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系统以及车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378发布日期:2019-01-08 21:18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系统以及车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灯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系统以及车载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内饰领域的发展,灯光对于提升内饰品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氛围灯已成为一种常用汽车内饰灯。

当前多色氛围灯节点通过局域互联网总线(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LIN)从整车获取用户的控制氛围灯的动作信号,然后控制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发出设定颜色、设定亮度的光。用户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Man Machine Interface,MMI)来控制氛围灯的开关、颜色和亮度,但所有节点的状态是一致的。图1提供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多色氛围灯系统对应的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MMI接收用户输入的氛围灯操作指令,然后将其转化成LIN信号并发给各氛围灯节点,各氛围灯节点的LIN接收器接收到命令后控制LED。该多色氛围灯实现了通过MMI调节颜色和亮度,但MMI通常位于主副驾驶员之间的中控台上,位置固定,当车内的其他乘客对氛围灯进行操作时,由于距离中控台较远,造成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系统以及车载设备,可以方便汽车内的各个乘客对氛围灯进行控制,解决后排乘客不方便控制氛围灯的问题以及通过前排乘客控制氛围灯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氛围灯节点模块,和至少一个根据用户操作控制所述氛围灯节点模块进行发光工作的节点控制模块;

所述节点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氛围灯节点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节点控制模块设置于汽车内除所述人机交互界面所在位置之外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节点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汽车后排座位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节点控制模块包括:

手势采集器和手势识别器;

所述手势采集器,用于采集用户的手势信号;

所述手势识别器与所述手势采集器电连接,用于对采集的手势信号进行识别,并将识别出的手势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氛围灯节点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手势识别器包括非接触式手势识别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手势采集器包括:

至少三个发射灯和一个接收灯;

所述发射灯,用于发射第一红外信号,其中,不同的发射灯发出第一红外信号的发射时间不同;

所述接收灯,用于接收第一红外信号经过反射后的目标红外信号;

所述手势识别器,还用于根据接收灯接收到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所述目标红外信号对应的发射灯是否被遮挡,并根据所述发射灯的遮挡顺序,识别手势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手势采集器还包括:

补偿灯,用于向所述接收灯发送第二红外信号;

所述接收灯,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红外信号;

所述手势识别器,还用于采用所述第二红外信号补偿所述目标红外信号,并根据补偿后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各个发射灯的遮挡顺序,以及根据所述发射灯的遮挡顺序识别手势信号。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意一项所述的氛围灯控制装置,所述汽车氛围灯控制系统还包括:根据用户操作控制所述氛围灯节点模块进行发光工作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氛围灯控制器;

所述人机交互界面的输出端与所述氛围灯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氛围灯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氛围灯控制装置中的氛围灯节点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氛围灯节点模块包括微处理器和光源模块,

所述光源模块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和蓝色发光二极管;

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用于响应所述氛围灯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或者节点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节所述光源模块输出的光的颜色以及亮度。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一项所述的氛围灯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额外设置氛围灯控制模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驾驶员面前的人机交互界面控制氛围灯,导致在行驶中驾驶员为了操作氛围灯引起安全事故的问题,可以方便车内其他乘客控制氛围灯,避免在行驶中由于操作人机交互界面导致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的情况,可以减少安全隐患,并且针对每个氛围灯分别对应设置一个氛围灯控制模块,可以实现个性化选择控制氛围灯,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射灯和接收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射灯和接收灯的工作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手势信号对应的发射灯遮挡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手势信号对应的发射灯遮挡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手势信号对应的发射灯遮挡状态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氛围灯节点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配置有氛围灯的车载设备。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具体包括:至少一个氛围灯节点模块210,和至少一个根据用户操作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进行发光工作的节点控制模块220。

其中,节点控制模块2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氛围灯节点模块210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其中,节点控制模块220,用于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具体的,节点控制模块220可以向氛围灯节点模块210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输出的光的颜色、亮度等。可选的,氛围灯节点模块210可以包括微处理器和光源模块(图2中未示出),节点控制模块220可以向微处理器发送控制信号,由微处理器对控制信号进行响应,并控制光源模块发射出与控制信号对应颜色以及亮度的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可选的,节点控制模块220可以设置于汽车内除人机交互界面所在位置之外的位置。具体可以设置在副驾驶位的车门上,还可以设置在前排座椅的背面,或者还可以设置在后排乘客的车门上,或者还可以汽车后排座位的一侧等。节点控制模块220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方便车内的乘客对氛围灯进行控制。

其中,节点控制模块22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可选的,可以是通过识别用户的手势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或者还可以是通过用户操作硬件开关的通断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或者可以是通过额外增加的人机交互界面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

其中,节点控制模块220与根据用户操作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进行发光工作的人机交互界面互不电连接。也即,氛围灯节点模块210同时具有两个控制端:人机交互界面和节点控制模块220。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额外设置氛围灯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驾驶员面前的人机交互界面控制氛围灯,导致在行驶中驾驶员为了操作氛围灯引起安全事故的问题,可以方便车内其他乘客控制氛围灯,避免在行驶中由于操作人机交互界面导致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的情况,可以减少安全隐患,并且针对每个氛围灯分别对应设置一个氛围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个性化选择控制氛围灯,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节点控制模块220是通过手势识别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210,同时,节点控制模块220可以通过集成电路总线(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与氛围灯节点模块210连接,进行数据交互。如图3所示,节点控制模块220具体可以包括:手势采集器310和手势识别器320。

其中,手势采集器310,用于采集用户的手势信号;手势采集器310可以设置在前排座椅的背面,还可以设置在后排车门上,或者还可以设置在汽车后排座位的一侧等。手势识别器320与手势采集器310电连接,用于对采集的手势信号进行识别,并将识别出的手势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发送给氛围灯节点模块210。

具体的,手势识别器320包括非接触式手势识别芯片。其中,非接触式手势识别芯片可以是根据发射光是否被反射以及接收到由处于不同位置的光源发出的发射光的时序识别手势的芯片,还可以是通过摄像头采集的手势图像进行手势识别的芯片,或者还可以是通过电极对地的电容变化来识别手势的芯片。

在目前车内手势识别方法中,可以通过静电场原理实现手势识别,具体是通过电极对地的电容变化来识别手势动作,但是该方案有距离限制,通常只能识别距离电极板10cm以内的手势动作。还可以是通过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算法实现手势识别,但用户通常会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中使用氛围灯,而摄像头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下采集的手势图像的质量较差,导致无法准确判断手势动作,而且该方法需要安装摄像头,其成本较高。本实施例通过光反射原理实现手势识别,具体是采用多个固定位置的红外光发射元件,并采集由多个红外光发射元件发射的经过手反射后的红外光识别手势动作,由于当该红外光发射元件被遮挡时,红外光的反射路径缩短,且大部分的红外光被反射回来,根据采集的反射光,可以确定手经过的红外光发射元件的位置和时序,从而获取手势,方法简单,而且配置红外光发射元件的成本远小于摄像头。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的手可以替换为其他障碍物,例如衣服、胳膊和饰品等障碍物。

由此,通过手势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实现非接触式识别手势,减少因为车体震动导致用户对硬件开关或接触式人机交互界面的误操作,同时,可以避免硬件拨码开关寿命有限以及接触不良所导致的可靠性降低,从而提高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节点控制模块220是通过获取经过手反射的红外信号确定手势信号。更具体的,手势识别器320中的手势识别芯片的型号是E909.06。可选的,手势采集器310可以包括:至少三个发射灯和一个接收灯,如图4a所示,手势采集器310可以包括:发射灯401、发射灯404、发射灯405和接收灯402;发射灯401、发射灯404和发射灯405,用于发射第一红外信号,其中,不同的发射灯发出第一红外信号的发射时间不同;接收灯402,用于接收第一红外信号经过手反射的目标红外信号;手势识别器320,还用于根据接收灯接收到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目标红外信号对应的发射灯是否被遮挡,并根据发射灯的遮挡顺序,识别手势信号。

可选的,发射灯401、发射灯404和发射灯405可以是红外发射二极管,还可以是红外发射电路,接收灯402可以是红外接收二极管,还可以是红外接收电路。具体的,可以控制不同发射灯分时发射红外信号,根据接收灯接收的目标红外信号的时间,确定与目标红外信号对应的反射灯。

具体的,如图4b所示,当手403遮挡发射灯404时,第一红外信号经过手403会反射回来,接收灯402接收到红外信号,并将该红外信号作为发射灯404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当发射灯405没有被手403遮挡时,发射灯405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基本不会被反射回来,接收灯402几乎接收不到发射灯405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也即接收灯402接收到发射灯405未被遮挡时其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远小于当发射灯405被遮挡时其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甚至是,接收灯402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为0。其中,区分不同发射灯的发射光的方式可以是:预先设定发射灯404和发射灯405的红外信号发射顺序,以及设定两个发射灯的红外信号发射的持续时间,并将所有发射灯均完成一次红外信号发射的过程作为一个发射周期,在一个发射周期中,根据接收灯接收到的发射光时的时间点,判断该时间点位于具体哪一个发射灯的发射的持续时间内,从而,确定接收灯接收到的发射光是哪一个发射灯发出的发射光。此外,可以一直持续重复发射周期,从而实现持续判断是否有氛围灯的控制信号。

例如,设定第一红外信号发射的先后顺序为:发射灯404、发射灯405,且各个发射灯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的信号参数(如波长、频率、相位和幅值等)相同,并设定一个发射周期是4ms,同时设定发射灯404和发射灯405发射持续时间分别为2ms。由于车内的空间较小,从而,第一红外信号经过手403反射的距离较短,同时光速较大,接收灯402接收的目标红外信号的时间与任意一个发射灯发射第一红外信号的时间基本一致。也即,当任意一个发射灯开始发射第一红外信号并被遮挡物反射时,接收灯402能够立即接收到与第一红外信号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因此,在第一个发射周期中,在0-2ms时间内,发射灯404发射第一红外信号,接收灯402接收与发射灯404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在2ms-4ms时间内,发射灯405发射第一红外信号,接收灯402接收与发射灯405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若仅在0-2ms时间内,接收灯402接收到目标红外信号,确定发射灯404被遮挡。若设置节点控制模块总共持续工作20个发射周期,在初始连续10个发射周期的时间内,发射灯404均处于被遮挡的状态,在中间连续5个发射周期的时间内,发射灯405处于被遮挡的状态,在最终连续5个发射周期的时间内,任何一个发射灯均处于未被遮挡的状态,此时可以确定手的运动轨迹为由发射灯404经过发射灯405,最后远离手势检测区域,并将该运动轨迹作为手势信号。其中,当发射灯的数量是其他数量时,识别手势信号的方法同上述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目标红外信号对应的发射灯的方法还可以是设定不同发射灯发射的红外信号的频率不同,通过根据接收灯接收的目标红外信号的频率可以确定该目标红外信号对应的发射灯。其中,同一个发射灯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的频率与该发射灯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的频率相同,不同发射灯发射的红外信号的频率可以通过调制方法进行改变。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发射灯发射经过不同调制方式调制的第一红外信号,例如,发射灯404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可以是经过方波信号调制,发射灯405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可以是经过正弦波调制等,最后可以根据接收灯接收到目标红外信号的参数(如频率或相位等)确定该目标红外信号对应的发射灯。

需要说明的是,手势采集器可以包括3个发射灯,且发射灯可以呈三角形布局,接收灯可以位于三角形的中心;手势采集器可以包括4个发射灯,且发射灯可以呈矩形布局,接收灯可以位于矩形的中心。关于发射灯的数量以及发射灯的位置,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其中,发射灯不能全部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手势信号针对性的对氛围灯的颜色、亮度和开关等参数进行调节。其中,手势信号可以是滑动的手势信号,也可以是单击或多击的手势信号。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手势采集器310可以包括:四个发射灯和一个接收灯,分别为:第一发射灯410、第二发射灯420、第三发射灯430、第四发射灯440和接收灯450。图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势信号对应的发射灯遮挡状态的示意图,如图5-图7所示,第一发射灯410、第二发射灯420、第三发射灯430和第四发射灯440呈菱形布局,接收灯450位于菱形的中心。其中,带填充图案的发射灯(如图5b中的第四发射灯440)即为被遮挡的发射灯。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图5a-5d记录了发射灯依次遮挡的情况。如图5a所示的第一阶段:四个发射灯均未被遮挡;如图5b所示的第二个阶段:只有第四发射灯440被遮挡;如图5c所示的第三阶段:第一发射灯410和第三发射灯430均被遮挡;如图5d所示的第四阶段:只有第二发射灯420被遮挡,此时确定手势为从左至右的滑动手势。若顺序与前述顺序相反,则手势确定为从右至左的滑动手势。同时可以设置当手势为从左至右的滑动手势时,顺序切换氛围灯颜色;当手势为从右至左的滑动手势时,逆序切换氛围灯颜色。

又如,图6a-6d记录了发射灯依次遮挡的情况。如图6a所示的第一阶段:四个发射灯均未被遮挡;如图6b所示的第二个阶段:只有第一发射灯410被遮挡;如图6c所示的第三阶段:第二发射灯420和第四发射灯440均被遮挡;如图6d所示的第四阶段:只有第三发射灯430被遮挡,此时确定手势为从上至下的滑动手势。若顺序与前述顺序相反,则手势确定为从下至上的滑动手势。同时可以设置当手势为从上至下的滑动手势时,开启氛围灯;当手势为从下至上的滑动手势时,关闭氛围灯。

又如,图7a-7d记录了发射灯依次遮挡的情况。如图7a所示的第一阶段:只有第一发射灯410被遮挡;如图7b所示的第二个阶段:只有第二发射灯420被遮挡;如图7c所示的第三阶段:只有第三发射灯430被遮挡;如图7d所示的第四阶段:只有第四发射灯440被遮挡,此时确定手势为顺时针旋转手势。若顺序与前述顺序相反,则手势确定为逆时针旋转手势。同时可以设置当手势顺时针旋转手势时,提高氛围灯的亮度;当手势为逆时针旋转手势时,降低氛围灯的亮度。

此外,当手接近发射灯时或远离发射灯时,接收灯会接收到不同强度的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以判断手是接近发射灯还是远离发射灯。由此,可以确定手势信号是点击(如单击或多击)操作。具体可以根据发射灯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峰(信号强度波形的波峰)以及信号强度谷(信号强度波形的波谷)确定手势是否为点击手势信号。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一个发射灯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连续出现两个信号强度峰,且两个信号强度峰中间出现一个信号强度谷(信号强度波形的波谷),确定手势信号为在该发射灯位置处发出双击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手势信号与氛围灯的控制操作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再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通过采用红外光反射原理检测手势信号,可以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实现准确识别手势信号,提高手势信号识别的准确率。

可选的,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如图8a-8b所示,由手势采集器511采集手504的手势信号,并将该手势信号发送至手势识别器512进行手势识别。如图8a所示,手势采集器511还可以包括:补偿灯502,用于向接收灯503发送第二红外信号;接收灯503,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红外信号;手势识别器512,用于采用所述第二红外信号补偿所述目标红外信号,并根据补偿后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各个发射灯501的遮挡顺序,以及根据各个发射灯501的遮挡顺序识别手势信号。

通常,当手没有遮挡任何一个发射灯时,接收灯503不会接收到各个发射灯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但当前环境中可能存在其他红外信号源,或者其他红外信号吸收源,导致某个发射灯(如发射灯501)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远远高于或低于该发射灯501对应的标准目标红外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标准目标红外信号是该发射灯501在当前理想环境(不存在任何干扰)下,且没有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目标红外信号。从而,需要设置第二红外信号,用于补偿目标红外信号,使目标红外信号变成标准红外信号,也即消除了当前环境对第一红外信号的反射过程中的干扰。具体的,第二红外信号可以通过采集发射灯没有被遮挡时对应的目标红外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调制,获取与该目标红外信号的相位相反(相位相差180°)的红外信号,作为第二红外信号,同时可以将第二红外信号叠加到后续接收的目标红外信号中,以消除后续接收的目标红外信号中的干扰信号。

此外,还可以采用高环境光独立光学系统(High Ambient Light Independent Optical System,HALIOS)技术实现,其具体原理是: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射出经过调制的红外光,当这些红外光遇到手之后,一部分被反射回来并且被系统中的光电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发光二极管同时发射出幅值相同,但是相位相差180°的红外光。正常工作时候,可以保证光电管上接收到两个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信号,将这两个信号进行叠加,即确保最后输出信号始终为零。运用这个原理设计的光学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抵御极强的外界环境光干扰,并且性能不受温度及光线变化的影响。

由此,通过将第二红外信号作为目标红外信号的补偿信号,可以减少当前环境中的红外信号对目标红外信号的干扰,提高汽车氛围灯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手势识别器512中的手势识别芯片的型号为E909.06。手势采集器511包括4个发射灯501、1个补偿灯502和1个接收灯503,其中,4个发射灯501成矩形布局,接收灯503设置在矩形的中心。处理器509控制调整电路505分别调制发射灯501和补偿灯502发射的红外信号,发射灯501发射的第一红外信号经过手504反射后,作为目标红外信号由接收灯503接收,补偿灯502通过内部传导(即不向外界环境中发射红外信号)将第二红外信号发射至接收灯503。接收灯503将接收的红外信号通过数模转换器506转换成电信号,并经过滤波器507滤波和放大(可以通过放大器或放大电路实现)等操作,发送至处理器509,由处理器509将第二红外信号补偿至目标红外信号,并根据补偿后的目标红外信号确定手势信号,同时将手势信号通过集成电路总线510发送至节点控制模块的微处理器中。处理器509根据接收灯503接收的红外信号通过反馈电路508和调整电路505分别对发射灯501和补偿灯502发射的红外信号进行反馈调整,调整补偿灯502发出的第二红外信号与发射灯501发出的第一红外信号的相位相反,幅值相同,以消除当前环境的红外信号源对目标红外信号的干扰。

实施例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汽车氛围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氛围灯控制装置,该汽车氛围灯控制系统还包括:根据用户操作控制氛围灯节点模块进行发光工作的人机交互界面610以及氛围灯控制器620;

其中,人机交互界面610的输出端与氛围灯控制器620的输入端连接;

氛围灯控制器6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氛围灯控制装置中的氛围灯节点模块63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氛围灯控制器620可以通过本地互联网总线(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与多个氛围灯节点模块630连接,进行数据交互。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人机交互界面对氛围灯的控制操作的优先级高于通过节点控制模块对氛围灯的控制操作的优先级,使得当氛围灯节点模块在同时接收到人机交互界面发出的氛围灯控制信号和节点控制模块发出的氛围灯控制信号时,只响应人机交互界面发出的氛围灯控制信号。

通过在现有的人机交互界面控制氛围灯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氛围灯节点模块中增加额外的节点控制装置,实现车内乘客可以通过除人机交互界面的其他控制端控制氛围灯工作,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提高用户体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氛围灯节点模块630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氛围灯节点模块630包括光源模块710和微处理器720。

具体的,光源模块710可以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和蓝色发光二极管;

微处理器720分别与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和蓝色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用于响应汽车氛围灯控制系统中氛围灯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或者节点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调节光源模块710输出的光的颜色以及亮度。

由此,通过设置光源模块包括红绿蓝三色发光二极管,可以实现氛围灯发出多种颜色的光束,可以个性化控制氛围灯发出不同颜色,提高用户体验,同时,微处理器可以接收氛围灯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或者节点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光源模块,实现通过多个控制端控制氛围灯,并实现车内其他乘客通过除人机交互界面以外的氛围灯控制装置控制氛围灯,避免在行驶中由于操作人机交互界面导致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减少安全风险。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氛围灯控制系统。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