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0301发布日期:2019-07-19 22:1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开关面板和插座面板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其中,智能开关面板和智能插座面板使用方便,顺应了市场趋势。市场上智能面板由于集成度高,芯片会有散热不佳的情况,容易出现高温,影响智能面板的基本功能,甚至烧坏电路而发生危险。因此,智能面板都设置有相应的散热组件。

目前智能面板的散热结构有散热槽、散热窗及散热孔等形式,这些散热结构一般设置在面板壳体上。散热槽增加了壳体的散热面积;散热窗一般搭配金属散热片,通过散热片传导热量,将热量由机体内部向外传递;散热孔直接将面板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接通,实现内外冷热空气的交换。

现有技术对智能面板虽然采取诸如散热槽、散热窗及散热孔等方式进行散热,但是这些散热方式效率较低,从而相应地限制了智能面板的安全运行功率,降低了智能面板的设计性能,同时也增加了使用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该面板能够提供开关功能和/或插座功能。该面板包括发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发热组件工作产生热量,散热组件用于对该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维持面板安全运行。该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框、风扇及风道等。该面板的主要散热方式是将发热组件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框,以散热框为基础,以风扇为动力,由风道引导,通过流动空气吸收并带走热量的方式,高效地将面板中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面板,包括发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其中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框和风扇。散热框包括侧板和底板,且侧板与底板围绕形成容置槽。面板中发热组件安装于底板的一侧,能够将热量传递到散热框。散热框上设置有散热排气口和散热进气口。风扇安装于容置槽内,用于形成从散热进气口到散热排气口的气流。

优选的,散热排气口设置于散热框的顶部,散热进气口设置于散热框的底部。

优选的,风扇的两侧具有风扇进气口,顶部具有风扇排气口。

优选的,面板中,散热组件还包括风道。风道设置在容置槽内,安装于风扇排气口和散热排气口之间。风道上设置有风道进气口和风道排气口,风道进气口正对风扇排气口,风道排气口正对散热排气口。

优选的,风道由阻燃塑料制成。

优选的,面板中,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硅胶。导热硅胶夹设于上述底板和发热组件之间。

优选的,面板中,散热组件还包括电源组件。电源组件安装于容置槽的开口处,并与风扇电连接。电源组件的外壳具有电源组件散热槽,其与风扇相对的表面具有电源组件散热筋板。

优选的,侧板的外部具有散热槽。

优选的,底板的与风扇相对的表面具有散热筋板。

优选的,风扇为电动离心式风扇。具体地,风扇为静音大风量滚珠轴承式电动离心风扇,包括风扇转子和风扇机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面板中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组件中的散热框后,再以三种方式散发到外界:第一种是以容置槽内部的风扇为动力,将外部冷空气经散热进气口吸入,再将容置槽内部吸收了热量的热空气由风道引导,经散热排气口吹送到外界,并因风道的导流和隔热,保证面板内部元件不受热空气的影响;第二种是通过散热框的侧板向外界辐射热量;第三种是通过散热框的侧板与大气的接触面将热量传导出去。

综上所述,该面板能够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高效地将面板中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使面板安全、高效地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面板的爆炸图一;

图2是面板的爆炸图二;

图3是散热框、风扇和风道的装配关系图;

图4是风扇和风道的装配关系图;

图5是面板的爆炸图三。

图中:

1-散热框;11-容置槽;12-散热排气口;121-第一组散热排气口;122-第二组散热排气口;13-散热进气口;131-第一组散热进气口;132-第二组散热进气口;14-散热槽;15-散热筋板;

2-发热组件;

3-风扇;31-风扇进气口;32-风扇排气口;

4-风道;41-风道进气口;411-第一风道进气口;412-第二风道进气口;42-风道排气口;421-第一风道排气口;422-第二风道排气口;43-风道隔离板;

5-导热硅胶;

6-电源组件;61-电源组件散热槽;62-电源组件散热筋板;

7-热探测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面板,该面板包括发热组件2和散热组件,发热组件2工作产生热量,散热组件用于对发热组件2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维持面板安全运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面板,可以是一种智能面板,该面板可以控制包括电灯、排风扇和空调等用电设备。参见图1,发热组件2可以为控制电路板、CPU等电子元件。散热组件与发热组件2相连,对发热组件进行冷却。如图1所示,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框1、风扇3、风道4、导热硅胶5和电源组件6。散热框1包括底板与侧板,侧板由底板垂直延伸,从而与底板围绕形成一个容置槽11(参见图2),容置槽内部容纳风扇3和风道4。发热组件2安装于散热框1的一侧,具体地为底板外侧。导热硅胶5夹设于底板和发热组件2之间,以提高热流动效率。散热框1上设置有散热排气口12和散热进气口13,具体地,散热排气口12和散热进气口13设置于侧板上,且均间隔设置有多个。风扇3能够将外部空气从散热进气口13吸入,并经风道4将空气从散热排气口12排出。电源组件6安装于散热框1的容置槽11的开口处。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面板可以是一种智能开关面板,具有智能接通、断开电路的功能;也可以是一种智能插座面板,具有将用电设备智能地接入电路的功能;也可以是一种中央控制系统面板,具有对各种用电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的功能。

具体地,该面板具有热探测器模块7和相关控制系统。特别地,由于面板的整体布局,热探测器模块7安装在散热框1的顶部边缘正中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具有温度传感器和相关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监测面板中容置槽11的内部温度。当容置槽11的内部温度小于设定值时,风扇3不启动;当容置槽11的内部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相关控制系统,从而启动风扇3。

参见图2和图3,散热排气口12设置于散热框1的顶部,包括第一组散热排气口121和第二组散热排气口122,两组排气口分别位于散热框1的顶部侧板的两端,与热探测器模块7保持一定距离。散热进气口13设置于散热框1的底部,包括第一组散热进气口131和第二组散热进气口132,两组进气口分别位于散热框1的底部侧板的两端。

具体地,图3中的箭头标记代表风扇3运行时的气流方向。风扇3能够将外部冷空气由散热进气口13吸进容置槽11,再将容置槽11内部吸收了热量的热空气由散热排气口12排出。导出的热空气的密度较低,直接向上浮动,不会引起安装于散热框1的顶部边缘正中位置的热探测器模块7的误判。假设热空气从散热框1的底部或两侧排出,热空气仍会上升,会引起热探测器模块7的误判。

具体地,散热框1的侧板外部具有散热槽14,增强了热量直接从散热框1传导和辐射到外界的效率。散热框1的底板的与风扇3相对的表面具有散热筋板15,增强了散热框1的热量传递到由风扇吸进容置槽11的冷空气的效率。

具体地,散热框1由铝合金制备而成。铝合金密度低,强度较高,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和抗蚀性。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为静音大风量滚珠轴承式电动离心风扇,包括转子和机壳。转子能够将空气从转子的轴向吸入,再利用离心力将空气从其圆周方向吹送出去。

参见图4,风扇3的机壳在转子的轴向两侧,即风扇3的两侧,设置有风扇进气口31。风扇3的机壳在转子上部,即风扇3的顶部,设置有风扇排气口32。

具体地,风道4安装于风扇排气口32和散热排气口12之间。风道进气口41包括第一风道进气口411和第二风道进气口412,两组进气口由风道隔离板43隔离,并分别正对风扇排气口32的两侧。风道排气口42包括第一风道排气口421和第二风道排气口422,并分别正对第一组散热排气口121和第二组散热排气口122。

具体地,图4中的箭头标记代表风扇3运行时的气流方向。风道4引导从风扇排气口32排出的热空气经由其自身和散热排气口12导出,避免热空气直接吹在散热框1的顶部正中,保证热探测器模块7不会误判。

具体地,风道4由阻燃塑料制备而成。阻燃塑料为添加了ABS的改性PC,具有耐热、阻燃和较好的成型性等性质。

参见图5,电源组件6用于为包括风扇3在内的面板的相关用电部件供电。其外壳具有电源组件散热槽61,增强了电源组件6产生的热量通过外壳传导和辐射到外界的效率。电源组件6与风扇3相对的表面具有电源组件散热筋板62,增强了电源组件6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由风扇3吸进容置槽11的冷空气的效率。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