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5381发布日期:2019-07-03 03:2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安全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也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将大数据分析运用与电网调控运行管理相结合也是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设计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在装置本体的内部往往都是较为精密的电子元件,但是在现有设计中,往往未设置散热防潮装置,若是对装置本体防潮或者散热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装置本体发生故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电网系统发生瘫痪,造成巨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现有设计未设置散热防潮装置,易发生故障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包括管控柜体和液冷降温装置,所述管控柜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管控柜体的下端设置有储存柜,所述管控柜体的上端设置有操作台,所述操作台上活动连接有活动安装板;所述活动安装板上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活动安装板上还嵌入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的两侧固定安装有扬声器,所述操作台上还嵌入安装有键盘输入模块和插口模块;所述管控柜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格栅,所述管控柜体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管控柜体的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集成控制装置,所述集成控制装置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液冷降温装置;所述散热格栅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上设置有滤尘干燥盒,所述散热风扇上还固定连接有连接管。

优选的,所述集成控制装置包括有集成控制板和连接块,所述集成控制板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控制模块,所述集成控制板靠近固定板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热铜板,所述连接块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集成控制板通过连接块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铜的导热性更好,使用时,通过设置有导热铜板,能够更好的吸附集成控制装置上的电子模块工作时所发出的热量,方便液冷降温装置将热量带走排出。

优选的,所述液冷降温装置包括有降温管,所述降温管盘旋设置在导热铜板和固定板之间,所述降温管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连接管相匹配,所述连接管远离散热风扇一端通过连接头与降温管连通;所述固定板上还设置有穿过孔,所述降温管通过穿过孔穿过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集成控制板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储液罐和循环泵,所述降温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液罐和循环泵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罐和循环泵之间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两端与储液罐和循环泵固定连接,储液罐的内部储存用冷却液,使用时,启动循环泵,在循环泵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储液罐中的冷却液沿着降温管进行流动,当冷却液在流经导热铜板背后的盘旋状降温管时,热量能够被冷却液所吸收,同时在降温管与散热风扇之间设置有连接管,冷却液流经散热风扇,冷却液中的热量在散热风扇风力的作用下从散热格栅被吹出,同时管控柜体内部空气中含有的热量也能在散热风扇的风力作用下被吹出,从而更好的保证液冷降温装置和散热风扇的散热降温效果。

优选的,所述滤尘干燥盒包括有盒体和活性炭过滤网,所述盒体与散热风扇固定连接,所述盒体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所述活性炭过滤网与盒体固定连接,在散热风扇向外吹风时,活性炭过滤网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含有的灰尘和杂质吸附,同时也能防止外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进入到管控柜体中,同时在放置腔的内部装有固体干燥剂,散热风扇在工作时,将管控柜体内部的空气向外吹,若空气中含水蒸气,在气体经过滤尘干燥盒时,干燥剂能够将其吸附,从而保证管控柜体内部气体的干燥性。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集成控制板上固定连接有导热铜板,在导热铜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液冷降温装置,液冷降温装置包括有降温管,降温管盘旋设置在导热铜板和固定板之间,降温管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头,连接头与连接管相匹配,连接管远离散热风扇一端通过连接头与降温管连通;固定板上还设置有穿过孔,降温管通过穿过孔穿过固定板,固定板远离集成控制板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储液罐和循环泵,降温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液罐和循环泵固定连接,储液罐和循环泵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的两端与储液罐和循环泵固定连接,储液罐的内部储存用冷却液,使用时,启动循环泵,在循环泵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储液罐中的冷却液沿着降温管进行流动,当冷却液在流经导热铜板背后的盘旋状降温管时,热量能够被冷却液所吸收,同时在降温管与散热风扇之间设置有连接管,冷却液流经散热风扇,冷却液中的热量在散热风扇风力的作用下从散热格栅被吹出,同时管控柜体内部空气中含有的热量也能在散热风扇的风力作用下被吹出,从而更好的保证液冷降温装置和散热风扇的散热降温效果,同时在散热风扇上还设置有滤尘干燥盒,滤尘干燥盒包括有盒体和活性炭过滤网,盒体与散热风扇固定连接,盒体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活性炭过滤网与盒体固定连接,在散热风扇向外吹风时,活性炭过滤网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含有的灰尘和杂质吸附,同时也能防止外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进入到管控柜体中,同时在放置腔的内部装有固体干燥剂,散热风扇在工作时,将管控柜体内部的空气向外吹,若空气中含水蒸气,在气体经过滤尘干燥盒时,干燥剂能够将其吸附,从而保证管控柜体内部气体的干燥性,利用上述设计,有效解决了现有设计未设置散热防潮装置,易发生故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管控柜体;2、支撑脚;3、储存柜;4、操作台;5、活动安装板;6、把手;7、显示屏;8、扬声器;9、键盘输入模块;10、插口模块;11、散热格栅;12、固定板;13、集成控制板;14、散热风扇;15、滤尘干燥盒;16、连接管;17、连接块;18、导热铜板;19、降温管;20、连接头;21、穿过孔;22、储液罐;23、循环泵;24、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控装置,包括管控柜体1和液冷降温装置,管控柜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2,管控柜体1的下端设置有储存柜3,管控柜体1的上端设置有操作台4,操作台4上活动连接有活动安装板5;活动安装板5上固定连接有把手6,活动安装板5上还嵌入安装有显示屏7,显示屏7的两侧固定安装有扬声器8,操作台4上还嵌入安装有键盘输入模块9和插口模块10;管控柜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格栅11,管控柜体1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与管控柜体1的固定连接,固定板12上设置有集成控制装置,集成控制装置与固定板12之间设置有液冷降温装置;散热格栅1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14,散热风扇14上设置有滤尘干燥盒15,散热风扇14上还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6。

滤尘干燥盒15包括有盒体和活性炭过滤网,盒体与散热风扇14固定连接,盒体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活性炭过滤网与盒体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有滤尘干燥盒15,在散热风扇14向外吹风时,活性炭过滤网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含有的灰尘和杂质吸附,同时也能防止外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进入到管控柜体1中,同时在放置腔的内部装有固体干燥剂,散热风扇14在工作时,将管控柜体1内部的空气向外吹,若空气中含水蒸气,在气体经过滤尘干燥盒15时,干燥剂能够将其吸附,从而保证管控柜体1内部气体的干燥性。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5,基于实施例1或者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集成控制装置包括有集成控制板13和连接块17,集成控制板13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控制模块,集成控制板13靠近固定板12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热铜板18,连接块17与固定板12固定连接,集成控制板13通过连接块17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2上。

液冷降温装置包括有降温管19,降温管19盘旋设置在导热铜板18和固定板12之间,降温管19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头20,连接头20与连接管16相匹配,连接管16远离散热风扇14一端通过连接头20与降温管19连通;固定板12上还设置有穿过孔21,降温管19通过穿过孔21穿过固定板12,固定板12远离集成控制板13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储液罐22和循环泵23,降温管19的两端分别与储液罐22和循环泵23固定连接,储液罐22和循环泵23之间设置有连通管24,连通管24的两端与储液罐22和循环泵23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储液罐22的内部储存用冷却液,使用时,启动循环泵23,在循环泵23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储液罐22中的冷却液沿着降温管19进行流动,当冷却液在流经导热铜板18背后的盘旋状降温管19时,热量能够被冷却液所吸收,同时在降温管19与散热风扇14之间设置有连接管16,冷却液流经散热风扇14,冷却液中的热量在散热风扇14风力的作用下从散热格栅11被吹出,同时管控柜体1内部空气中含有的热量也能在散热风扇14的风力作用下被吹出,从而更好的保证液冷降温装置和散热风扇的散热降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