,一组第一风口41可以设为一个或者多个,其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风口41的数量、形状、尺寸等均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将沿着螺旋桨30旋转平面切向运行的气流、或将沿着旋转平面的切向运行的气流及下洗气流导入机壳40中即可。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风口41需要将螺旋桨30旋转时所产生的气流导入机壳40内,则第一风口41的上端高度可以高于或等于螺旋桨30的上端高度,同时,第一风口42的下端高度可以不高于螺旋桨30的下端高度。如此,沿着螺旋桨30旋转平面切向运行的气流和/或下洗气流能够更多的从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内,降温散热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第一风口41除了上述说明的结构设计,还可以采用其它设计,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口41的上端高度也可以低于螺旋桨30的上端高度且高于螺旋桨30的下端高度,同时,第一风口42的下端高度不高于螺旋桨30的下端高度。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风口41的上端高度高于或等于螺旋桨30的上端高度,第一风口42的下端高度高于螺旋桨30的下端高度且低于螺旋桨30的上端高度。此处不做限定。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机壳40的盖体48可以设有第一板体43、第二板体44及连接第一板体43和第二板体44的连接壁45,第一风口41设置于连接壁45上,第一板体43的平台高度不同于第二板体44的平台高度。具体的,第一板体43的平台高度可以高于螺旋桨30的上端高度,第二板体44的平台高度则可以低于螺旋桨30的下端高度。因此,在螺旋桨30旋转形成有旋转平面时,第二板体44在旋转平面上的投影可以与旋转平面至少部分重叠。同时,由于第一板体43的平台高度的设计,可以实现第一风口41的上端高度高于或等于螺旋桨30的上端高度。如此,螺旋桨30旋转时形成的下洗气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会撞击到第二板体44并改变流向,改变流向后的部分下洗气流则会通过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内,从而在沿着螺旋桨30旋转平面切向运行的气流的基础上,增加了进入机壳40的气流量,进一步改善了散热降温的效果。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机壳40的顶部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比如,从顶部中间向周边逐渐变低的弧面状或球冠状,第一风口41设置于与螺旋桨30旋转平面相对的位置处,只要满足第一风口41的侧面投影与螺旋桨30的侧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风口41就能将无人机100的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从第一风口41导入机壳40内。

可选地,第二板体44可以从远离连接壁45的水平方向延伸或从远离连接壁45的斜下方延伸,从而可以防止阻挡沿着螺旋桨30旋转平面切向运行的气流从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内,且能够有效改变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下洗气流的流向,并使改变流向后的部分下洗气流从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内。

又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壁45可以垂直于第一板体43和第二板体44,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壁45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板体43和第二板体44倾斜设置,具体可以根据机壳40的外观设计进行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基于螺旋桨30与无人机100的顶部的其它高度设计,第一风口41也可以设于无人机的侧壁上,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板体43、第二板体44、连接臂4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板体43、第二板体44、连接臂45也可以为通过组装而成的组装件。

具体的,第一风口41可以设于机壳40连接用于支撑负载的载体90的相反端,第二风口42可以设于机壳40连接载体90的相应区域,但不限于此,比如:第一风口41设于机壳40连接用于支撑负载的载体90的一端,第二风口42设于机壳40连接载体90的相反端,或者根据具体设计需要设置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载体90可以为云台,负载可以为相机,结合图3,第二风口42可以设于机壳40连接云台的相应区域,该第二风口42的一侧开口面向该相应区域,另一侧开口则面向机壳40的内腔。其中,由于云台可以设于无人机的底部,那么当从无人机100的底部观测时,可知该相应区域即为无人机10连接云台的底部区域。

可选地,载体90可以设于机壳40的前端底部,第一风口41则可以设于机壳40的后端。其中,由于云台与机壳40的底部连接处会有容纳云台的槽孔设计,则可以充分利用该部分空间以设计第二风口42,即在机壳40的底部槽孔处向机壳40的内腔开设第二风口42,从而尽可能地保持了无人机的原有设计外观,有利于机壳40的简化制作工艺,且能够有效利用原有的设计工艺等。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风口42除了上述说明的位置设计,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机壳40的其它位置设计,只要能够配合第一风口41形成相应的散热风道即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机壳40可以包括罩体75,罩体75可以为机壳40的顶部的一部分,如与机壳40的盖体48连接(可以位于盖体48的下方),在盖体48与壳体47连接时,罩体75可以直接罩设于载体90的上方,同时罩体75上可以开设第二风口42。其中,第二风口42的开口方向可以与垂直方向平行,以在现有产品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改进,即能够实现高效地散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风口42的开口方向也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或者倾斜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罩体75除了上述说明的位置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罩体75也可以设于机壳40的底部,该罩体75可以作为机壳40的底部与机壳40的内腔连接的一部分,并可以配合机壳40的底部形成槽孔,以用于容置载体90,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机壳40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风口46,第三风口46用于配合第一风口41。第三风口46设于靠近机壳40的端部的位置,即无人机100的机身端部,使得螺旋桨30旋转时形成的部分气流也能够从第三风口46进入机壳40内。第一风口41和第三风口46可以位于机身的同一端,且第三风口46可以与第一风口41不共面,如图3所示,第一风口41和第三风口46均可以位于机身的后端,但第一风口41位于第三风口46的两侧,第二风口42则可以位于机身的前端,以利用机身的至少部分长度形成相应的散热风道,提高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口41与第三风口46也可以配合形成一个风口,该风口可以符合第一风口41与第三风口46配合的形状设计,如U型风口,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机壳40内的散热器65,散热器65用于对发热元件50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65设有多个散热鳍片66,多个散热鳍片66之间形成多个散热通道67,以增加散热面积。散热器65可以通过导热胶或其他方式固定在发热元件50上,也可以设有有相应的安装部,如螺栓孔,从而可以通过螺栓将散热器65与机壳40或者发热元件(例如飞行控制电路板)固定,从而提高散热器65的连接强度。

工作时,无人机启动,螺旋桨30旋转,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从第一风口41进入到机壳40的内部,气流从散热器65形成的多个散热通道中吹过,以与散热器65进行热交换,然后从第二风口42流出机壳40,以便将发热元件50产生的热量带到机壳40外。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或消除发热元件50所产生的电磁信号对外部电路的电磁干扰或外部电磁信号对发热元件50的电磁干扰,机壳40内还可以设有屏蔽罩85,屏蔽罩85可以设于散热器65和发热元件50之间。其中,屏蔽罩85与散热器65之间设有导热胶,且屏蔽罩85上还设有与发热元件50配合的散热凸台(图未示)。如此,发热元件50的热量能够快速高效地经由屏蔽罩85传导至散热器65上。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机壳40内的散热风扇70。其中,基于无人机的不同机型及内部构造设计,散热风扇可以有以下两种设计:

1、散热风扇70可以靠近第一风口41,用于将第一风口41的入口气流(该入口气流可以包括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排出第二风口42。在无人机100飞行过程中,螺旋桨30旋转产生的气流将经由第一风口41至第二风口42排出机壳40外,此时,若启动散热风扇,散热风扇70的散热方向与螺旋桨30旋转产生的气流的散热方向相同,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

2、如图3所示,散热风扇70可以靠近第二风口42,用于将第二风口42的入口气流排出第一风口41。其中,散热风扇70启动后,通过第二风口42吸入冷空气,经过散热风扇70自身的增压形成高压冷却气流后,流经散热器65对发热元件50进行散热,而后从第一风口41流出机壳40外。在该方式中,散热风扇70的散热方向与螺旋桨30旋转产生的气流的散热方向相反,但可以理解,当无人机飞行时,螺旋桨30旋转产生的气流压力可以大于散热风扇70形成的气流压力,而为了实现节能,在无人机飞行时,散热风扇70可以不启动,但在启动时,可以在无人机未飞行但需要散热时起到散热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70可以粘贴在屏蔽罩85或发热元件50上,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不限于此。在该实施例中,基于散热风扇的第二种设计,若第二风口42设置于罩体75上,散热风扇70位于罩体75一侧。该罩体75可以为防尘罩并在第二风口42处设有多个格栅,以在防尘的同时还能供散热气流进出。其中,散热风扇70为离心风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扇70可以包括轴流风扇等其他类型风扇。

进一步的,在散热风扇70与散热器65之间可以设有挡风凸台68,该挡风凸台68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泡棉。挡风凸台68设有与散热风扇70侧壁上的出风口相对应的开口,且该开口与散热器65形成的多个散热通道67连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挡风凸台68能够隔离流进机壳40内的外界冷空气和热传递后的外界冷空气,从而提高散热风扇70的散热效率。

为了配合第一风口41、或第一风口41及第三风口46的设计,散热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机壳40内的分流模块60,分流模块60可以用于对经过分流模块60的散热气流(该散热气流可以为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也可以为散热风扇7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进行分流引导,能够高效地将散热气流从多个方向排出机壳40。请参阅图3,分流模块60可以靠近第一风口41,分流模块60的分流方向与第一风口41的位置方向、第三风口46的位置方向对应,如此能够更有效地通过第一风口41将散热气流排出。

其中,分流模块60包括电子模块,但不限于此,例如,分流模块60还可以是为引导散热气流而设置在机壳40内的内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模块60可以包括定位模块,例如:GPS模块、北斗定位模块,等等。当然,分流模块60还可以是其他电子模块。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具体的,分流模块60可以为GPS模块,GPS模块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屏蔽罩85上。当然,分流模块60也可以通过诸如粘结方式等连接固定于屏蔽罩85或发热元件50或其它元件上。其中,第一部61可以为电路板结构,第二部62可以为芯片结构。

具体的,为了实现分流模块60的分流设计,在一实施例中,分流模块60包括第一部61及设置于第一部61上的第二部62,第一部61和第二部62配合形成多个分流方向,这多个分流方向与第一风口41、或与第一风口41及第三风口43配合,能够更为高效地散热。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部62可以为方形结构,该方形结构的对角可以分别靠近第一部61的侧边(如改变第二部62与第一部61的平行重叠设计,而将第二部62在第一部61上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45度的转向),即第二部62的一对相邻侧边与第一部61配合,可以在第一部61的一侧边往相邻两侧边分别形成45度的风流方向,并在第二部62的顶部形成一风流方向,由此可以对经过分流模块60的散热气流分流引导成三个风流方向,即方形结构的两个相邻侧面的风流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风口41的位置方向对应,方形结构的顶部的风流方向与第三风口46的位置方向对应。当然,第二部62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比如菱形结构、三角形等,只要第二部62具有对散热气流进行分流引导的结构即可,对其具体形状不作限制。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可以包括挡风板69,挡风板69用于形成从散热通道67至第一风口41之间的封闭风道。挡风板69包括第一部分691和第二部分692,第一部分691覆盖于散热器65上方,将散热通道67上方封闭,第二部分692可以呈U型结构,围绕于GPS模块远离散热器65的一侧及其相邻的两侧,如此将散热气流限制于封闭风道内,并从第一风口41、或第一风口41及第二风口46排出机壳40外,避免散热气流扩散至机壳40的其他位置处,从而提高对发热元件50的散热效率。

图4是图3所述的无人机的盖体的部分放大图。请参阅图4,第一风口41设有从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延伸至机壳40内部的导流板411,导流板411的设置有利于引导气流进入机壳40。

进一步的,第一风口41的延伸方向与螺旋桨3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一致,这样气流在通过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时受到的阻力小,能够有更多的气流进入机壳40内,散热效率高。

可以理解,无人机100在飞行状态下需要散热,在待机状态下也有散热的需要。其中,待机状态是指无人机100已经通电启动但尚未飞行的状态。下面基于上述结构,针对无人机100在两种状态下的散热方式分别进行说明:

当无人机100处于待机状态时,可以利用散热风扇70进行散热。启动散热风扇70,散热风扇70开始转动后通过第二风口42吸入散热气流,散热气流经散热风扇70增压后,通过挡风凸台68的开口流经散热通道67,通过散热鳍片66与发热元件50进行热交换,然后在分流模块60的分流导引下从第一风口41和第三风口46排出。其中,散热气流流经分流模块60时可以被分为三股气流,一股气流从第二部62的顶面流过,并从第三风口46排出,另外两股气流从第二部62的两个相邻侧面流过,并分别从第三风口46两侧的第一风口41排出,从而将发热元件50发出的热量带出机身,使机壳40内的温度降低,保证发热元件50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其中,如图3所示,该散热方向可以为由无人机100前端的底部至前端的第二风口42至后端的第一风口41。

当无人机100处于飞行状态时,散热风扇70可以开启,也可以关闭。优选的,为了增加无人机的续航,可以关闭散热风扇,此时,螺旋桨40旋转产生旋转平面,沿着螺旋桨30旋转平面切向运行的气流、或沿着螺旋桨30旋转平面切向运行的气流及下洗气流从第一风口41进入机壳40内,在分流模块60的引导下经过散热器65上的散热通道67,通过散热鳍片66与发热元件50发生热交换,最后从第二风口42排出,从而将发热元件50发出的热量带出机身,以便使机壳40内的温度降低,保证发热元件50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其中,如图3所示,该散热方向可以为由无人机100后端的第一风口41至前端的第二风口42至前端的底部。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无人机100的工作状态等信息选择不同的散热方式,以及控制散热风扇的运转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