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双冷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3952发布日期:2018-11-09 22:1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领域,特别是一种降温效果好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散热其中的大部分散热原理都是风冷散热,即将元器件周围的热空气吹走,通过新导入的常温空气进一步与元器件发生热传递,采用加大元器件与周围空气温差的方式实现散热。较少部分的元器件采用水冷,即通过比热容较大的冷却液及导热件代替空气吸收元器件热量,这种散热器虽然散热效果更好,但对散热元器件结构要求较高,成本较高,除非是对散热需求非常强的元器件,否则很少使用。

在风冷散热过程中,送入的新空气为常温空气,而其散热效率取决于元器件与周围空气的温差、送风速度等,送风速度与风机温度又会呈正比,所以其散热效率受室温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喷淋双冷散热器。具体设计方案为:

一种喷淋双冷散热器,包括风冷部分、水冷部分,所述风冷部分与水冷部分之间通过干燥腔部分连接,所述水冷部分包括换热片、冷却片,所述换热片、冷却片均通过料管与分流箱连通,所述干燥腔部分包括干燥支架,所述干燥支架中填充有干燥板,所述风冷部分包括风冷支架,所述风冷支架中安装有风机。

所述换热片沿水平方向放置,所述换热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片沿垂直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片之间设有冷却片,所述料管与所述换热片的左右两端连通,与所述换热片左端连通的料管为入料管,与所述换热片右端连通的料管为出料管,所述料管与换热片的连接处设有溢压阀,所述溢压阀为低压溢压阀。

所述冷却片沿水平方向放置,所述冷却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片沿垂直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片之间设有换热片,所述料管与所述冷却片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料管上设有喷淋阀,所述喷淋阀为高压溢压阀,所述喷淋阀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相邻的冷却片与换热片之间均设有喷淋阀。

所述干燥板为矩形袋状结构,所述干燥板垂直放置,所述干燥板内填充有固体干燥剂,所述干燥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干燥板沿前后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干燥板的左右两端嵌入所述干燥支架中并与所述干燥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干燥板可以沿上下方向滑动,所述干燥支架与所述水冷部分之间、所述干燥支架与所述风冷支架之间螺栓连接。

所述风机为电动风机,所述风机的驱动部分位于所述风机的扇叶与干燥支架之间,所述风机驱动部分的线材镶嵌于所述风冷支架中。

所述分流箱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料管,所述料管的数量为多个,位于所述分流箱左右两端的料管整体沿前后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料管包括换热料管、冷却料管。

所述换热料管与所述换热片的内部连通,所述分流箱、换热片、换热料管整体形成换热回路,冷却液依次流过所述分流箱的冷却液入口、与换热片一端连通的换热料管、换热片、与换热片另一端连通的换热料管、分流箱的冷却液出口。

所述冷却料管、分流箱、冷却片整体形成散热回路,挥发液依次流过分流箱的挥发液入口、冷却料管、喷淋阀并最终喷淋到所述冷却片的上方。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喷淋双冷散热器,其有益效果是:

通过水冷和蒸发降低送入空气温度,增加元器件与周围空气温度差,增强散热效果。水冷和喷淋蒸发与风机结合,对元器件机组安装结构没有要求,降低安装成本,增加安装适配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喷淋双冷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喷淋双冷散热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风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片;2、冷却片;3、料管;4、分流箱;5、干燥支架; 6、干燥板;7、风冷支架;8、风机;9、溢压阀;10、喷淋阀;11、冷却液入口;12、冷却液出口;13、挥发液入口;14、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一种喷淋双冷散热器,包括风冷部分、水冷部分,所述风冷部分与水冷部分之间通过干燥腔部分连接,所述水冷部分包括换热片1、冷却片2,所述换热片1、冷却片2均通过料管3与分流箱4连通,所述干燥腔部分包括干燥支架5,所述干燥支架5中填充有干燥板6,所述风冷部分包括风冷支架7,所述风冷支架7中安装有风机8。

所述换热片1沿水平方向放置,所述换热片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片1沿垂直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片1 之间设有冷却片2,所述料管3与所述换热片1的左右两端连通,与所述换热片1左端连通的料管3为入料管,与所述换热片1右端连通的料管3为出料管,所述料管3与换热片1的连接处设有溢压阀9,所述溢压阀为低压溢压阀。

所述冷却片2沿水平方向放置,所述冷却片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片2沿垂直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片2 之间设有换热片1,所述料管3与所述冷却片2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料管3上设有喷淋阀10,所述喷淋阀10为高压溢压阀,所述喷淋阀1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相邻的冷却片2与换热片1之间均设有喷淋阀10。

所述干燥板6为矩形袋状结构,所述干燥板6垂直放置,所述干燥板6内填充有固体干燥剂,所述干燥板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干燥板6沿前后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干燥板6的左右两端嵌入所述干燥支架5中并与所述干燥支架5滑动连接,所述干燥板6可以沿上下方向滑动,所述干燥支架5与所述水冷部分之间、所述干燥支架5与所述风冷支架7之间螺栓连接。

所述风机8为电动风机,所述风机8的驱动部分位于所述风机的扇叶与干燥支架5之间,所述风机驱动部分的线材14镶嵌于所述风冷支架7中。

所述分流箱4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料管3,所述料管3的数量为多个,位于所述分流箱4左右两端的料管3整体沿前后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料管3包括换热料管、冷却料管。

所述换热料管与所述换热片1的内部连通,所述分流箱4、换热片 1、换热料管整体形成换热回路,冷却液依次流过所述分流箱4的冷却液入口11、与换热片1一端连通的换热料管、换热片1、与换热片1 另一端连通的换热料管、分流箱4的冷却液出口12。

所述冷却料管、分流箱4、冷却片2整体形成散热回路,挥发液依次流过分流箱的挥发液入口13、冷却料管、喷淋阀10并最终喷淋到所述冷却片2的上方。

实施例1

散热器冷却原理:

所述风冷部分将温度较低的空气吹到元器件的周围,并将高温空气吹走,通过增加元器件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增加元器件散热效率。

所述水冷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将风冷部分后侧部分的空气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在吹到元器件空气处的空气温度。

对空气温度的降低,采用冷却液与空气热交换、挥发液挥发吸热两种方式实现。

实施例2

冷却液冷却原理:

向所述换热片1中通入冷却液,冷却液依次流过所述分流箱4的冷却液入口11、与换热片1一端连通的换热料管、换热片1、与换热片1另一端连通的换热料管、分流箱4的冷却液出口12,

在流经所述换热片1时,通过所述换热片内部的流路设计,使内部的冷却液与外接的空气充分实现热交换。

所述冷却液的流入、流量、流速采用压力控制,所述料管3与换热片1之间通过溢压阀9控制。

实施例3

挥发液冷却原理:

当散热需求增加时,需要增加风机8的送风效率,由于空气流速增加,则空气冷却效率也需要提高。

通过所述分流箱4增加所述料管3内部冷却液的流速,可以增加实施例2中所述热交换的效率,当料管3内流体压力到达一定数值后,所述喷淋阀10则会溢压开启,挥发液喷洒到所述冷却片2上,在空气快速通过所述冷却片2、换热片1之间的空隙时,使所述挥发液挥发,通过挥发吸收热量。

采用此方式增加冷却效率后,空气中湿度较大,为保护元器件的使用安全,空气在通过干燥板6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大部分水分,保证冷却空气的干燥。

实施例4

干燥板6的使用:

由于空气从后先前经过干燥板6,所述干燥板6整体湿度并不均匀,位于后侧的干燥填充物的湿度更大。

在不采用挥发液提高冷却效率时,空气通入到湿度较大的干燥板6 时,会产生两种湿度变化,一是将水分通过空气不断吸水、干燥的过程向前推,二是将部分水分带出干燥板6,即将所述干燥板6风干,而此时带出的水分较少,并不会对元器件造成影响。

通过交替的启闭所述喷淋阀10,可以在不更换干燥板6的情况下反复使用。

若冷却需求较大,可以通过更换所述干燥板6中的干燥填充物的方式,快速的实现干燥板6的重复使用。

实施例5

所述风机支架7采用传统散热器中,与特定机体适配的常规设计,即生产过程中采用现有风机8进行装配,在安装过程中,所述风冷部分与散热元件之间的固定方式和安装位置不便,可以直接使用。

所述水冷部分的生产,可以采用同种结构,不同规格的方式批量生产,所述风机8与水冷部分的适配,通过干燥板6的结构设计实现,由于所述干燥板6采用干燥物填充方式,所以对固定结构设计要求较低,保证在与不同风机8适配的过程中,最大化的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