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夹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0860发布日期:2018-10-23 17:1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夹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手持终端,例如对讲机、警用音视频执法记录仪等,通常在其背面设置背夹机构以便于佩戴。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夹机构。

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背夹机构,该背夹机构包括两个相对的夹板,两个夹板之间通过销轴销接,在销轴上套装有扭簧,扭簧的两个簧脚分别与两个夹板的内侧相抵,销轴和扭簧共同作为连接件。应用时,先将手持终端安装在任意一个夹板的外侧,然后利用扭簧将两个夹板夹持在操作人员的肩章上。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提供的背夹机构,依靠两个夹板只能将手持终端佩戴在操作人员的肩章上,使其应用范围受限;且,当操作人员佩戴手持终端时,若进行走动或跑步等剧烈运动,会造成手持终端的晃动、偏转,进而导致手持终端无法准确记录现场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夹机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夹机构,包括:背夹本体,所述背夹本体包括:通过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

所述背夹结构还包括:加紧件;

所述第一夹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磁力件;

所述加紧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力件,且所述第二磁力件与所述第一磁力件相互吸引,以使所述加紧件与所述第一夹板对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多个所述第一磁力件的腔体,且所述腔体上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体;

所述加紧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磁力件的壳体、可拆卸地盖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盖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腔体卡扣连接,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壳体卡扣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腔体上设置多个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磁力件位于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构成的第一限位腔中;

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多个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磁力件位于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构成的第二限位腔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包括:第一限位段和形成在所述第一限位段上方的第一紧固段;

所述第一限位段与所述第一磁力件的侧壁相抵,所述第一紧固段与所述第一磁力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入胶黏剂的空隙;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包括:第二限位段和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段上方的第二紧固段;

所述第二限位段与所述第二磁力件的侧壁相抵,所述第二紧固段与所述第二磁力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入胶黏剂的空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限位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磁力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暴露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一限位腔内,所述第一暴露部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中;

所述第二限位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磁力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暴露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二限位腔内,所述第二暴露部暴露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盖装有第一导磁盖板,用于削弱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磁性,增强所述第一暴露部的磁性;

所述第二固定部盖装有第二导磁盖板,用于削弱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磁性,增强所述第二暴露部的磁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夹板面向所述第一夹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增阻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板上设置有相对的两个第一耳板;

所述连接件包括:销轴、套装在所述销轴上的扭簧;

所述销轴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耳板之间,且所述扭簧的两个簧脚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相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板上还设置有连接部;

所述背夹机构还包括: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转接支架,用于使所述背夹本体在周向方向转动及定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机构,通过第一磁力件与第二磁力件的配合,可使加紧件与第一夹板对吸,不仅可将手持终端佩戴在操作人员所穿戴衣服的任一位置,以扩大背夹机构的使用范围;也可提高手持终端佩戴的牢固程度,从而可避免手持终端随操作人员的走动或跑步而发生晃动、偏转,以保证手持终端能准确记录现场信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本体与转接支架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紧件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机构的操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磁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示例背夹本体与手持终端连接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说明如下:

1-背夹本体,

11-第一夹板,111-腔体,1111-第一通孔,1112-卡件,1113-挂钩,

12-第二夹板,121-增阻件

13-连接件,131-销轴,132-扭簧,

14-第一磁力件,141-第一固定部,142-第二暴露部,

15-第一盖体,151-卡槽,152-容纳槽,

16-第一限位凸起,161-第一限位段,162-第一紧固段,

17-第一导磁盖板,

18-第一耳板,

19-连接部,

2-加紧件,

21-第二磁力件,211-第二固定部,212-第二暴露部,

22-壳体,221-第二通孔,

23-第二盖体,

24-第二限位凸起,241-第二限位段,242-第二紧固段,

25-第二导磁盖板,

26-加固件,

3-转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夹机构,如附图1所示,该背夹机构包括:背夹本体1,背夹本体1包括:通过连接件13连接的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

该背夹机构还包括:加紧件2;

如附图2所示,第一夹板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磁力件14;

如附图3所示,加紧件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磁力件21,且第二磁力件21与第一磁力件14相互吸引,以使加紧件2与第一夹板11对吸。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相互吸引,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的磁性相反。

下面结合附图4,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机构的工作原理给予描述:

应用时,若操作人员所穿戴的衣服上未设有肩章,将加紧件2、背夹本体1分别放置在衣服任一位置的内、外两侧,并使第一夹板11与加紧件2相对,以通过第一夹板11上的第一磁力件14与加紧件2上的第二磁力件21之间的吸引力,使加紧件2与第一夹板11对吸,从而将加紧件2与第一夹板11分别固定在衣服的内、外两侧上,以实现手持终端的佩戴,扩大了背夹机构的应用范围。

若操作人员所穿戴的衣服上设有肩章,可先利用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将背夹本体1夹持在衣服的肩章上,进而实现手持终端的佩戴。然后,将加紧件2放置在衣服的内侧,并与第一夹板11相对,使加紧件2与第一夹板11对吸,进而提高手持终端佩戴的牢固程度,可避免手持终端随操作人员的走动或跑步而发生晃动、偏转,以保证手持终端能准确记录现场信息。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机构,通过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的配合,可使加紧件2与第一夹板11对吸,不仅可将手持终端佩戴在操作人员所穿戴衣服的任一位置,以扩大背夹机构的使用范围;也可提高手持终端佩戴的牢固程度,从而可避免手持终端随操作人员的走动或跑步而发生晃动、偏转,以保证手持终端能准确记录现场信息。

为了避免第一磁力件14从第一夹板11上脱落,第二磁力件21从加紧件2上脱落,如附图2所示,第一夹板1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多个第一磁力件14的腔体111,且腔体111上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体15;

如附图3所示,加紧件2包括:用于容纳第二磁力件21的壳体22、可拆卸地盖装在壳体22上的第二盖体23。

其中,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和第二盖体23与壳体22的可拆卸方式可设置成相同,以下就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例,给出两种示例:

(1)、作为第一种示例,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卡扣连接。该种可拆卸连接方式便于第一盖体15的安装与拆卸,可减小拆装时间与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的卡扣连接,以下给出一种具体地示例:如附图2所示,腔体11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卡件1112,第一盖体15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卡槽151,且卡件1112与卡槽151一一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卡件1112与卡槽151一一对应指的是,每个卡件1112与对应的卡槽151的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配,以使卡件1112可卡入至卡槽151内。

当然,卡槽151也可设置在腔体111的侧壁上,卡件1112也可设置在第一盖体15的侧壁上,可根据腔体111、第一盖体15的壁厚进行具体选择卡槽151、卡件1112的设置位置。

上述腔体111、第一盖体15的材质为可变形材料,例如,塑料材质,以使这两者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卡扣连接与拆卸。

其中,卡件1112可设置成圆柱结构(对应地,卡槽151设置成圆形状),或者四棱台结构、三棱柱结构、四棱柱结构或者其他具有不规则突起的柱形结构(对应地,卡槽151设置成方状)。作为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件1112为三棱台结构,且三棱台结构中的底面设置在腔体111的侧壁上,这样便于卡件1112卡入至卡槽151内。

另外,卡件1112的数目可设置成2个、4个、6个、8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其数目进行具体限制,只要能实现腔体111与第一盖体15的卡扣连接即可。

而卡槽151的数目可以设置成与卡件1112的数目相同,或大于卡件1112的数目。考虑到第一盖体15的强度,卡槽151的数目优选为与卡件1112的数目相同。

卡件1112与第一盖体15的连接方式,可采取粘接方式或一体化形成。基于一体化形成具有连接牢固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优先采取。生产时,可依次通过模具浇筑、切割等工艺来制备一体化的第一盖体15、卡件1112。

(2)作为第二种示例,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螺栓连接。该种可拆卸连接方式便于第一盖体15、腔体111的加工。

以下给出实现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螺栓连接的具体示例:第一盖体15、腔体111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耳板;且相对的两个连接耳板通过螺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的两个连接耳板指的是中心轴重合的两个连接耳板,且这两个连接耳板并分别设置在第一盖体15、腔体111的侧壁上。

其中,第一盖体15、腔体111均可通过焊接方式或螺栓连接方式设置连接耳板。针对于螺栓连接方式,以下给出一种具体示例:耳板上垂直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通过螺栓分别设置在第一盖体15、腔体111的侧壁上。

上述连接板可与连接耳板一体化形成,既可保证这两者的连接强度,也可减少加工时间。

另外,第一盖体15、腔体111上的连接耳板的数目均可设置成2个、4个、6个、8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连接耳板的数目进行具体限制,只要保证第一盖体15与腔体111紧固连接即可。

为了避免第一磁力件14在第一夹板11的腔体111中发生晃动,以保证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有效对吸,如附图2、图5所示,腔体111上设置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6,第一磁力件14位于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6构成的第一限位腔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凸起16设置在腔体111面向第一盖体15的表面上。

其中,第一限位腔可由至少一个子限位腔构成,即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6分成多个第一限位凸起组,且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组构成一个子限位腔。

而子限位腔的数目根据多个第一磁力件14的排布紧凑程度进行设置,举例来说,若相邻两个第一磁力件14相抵,则第一限位腔由一个子限位腔构成,且该子限位腔的内廓与多个第一磁力件14配合构成的外廓相适配;若相邻两个第一磁力件14间隔设置,则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6构成多个子限位腔,且每个子限位腔的内廓与对应的第一磁力件14的外廓相适配,即子限位腔的数目与第一磁力件14的数目相同。

具体地,关于子限位腔数目的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中,如附图2所示,相邻两个第一磁力件14间隔设置;第一限位腔由多个子限位腔构成,且子限位腔与第一磁力件14一一对应。通过如此设置,可对每个第一磁力件14进行有效限位。

其中,第一磁力件14的可设置成圆柱状、棱柱状等结构。为了便于加工,优选设置成圆柱状、四棱柱等。

那么,基于上述子限位腔数目的设置方式,若第一磁力件14为圆柱状,则每个子限位腔的内廓设置成圆形状,即每个第一限位凸起组中的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6按照圆周方向设置在腔体111上,且每个第一限位凸起16面向第一磁力件14的表面设置成弧形面,以对第一磁力件14进行有效限位;若第一磁力件14为四棱柱,则每个子限位腔的内廓设置成方状,即第一磁力件14的四周分布多个第一限位凸起16,且每个第一限位凸起16面向第一磁力件14的表面设置成方状,以对第一磁力件14进行有效限位。

上述每个第一限位凸起组中的第一限位凸起16可均匀分布或者非均匀分布,数目可设置成3个、4个、5个等。其中,为了减小第一夹板11的尺寸以及重量,相邻两个第一限位凸起组可共同使用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凸起16,且该第一限位凸起16中相对的两个表面设置成与对应的第一磁力件14相适配的结构(参见附图2)。举例来说,若第一磁力件14为圆柱状,则上述共同使用的第一限位凸起16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均设置成弧状结构。

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小腔体111的尺寸,第一限位凸起16可与腔体111的侧壁相抵。而为了不想影响第一盖体15的卡槽151与腔体111的卡件1112的配合,第一盖体15的侧壁底部上设置有容纳槽152(参见附图2),以使第一限位凸起16位于容纳槽152内,而不与第一盖体15相抵。

第一限位凸起16与腔体111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粘接或一体化形成。基于一体化形成具有连接牢固的优点,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先采用。生产时,可依次通过模具浇筑、切割等工艺来制备一体化的第一限位凸起16、腔体111。

关于第一限位凸起16的结构,可设置成四棱台状、弧形状等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第一限位凸起16的结构进行具体限制,只要能对第一磁力件14进行有效限位即可。

同样地,为了避免第二磁力件21在加紧件2的壳体22中发生晃动,以保证第二磁力件21与第一磁力件14有效对吸,如附图3所示,壳体22的底部设置多个第二限位凸起24,第二磁力件21位于多个第二限位凸起24构成的第二限位腔中。

其中,第二限位腔也由至少一个子限位腔构成,且子限位腔数目的设置方式可与第一限位腔中子限位腔数目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另外,第二限位凸起24的形状、数目、分布方式均可与第一限位凸起16的相同,且与壳体22的连接方式也和第一限位凸起16与腔体111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也不进行赘述。

由于考虑到背夹本体1上还安装有手持终端,为了减少背夹本体1的重量,第一夹板11中腔体111的厚度小于加紧件2中壳体22的厚度,这就使第二限位凸起24的厚度大于第一限位凸起16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保证第二限位凸起24的安装牢固性,壳体22的内壁与第二限位凸起24之间设置有加固件26(参见附图3)。

其中,壳体22、第二限位凸起24、加固件26可通过一体化形成,以提高加固件26的强度。

为了使第一磁力件14有效限位于第一限位腔内,如附图6a所示,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凸起16可包括:第一限位段161和形成在第一限位段161上方的第一紧固段162;第一限位段161与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相抵,第一紧固段162与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入胶黏剂的空隙。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段161面向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结构与第一磁力件14侧壁的结构相适配。举例来说,若第一磁力件14为圆柱状,则第一限位段161面向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为弧状结构。

可见,通过设置第一紧固段162,可在第一紧固段162与第一磁力件14之间注入胶黏剂,使第一磁力件14粘接在第一限位凸起16的第一紧固段162上,可有效避免第一磁力件14发生松动。

应用时,先将第一磁力件14放置在第一限位腔中,并使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与第一限位凸起16中的第一限位段161相抵;然后,向第一限位凸起16的第一紧固段162与第一磁力件14之间的空隙中注入胶黏剂。

其中,第一紧固段162与第一限位段161通过一体化形成,以保证第一紧固段162与第一限位段161的强度。

同样地,为了使第二磁力件21有效限位于多个第二限位腔中,如附图6b所示,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凸起24可包括:第二限位段241和形成在第二限位段241上方的第二紧固段242;第二限位段241与第二磁力件21的侧壁相抵,第二紧固段242与第二磁力件21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入胶黏剂的空隙。

其中,第二限位段241与第二紧固段242也可通过一体化形成,以保证第二限位段241与第二紧固段242的强度。

为了使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有效对吸,如附图2所示,第一限位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1111;

第一磁力件14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41和第一暴露部142(参见附图7a),第一固定部141固定在第一限位腔内,第一暴露部142暴露于第一通孔1111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1111的数目与第一限位腔中子限位腔的数目相同,即一个第一磁力件14对应一个子限位腔,一个子限位腔对应一个第一通孔1111。

可见,通过在第一限位腔中设置第一通孔1111,可使第一磁力件14的第一暴露部142暴露于第一通孔1111内,增大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之间的吸引力。

其中,第一固定部141和第一暴露部142均可为天然磁铁或者人工磁铁,例如钕铁硼磁铁、钐钴磁铁、铝镍钴磁铁,两者可通过一体化成形,便于加工。

同样地,为了使第二磁力件21与第一磁力件14有效对吸,如附图3所示,第二限位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221;

第二磁力件2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二固定部211和第二暴露部212,第二固定部211固定在所述第二限位腔内,所述第二暴露部212暴露于所述第二通孔221中(参见附图7b)。

关于第二固定部211、第二暴露部212的材质以及连接方式均与第一固定部141、第一暴露部142的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若操作人员所佩戴的衣服上设有金属铁部件,会影响第一磁力件14与第二磁力件21对吸,对此,如附图7a所示,第一固定部141盖装有第一导磁盖板17,用于削弱第一固定部141的磁性,增强第一暴露部142的磁性;

如附图7b所示,第二固定部211盖装有第二导磁盖板25,用于削弱第二固定部211的磁性,增强第二暴露部212的磁性。

其中,第一导磁盖板17、第二导磁盖板25的材质可由铁板、SECC镀锌钢板等金属板制备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SECC是一种电镀锌薄钢板的型号。

另外,第一导磁盖板17盖装在第一固定部141上的实现方式可与第二导磁盖板25盖装在第二固定部211上的实现方式相同,以下以第一导磁盖板17的盖装方式为例,给出三种示例:

作为第一种示例,第一导磁盖板17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41上。

可以理解的是,待第一固定部141放置在第一限位腔中时,第一导磁盖板17的外壁与第一限位凸起16的内壁(即面向第一磁力件的侧壁)相抵。

其中,第一导磁盖板17与第一固定部141的连接方式,可采取粘结方式或螺纹连接方式。基于螺纹连接具有便于更换第一导磁盖板17的优点,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先采用。

作为第二种示例,第一导磁盖板17设置在第一限位腔的内部,用于盖装第一固定部14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磁盖板17的外壁与第一限位凸起16面向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连接。

应用时,先将第一导磁盖板17设置在第一限位腔的内部,然后将第一磁力件14的固定部套设在第一导磁盖板17内,并与第一导磁盖板17的内壁相抵,进而实现第一导磁盖板17的盖装。

其中,第一导磁盖板17可采取粘接方式与第一限位凸起16连接,便于操作。

作为第三种示例,第一导磁盖板17设置在第一限位腔的外部,用于盖装第一固定部14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磁盖板17的外壁与第一限位凸起16背向第一磁力件14的侧壁连接。

应用时,先将第一导磁盖板17设置在第一限位腔的外部,然后将第一磁力件14的固定部套设在第一导磁盖板17内,并与第一限位凸起16相抵,进而实现第一导磁盖板17的盖装。

其中,第二导磁盖板17可采取粘接方式与第一限位凸起16连接,便于操作。

为了提高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连接在衣服上的牢固程度,如附图2所示,第二夹板12面向第一夹板11的表面上设置有增阻件121。

其中,增阻件121可为橡胶垫或表面上设有多个划痕的金属板。基于橡胶垫具有重量轻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先采用。

针对第一夹板11与增阻件121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粘结方式或螺栓连接方式。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橡胶垫的增阻效果,可在橡胶垫上设置多个凸起。

如图2、图5、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腔体11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挂钩1113,便于将背夹本体1悬挂在操作人员的肩章上。

其中,挂钩1113与腔体111可采取一体化形成,以保证挂钩1113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夹机构中,所涉及的背夹本体1可以为本领域所常见。

以下给出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通过连接件13连接的一种具体地示例:如附图2、附图5所示,第一夹板11上设置有相对的两个第一耳板18;

连接件13包括:销轴131、套装在销轴上的扭簧132;

销轴131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耳板18之间,且所述扭簧132的两个簧脚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的内侧相抵。

上述结构的背夹本体1通过捏紧或松开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能够实现夹紧或松开。

为了使手持终端的转动及定位,如附图2所示,第一夹板11上还设置有连接部19;背夹机构还包括:与连接部19连接的转接支架3(参见附图1、附图2),用于使背夹本体1在周向方向转动及定位。可见,通过连接部19与转接支架3的配合,可使背夹本体1在周向方向转动及定位,进而实现手持终端的转动及定位。

关于连接部19与转接支架3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本领域所常见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