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机系统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4643发布日期:2018-10-09 21:0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机系统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内饰件、汽车顶棚生产线上主要由工人完成各步操作,如人工上料、人工放置辅件、人工取半成品以及人工切割修边取成品等。该种生产方式需要大量人力,在人工成本日渐高涨的市场环境下严重影响汽车内饰件的生产成本,且人工劳动强度大。另外,当前加热的方式主要通过将材料送入烘料箱进行封闭式加热,效率较低,且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机系统加热设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机系统加热设备,包括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包括:3MM镜面、加热管以及第一主梁、斜支撑梁、热垫板、框架;

所述第一主梁纵向设置,其下端固定在操作间地面上,斜支撑梁斜向设置,其一端与操作间地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主梁固定连接,第一主梁上端连接有框架,所述框架内从后向前依次镶嵌有热垫板、3MM镜面,所述3MM镜面上间隔均匀安装有多根加热管。

其中,所述加热管为红外加热管。

其中,所述框架为方形框架,其内侧面安装有红外挡板。

其中,所述框架下端设置有测温仪安装孔,所述测温仪安装孔内安装有用于检测加热温度的测温仪。

其中,所述测温仪为红外测温仪。

其中,还包括与所述加热炉相配合使用的机器人抓手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机械手臂抓取面料以后,将面料运送到加热处进行加热,可实现瞬间加热,劳动强度小,节约能源,效率较高且安全性高,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加热炉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加热炉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加热炉的结构第三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机器人抓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取料抓具机构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取料抓具机构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针抓机构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针抓机构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针抓机构的结构第三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压机系统实施例整体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压机系统实施例整体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压机系统实施例整体结构第三示意图;

图中,1-成型压机,2-基材压机,3-安全围栏,4-基材送料台,5-加热炉,6-面料送料台,7-控制箱,51-3MM镜面,52-加热管,53-第一主梁,54-斜支撑梁,56-框架,57-热垫板,58-固定梁,59-测温仪安装孔,510-红外挡板,8-机器人,9-取料抓具,10-机器人底座,96-主梁,95-法兰盘,91-第一侧梁,94-内梁,92-滑板,93-针抓机构,97-滑板连接块,98-电缸,931-抓手连接板,932-第二光电传感器,933-导向板,934-限位块,935-滑动杆,936-弹簧,937-第一气缸,938-第一气针板,939-固定块,9310-第二气针板,9311-第二气缸,9312-气针块,9313-气针,9314-调节气缸,9315-调节气缸连接块,9316-双连接块,931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和用于表达“连接”的词语,如“相连接”、“相连”等,既包括某一部件与另一部件直接连接,也包括某一部件通过其他部件与另一部件相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属于“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或者模块、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部件或者模块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部件或者模块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或者模块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之上”的部件或者模块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者模块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部件或者模块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机构可以为加热炉,其结构包括:3MM镜面51、加热管52、第一主梁53、斜支撑梁54、热垫板57、固定梁58、测温仪安装孔59、红外挡板510、框架56;

所述第一主梁53纵向设置,其下端固定在操作间地面上,斜支撑梁54斜向设置,其一端与操作间地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主梁53固定连接,第一主梁53上端连接有方形框架56,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框架,所述框架56内从后向前依次镶嵌有热垫板57、3MM镜面51,所述3MM镜面51上间隔均匀安装有多根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可以为红外加热管,所述框架的内侧边缘安装有红外挡板510,所述框架下端设置有用于检测加热温度的测温仪安装孔59,可以使用红外测温仪进行温度检测;为了保证热垫板安装的牢固性,安装一根固定梁58将其固定,固定梁58下端连接在斜支撑梁54上,上端将热垫板压住,与框架连接。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包括机器人抓手机构,该机构包括机器人8、机器人底座10和取料抓具机构9,所述取料抓具机构9通过法兰盘95与机器人8手臂连接,机器人8手臂的运动带动取料抓具机构9运动;自动取料机构与加热炉相配合使用,从而共同组成加热设备,利用自动取料机构,将面料取来进行加热,效率高,安全性高、质量好。

其中,机器人8为多轴机器人,可以为6轴、7轴以及其他轴机器人等,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如图5-6所示,本取料抓具机构包括主梁96、法兰盘95、第一侧梁91、内梁94,滑板92,针抓机构93、滑板连接块97、电缸98,电缸98为伺服电动缸,其中,所述主梁96的一端与法兰盘95固定连接,通过法兰盘95与机器人的手臂连接,主梁96的端部设置有与主梁垂直设置的第一侧梁91,所述第一测梁91上间隔设置有四个针抓机构93,所述主梁96上还安装有与第一侧梁91水平设置的内梁94,所述第一侧梁91与内梁94之间连接有两根水平设置的导轨梁,所述主梁96上设置有电缸98,所述电缸98通过滑板连接块97与滑板92连接,所述滑板92与第一侧梁91平行设置,滑板92上间隔设置有四个针抓机构,所述滑板上设置有滑块,所述导轨梁上设置有导轨,所述滑块与导轨相配合使用,所述滑块带动滑板92在导轨上移动,从而调节滑板92与第一侧梁91之间的距离,使得针抓机构,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面料或基材的抓取。

使用的时候,上下8个针抓机构93相配合使用,实现抓取。

实施例3

如图7-9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梁和滑板上的针抓机构可以结构对称设置,也可以相同设置,均包括抓手连接板931、第二光电传感器932、导向板933、限位块934、滑动杆935、弹簧936、第一气缸937、第一气针板938、固定块939、第二气针板9310、第二气缸9311、气针块9312、气针9313、调节气缸9314、调节气缸连接块9315、双连接块9316、限位块9317;

其中,气针块9312上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气针结构和第二气针结构,所述第一气针结构包括第一气缸937以及第一气针板938、第一气针,第一气针为多根并行间隔排列的金属针,第一气缸937安装在气针块9312上,第一气针板938为L型块,所述第一气缸937的活塞杆与第一气针板938的一端连接,且带动所述第一气针板938移动,所述第一气针板938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气针,所述气针块9312下端连接有气针块底板,焊接或螺纹连接均可,气针块底板上设置有斜向孔,所述第一气针穿过所述气针块底板的斜向孔,且从气针块底板的下端露出,相应地,所述第二气针结构包括第二气缸9311以及第二气针板9310、第二气针,第二气缸9311同样安装在气针块上,第二气针板9310同样为L型块,所述第二气缸9311的活塞杆与第二气针板9310的一端连接,且带动所述第二气针板9310移动,所述第二气针板9310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气针,所述第二气针穿过所述气针块底板设置的斜向孔,气针块底板两侧均设置斜向孔,且从气针板底块下端露出。

在使用的时候,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带动气针穿过斜向孔,利用第一气针以及第二气针从气针块底板下端露出的部分,将透气性和非钢性产品刺穿实现对产品的固定,从而将产品搬运到其他位置,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使用效果较好;需要放下的时候,利用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带动气针收回,从而使得面料和基材下落。

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有些时候需要调节气针的露出长度,以适应不同的特性、厚度的产品的针刺,还可在气缸活塞杆行程方向上,设置限位块从而调节气缸的行程,进而满足不同产品的抓取、搬运需求。所述气针块9312与导向板933连接,所述导向板933下端连接有调节气缸连接块9315,所述调节气缸连接块9315上连接有调节气缸9314,所述调节气缸的活塞杆与双连接块9316的中间部位连接,且带动双连接块9316移动,双连接块9316的两端分别连接结构相同的限位块9317。使用的时候,调节气缸带动限位块进入气针板与气缸之间,从而调节气缸行程。

另外,还可以在限位块9317上设置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与所述第二气缸和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相配合使用,可以卡在活塞杆,方便使用。

另外,为了保证在针刺的时候,减少气针块对面料以及基板的撞击,且保证针刺的准确度,在气针块上连接有与导向板933相平行设置的滑动杆935,所述滑动杆935上套接有弹簧936,滑动杆935以及导向板933均穿过固定块939且可以移动,滑动杆935的一端设置有端帽,防止滑动杆935脱出,固定块939设置在T型抓手连接板931上,T型抓手连接板931与第一侧梁、滑板连接,其一侧设置有第二光电传感器932,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两个导块,所述导向板933在两个导块之间移动。

使用的时候,在机器人的带动下,将气针块底块的下端面贴在面料或基材上,下压一定距离,一直到第二光电传感器932检测到导向板933,停止下压,利用气缸带动气针刺穿面料或基材,进行传递,到位后,利用气缸带动气针从面料或基材中脱落出,将物品放下,弹簧自动复位。

如图10-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压机系统,包括安全防护机构、自动送料机构、加热机构、自动取料机构、控制机构、基材压机2和成型压机1,所述加热机构、控制机构、基材压机2和成型压机1设置于安全防护机构内,所述自动送料结构部分位于安全防护机构内,部位位于其之外,以便于放置原料,所述自动取料机构设置于自动送料机构、加热机构、控制机构、基材压机2和成型压机1中间位置,通过自动取料机构实现原料在不同的机构之间的传递。基材压机2和成型压机1等均采用公知技术中的设备。

工作过程:

1、成型压机控制台将模式转换成联动,成型压机和基材压机急停旋钮打开,安全门锁好,控制柜急停打开;

2、两个送料台,面料送料台6和基材送料台4分别装好面料和基材,点击送料台前进按钮将送料台开到工作位;

3、机器人在HOME位,机器人在外部自动模式;

4、点击触摸屏按钮,启动机器人自动程序,当指示塔灯绿色灯常亮,表示工作站自动程序运行;

5、第一次启动,需要成型压机控制台点击启动按钮一次;

6、机器人从基材送料台抓取基材,放入基材压机。当机器人从基材压机出来,到达某一安全位置时,启动基材压机,开始压制基材;

7、在基材压机压制基材时,机器人从面料送料台抓取面料并运送到指定位置等待基材压机信号;当基材压机压制完成时,机器人将抓取的面料送往加热炉同时机器人给PLC信号“开始加热”,PLC启动加热炉;

8、机器人将加热完成的面料运往基材压机,此时基材压机打开,机器人将面料放到压制好的基材上,机器人抓取基材和面料,将基材和面料一起放到成型压机内;

9、机器人在将基材和面料放入到成型压机后,退出到某一个安全位置,然后给成型压机一个信号,成型压机可以完成人工的相关工作并开始工件的压制;

10、当成型压机开始保压后,机器人开始下一个工作流程即抓取基材放入基材压机;

11、当送料台基材或者面料使用光之后,工作位的检测开关检测不到布的信号,机器人会给出相应的信号,此时PLC内程序控制送料台返回上料位,由人工将需要的材料添加好之后再将送料台开到工作位;

12、当送料台未在工作位时,机器人如果执行相应的抓布流程时,机器人会在设定的位置等待信号;当送料台载着材料到达工作位时,PLC给机器人相应的位置信号,机器人继续自动流程。

另外,所述安全防护机构可以采用安全围栏,围成方形结构将其他部件围起来,以提高安全性,且可以在方形结构的上端的每两个边的交叉处均设置红外光栅安全机构,且在安全围栏上设置报警灯,当有人强行翻越或有物品进入红外光栅范围内的时候,触发报警灯报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